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休憩 迄今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B.扉页 王妃 蜚短流长 斐然可观 ....C.伫立 贮存 自出机杼 铸就辉煌 ....D.躬行 内讧 曲肱而枕 觥筹交错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浩瀚 杀戮 尺椟 残羹冷炙 B.惊诧 踌躇 祭祀 矫揉造作 C.祈祷 寒暄 斑斓 畏思不前 D.惆怅 喧嚣 付梓 祟山峻岭
3.下列各句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感觉到 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这个冥冥世界。
(2)一些科学家 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3)我是一个愚庸的俗子,虽然有过羡慕道佛的念头,内心里却没有真正 过什么。 A.熟习 鄙视 信仰 B.熟习 漠视 信服 C.熟悉 漠视 信仰 D.熟悉 鄙视 信服 4.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凤蝶就替花效劳——它替花做媒,所以凤蝶是祖传的花媒呢。
C.这位工人的屋里,书籍、衣服、杯、盘、碗、碟等都放得井井有条。 D.我很欣赏哈佛校训上的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中国青年也应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如果不停止,将会毁掉自己的家园。 ....
B.这份文件清楚地表明,纪委已下决心花大力气来惩治这个单位内部长期存在的东拉西扯结党营私的....宗派主义的不正之风。
C.成渝两地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联袂出击,不互挖墙脚,不互设障碍,在相互合作中加快双方的发....展,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面。
D.教者乐此不疲,学者自然不敢怠慢,一味地循着这种思路去邯郸学步,误入歧途也就不足为奇了。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4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在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他死之后,他尚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 (甲:①好奇 ②勤奋),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写的是他试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 (乙:①必然 ②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8.在文中甲、乙两处的括号内分别选一个词,填在括号前的横线上,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1)甲处选: 。理由: 。
(2)乙处选: 。理由: 。 9.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答: 10.第二段中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这种记忆”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答: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3题。
“不可能”是相对的
加来道雄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认识到“不可能”常常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词汇。我记得在学生时期,有一天我
的老师走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指着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巧合吗?”她说,“两者的海岸线形状相互吻合,简直就像一块拼图!有些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曾经是同一块辽阔大陆的两个部分,但那是愚蠢的。不可能有力量能推开两块巨大的陆地。”“这样的想法是无可救药的。”她最后说。
那之后的一年,我们学到了恐龙。老师告诉我们,恐龙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然后有一天它们全部消失了。没有谁知道它们为什么死亡殆尽。难道这不是怪事吗?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可能有一颗来自太空的流星杀死了它们,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更像是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
今天,我们知道,在板块构造理论中大陆确实会移动,并且6 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达6英里的巨大流星最有可能是毁灭恐龙与地球上许多生命的元凶。在我自己的短暂人生历程中,我已经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确定无疑的科学事实。所以,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将自己从一个地方隐形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建造出一艘宇宙飞船,让它在某一天带我们飞跃以光年计的距离到达其他星球,这些难道不可能吗?
一般来说,这样的伟业在如今的物理学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们是否会在几个世纪内成为可能呢?或者是在几千年后,当我们的科技更加发达的时候?又或者是在100万年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通过某种途径遇见一种比我们领先100万年的文明,他们的常用科技对我们来说是否会显得像“魔法”呢?某些事物会仅仅因为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就在未来的数百年或百万年中仍旧是不可能的吗?
由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诞生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估计一些梦幻般的科技将在何时(如果的确会有那么一天的话)可能出现。随着更为先进的理论——比如,弦理论的产生,连一些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如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现在也正被物理学家们重新评估。回想150年以前那些被当时的科学家宣布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儒勒·凡尔纳在1863年完成了一部小说《二十世纪的巴黎》,却因出版商无法相信他的预测而被退稿。这部小说被尘封并且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凡尔纳的重孙发现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书中,凡尔纳预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会呈现的面貌。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在19世纪看来显然不可思议的科技,包括传真机、一个世界性的通信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火车。
凡尔纳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了不起的精确预测,是因为他沉浸在科学世界之中,并从周围的科学家那里汲取智慧。对科学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做出这样惊人的预言。
令人遗憾的是,19世纪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持相反的立场,并且宣布许许多多科技的实现是毫无指望的。开尔文爵士——他或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宣称像飞机那样“比空气更重的”装置是不可能飞上天的。他认为X光是无聊的把戏,无线电没有未来。卢瑟福爵士——发现了原子核的科学家——对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不屑一顾,将那与“月光”相提并论。19世纪的化学家宣布寻找贤者之石——一种神话故事中可以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一条科学的死胡同。19世纪的化学建立在元素像铅那样永恒不变的理论基础上。然而,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想想吧,现今的电视机、计算机和互联网在20世纪之初看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
更近一些的时候,黑洞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爱因斯坦本人在1939年写过一篇论文,“证明”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然而,到今天,人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这些科技之所以被视为“不可能”,是因为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期物理与科学的基本定律尚未被人知晓。考虑到当时在科学理解上的巨大空白,特别是在原子层面上的空白,这些发展被认为不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删改)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认为“‘不可能’是相对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老师认为科学家所推测的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同一块大陆的说法是愚蠢的。但“今天”看来,那是可能的。
B.作者目睹了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一些类似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也成为现实。
C.一些在150年前被科学家认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儒勒·凡尔纳基于对科学家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超越时代的精确预言,直到今天看来也让人惊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
B.儒勒·凡尔纳关于网络、摩天大楼、高速高架火车、电视机等事物的预言在当时不被人们接受。 C.19世纪的化学家认为能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人们却已经能够把铅变成金子。
D.爱因斯坦认为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但是到今天,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1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除了主观臆断之外,还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B.弦理论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它的产生填补了人们在原子层面的认识空白。
C.“不可能”只是人们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它终将成为现实。 D.随着科学的长足发展,科学家们正在重新评估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基础过关训练10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解析:A“锲”读qiè,其余读“qì”;B“斐”读fěi,“扉、妃、蜚”读fēi;C均读zhù;D“讧”读hònɡ,其余读ɡōnɡ。
答案:C
2.解析:A“椟”应为“牍”;C“思”应为“葸”;D“祟”应为“崇”。 答案:B
3.解析:“熟习”指对技术或学问了解深刻;“熟悉”指知道得清楚,多指对人对事。“漠视”指冷漠地对待,不重视;“鄙视”指轻视,看不起。“信仰”指极度相信和尊敬,“信服”指相信和佩服。
答案:A
4.解析:“科学家”应加引号。 答案:A
5.解析:“东拉西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用错对象。 答案:B
6.解析:主宾不搭配,应把“生物入侵”改为“入侵生物”。 答案:D
7.解析:从逻辑角度看,后文表达的中心为“创造力”,填入语句的语意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应选择句式一致的,以保持语句流畅。
答案:C
8.答案:(1)甲处选:①好奇。理由:“好奇”,因为上文说“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我想弄清楚这一系列的“神秘”问题,因此应该是儿童的好奇心使作者入迷。
(2)乙处选:②可能。理由:“可能”表推测,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二是说明了对二者的关系在当时确实不能理解,因为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不能解决,特别是“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不能理解。
9.答案:作者决心把前人未竟的研究继续下去,这就意味着必须在理论物理方面有高深的研究。理论物理是深奥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为了自己的追求,作者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0.答案:“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11.解析:答非所问。D项陈述的是凡尔纳的预言精准,让人惊叹,和“不可能”的相对性没有关系。 答案:D
12.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作者老师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不可能是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儒勒·凡尔纳预言电视机的出现。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
答案:D
13.解析:B项,原文只是说弦理论和时间旅行、平行宇宙有关。C项,“终将成为现实”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根据原文可知,科学家重新评估的是“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并非“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答案: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