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演讲艺术
[摘 要]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非常杰出的演讲才能,他常用的演讲手法有一语双关、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借古喻今、运用对比、声声激问、活用概念等,取得极佳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毛泽东;演讲;说服力
演讲,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它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演讲是口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艺术成果,它不仅以理服人,还要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美娱人。演讲作为传播手段,可以宣传真理,捍卫正义,打击假丑恶。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意思是说,口才的好坏,关乎国家的兴亡,决定事业的成败。
作为一位历史巨人,毛泽东的演讲口才非常杰出,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一生指导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中国革命建设往往是通过他巨人之口实行的。为了实现革命建设的目标,他不停地奔走呼号。他满怀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挥斥方遒;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雷霆万钧地反击,叱咤风云,一语定乾坤;有时发表慷慨激昂、雄辩滔滔的演说,激励士气,鼓舞人心;有时进行含蓄幽默、热情洋溢的讲话,使大家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他说话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口语俗语,有典雅凝重的文言词,有时庄重肃穆,有时诙谐幽默,可谓妙语连篇,高论纷呈。毛泽东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语妙天下。从他口中诵发出来的锦言佳句,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一语双关,意在言外
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大作演讲,时近中午,大家不免饥肠辘辘。这时,只见毛泽东掏出一盒“金枪”牌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摸着,掏摸了老半天,也没掏出一支烟来。
听演讲的同志以为毛泽东没有烟了,有人正准备给他送烟来,只见毛泽东笑嘻嘻地掏出了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了起来,对着大伙说:“最后一支!”[2]127接着讲起了他演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毛泽东通过这个风趣的举动给大家一个信息,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
这种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是毛泽东表现口才智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话一经意会,听讲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从而活跃了会场,振奋了大家的精神。
二、幽默风趣,轻松活泼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灵感的结晶。它多以滑稽、诙谐、逗笑的语言形式,去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内涵。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去表达一个即使是极为严肃的思想观点,也会令人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之中领略其中的底蕴。
毛主席善于用幽默方式来说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毛泽东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为此,毛泽东认为不仅要团结工农大众,也要团结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团结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其中,如何对待自由资产阶级?毛主席主张既要联合他们,又要同他们的软弱性作斗争,不能让这种软弱性影响我们的战斗性。
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风趣地谈到了这个问题。
2
他说,对待章乃器这样的自由资产阶级分子,“只有我们坚决地联合他,才能在长期的经验中教育他。以后自由资产阶级还会拿它的软弱性经常影响我们,因为它有那样一种性质,好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洗澡后身上发出的那样一种‘香’,自由资产阶级身上也出那样一种‘香’,这种香,就是‘软弱香’,它出了那种‘香’,就要找市场出卖,有目的地向我们延安送,给我们党以坏的影响。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然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他们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探春。这个是很麻烦的。同志们!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如果想省掉麻烦,就坐在家里抽长烟管。现在夏天来了,坐在树底下,拿一把大蒲扇,那麻烦比较少。但是还有风波,鲁迅不是写过一篇《风波》吗?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怕风波就不能做人,那就赶快到阎王那里去交账。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2]
毛泽东说自由资产阶级软弱性是一种“软弱香”,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让人在哈哈大笑之余,又看到这种软弱性的本质。
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毛泽东说话很注意看对象,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如果是对知识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农民说话,他就会说得浅显易懂,解释得清楚明白,不会引用高深的理论,让人听了一头雾水。
毛泽东非常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熟知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道理。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抓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
3
来前往西安帮助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许多同志一时不理解。毛泽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教育大家,生动地讲了一个“毛驴上山”的故事。
毛泽东说:“陕北毛驴很多,让毛驴上山有个古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就打他。西安事变就是这样。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但是驴子会踢人的,我们又要提防着它,这就叫又联合又斗争”[2]184。
毛泽东讲话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他非常注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用大家熟知的事例讲话,总结出许多符合实际的革命真理,而这些讲话的语言都是朴实无华的,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
四、借古喻今,别出新意
毛泽东不仅熟读《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他也独具慧眼,见地不凡。
1948年4月,在延安“抗大”第三期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要求学员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3]接着,他分析了《西游记》里三个主要人物,以此说明这三句话的重要:
“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就是容易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很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怕艰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智,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你们别小看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
4
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效法的。”[3]
《西游记》是一部光辉的神魔小说。它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及保唐僧取经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并歌颂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坚决反抗的精神,揭露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战胜困难的远大理想。毛泽东借古喻今,另有新意。
五、运用对比,表明观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用对比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倡写短小精悍的文章,反对写长而空的大块文章。他说:“现在是在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还说:“去年六月二十二日(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
在延安时,莫文骅起草了一篇文章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专门将莫文骅叫去。莫一进门,毛泽东就幽默地批评说:“你真比斯大林还行。”
莫文骅愣住了,不知所措。
毛泽东说:“关于对德宣战,斯大林用不到一千字的文章。你的文章三千字,不是高明么?但是,他讲清楚了,你没有讲清楚。”
莫文骅明白后很不好意思,说:“我写不好,所以请主席改。”[2]378
5
毛泽东把莫文骅与斯大林比,当然让莫文骅一下就懂得了自己肯定犯了什么错误,因为他不可能比斯大林“还行”。随即,他恍然大悟,明白毛泽东是在启发他,希望他向斯大林学习,把文章写得又短又清楚。接着,毛泽东耐心地对莫文骅讲了怎样写文章,怎样抓住中心,怎样做到简练生动,并告诫文章写成后,要像鲁迅先生那样,至少要看三遍,反复修改。
毛泽东那简捷深邃而时有幽默风趣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使莫文骅感受到亲切和深刻的思想启发。
六、声声激问,气势磅礴
当对方的言行确实令人愤慨时,可以运用反问句甚至连用几个反问,进行反击,造成跌宕起伏、气势不凡的效果,既避免了语言的平淡呆板,又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1947年,美国艾奇逊发表所谓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谬论,毛泽东知道后,对此进行了严厉地驳斥。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次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5]
毛泽东在这里一口气连用几个反问,层层紧逼,气势磅礴,锐不可当,像连珠炮,批得敌人晕头转向,只有乖乖地举起手来,缴械投降。
声声激问,步步紧逼,有一种先声夺人,若浪奔云涌的气势。毛泽东反驳对手时之所以具
6
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就在于声声激问,穷追不舍,使论敌难以招架,无可遁逃,最后只好败下阵来。
七、活用概念,巧释妙解
为了明确概念,毛主席在演讲中常常创造性地发挥,在关键的地方对有关的概念用定义法作出科学的界定,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
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所谓‘运用之妙’。”[6]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关键概念是“妙”。毛泽东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对“妙”作了通俗易懂的界定,从而使人们了解了灵活与妄动的区别,自觉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
毛泽东还善于在文字的结构上作出别出心裁的解释,取得出乎意料、令人惊叹的效果。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重庆文艺界人士利用和谈休会期间,邀请毛泽东作了一次演讲。休息时,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听后,极为风趣幽默地说道:“蒋介石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反手,
7
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7]
显然,蒋介石的“蒋”字绝没有“草头将军”的含意,同样,毛泽东的“毛”字也不会有“易如反掌”的含义。但是,毛泽东抓住字形的特点,巧妙地将两者不露痕迹地联系起来了,并对国共两党的前途和命运作了预言式的发挥,可谓奇谈,令人拍手叫绝!
巧释妙解是对概念的内涵作了精心的更换,因此,使表达具有新颖性和说服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口才艺术,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睿智。
毛泽东的演讲口才魅力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他以滔滔之口,抒发远大理想;以大无畏的口才,藐视反动派,用乐观的语言,对待困难与危险;用豪迈的语言,鼓舞人心;用通俗的语言,阐明深奥的道理;用对比,来表明观点,举例子、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教育人说服人;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人晓之以理。在他伟大的一生中,为人们展示了豪迈奔放、幽默诙谐、委婉含蓄、朴实通俗、诗意激情、隽永美妙以及广征博引的口才艺术,他的卓越口才不仅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为人们提高口才水平提供了方法和技巧。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干部或者是普通成员,都可以从毛泽东无比丰富的口才艺术宝库中去探求口才秘诀。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