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干预作用及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家庭组成最原始的结构。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一样重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然而,在欧阳修的人生成长路上,因为父亲早逝,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教育。据史书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修还不满三周岁,他的父亲欧阳观在泰州判官任上突然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欧阳观为官清廉,因此身后萧条,家无长物,致使欧阳修和母亲郑氏这对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对儿女的怜爱,郑氏夫人挑起了对欧阳修兄妹的抚育培养重担。
从欧阳修的成长之路,可以看出欧母郑氏对儿子家庭教育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秉持正确教育理念和实施正确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一、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帮助孩子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总结出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就是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从欧阳修的成长经历来看,母亲郑氏对他的教育,就是从期望和立志入手。 1.母亲的引导是孩子立志的最好导航
在欧母的眼里,欧阳修的理想就是儿子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让儿子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她经常给儿子讲述丈夫欧阳观爱民如子、勤政如蚁、清廉如水的故事,鼓励儿子以父亲为榜样,刻苦读书,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回馈百姓。三岁以后,郑氏夫人开始教儿子认字。在艰苦的环境里,
郑氏完成了对儿子的启蒙教育,而聪颖的欧阳修也培养了以苦为乐、不怕困难的坚毅性格,树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在20年之后的宋仁宗天圣八年那场著名的科举考试上,博学多才的欧阳修终于金榜题名,开启了未来40年一生绚烂的修文从政之路。 2.母亲的示范是潜默教育的最佳方式
郑氏自己是一个励志的典型。出身江南望族的她,万万没有想到,当她以为人生幸福在望的时刻,一场变故突然把她逼进了生活死角。在她29岁那年,丈夫欧阳观突然病重身亡。临终之时,欧阳观叮嘱妻子,把儿女好好养大,教他们知书达礼,教他们礼义廉耻。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坚强的郑氏没有害怕退缩,没有愁眉不展,她来不及擦干伤心的眼泪,“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顽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二十年含辛茹苦,终于把欧阳修培养成人。 3.母亲的鼓励是应对挫折的最强动力
对于儿子,欧母没有一点溺爱,甚至管教得比其他母亲更严厉,但是当儿子初入社会品尝失败的苦涩后,她没有挖苦指责儿子。她明白,挫折之后的儿子,更需要鼓励,要总结跌倒的教训和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道路。天圣元年(1023年),16岁的欧阳修初次应试。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出发,但迎接他的是无情的落榜。郑氏鼓励神情落寞的儿子,岁月是公平的,它从不为任何人的成功或失败而驻足,只有重新出发,才能追得上它的脚步。天圣四年(1026年),身穿母亲一
针一线缝制的布衣,欧阳修第二次进京赶考。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欧阳修再次名落孙山。带着痛苦和迷惘,这次回家的欧阳修几乎不眠不休。母亲早已知道了消息,但她只语未提,牵挂儿子的身体是否因为长途跋涉而累到。观察了两日后,母亲在儿子的桌上留了一张字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欧阳修恍然大悟,他改变了学习的方式,走出家门向前辈请教,与同辈交流。四年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 二、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品德知识兴趣三管齐下 1.优秀的品德教育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为了陶冶儿子的人格,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郑氏经常跟欧阳修讲述父亲欧阳观当年办理刑狱案件的故事,讲述欧父的公正公平和仁义恻隐。叔父欧阳晔“为人严明方质、尤以廉洁自持”,郑氏对他十分敬重,经常对儿子说:“你想知道你父亲的样子吗?看看你叔叔吧,他的言谈举止、行为风范和你父亲当年是一样的。”父亲的遗训、叔叔的示范、母亲的教诲,深深地烙进了欧阳修的心里。在欧阳修后来四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始终以父叔为榜样,坚守优秀品德,做到勤政爱民、刚劲正直。
对欧阳修品德塑造发生深远影响的,除了母亲的言传,更在于母亲的身教。可以说,欧阳修十几年的读书生涯,都是母亲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换来的。郑氏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丈夫去世后,她勤俭持家,自力更生,身处贫困之中,即使“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但她依然“言笑自若”。这种不怨天尤人、奋发向上、乐观处世的精神,给少年欧阳修潜移
默化的熏陶,培养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当后来欧阳修因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为滁州知州,他依然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著其文”的豁达乐观和为民情怀。 2.丰富的知识教育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欧母从欧阳修三岁开始,教儿子认字,“画荻教子”就是一个典范的案例。
儿时的欧阳修,因为家庭贫困,无钱买书和纸笔,但母亲郑氏依然对他寄予莫大的期望。郑氏鼓励儿子,不需要墨、不需要砚,日复一日地在芦苇丛里,以枝为笔,以沙为纸,认字练字。母亲的耐心和鼓励,让欧阳修把写字当做童年最温馨的活动。虽然有小叔子欧阳晔的接济,但郑氏依然每天和家里的女眷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努力挣钱补贴家用,尽量让年幼的欧阳修吃得营养。同时,每天晚上,郑氏都亲力亲为地帮儿子抄书装订。大量的阅读、文字的浸染、知识的熏陶,让欧阳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锤炼了坚毅的品格,形成了优秀的品德。他更加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尊敬长辈,爱护幼妹。
另外,欧母对儿子的知识教育,除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还鼓励儿子博学多才。因为家贫,没有余钱买书,郑氏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料。有一天,郑氏带儿子去随州当地的孔庙游玩,她惊喜地发现,孔庙大厅里的一块石碑上,竟然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从此,母子俩就经常来孔庙学习,欧阳修在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
这段特殊的经历,促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宦游千里之时,每到一处,他总会留意金石遗迹,着手记录,并最终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现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3.浓厚的兴趣培养
承载着家人的希望,背负着自己的使命,年幼的欧阳修犹如一张白纸,任凭母亲和家人书写。令人欣慰的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郑氏,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智慧。她懂得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会在今后的成长路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亲的兴趣培养教育,让欧阳修近乎疯狂地迷恋书籍。宋英宗治平年间,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回顾了自己儿时的一件趣事。那时,他和家人住在汉东郡。城南有一户殷实人家姓李,藏书很多,李家年幼的儿子李尧辅好学聪慧,与欧阳修为儿时好友。十岁那年,几个小伙伴在李家的大宅里玩捉迷藏的游戏时,偶然在夹墙之间发现一个装满旧书的破竹筐。几个孩子七手八脚地把竹筐抬出来,你争我抢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其中一本残破的《昌黎先生文集》吸引了欧阳修的目光。虽然此时的欧阳修已经读书颇多,但“昌黎先生”的名号还没有听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欧阳修斗胆向李家大人求得了只剩六卷而且“脱落颠倒,无次序”的旧书。欧阳修读了以后,发现它“其言深厚而雄博”。那时的欧阳修年纪尚幼,只觉得它雄奇广博、浩瀚无边,一有機会就拿出来欣赏品读,但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些言论深刻扎实的含义。没想到,这一偶然的经历,竟然为欧阳修日后师承韩愈、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三、提升母亲的素质能力,强化母亲家教干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高素质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欧母郑氏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时代家庭教育中,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因此,强化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干预作用,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1.母亲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它集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母亲是孩子人生中最值得信赖、最愿意依靠的人之一,很多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效果,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促使儿女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
2.把母亲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家庭教育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而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实施。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母亲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对母亲干预作用的认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母亲的合法权益,鼓励社会为母亲教育和干预实施提供支持与帮助。 3.构建母亲干预的服务平台
当今社会,是数字化时代。在实施母亲素质提升过程中,需要发挥大
数据、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构建母亲干预的服务平台。对母亲教育实施网络化管理,开发母亲教育课程,让母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接受学习。同时,对母亲实施家教干预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答。学校、社区和农村要构建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为母亲干预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提升母亲素质,加强母亲干预,是推动家庭教育有效开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政府、学校、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母亲干预作用的发挥和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