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19期
王全英 王永霞
传统草鱼养殖模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且疾病的频发,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为了优化养殖品种的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充分的利用池塘生态环境的各种资源,使
得池塘生态达到良性循环,进而增加养殖池塘的产量,我们进行了草鱼混养实验的研究和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池塘的选择和处理
实验选择了一个1000m2(25m?40m)的池塘,平均水深1.5m,设立围隔5个,每个围隔面积是49m2(7m?7m),实验用三个,剩余两个备用。每个围隔均匀安放4个充气泵,通过塑料管道与充气泵相连,充气泵规格为2kW。同时在每个围隔周围设置采样点,方便以后进行采样处理时使用。
1.2池塘放养情况
选择三个围隔,进行3种不同混养模式的实验,一个池塘内只放草鱼(G),一个池塘内放入草鱼和鲢鱼(GS),一个池塘内放入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GSL),具体放养情况和放养规格如下表:
1.3 喂养和管理
实验期间不进行换水并且每日投喂四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10:00、13:00和16:00。投饵量按生物量来计算,同时要及时根据草鱼的生长阶段和情况来更改每日每次的饵料量。
1.4 监测指标与方法
养殖过程中记录每个围隔的鱼类的体重变化数据,并且对每个围隔的鱼类进行放养数量、收获数量、初始尾均重、最终尾均重、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CG)、净增重(NW)、增重率
(IWR)进行计算和统计。每半个月对水样进行溶解氧、pH和水温的测定,同时每个月的5日9:30在每个围隔提前设好的采样点进行水样的采取,每个围隔周围采样点采取的水样进行充分混匀。混匀后进行各项水样指标的测定,测定项目为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
溶解氧(DO)、水温(WT)、pH 值(PH)由 YSI-EXO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美国)测定,测定深度0.5m。测定时间每月5日上午9:30。
总氮的测定在比色管中先加10mL水样,再加5mL的过硫酸钾,再进行121℃高温灭菌消煮40min,冷却后再加1mL(1+9)HCL,然后加去离子水定容至25mL容量瓶中混匀,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OD值。
氨态氮的测定在比色管中先加入0.1mL的酒石酸钾钠,之后再加0.1mL纳氏试剂,最后混匀,10min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420nm)测OD值。水样:取 5mL水样加0.1mL酒石酸钾钠、0.1mL纳氏试剂,混匀10min后420nm测OD值。
亚硝态氮的测定在比色管中先加0.1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3-10min后加入0.1mL醋酸钠缓冲液和0.1mL盐酸-α奈胺溶液,进行混合。20min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540nm)吸光度值。水样:在比色管中加入5mL样,再加0.1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3-10min后加入0.1mL醋酸钠缓冲液和0.1mL盐酸-α奈胺溶液混合,20min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540nm)测光度值。
硝态氮的测定直接用分光光度计测(220nm、275nm)光度值。水样:取5mL水样直接测(275nm)光度值。
1.5 数据的分析
净增重:NW=W2-W1
特定生长率:SGR=[InW2-InW1]*100/(t2-t1)
增重率:IWR=(W2-W1)*100/W1
W1,W2分别为初始平均体重和结束平均体重,t1,t2分别为养殖初始时间和养殖结束时间。
2.实验结果和分析
2.1生长情况和分析
实验中各个围隔的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如下表1、2、3。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二元混养和三元混养相对于单一养殖草鱼来说,特定生长率分别提升0.05%/d和0.06%/d,净增重分别增加26.1g和43.1g,增重率分别增加54.5%和63.8%,可见混养并没有让草鱼的正常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受到不良的影响,反而混养让草鱼的生长情况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元混养还是三元混养,均比单一养殖草鱼更加高产,更加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GS二元混养和GSL三元混养的数据比较,发现GSL三元混养相比较于GS二元混养在特定生长率、净增重、增重率上分别高出了0.01%/d,17g,9.3%,并没有出现和单养模式那么高的差别,但仍然有微小幅度的提升,因为此实验的基数较小,若正常进行养殖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仍然是有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混合养殖草鱼的生长数据要优于单一养殖草鱼的生长数据,值得推广进行高效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
2.2溶解氧、水温、pH的收集汇总和分析
实验中通过每个月对每个围隔采样点进行采水,然后进行溶解氧、水温、pH的测定记录,将数据进行汇总得到下表4。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随着养殖的进行,三种模式的养殖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呈现先下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都是在七月份达到一个低谷,在八月份时都有一个回升,并且各组在十月份时都从呈现出一个突然下降的趋势达到溶解氧最低值。不同模式的养殖方式温度的变化是一致的,并不会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温度变化,但是各个月份之间的水温差距还是十分大的,最高月份的温度和最低月份的温度差可以达到13.5℃。三种养殖方式的pH变化情况也呈现一致,同时也和溶解氧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都是呈现先下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并且三种养殖情况下pH变化的值都是比较小,并没有差距特别大的情况产生,最大的pH差距也只有0.45。
2.3水中氮的测定
2.3.1氨氮的分析和变化情况
实验中通过每个月对每个围隔采样点进行采水,然后记录氨氮的测定,将数据进行汇总得到下表5。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末期氨氮的含量均高于养殖初期,且三个实验组一开始的差距很小,但到养殖后期时氨氮的差距也被逐渐的拉大。其中实验组G的增长幅度是最小的,只增长了1.36mg/L,GS实验组的增长幅度为2.61mg/L,GSL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增长了3.42mg/L。并且GSL实验组的氨氮一直都高于G实验组和GS实验组。
2.3.2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变化情况和分析
实验中通过每个月对每个围隔采样点进行采水,然后记录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将数据进行汇总得到表6、表7。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养殖实验组的硝酸盐情况变化大致相似,都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G实验组和GS实验组硝酸盐的变化幅度要远大于GSL实验组的硝酸盐变化幅度。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G实验组和GS实验组的亚硝酸盐含量从七月份开始到十月份一直呈现上升状态,GSL实验组的亚硝酸盐含量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含量,由此可以看出GSL实验组调节亚硝酸盐的能力是最强的,能够保持较低的亚硝酸盐含量,拥有较好的水质。
2.3.3总氮的含量和相关性分析
实验中通过每个月对每个围隔采样点进行采水,然后记录总氮(TN)的测定,将数据进行汇总得到下表8。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总氮的含量在养殖结束时期,G实验组要高于GS实验组和GSL实验组,并且养殖实验组总氮的变化量并不是特别大。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可得到,硝化速率和氨化速率均与氨氮的浓度含量呈现正相关,其中氨化速率和总氮呈现正相关,而反硝化速率与硝酸盐和氨氮浓度相关性不显著,与总氮的相关性显著。
3. 总结与讨论
(1)在实验中GSL实验组的硝化速率普遍高于GS实验组和G实验组,原因为鲢鱼是典型滤食性鱼类,可以吞食浮游植物和饵料残余,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但同时浮游藻类数量的减少,也导致了养殖过程中NH4+的浓度升高;而实验中对虾则是底栖水生动物,它会对底泥产生扰动,从而使单位面积的硝化细菌增多,进而可以使硝化速率升高。
(2)通过实验数据也可以发现在三个实验组的数据对照中,GS实验组和GSL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净增重和增重率要高于G实验组,GSL实验组又在特定生长率、净增重和增重率上略高于GS实验组,因此在生长数据上GSL实验组处于优势。同时也证明了混养模式在养殖中是要优于单一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价值。
(3)实验组的实验数据只是比对了不同混养模式下,实验组养殖品种生长速率、水质情况、水中氨氮硝酸盐的基本情况,只是确定了混养模式和单一养殖模式,哪种更加具有优势,但是无法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因此在确定GSL实验组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可以增加GSL实验组不同密度的对照试验,从而确定混养模式中,不同密度对混养品种具有哪些影响。
(4)本次实验养殖的规模较小,与正式的养殖在养殖规模、水体面积和养殖水体流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正式养殖时,该实验数据只能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进行修订。
(5)草鱼的混养要根据各个水产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在空间上和食物来源上不构成竞争关系,要形成一种能够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局面。避免不合理的混养导致鱼类之间互相进行伤害,从而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导致水产养殖最终的产量下降,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不管何种养殖模式,溶解氧、pH、水温的变化都是接近一致的,并不会因为混养而导致这些理化性质的突然改变,因此要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混养品种。
(通联:037000,大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