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超限报告中的几点问题(六)——超限报告是特殊的计算书吗

2020-11-26 来源:易榕旅网
超限报告中的几点问题(六)——超限报告是特殊的计算书吗

有一次,我们同事几个一起吃饭,某同事随意说了一句,“超限报告和计算书有本质区别吗?”我当时一愣,它们之间的区别还真不那么明显,都是得到计算结果,然后将计算结果与规范要求一一对比,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满足规范的.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超限报告做得更漂亮一些,数据更加可视化(增加了图表).遗憾的是,即使如此,也并未做好.一些报告中的大量图表直接来自结构软件计算结果的

“COPY+PASTE”,未经加工,也未经修饰,每次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浓浓的计算书的既视感.

其实,很少有人去琢磨,超限报告和计算书,究竟有何不同.在很多人心目中,能通过超限审查的报告,就是好报告,大家相安无事地赚到该赚的钱.如果多出了一份力,相当于少赚了一份钱,所以一切从简,能省则省,超限报告的质量就是这么沦陷的.这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设计人员,审查专家,相关部门等等,“齐心协力”将超限报告拉下了“神坛”.

在实际工作中,不止一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设计是按包络来做的,我还有必要进行包络前的差异性分析吗?比如,设计按小震和中震计算结果包络,那我还要研究为什么小震比

中震弹性的计算结果偏大吗?而有些地方,中震又远大于小震结果?或者更直白点说,研究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还是取包络吗?单塔模型和多塔模型取包络,那两者之间,计算结果的差异就不重要了罢?个人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隐隐决定了计算书与超限报告的差别.

大家有没有想过,包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影响因素繁多,难以准确判断,但我们又不得不给出设计结果的时候,包络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在有限时间内,包络是我们能拿出的唯一解.但如果问题本身可解,结果差异可寻,我们用包络设计一以概之,其实是在掩盖我们心态上的懒惰或者能力上的不足,包络变成了一块“遮羞布”.

技术进步,是将“遮羞布”一点点撕开,从而直逼事实的过程;而非制造更多的“遮羞布”,淹没事实,以便粉饰太平的过程.

超限报告在做什么事?其实,就是撕开“遮羞布”,显现事实,以事实为基础,论证我们的设计究竟有无问题.计算书给出的结果,尚是表象,唯有往下探究,弄清究竟,才是超限报告该干的事儿.

比如,最近某项目,300m超高层办公楼,高宽比超过10,风振层间位移角1/400,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1/500,但这也

是表象.可以研究规范规定的意义,层间位移角超限究竟有何影响,如果将层间位移角减小至1/500,结构截面需要增加多少,结构性能又能提高多少?有没有必要为了1%性能的提高,花费20%以上的代价?

又比如,单塔和多塔分析,在裙房范围,内力会形成差异,可以分析,哪些构件内力变大了,哪些变小了,内力协调和刚度分布是否一致?所有的差异和变化,能否在逻辑上自恰?

循规蹈矩,波澜不惊,简单陈述的报告,充其量,应该算作穿着花衣服的计算书.作为工程师,我们都知道,重复性劳动,不会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只有质疑计算结果,反复去寻找一致性与差异性,并不断地用技术逻辑去解释这些不同,才能掌握一些深层次的规律,知其所以,也知其所以然.即使最终我们使用了包络,也要弄清楚,这是我们不得不选择的唯一解,而非粉饰太平的“遮羞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