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快乐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它们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般降临。
蒂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和家人住在一栋豪宅里,开着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没有感受到丝毫幸福。
“忙碌奔波型”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懂得去享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
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
这种幸福可被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儿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
如果吸毒能带来快感,他就会去吸毒;如果工作辛苦,他就会逃避。
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
>> 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
>>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
>>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好处和代价分别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
>> 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 习得性无助
>> 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
>> 塞利格曼的实验证明,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
>> 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
>> 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 反思:回想一下,在某一件或两件事情中,你是否曾同时体会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 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
>> 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
>> 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
>> 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
>> 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益
>> 重点是,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 只要是适度的,有时放松一下自己,什么也不想,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可以让我们更幸福。
>>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 “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 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
>>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 连续4天,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在四个象限里的经历。无论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某一段时期的感受,写下你处于“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以及“虚无主义型”时期的经历。在第四天只写下你处于“感悟幸福型”时期的经历
>> 要记得,写下你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你当时的行为以及当时和现在的想法。
>> 忙碌奔波型:写下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经历。为什么曾经是那样?你是否从中受益?你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 享乐主义型:解释一下你只顾享乐的时刻或经历。你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 虚无主义型:写下那个特别令你痛苦的时刻,或者那个令你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并描述你当时以及现在对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 感悟幸福型:描述一下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幸福的时期或者经历。发挥你的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候,重温一下当时的感受,并写下来。
>> 正如赫伯特·本森、乔恩·卡巴–金和理查德·戴维森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有规律的冥想可以为生活带来深刻的改变,但冥想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如果这个练习或是书中任何练习让你感到不舒适,就略过,然后直接进行下一个练习。
>>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找把椅子,或是盘腿坐在地上。确定自己处于舒适的姿势,但背部和颈部要挺直。至于要不要闭上眼睛,由你自己决定。
>> 深呼吸,试着保持心态平静,每次吸气都要吸到底,
>> 用意念扫描你的全身
>> 继续深呼吸,让积极情绪包围自己。你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开心的状态中,比如和爱人共处或是在工作上得心应手的时候。
>> 把冥想变成规律。每天早上起来、午餐时间或是午后,用1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冥想。
>> 在冥想成为日常规律后,你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够了。
>> 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规定,以及社会的变革”
>> 对于那些不认为幸福是最终目标的人,我想告诉他们的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幸福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 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种层面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状况”
>> 幸福和成功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方面)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
>> [插图]图3–1 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 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的表现更好,活得也更开心、更长寿。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是作为目标还是达到目标的方法。
>> 我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 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 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与“感悟幸福型”相连: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