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木的类型与艺术鉴赏

2023-09-22 来源:易榕旅网
第9卷第2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9 NO.2 2010年6月 Jun. 2O1O 古木的类型与艺术鉴赏 吴晓红 ,程远畅 ,苏祖荣 (1.浙江长兴东方古木博物馆;2.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古木是一种天然的造型艺术,是森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浙江长兴东方古木博物馆的古木展品为研究对 象 按其采集地域、形成过程、本身形色、质地结构等因素暂将其划分为神木、浪木、乌木、硅化木树化玉4种古木类 型。同时从审美视角,结合古木自身的特质,观照古木的自然美、古老美、奇拙美和生命美,解读古木所蕴含的艺术 内涵,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古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木;审美;森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Gl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10)-02—0010 ̄5 Classiication and Art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Wood fwu Xiao—hong ,CHENG Yuan—chang ,SU Zu—rong ( .Changxing Oriental Ancient Wood Museum,Zhejiang,313100,P.R.China; 2.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ping,353000,P.R.China) Abstract: Ancient wood is a kind of natural plastic art and a new research field of forest culture.Taking ancient woods displayed in Changxing Oriental Ancient Wood Museum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vides these woods into four types,i.e.the deiied wood,wave wood,burfied wood in Sichuan Province,the fossil wood and wood fossil jade according to their places of collecting,process of formation, forms and colors,textures and structures and other factors.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woods,the paper 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natural beauty,ancient beauty,fancy and unskillful beauty,life beauty from viewpoint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Finally,the inherent art connotations in these woods are analyzed to stimulate human thinking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o enhance art value of these woods. Key words: ancient wood;aesthetic;forest culture 一、古木的定义及评价 将其发掘、整理和分类,点木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使散落和埋藏在大自然中的不同形态的“古木”重 见天Et,成为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极大 地开阔了森林文化的研究范围。目前,东方古木博 本文中所指的“古木”仅仅是我们对浙江长兴 东方古木博物馆中展品的一个整体性的命名,并非 指活体的“古树”,而是指被采伐树木的根部,或枯 亡树木的躯干等部位,或因地质错动被埋在地下的 物馆馆藏展品可达500余件,涉及各类名贵树种30 余种,有云、贵、藏、昆仑山地域的“神木”,长白山 地、松花江流域的“浪木”,四川峨眉山距今40 o00— 6 000年间的“乌木”,中国以及缅甸、泰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经数亿年沧桑演化而成的“硅 化木”、“树化玉”。这些“古木”均不雕、不琢、不上 树木,在大自然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时 空变化,却仍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 地的馆中的“古木展品”。这些“古木”或散落在深 山丛林,或深埋地底,或经水浪洗礼,是被废弃或被 埋没的一种自然艺术。“古木”收藏家们独具慧眼, 收稿日期:2009—12-20 色,只去其繁芜,突现其势,妙用其姿,展露其质,保 第一作者:吴晓红,工艺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木文化艺术研究、梅花文化艺术研究、梅花栽培及造景技术。电话:0572 ̄559777 Email:happydaysa@163.conl地址:313100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川步村梅花坞。 第2期 吴晓红等:古木的类型与艺术鉴赏 持了“古木”原本的色泽,气质典雅,古色古香,独具 神韵。“古木”属天然的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经 质的基本特征。(关于其形成时间学术界尚有争 论)。形成‘乌木’的树种一般多为带有香味和杀菌 济、收藏和审美价值。走进古木展览馆,像是穿过 时间隧道,与历史进行对话。“古木”所蕴含的古地 质、古气候、古生物等诸多信息,也有待人们细细解 读。漫长岁月的积淀、自然巨匠的鬼斧神工,令人 们看到自然精彩的另一面:自然并非无艺术作为。 艺术既源于自然,自然本身也是艺术。“古木”的艺 术鉴赏,将教我们倍加珍爱自然,关心生命,护持 特征的楠木、红椿木、红豆杉、香樟、檀木等名贵树 种。有些‘乌木’质地坚硬、不褪色、不腐不蛀。如 三星堆发掘乌木,不但可以推测出远古时代的生态 地理信息,而且同其他出土文物一样,还具有十分 重要的考古价值。” 。‘‘乌木”因其汲取天地日月之 精华而成,相传具有纳福辟邪之功用,且由于“乌 木”的不可再生性,加之其形态古朴典雅、仪态万 生态。 二、古木的类型 笔者依据馆中现有的古木展品的采集地域、形 成过程、本身形色及质地和结构特点等因素,并参 考相关文献,仅针对本馆中展品,尝试性地暂将其 分为神木、浪木、乌木、硅化木树化玉4个类型。其 中浪木、乌木、硅化木树化玉的称法,现已被广泛地 接受和认可。 (一)神 木 “神木”…指来自昆仑山脉及云、贵、藏等名山, 历尽千年风雨洗礼,虽已干枯却未腐朽的树木躯 干,其树种涉及有柏木、楠木、柚木等,本馆收藏有 200余件。这些展品虽无枝叶,但件件挺身昂头,如 神灵般屹立天地间。我们依据采集地的地理特点 及风俗文化特点,并查阅相关资料,暂将其命名为 “神木”。如编号为008号的展品“昆仑魂”(见图 1)是由昆仑山上高度为6~8 m左右的高低错落的 9个大型的千年柏木组成。在与飞沙走石的抗争 中,这些柏木似乎沾染了昆仑山神的灵性,虽死而 千年不倒,它们的身躯或屈曲盘旋,或肆意伸展,仿 佛一个个实际存在的昆仑魂。编号为127号的展品 “抉择”(见图2),高约1 1TI,取材于木质藤本植物寄 生树,这种植物常依附于乔木之上生长,据推测,若 生长成如此大小的藤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此展 品是挖空里面枯死的树干后所残留下的缠绕状的 古藤。乔木以其维持生命的养分,挽救了附生着的 古藤,这是一种生命的传递与延续,一种至善、至仁 的生命抉择。 (二)乌 木 “‘乌木’是四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较前者 来说,可谓为古木的另外一种独特的存在状态。 ‘乌木’是古蜀地区因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地 质灾害瞬间被埋藏在河沙淤泥之下的树木,在高 温、缺氧的地层中,和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 过两千至四万年间的炭化作用而形成的。‘乌木’ 呈黑色或黄褐色,质地厚重细密,并保存着木材材 千,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编号为035号的展 品“青藏高原”(见图3),直径约7.5 m,高0.2 m,其 木质肌理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十分相似,其树种为 金丝楠木,结构极为细密,珍贵程度不言而喻。编 号为258号的展品“憩”(见图4),高约2.5 in,金丝 楠木质地,形态宛如一只休憩在岩上的雄鹰,纹理 致密,线条流畅,意境哀婉,伴着淡淡的木香,仿佛 在向人们叙述什么。 (三)浪 木 “‘浪木’是源于吉林长白山山脉松花江水系, 经松花江水浪冲刷千百年后展现于世的沧桑古木。 因此,有专家也将其称为‘出水文物’。由于此类古 木多为松科,国内外专家也常称其为‘千年水底 松’。” 。‘‘浪木”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外,还有十分 鲜明的地域特色,经历了松花江水浪上百年的冲 刷,天然的水流痕迹与古木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纹 理、形态等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造型。编号为 075号的展品“龙图腾”(见图5),取材于红松木,高 约1.2 m,宽约0.8 m。此展品承一脉山水之灵性, 历经着千百年的世态变迁,在水与浪的冲刷中,淘 洗繁杂,呈现出飞龙在天的雄姿。编号为097号的 展品“东方神仙”(见图6),高约5 111,宽约2 m,此展 品取椴木的根部造型,盘根错节的表面呈黄白色, 并伴有绢丝光泽,在潜移默化中铸造了史诗般的恢 宏与磅礴,仔细端详,仿佛能看见众神仙畅游时欢 乐融合的情景。而编号为066号的展品“疏影”(见 图7)原为水曲柳倒置的根的造型,展品高约0.8 m, 宽约3 m,因根瘤菌而形成的树瘤造就其虬曲的姿 态,从而展示出梅的不俗风骨。 (四)硅化木树化玉 硅化木又称为木化石。“木化石、树化玉指在 经历火山、地震等变化中,庞大的树木被迅速掩埋, 树木中的有机质逐渐被周围岩层中的二氧化硅、蛋 白石、玉髓等物质所替换,在高温、低压、绝氧的地 质环境中,经历上亿年的硅化作用等而最终形成 的。” 硅化木、树化玉是经历时空变化最长、最老 的古木,虽然其已石化,但却保留了树木的一些基 l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本特征,有些木材的年轮、纹理等还依稀可见。尤 其是树化玉,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丰富多 样,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目前赏 石界通常把鉴定玉石优劣的标准也部分地引入到 了树化玉的品评之中,除此之外,通过对其成色分 析还可确定周围岩层中的矿物成分,因此,树化玉 除具有艺术鉴赏价值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价 值。编号为306号的展品“玉绘南山”(见图8),直 径约0.6 m,高约0.4 m,它以多彩莹润的玉质,展现 能体现固有的“生意”,因而也就都是“美”的。 2.古木的古老关 古木之所以能吸引现代人的眼球,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古木形成年代的久远。无论从树龄上看,还 是树木失去生命后所经历的地质时期来看,都可称 其为“古”,特别是树化玉的形成更是需要漫长的时 间,一般以亿年为单位来计算。总之,最年轻的“古 木”距今至少也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相对于现代 观赏者来讲,古木之“古”是不言而喻的了。古木是 着亿万年前的古木沧桑,可以说它是原始古木生命 的一种延续。古木天然的纹理构成了中国画般的 山水轮廓,云蒸霞蔚、山水相映,似在感受着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般的宁静与自由,当你沉浸其中、欲 辨忘言之时,那便是天人合一的最美境界。 三、古木的艺术鉴赏 古木艺术是一个多维的艺术,人们可以从不同 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对其形态、线条、 纹理、色泽等各个细节进行鉴赏,也可以从整体去 感受它所传递的风格和意境,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 感受,领悟古木所要表达的独特艺术形象和丰富思 想内容。古木既不同于绘画,它更具立体感;古木 也不同于传统的根艺、木雕艺术,它未经人工雕琢 涂抹,更具天然性。因此在古木鉴赏过程中,那种 天成野趣将给予人们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下面仅 从某些特定的审美视角,结合笔者对古木的主观认 知、解读而对其作以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供古木爱 好者们交流、探讨。 (一)古木之美 1.古木的自然美 《老子》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自然而 然”,“自己如此,本然如此”的意思。古木是自然的 一部分,古木遵循自然规律,其生存状态客观地反 映了它的生存环境,而虬曲古怪的姿态,是它遵照 自然生长规律的结果。明代谢在杭在《长物志》中 说:“以天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结曲臃肿,槎 牙四出,可挂钵瓢笠及数珠瓶体等器,更须莹滑如 玉,不露斧斤者为佳,近见以五色芝粘其上者,颇为 添足。” 可见,这是“古木”所追求的自然美之所 在。美学家也认为:“自然美不是指自然事物符合 某种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指自然在根本上是 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真身和根源。换句话说,从自 然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原初形式来说,自然本身 就是美的。”“从中国哲学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都是‘一气运化’的结果,都是宇宙生命力的体 现。” 因此,只要是还原到它们本然的状态,就都 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又是不可替代的文物。古木的 “古”包含着过去的气候、地质、水文以及人文等诸 多信息,有待人们一一解读。同时面对古木的死而 不朽,老而弥坚,人们不但会产生“羡长江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的感伤,而且会深刻感受到自然之 恒久、浩大,人类之浮躁、渺小。庄子在《齐物论》中 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 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 人也一样,任何人,不论其寿几何,都是走向 自身的反面,只有在万物无限的生死循环中,在“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悟中才能得以永 生。至此,面对“古木”之“古”而产生的人生困惑 将迎刃而解,同时也会领略到庄子所要追求的那种 完全自由、超脱的人生境界。 3.古木的奇拙美 古木或藏根于乱石之中,或裸露于荒野山间, 或深埋于地层不见天日,或冲刷于水浪之间,因受 到自然生态因素侵袭和扭曲,产生虬曲怪诞、缺陷 和丑陋的姿态,需要我们从审美视角给予解读。 古木的虬曲、怪诞、缺陷和丑陋,从对称、均衡 和规则性的审美视域来看,在一些人眼中是残缺且 不完满的。但美的本质在于奇特,古木因曲而生 奇、因怪而具势、因缺而完满、因丑而诱人和逼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其用大弊;大盈 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 ‘最完满的东西,因物而成,看起来好像有欠 缺的样子,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会停歇;最充实的 东西,因物而有,看起来好像虚空的样子,但它的作 用却没有穷尽。最直的东西,随物而直,看起来好 像曲屈的样子……” 可见,古木之“残缺”实际上 也是一种“完满”。 《庄子》内篇第4章《人间世》中讲到一种树,做 船会沉;用作棺材,腐朽得快;用做器具,又不结实; 用作木窗,会流汁液,简直是毫无用处可言,它也因 此多次幸免于难,不为斧斤所砍伐,直至被尊为祭 树,终归生命稳妥地有了保障¨引。这些弯曲残缺、 姿态奇绝古怪的古木,仍能留存至今,是否也应了 第2期 吴晓红等:古木的类型与艺术鉴赏 l3 老子的话,仔细斟酌,自不待言。 4.古木的生命美 了第三层次,可以说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古木是大自然经过漫长时间孕育和创作的艺 术作品,是自然的大手笔和大写意。人们初看古 木,也许会觉得其貌不扬、简单粗陋,但仔细品味, 四、结 语 古木是自然艺术的一部分,是森林文化的新领 域。古木是古木雏形与艺术家的慧眼、巧妙构思的 结合,也是古木艺术家情感的具象表达。古木或盘 旋扭曲,或虫蛀裂痕,或中空残缺,很少有顺直生长 之状,这真实再现了古木在石壁缝隙、大漠戈壁地 便会从中体验到一种原生态的生命跃动,一种生生 不息的生命之美。 经历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恶劣气候环境的磨炼, 无论古木以何种残缺、古怪的姿态展现,都真实再 底深层生态条件下的生存状态。而古木艺术家在 现了其当时的生存状态。“昆仑魂”中柏木昂扬的 头颅,“憩”中雄鹰无言的叙说,“龙图腾”中的跳动 姿态,以及编号为189号的展品“寂寞的倔强”中古 木(胡杨木)保留下的与沙魔斗争时的身姿,每一道 裂痕,每一处因干旱所致的“断臂”,都让人们联想 到古木生命的倔强。同时,这也是对儒家自强不息 精神内涵的具象诠释。 (二)“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青源惟信禅师曾谈到人生境界的3种层次: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见山不 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 山,见水还是水。”¨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这3 层次的哲学基本观点总结为:“天地万物本来一体; 人以有私,故本来之一体,乃有间隔而生出物我之 对待;吾人须克己去私,以复天地万物一体之境 界。” 就此,彭锋教授指出:“由于古代中国人认 识到,‘天人合一’是在‘主客二分’之前的本然状 态,因此向这种本然状态的复归就是人生在世的内 在的、本己的冲动。” 对古木的品赏也可以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 “直观感相的模写”,指人对古木的形态、色彩和质 地的直观审视,感受古木的色相给人感官的冲击。 这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到真实客观存在的 古木。第二层次,为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 水”呢?因为在第二层次中,人们在鉴赏中加入了 世俗的情感因素。例如从古木恒久的生命生发人 生短暂的感叹;从古木的一曲一折中,体会人世的 艰辛坎坷;从古木的残缺中,品评人间社会的酸甜 苦辣,等等。因而,此时人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 是水”,古木的真实已被情感的真实所取代,这是冯 友兰先生说的“人以有私,故本来之一体,乃有间隔 而生出物我之对待”。第三层次,摒除世间俗念和 情感因素,经过否定之否定,又回到天地万物一体, 这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吾人须克已去私,以复天 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时人们又“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即窥见了古木的本体、本色、本真 ,进入 对古木寻找、发现和构思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不经 意间将其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这是 人类走出自我生命困惑的一次觉醒,是对生命内涵 深刻理解之后所获得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因此,对 古木的曲与直、古与奇、缺陷与丑陋的解读,实际上 包含着人类对复杂人生和坎坷历程的解读,读“木”f  f犹如读“人”。无论是神木、浪木、乌木,还是硅化木 2 3 4 5 I j树化玉,它们都以不同的生命形态在山问、水中、地 下演绎着树木生命的轮回,犹如人类一样,饱含了 百般滋味但却又有彼此不同的人生,其中所蕴含的 文化内涵博大而深邃。 参考文献: [1] 陈烈.中国祭天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58 59,168-171. 万本根,李远国,李金远,等.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 论乌木的多元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4(1):43_49. 何双奇,林灏.浪木[EB/OL].[2009—12-02].http://WWW. e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229979. 龙远宏.来自缅甸的“琳”——树化玉[J]收藏界,2008 (11):76-78. 王珏,彭春生,李玲.枯木艺术美学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2(1):9-11. 彭锋.完美的自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5. 67,110. 庄子[M].安继民,高秀昌,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9.4O. 老子[M].饶尚宽,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11.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71. 何宗思.宗思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130—133. 皮朝纲,董运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与生命感受的 充分诞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1):32. 邓联合,徐建科.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J].学海,2005 (3):112—117. 苏祖荣.森林美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68-71. (责任编辑何晓琦)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