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修·阿诺德翻译批评的功能

2020-10-03 来源:易榕旅网
第11卷第9期 2013年9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l,NO.9 Sep.201 3 马修・阿诺德翻译批评的功能 袁晓军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中不仅对荷马译者进行了批评,还表达了对古典文学地位的担忧,并提出了有关翻 泽的见解。学界多从翻译学角度对其翻译批评进行考察,但从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阿诺德的翻译批评不仅加快了古典文 学回归的步伐,还成为他通往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跳板。他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翻译原则。正确看待这些原则对于理解阿诺德 的文化批评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评荷马史诗的翻译;翻译批评;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5379(2013)09—0090—05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 (1822—1888)于1861—1862年发表了《评荷马史诗 的翻译》(以下简称《翻译》)一文,对荷马史诗译者提 批评。弗朗西斯・纽曼以《荷马翻译:理论与实 起、内河运输的改进都使其国民经济的发展步入快 车道。举国上下为财富生产与资本积累竞相奔走, 一心一意抓生产,满怀热情搞改革。但经济的快速 发展并未使精神文明取得同步发展。1851年伦敦 世界博览会既是维多利亚时期物质进步的标志,更 是英国自满意识的真实写照。经济发展步人鼎盛期 的背后是精神的空虚、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沉沦以及 物质至上和拜金主义的肆虐。由此,物质文明的“高 践>>ife为回应,此即l9世纪60年代初的荷马翻译之 争。学界多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此进行审 视,但是当将其置于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范畴内进行 审视时,即可看出它表面在谈翻译,实质用意更为深 刻:借翻译批评来达到社会批评之目的,借批评荷马 译者的文风来批评社会风气。鉴于此,仅从翻译学 角度考察《翻译》的功能显然不够。阿诺德在文中的 速列车”和精神文明的“绿皮车”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经济的高度繁荣和精神的极度抑郁。马修・阿 诺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的。面对传 统文明面临崩溃的境地,他扛起文学与文化批评的 大旗向英国民众宣传其文化救世的主张。他以社会 与政治批评者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他那个时 代的智识提供者之一”llj。《翻译》就是他向维多利 亚时代提供的智识。 《翻译》的出台、荷马问题的提出正是阿诺德出 于对英国物质和精神巨大反差的忧虑。他是19世 呼吁大大加快了古典文学回归的步伐。《翻译》中的 批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阿诺德的文学批评理 论,也因此成为他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跳板。虽然借 翻译谈文风与社会风气,但阿诺德在文中对翻译的 见解同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古典文学地位的快速回归 (一)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贫瘠 纪60年代初提出的翻译问题。这一时代正是阿诺 德转向文学与政治批评的时期,这也就不难理解他 在《翻译》中提出古典文学和荷马问题的真实原因。 在文章中伊始阿诺德表达了他的忧虑:“古典文学的 学习可能是每况愈下。” l】 《翻译》表面看似是关于 阿诺德生活在一个物质至上、精神匮乏的时代。 ● 作为第一个进行T业革命的国家,英国使人类的生 产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财富的急剧膨胀使它 成为世晷上最富有的国度。铁路的修建、公路的兴 *收稿日期:2 01 3—05—2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修・阿诺德文化批评观:评论与反思”(SK2012B427),项目负责人:袁晓军。 作者简介:袁晓军(1 975),男,河南叶县人,淮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研究。 第11卷第9期 袁晓军:马修・阿诺德翻译批评的功能 翻译的批评,文中大量篇幅都在讨论翻译的具体问 题。但是如果将其置于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 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翻译批评,阿诺德的真正用意是 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问题。阿诺德对经典一向情有 独钟。他本人是“唯一在其有生之年被奉为经典的 英国人”l3_2 ,他对经典的情感由此可见。作为希腊 经典的代表作,荷马史诗在他心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他无法容忍译者们的“自由”翻译。在他看来,译者 翻译态度上的问题就是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而译 者们对待经典的态度也是英国国民对待经典态度的 缩影。因此,阿诺德借翻译批评英国社会对待经典 的态度,其翻译批评立意之高令人赞叹:英国在高度 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突然迷失了自己,精神的发展 失去了方向。 (二)翻译批评对古典文学的推动 阿诺德的荷马及希腊情缘决定了《翻译》并非一 般意义上的翻译批评。在一个特定年代抛出翻译问 题并非他本人对翻译或是翻译批评感兴趣。在他所 有的作品中涉及翻译的只有《翻译》中的4个讲座, 他和纽曼的争论也只有1个回合。因此,讨论翻译 问题只是他的一种策略而已——借此强调经典的地 位:“荷马真是一位最伟大,最神圣的诗人。”I4]如此 地位的荷马在阿诺德心中就是经典的代名词,而荷 马史诗又是希腊经典之作,可以说,在他看来希腊的 就是经典的。他的希腊情怀在不少作品中也表露无 疑:在其出版的《文化与政府状态》(以下简称《文 化》)中,他不止一次地使用“希腊”、“希腊人”、“希腊 精神”等字眼,甚至在书中专门设章讨论希腊精神和 希伯来精神。由此可见,他对希腊精神的重视程度。 更何况“荷马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从未读过荷马的人 就像从未见过大海一样,他错过一次重要的经 历”[5],阿诺德不会错过这样的经历,当然也不想让 同胞们与经典擦肩而过。而译者们的“自由”翻译有 损荷马的形象和风格。阿诺德需要的是在语言和风 格上都未受损害的荷马,他要借助翻译批评让古典 文学能够重回人们的视野。 他的翻译批评加快了古典文学回归的步伐。阿 诺德在《翻译》中提出的古典文学学习问题,到了维 多利亚中期有了明显的改善。以伊顿公学为例,学 校要求学生必须了解3个古代作家:荷马、弗吉尔和 贺拉斯。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读一两遍《伊利 亚特》,还必须了解《奥德赛》[6]。从伊顿公学对学生 的要求可以看出,该校明显加强了古典文学的学习, 荷马等一批古典作家重新回到了课堂。由于伊顿公 学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学府,他们对古典文学的 重视可以折射出英国社会对待古典文学的态度。阿 诺德提出的翻译批评实质上就是要还荷马一个“公 道”,借此提升古典文学的地位。因此,“人们会继续 读《翻译》,并非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翻译荷马有用 而可靠的方法,重要而充分的理由是它把一个世界 文学巨匠展现在我们面前”l_7]。阿诺德通过对荷马 译本的批评和纽曼之间关于翻译问题的争论把荷马 及其史诗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人们对古典文学的 重视。他的这种危机意识也同样体现在《文化》中。 在该书中,阿诺德企图依靠文化力量来克服英国面 临的危机。也就是这个原因,“经典问题才在十九世 纪和二十世纪明显地凸现出来”[8]。阿诺德的文学 与文化批评促使了经典的凸现,他在《翻译》中对经 典的呼唤功不可没,这种呼唤成为经典回归的“催化 剂”。 二、文学和文化批评的跳板 (一)翻译批评的“名”与“实” 《翻译》是阿诺德文学批评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时间上看,他的文学创作、文化与政治批评主要集 中在19世纪60年代,而他的批评初露锋芒却是 《1853年诗歌序言》(以下简称《序言》)。这篇《序 言》“并不是针对大众的,而是诗人和评论家为其他 诗人和评论家而作的一篇文章,,E 9 ̄218,这既是阿诺德 的第一篇批评之作,也是英语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自《序言》开始,进入60年代后,阿诺德步入文学与 政治批评的高峰期,很多重要的批评作品均在这一 时期完成,其中包括《文化》。该书全面地传递了他 的文化理论和思想,是阿诺德文化理论批评的巅峰 之作,而《翻译》在他的批评思想中恰恰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阿诺德对于荷马和希腊的情缘从很多作 品中均可看出,除《文化》外,在《平等》《序言》《凯尔 特文学研究》以及《在伊顿公学的演讲》等作品中有 多处对荷马和希腊的表述。因此,他在《翻译》中对 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序言》到《文化》,阿诺德呈 荷马译者们的批评实质上是他整个批评理论体系的 一9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现了他全部的批评思想,而《翻译》就是他整个批评 的转折点——不仅让古典文学的问题凸显出来,还 进一步丰富了古典文学批评理论。 在翻译批评中,有关风格的讨论只是阿诺德的 一种“障眼法”。他与纽曼的争论重点是庄重风格的 问题。他为何对风格问题紧抓不放?表面看是“它 (纽曼译本)在庄重风格方面做得失败 ̄[2]17s,纽曼没 有达到“让读者感到所读不是译作,而是在读原 作”l2l1 。的效果。阿诺德为何将风格问题置于如此 突出的地位?难道他真的想与纽曼就风格问题展开 争论?如果是的话,他为何在被人追问的情况下没 有给出庄重风格的确切概念?当被问及何为庄重风 格时,阿诺德的答案是“庄重风格的存在与缺失仅可 靠意识去感知-E21194。他同时指出,庄重风格存在于 荷马史诗中,存在于弥尔顿的诗歌中,存在于但丁的 《神曲》中。阿诺德的这种解释难以令人满意,可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做法白有道理,并非不能给出 庄重风格的概念,而是他想讨论的重点不是概念问 题。荷马译本风格问题的讨论只是他翻译批评的一 种“障眼法”。他讨论的不是具体的翻译风格的问 题,而是这些译本的失败究竟是译者的风格问题还 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问题。反观纽曼,不知道阿诺德 的葫芦里所装何药,很快予以回应,难怪会成为与阿 诺德争论的“牺牲品”。 (二)通往文化批评的桥梁 阿诺德对荷马译者的批评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 忧虑。他在《翻译》中所讨论的风格问题并非是其真 实目的,因为阿诺德的讲座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讨 论,阿诺德无论何时讨论风格,他都在讨论社会。他 的这种担忧是从伊丽莎白时代的那些译者身上开始 的,因为他们“在处理世俗文学,特别是处理诗作的 时候……头脑就太灵活了,他们把大量的自己的东 西塞进原文中去,致使原文失去了本身的特点”[1 。 阿诺德担心伊丽莎白时代的这种“译风”会“遗传”到 纽曼这代人身上,进而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因此,从 表面上看,阿诺德讨论的是翻译的风格问题,说荷马 史诗具有庄重的风格,纽曼的译作在这方面处理不 到位。其实,这场争论无论纽曼是否回应,他都只是 阿诺德谈论翻译的一个“传声筒”而已。这种“错位” 的争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无论纽曼回应与否阿诺 德都能达到目的。阿诺德之所以关注风格是因为纽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O.cn 2013年9月 曼译本在风格的复制上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个 人在这方面的不足,而代表的是整个国民的性格特 征。纽曼何许人也?同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名人。想 必阿诺德非常了解纽曼,作为作家的纽曼,用现在的 话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他所代表的这批人对待 经典的态度尚且如此,其他芸芸众生就可想而知了。 《翻译》成为阿诺德文学和文化批评的跳板。由 上述分析可知,阿诺德翻译批评并非纯粹的翻译技 术层面的批评,而是有着更高的立意,即借翻译来批 评当时的文风和社会风气。因此,翻译批评是他整 个批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序言》是阿诺 德文学批评的处女作,那么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的 批评思想则是他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作。尤其 在关于荷马史诗翻译的第四个讲座中,阿诺德讨论 了批评本身的性质。因此,他或许应该感谢纽曼,正 是纽曼的回复才促使他进一步考虑翻译批评或是文 学批评的性质问题。在这一点上,是纽曼成全了阿 诺德。在19世纪6O年代阿诺德一系列批评作品问 世了,其中包括1865年的《批评一集》、1867年的 《凯尔特文学研究》以及1869年的《文化》。在这些 作品中,尤以《文化》使他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的理论 与方法达到了顶峰,因为“它(《文化》)审视了工业社 会中思想和行动对立的命题”ll 。这一系列的批评 作品使阿诺德成为英国文学学术批评的奠基人。可 以说,阿诺德凭借《序言》《翻译》《文化》,成功地实现 了他批评生涯的“三级跳”。这其中的“跳板”正是他 于1861年和1862年所做的《翻译》。这一“跳板”不 仅成功地抛出了古典文学的问题,而且还在无形中 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批评思想。 三、具有现实意义的翻译原则 (一)译者对荷马译本的重要性 荷马译本的不足之处正是阿诺德翻译批评关注 的焦点。阿诺德分别批评了几种译本的不足之处: 珂珀和赖特对荷马的敏捷轻快体会不够深刻;蒲柏 和查普曼对于荷马在措词上的明白清晰和直截了当 没有深入体会;纽曼对荷马的崇高庄重不甚了解。 虽然阿诺德重点关注几位荷马译者的不足之处,但 并没有抹杀他们的功绩,“毫无疑问,他们在某些方 面都取得了成绩,有的取得的成绩大些,有的成绩小 第11卷第9期 袁晓军:马修・阿诺德翻译批评的功能 些”_2]2 。但阿诺德的重点不在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上,而是他们的翻译“没有一个取得与荷马同样的成 绩”_2 。为什么不能取得与荷马一样的成绩和效 果呢?因为他们对待经典的态度有问题,而这正是 阿诺德拿翻译说事的根本原因所在。纽曼给予阿诺 德的回复本身并不能说明他翻译的好坏,因为“正是 笨拙的人才愚蠢地给了一个更为笨拙的回复”l_1 。 纽曼为何愚蠢、笨拙?因为纽曼的回复哕嗦、无序、 没有洞察事物的核心,甚至可以说他的回复毫无关 联,他不清楚阿诺德真正在说什么,而自己还就事 论事。 阿诺德对译者的要求说明了翻译的重要性。他 对荷马译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五不要”:不夸 张、不做作、不书面化、不索然无味和不低劣[2] 。 五条要求的提出乃是翻译的重要性所致,“只要语言 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还是在众多的 国家和民族间,翻译都是必须的。否则,思想就无法 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也就难以前进”l_l 。翻 译如此重要,译者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对于荷马 的译者而言,违反了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对荷马史 诗的翻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思想无法沟通, 文化难以交流。荷马史诗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不是 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在阿诺德看来,那是经典作 品,在翻译时,必须把经典作品的韵味传递出来。对 于《伊利亚特》的翻译,译者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仍然没有被足够英国化”ll 。换言之,《伊利 亚特》在英国没有取得和在希腊一样的效果。这样, 翻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阿诺德对荷马译者的要 求其实也是维护经典原貌的一种策略。荷马在阿诺 德心中是崇高、庄重和神圣的,他容不得译者们对荷 马作品“随心所欲”的翻译。保留经典原味,让英国 人读到真实的荷马,这就是阿诺德的“良苦用心”。 (二)翻译原则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他的翻译原则体现在对荷马翻译的见解之中。 他在《翻译》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翻译原则。但细读 其作品,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的翻译原则的“影子”。 张今先生在《文学翻译原理》中认为阿诺德的重要见 解有三点:一是不能把传达原著的风格排斥在“信 实”的概念之外;二是关于原作风格的揭示;三是他 提出了语言自然性原则。阿诺德在《翻译》中认为译 者“要带着真挚的兴趣去阅读他们(要翻译之作),不 能夹杂个人情感.[z]z97。这事实上就是要译者尊重 原作,也就是张今先生归纳的第一点见解。这其实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忠实”原则。译者必须对原作 忠实,所谓对原文的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 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 实”lI引。关于思想、风格、节奏等正是阿诺德在《翻 译》中讨论的问题。只可惜荷马史诗的那些译者们 在处理这些元素时“丢东拉西”:不是对节奏缺乏体 会就是对荷马思想了解不透彻;不是对荷马措辞不 明白就是对风格不了解。所译之作均未取得理想效 果,与阿诺德提出的“我们译者们的职责就是复制荷 马的效果 ̄[21143的要求相去甚远。当然 文中还有其 他一些翻译原则的讨论,如“意译”的问题,在译作中 加入过多的个人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意 译”的体现。因此,阿诺德在《翻译》巾暗含的“忠实” 原则等虽未直接说明,但通读其文并不难发现。 阿诺德翻译原则(或见解)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 论价值。阿诺德的《翻译》至今仍被人们提及,原因 之一就是该文是翻译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 《翻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些至今翻译界 都无法绕过的问题。例如翻译过程中的“忠实”问 题,人们至今还在围绕它进行种种讨论,而阿诺德早 在150多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见解,虽然不是以理论 体系的形式出现,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理 论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阿诺德在《翻译》巾关于 荷马史诗翻译的种种主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_r翻译 理论内涵,他在《翻译》中提出的译者翻译荷马史诗 的“五不要”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 鉴作用。 四、结语 阿诺德与纽曼关于荷马史诗翻译的争论已有百 余年历史,《翻译》至今仍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原因 就在于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它已经成为 阿诺德整个批评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的深 情呼唤使古典文学重获新生。因此,他的翻译批评 融人到整个文学批评理论中去,加快了古典文学煎 回人们视野的脚步。他在《翻泽》中提出的见解不仪 为翻译理论增砖添瓦,亦为后世翻译工作者提供了 思想参照。细读其文,他在《翻译》中对待衙马史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严肃态度和体现出来的洞察力值得我们学习。一 个多世纪前的阿诺德借荷马史诗的翻译批评“有心 栽花”,这“花”自然是“栽”给那些漠视古典文学、“只 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英国人。100多年后 的今天,阿诺德的翻译批评早已完成华丽转身,融入 到他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长河中去。阿诺德留给世 人的“花”早已漂洋过海,抵达大洋彼岸,在美国生根 发芽。这“花”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中国的文学 与文化批评送来一缕清香。阿诺德对文化批评所做 的贡献恐怕是他当初所难以料想的,这也许就是他 “无心插柳”的结果吧。 参考文献 [1] Arnold M.On the Classical TradtionE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20. E2] Arnold M.On the Study of Celtic Literature and On Franslating Homer[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2:141—297. [3] Arnold M.Selected Letters of Matthew Arnold[M].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 993: 53—259. [4] Carleton S.Matthew Arnold r M].Toronto:The 1.Jni 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38:35. L5j Maxwel1 1 .What Students I earnecl at Mid Victorian Eton[EB/()l ].(2009—06 20) ̄2012~o1 26].ht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2013年9月 tp://www.vietorianweb.org/history/education/eton/ education2.htm1. [6] Anderson W D.Matthew Arnold and the Classica1 Tra dition[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1:87. [7] 旷新年.批评如何成为可能[J].南方文坛,1999(2): l 2. Es] Super R H.Critical and Exptanatory Notes On the Classi— cal Tradition[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 96O:218—249. E9] Trilling I .Matthew Arnold[M].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5:l54. [10]刘重德.阿诺德评荷马史诗的翻译[J].上海外国语学 院学报,1984(4):45—49. [11]Super R H.Matthew ArnoldE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86. [12]季羡林.我看翻译[G ̄//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l998:3. [1 3]朱光潜.谈文学[M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版社, 2004:113. El4]柏拉图.柏拉罔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 民史学出版礼,2008:l 2. [15]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2.增订版.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礼,2005:237. 责任编辑:邱香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