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董其昌行书赏析

2023-07-24 来源:易榕旅网


董其昌行书赏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

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

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因董其昌书画成就与赵孟頫相类,故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頻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董其昌行书作品赏析

董其昌行书《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卷(图一),纵26cm,横235cm,丝质,为一级品,画心略有霉点,天头破损,保存较为完整。行书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后跋:“因见米元章王宰山水歌,墨迹石刻疑其赝作书法正之。米书乃不可假,假即佻宕直致无晋唐风颜,法度一鉴可决也。董其昌”。行书迎首长方朱文印“真赏斋”,文后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下白文方印“董氏玄宰”。

该行书长卷内容为唐杜甫诗作。杜甫(712一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仕途不顺,经历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川。在成都定居期间,结识四川籍著名山水画家王宰。王宰,出生年月不详,唐大历至贞元年间画家,善画山水树石,今无其墨迹传世。上元元年(760)杜甫应王宰邀请,作该首题画诗。通过杜甫诗句的描写,王宰山水画的气势恢宏和诗情画意扑面而出,让人赏心悦目。

由后跋“因见米元章王宰山水歌,墨迹石刻疑其赝作书法正之。米书乃不可假,假即佻宕直致无晋唐风颜,法度一鉴可决也。董其昌”可知,董其昌曾见米元章(米芾)所书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人认为是赝作,但董氏认为米元章所书不假,并作此书纪事。董其昌绘画作品,落款一般只落“玄宰”、“董玄宰”,书法作品,落“其昌”、“董其昌”款,本幅书作落“董其昌”款,与之暗合。且其行草书落款随着时间推移亦有不同,五十七岁前“昌”字上小下大,六十岁左右“昌”字上下大小一致,六十三岁后“昌”字上大下小,本幅书作“董其昌”落款上大下小,应为其六十三岁后所作。

行书起首章“真赏斋”,文后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下白文方印“董氏玄宰”。董其昌有两枚起首章,书法作品用“玄赏斋”,绘画作品用“画禅”,且“玄赏斋”印常与“知制诰日讲官”配套使用,前呼后应,但本幅书作未见“知制诰日讲官”印。“玄赏斋”为董其昌书斋号,有《玄赏斋法帖》传世。“宗伯学士”是他的官职印,因董其昌于1623年(69岁)获封礼部侍郎,得“少宗伯”礼遇,1625年封礼部尚书,所以董其昌从1623年就可以使用“宗伯学士”印。

董其昌行草书造诣颇高,以二王为宗,又得益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影响,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尽显其妙。这幅行草书手卷应该作于1623年,董其昌69岁之后,是其晚期书法作品。

董其昌行书《记承天寺夜游》长卷(图二),纵25cm,横118cm,纸质,为三级品,保存较为完整。书法内容为宋代大家苏轼所作《记承天寺夜游》,内容略有删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轼书”。后跋:“因见英光堂帖米海岳书至夥,而不见东坡书,以余未见全帙也,漫为此书以想象于一二。其昌”。行书迎首长方朱文印“真赏斋”,文后印两方,上白文方印“知制誥日讲官”,下朱文方印“董其昌”。

该行书长卷内容为宋苏轼所作。苏轼(1037-1101),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四年之久,心怀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因其心性豁达乐观,不忘用诗词记录其生活中的琐事,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张怀民,字梦得,生卒年月不详,宋神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于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张怀民虽被贬,但他坦然处之,闲暇之余游山玩水,陶冶性情,品格超逸,与苏轼志同道合,故苏轼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寻之夜游。

后跋:“因见英光堂贴米海岳书至夥,而不见东坡书,以余未见全帙也,漫为此书以想象于一二。其昌”。《英光堂帖》为南宋岳珂辑刻,汇集米芾墨迹。岳珂最喜米芾之书,故以米芾“英光堂”为帖名。米芾(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号海岳外史,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跋语之意为:我(董其昌)见过很多《英光堂帖》中米芾的书作,但是从未见过苏轼的墨迹,可能是因为我所见不全,只能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来想象一下苏轼书法的风采。落款“其昌”的“昌”,上大下小,应为六十三岁之后所作。行书迎首长方朱文印“真赏斋”,文后印两方,上白文方印“知制诰日讲官”,下朱文方印“董其昌”。“知制诰日讲官”亦为其官职印,记录了他的两次任职。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被选为庶吉士,其职责是替皇帝拟写诏书,故曰“制诰”。万历二十二年(1594),董其昌被任命为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负责每日为皇长子讲经,故曰“日讲官”。

董其昌行草书学“二王”,又受五代杨凝式结字影响,字体紧密精微又萧散简淡。此外又学李邕,字体左低右高,体势险绝。董其昌行书《记承天寺夜游》长卷为其晚年所作,用笔精到,少滞拙之笔,运笔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章法布局上舒朗均匀开阔,结字萧散,有杨凝式之体,字体左低右高,有李邕之势。

这两幅行书作品均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细档案。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博物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