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2022-10-25 来源:易榕旅网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张绍荣 (重庆邮电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重庆400065) 摘要:教学文化生态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根本。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应是民主开放与流动生成、以文化资 本争夺为主的场域,课堂之上不同声音皆被尊重,师生处于平等有机的互动,教师不仅仪是课程的忠实传递者,还 应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对信息时代的忽视和漠然,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 求,违背了教学规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与互动。因此,应抓住信息时代特质,树立平等分享的教学理念和 追求深度的教学观,打造基于双向甚至逆向过程特征的虚拟教学共同体,实现更加广泛的信息融合,促进大学教学 文化生态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学文化生态;应然;实然;必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7)04—0058—09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Ecolog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Information Age ZHANG Shao.r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Teaching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fundamental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university.Teaching cultural ecology ifeld should be democratic,open and dynamic;be dominated by the cultural capital fighting;respect different voices in class;offer the eq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The teacher is not only for faithful course delivery, but shouht develop the curriculum.In the reality of cultural ecology field teaching in university,the teachers are often in a dominant position,they are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be— haviors for different contexts,showing a non ideal state,ignoring the inherent demand of the students,contrary to the law of the nature of teaching interaction,lack of shar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However,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we should seize the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ild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equality and sharing,and pursue in—depth teaching,create a virtual teaching community based on two—way and even revers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realize more extensive information fusion,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ecolog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formation age;teaching culture ecology;ought to;reality;inevitable 一所大学应培养有健全人格、独立思想、发展能力的“健全”精英,这就对大学的教学水平、学 术氛围和管理机制整合而成的大学文化生态提出了内在的精神要求。其中,教学文化生态尤为根 本。大学教学并非一个简单的传授知识活动,而是大学师生携带文化资本进场,以求得到各自资本 收稿日期:2017—05—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文化生态场域的逻辑建构与生成路径研究”(14BKS126)和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 委托课题“信息时代高校文化生态研究”(2015skjd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绍荣(1977~),男,四川广元人,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教育文化与管理、思 想政治教育 倒 —●2∞7年第4蛳 (总一第 7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出场的文化活动。其中的主角是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他们各自拥有不同数量和质量的资本,以及资 本的变化导致分别处于不同场域的位置,并通过环境改变和位置更替不断重塑着大学教学文化生 态。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这种重塑的加速提供了便捷和可能。 一、民主开放与流动生成的应然样态 布尔迪厄指出,“任何社会秩序,都有他们信奉运转的规则”[1 J。正是这种遵循,保障了大学教 学文化生态场域的顺利运行。著名哲学家福柯认为,人们总是处在一个由现实规则所构成的权力 系统之中,并不由自主地时刻维护着这个规则,不管正确与否。任何一个场域都有自己的核心关节 点,现代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学文化场域的核心——课堂也是一个受 到各种权力关系所决定的场域 J。分析大学课堂小场域可以映射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应 有景象。 (一)海量信息加剧文化资本的差序课堂 教学文化生态场域是以教学为主线、遵从教育规律,以文化知识传播为主轴,以文化资本争夺 为主的场域,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因文化资本的多寡而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一般而言,教师由于拥 有文化资本的绝对优势,在差序格局中占据着有利位置,学生为获得资本、改变差序格局不利位置 而学习,正因为此推动了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持续地深入演化。但是在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基 于课堂的资本单向传导关系有可能改变,甚至有时出现倒置的状态。毫无障碍地获取海量互联网 信息使得学生的资本来源有可能在进人课堂之前已经拥有,或因处于优势地位而成为隐形教师,从 而导致在信息时代以课堂为中心的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网络构 阿型(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关系演示图 事实上,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规则的形成,始于教师与学生将既定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因为规则赋予教师绝对的权力,教师既是各种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各种规则的执行者和主导者。学 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这种规则的承受者。适应教学规则、遵从教学规则已经成为学生内 心应有的坚守。教师作为曾经的学生,已经认为这是一种当然,即使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训练也 因长期在教学环境中学习成长,而熟知大学教学文化场域的禀性系统。按照这样的惯习,教师主导 着大学教学文化场域逻辑运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融人,遵从并理解规则带来的好处,从 而主动配合。尽管学生有时也会超越固有的规则出现各种行为失范,但往往他们不会认为这是规 玎军 丽 丁——■哪 张绍荣: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则的问题,而把这种自责归咎为自身,并时刻承受来自学校和教师的惩戒。日积月累,学生群体惯 习H益稳固,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和形塑着大学教学文化场域。作为时刻观望教育的家长,更是由 于社会的竞争规则和分层原则,主动维护着教师的权威,共同形塑着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持续 发展。 在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之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向教师获取争夺资本的同时,内部个体 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文化资本争夺。相关的认知是权力运作的前提 J,学生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 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是由学生背景来源的差异所决定的。在索取文化资本的进程中,富裕家庭背景 的学生往往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本占据着有利的竞争位置,在信息时代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家庭 贫困学生对新媒介的占有和利用往往远低于学生的平均水平。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两类资本竞争,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努力缩小文化资本差序格局的背景下,由于文化资本 拥有的更替,义不断形成了新的资本差序格局。但无论怎样,教师始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资本权 力,这是由大的场域格局和惯习规则所决定的;在学生之间,由于经济因素制约信息新媒介的利州 使得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决定是否处于有利位置,反之亦然。这种权力的差序结构并非学生或教师 能任意建构,而是按照大学教学惯习约定俗成的,共同推动构成了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 (二)虚拟网络助推开放生成的生态课堂 虚拟网络世界必将促成大学课堂是开放生成的生态课堂。有学者对比美国教师与中 教师最 大的区别在于美国教师喜欢鼓励学生提问,老师敢说“我不知道” 。然而,在国内的课堂上,大学 生却很少提问,基本都是教师从开始讲到结束,大学老师也很少会说“我不知道”这样的话语。 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教师似乎更成为充满学问的化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知识的象 征,无形之中造成教师“即使不懂,也得装懂”的状况。在其影响下,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文化关注的 是教师主动地教,而忽视了学生是在被动地学。其实,师生共同创造、不确定性问题不断生成、讨沦 交流甚至交锋不断涌现,才是一个高水平大学课堂的应有之态。其问,许多预设的计划应被打乱, 非预设偶发性的论辩应层出不穷,课堂上不同的声音皆应被尊重,呈现出民主开放流动的景象。丰 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让所有的声音得到张扬,形成生成、互动的交流,是大学民主课堂创设的必然和 使然。因此,有意义的课堂必定不是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忙碌地记,这种单向度的课堂只会 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信息时代的学生也是课程研制与实施的重要人物。随着翻转课堂、网络教室的出现, 师生互动、开放交流的生态课堂已经成为大学教学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雨课堂、高校邦等 以网络为纽带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因为大学生非中小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 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研制课程,分享学生个体鲜活的教学体验,来丰 富大学课程的内涵。我们不能假设,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教多少学生就会接受多少。但 大学生作为教学文化场域的主体,在进场之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理想信念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全 盘接受教师所授,而是通过与自己的心理准备之间产生互动,从而生成新的东西。让学生分享自己 的教育故事,这些源自学生的经验才是鲜活的,才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形成的主体仍在课堂教学,但课堂应是传统方式与网络媒介的有机融 合。大学教师借助网络信息手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创造知识。大学课堂是教学文化的 主要腺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策略性的知 ●—● 年钴 4期… 色嚣¨z07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识,并理解、建构属于自己的陈述性知识 j。在这种情境之中,教师需要有超越课本知识的意识, 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适和创造,核心是做好课程决策和教学课程设计。在大学教学文化 生态场域,课程决策包括校级层面、院系级层面和教师层面:学校层面主要解决本校课程的基本理 念和设计思路,院系层面构架起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层面设计形成某一具体课程的 知识内容结构。学校、院系和教师三个层面的课程知识选择,历来为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等核心 利益主体所关注,他们通过彼此循环互动而形成的知识选择结果,共同完成对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知 识选择的全过程,最终以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来,并牵引和形成大学教学文化场域。在教学课程的 设计上,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学设计层次,由教师个体或基层教学组织群体做出,其结果以文 字符号方式呈现,如教案、课件等。二是课堂教学层次,由教师即时做出,最终以教师实际传授的课 程形态呈现。三是课堂学习层次,由学生即时做出。三个层次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在同一课堂教 学具体情境中 ]。因此,大学教学文化场域的中心载体是课堂中的课程建设,教师不仅仅是课程 的忠实传递者,应成为基于信息时代的课程研制者。 二、课堂控制与生态迷失的实然状态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实的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施规训的教育者。实际教学中,教师是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专业 人员,需要通晓一套专业话语,获有相应资格证书才能登上三尺讲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 生会因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行为,呈现出不同并非理想的实然状态。 (一)场域形塑中忽视信息时代革新带来的教师惯习无奈 皿 信息时代革新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促成了日新月异的媒介变迁,也彻底改造着大学的教学、学 术和管理世界,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生态环境还是其中的主体人,皆基于此为大学教学文化场域的治 理提供了新的期许和路径。在大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话语并非是其欲传之道,但又不得不适应和 顺从。因为大学赋予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和管理环境,常常约束和压抑了他们内心的精神自由。 在福柯看来,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权力的结果,这种结果使个体通过纪律、控制被内化。教师通过持 续的课堂权力运行和学术科研环境制约,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合法性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 大学教师惯习是在长期教育历史中逐步演变成的,教师课堂行为惯习的形成是被场域形塑的 无奈。在对大学英语老师访谈过程中发现,刚从教时满怀热情的英语教师有很多新颖的问候方式,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师生感情。但随着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之后的课堂问 候已然成为形式。据笔者所在学校走访调研,大学英语教师每周授课基本在20个学时以上,平均 每天都在4个学时以上。学校衡量教师业绩仅凭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试 成绩取决于每节课学生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掌握。在教师看来,大学场域中的知识传授是课堂 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旨趣所在,课堂问候的形式应尽量简洁甚至忽略。特定场 域产生特定惯习,新教师对教学生活的满怀憧憬以及所做出的一切新颖尝试,都在这样的场域中无 奈地被改变 ]。同时,教学文化场域受到其他场域行动者策略的影响,在教师眼里课堂应该高效 率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差异、思想情操等,由于无法带来直接效益,即不被 老师关注。所以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会把一切不利于传授知识过程的行为省略,教学过程从一个育 人的过程简化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 张绍荣: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在课堂观察和访谈中,可以看到教师惯习对学生的压抑和伤害主要表现在:课堂质量不高,一 些教师教学PPT并没有伴随学科前沿知识的不断涌现而得以修订和改进,大学课堂成了照本宣科 的课堂I 。千篇一律的教学惯习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教学内 容厌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采取民主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倾向 于采取专制的灌输,极少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和思考时间,这也是大学课堂缺少生机的原因之 一。教师只是大学教学文化场域中的行动者之一,其本身不能决定教学文化场域的运作逻辑。同 样,大学学术文化、管理文化场域也间接形塑着教学文化场域中的教师惯习,大学应该反思对教育 和教师的评价,教育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也需要顺应信息时代给传统教学方式、手段甚至理 念带来的革新与冲突,在新的条件下重塑自身的惯习。 (二)课堂控制下漠视新媒介影响形成的学生自主缺失 反思教师行为惯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中,教师的行为惯习那样自然。教师用自身行为惯习 应对课堂睛境,也对课堂控制下的学生产生了压抑束缚。惯习本身有一种惰性,它使个体被一种呆 板僵化的行为模式束缚而浑然不知。沉浸在惯习带来的便利快捷里的教师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 和创新的欲望。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学生上进的学习机会,很多大学生无法体验到与投入的经济资 本对等的课堂资源,久而久之将产生厌学心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全校两万多学生中,近五 年因厌学、违纪而自动退学的年均达数十人。反观大学教学,事实上,课堂应与时俱进、常话常新。 圊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介激发学生摆脱课堂控制,实现学习自主是值得探究的。  走进大学课堂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用心竭力在台上讲,然而学生专心听讲、积极回应 ,一的人并不多,大学课堂已经沦为教学文化的“鸡肋”。按N,/I ̄多学生的说法,即来上课就是求得心 理上的安慰,不来担心没学到知识后悔,有时是担心考试过不了关,但有时来了感到更后悔,因为没 有多大收获。而且,大学图书馆也俨然成了复习室、备考室,成了学生记诵英语和考点的背习室,而 不是探求新知的学习室,大学学习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生态。揭示信息时代学生对新媒介的依赖和 对课程的固有偏见是大学课堂重建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应学生需求,充分运用信息新媒 介,使用自由写作、对话和访谈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分析基本信念和假设,并对这些假 设进行批判性分析,这是课堂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 大学教学文化中学生的状态与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也紧密相关。学生只重视教育的经济效 益,为了生存而学,为了职业而学,为了学分而学,更多地关注“学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经济上的 好处,而相对轻视教育的社会价值、伦理价值和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如此,学生的整体素养必定 不高。大学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同样是影响学生信念的重要前提。如师范大学把教育学、 心理学定位为“公共课”,自然降低了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地位。因为大多数人对公共课的认知导 致学生对此缺乏学习的信念。课堂教学就是为了修满学分,课程作用不大,只要能通过就好。受朋 辈效应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时间应该多花在第二课堂,诸如学生社团、交往活动,或者是学习英 语、考研考证等准备工作上,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形式应付。正是基于这些信念,学生对课堂教学 形成一些错误的假设,消极的背习型课堂文化盛行,课堂的革新步履维艰。分析这些因素,澄清和 驳斥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诱因,将有利于激发大学主体人——学生的转化,重建我们的大学教学文 化场域。 J:I —●_ 20l7年第4期 (总 第 期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现代课堂曾历经主知课堂、经验课堂向主考课堂的转变 J,由无意识的遵从到有意识追寻的 演变轨迹,突出表现为教师对教学课堂的控制,呈现为教师在课堂中的独白与学生话语权的缺 位 J。信息时代的教师对课堂的主导控制与学生对话语自主的索求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矛盾,正 是这种矛盾促进推动了大学课堂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其实大学生 本身就是人才,只是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并非理想的人才。大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希望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我们理想中人才的过程。正由于此,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漠视了信息时 代教育媒介的变迁,违背了教学双向互动的本质规律,从而使现实大学民主开放与流动生成的教学 生态很难形成,甚至出现迷失与缺位。 三、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念革新与建构策略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虚拟大学网络的曙光初现,并形成了独特的大学虚拟空间场域,表 现为虚拟环境下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网络构型。在这个构型中的场域主体不再仅表现 为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二维关系,而是包括在虚拟环境下的教师、学生、管理团队以及客串者¨。。的多 维互动。这种主体关系的新变化既给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也为信息时代大 学教学文化治理重构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师生双向平等分享互动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大学教学文化场域,偏离了大学教学探究的本意,师生之间缺乏共享与互动,致使人才 培养质量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往往处于脱节或失联的状态。然而,随 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分享与互动是其本质特征,信息技术必将促进大学教学文化生态的创新与发-固 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的场域困境既有环境变革的因素,也有人们 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学主观价值因素。如果单纯把教学知识理解为传递信息的话,实际 上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如图2所示)。在非信息时代,无论 是知识源,还是发送器、通道都掌握在教师和学校手中,虽然学生也有反推教学相长的过程,但从根 本上讲,学生都是被动的,教学仅是一个信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但信息时代却赋予了新的含义 和内在可能,因为信息时代教的媒介和学的媒介的共享化、扁平化,使得学生在信息的拥有程度上 与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双向过程,这些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提供了革新的路径选择。 息 发出信 接收 消息 (教学过程) 图2基于一般信息机械传播模式的传统教学单向过程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各种新观点、新产品,“旧的信息未去,新的信息已来,人们整日生 活在信息流的冲击之中” 。一方面,新知识不断生成,知识总量爆炸式地增加,教师越来越不可 能记住所有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新旧知识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以知识点为 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难以应对知识的极速膨胀。在这种境遇下,学生与教师都革新了原有的知识 订军甭砑 丽 —■—呻 张绍荣: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索取路径,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获取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机等信息终端成为主要载体和 渠道,这种新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平衡状态。教学之所以持续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要追求信 息由状态1的不平衡到状态2的平衡,甚至到状态3新的不平衡(如图3所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 持续的内在需要。为此,教学内容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选择知识,使理论性、应用性、探究性 有效结合,避免学科的魅力消失在一本本同质化的教材之中。在知识的编排上,实现从线性固定的 顺序向系统性、灵活性衔接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原有教学交往的局限,实现更加广泛的信 息融合,大学生才能形成宽阔的视野,意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蕴意。大学教学文化场域边界在虚 拟世界里得到无限延伸,开放的环境需要大学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大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 知,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突破物理空间的壁垒,走出封闭的课堂,通过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 学等方式,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形成全球化的视野。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时代,营造了 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了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着传统的教育结构¨ 。教师整体上已经实现了教 学重心的转移,从知识传授到开发学生能力,从过去以教为中一t2,到以学为中心。可以说,信息时代 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挑战,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进程与状态,从而为改进和优化教学提 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当然,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对学生的放任和放松,必须对学生发展负责,严格 要求学生。因为,学习是来自实践经历的行为能力和持久变化¨ 。教师和学生必须学会有效地使 用信息化工具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与分类使之成为可用的资源,从纷乱的信息中突围而出。 茎 ●—— ]\\\ 生 图3 信息时代师生信息不对称的演变图 面对海量的知识与多元的价值,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场域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追求深度的教 学观。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不同的理解水平。深度教学是与浅层教学相对的,能够运用深度教 学方法的教学者受内驱力的影响,为探求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原理、意义而作出努力。如今,信 息更新的速度惊人,学生很容易止于知道信息,而未将其转化为知识。信息只有经过提炼以后才能 成为知识,知识只有经过认知理解之后才能成为智慧。大学必须抛弃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 掌握提炼有价值信息的方法,使信息转换为个人的知识。通过思考、辨别,追求隐藏在知识背后的 深刻原理与含义,最终达到使个人知识转换为个人智慧的目的。同时,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必须 强调理解。教学与理解紧密相连,教学结果反映了理解程度,追求理解是信息时代教学的核心价 值。理解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用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的和适当的思维和行 动 。理解其实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体验后才会深刻理解。 信息时代为大学生的成长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但也创设了更为复杂的教学工作环境。面对越来越 多的生成性问题,大学必须敏锐地把握核心知识,建立各类知识之间的系统观,达到教学的融通,形 成学习共同体。大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实践技能灵活地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才 能在学习与工作中游刃有余。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应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对知识性质、知识生成过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程、知识的实践关系、知识意义的理解上。 (二)大学虚拟教学共同体的模式设计与实现 布尔迪厄发现,“仅在一种教育交流关系中传递一个信息的事实,就包括并强加了值得传递的 内容的社会定义,用以传递信息的编码的社会定义,有权传递的人,或者更确切说,有权强迫别人接 受这一信息的人的社会定义,有资格接受这一编码并因此被迫接受它的人的社会定义,还有把自己 的合法性并由此把自己的全部意义赋予所传递的信息的那种强加与灌输方式的社会定义”_1 。在 教育交流中所展示的课程内容、语言、教师、学生与教学法的社会定义,正是体现了大学内部教育过 程的社会再生产功能,这种定义反映了一定的传统教学逻辑。对处于信息时代大学文化场域的核 心行动者来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传授还是被迫的接受,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惯习”只有通过不断 涅桀适应新环境,才能最终导致文化再生产,原有的信息机械传播模式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 程。马格利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曾提出,长辈、同辈、晚辈等三种楷模文化使人类社会一直 存在代际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同辈楷模文化、晚辈楷模文化日趋明显,大学教学中的教师 和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传导过程,而是双向甚至逆向更强的过程,这种由学生向教师进行知识经验的 传授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称为“教育反哺”_l 。大学生谙熟互联网特性,在急速的技术变迁中 如鱼得水,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出的技术理性远在教师之上。信息时代将颠覆学生“被 教育”或“被学习”的格局,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已成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的 必然。 困 教育需要以一定的载体予以实施,文化总是以一定的媒介才能传承,针对信息时代大学教学的 双向甚至逆向更强的过程特征,构建信息时代大学虚拟教学共同体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虚拟教 学共同体主要是借助信息手段和信息网络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和空间学习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大学虚拟教学共同体可分解为三个圈层,内圈层是虚拟的教学系统层,中间圈层是虚拟教学共同体 的保障环境层,外圈层是虚拟的社会系统层。首先,教学系统层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种群,它是虚拟 教学共同体汲取知识营养的基本来源。从虚拟教学共同体的资源开放、允许个体协同编辑、教学内 容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来看,虚拟教学共同体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再是静态,而是具有动态发展 特征的生命有机体。教学资源种群的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通过各种语义关系和用 户的各种教学行为。除了作为知识的载体向师生社群供给知识营养外,还借助资源的纽带将拥有 相似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对象联合组成学习群。要想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学资源还应多元化满足 不同个体需求的教学服务,这是教学实现高效率、取得高质量的必备条件。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设计 能为师生学习社群提供各种各样教学支持,师生通过教学终端来实时调用各种教学服务以满足其 教学需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保障环境层一般包括技术解决的方案、教学理论的指导、资源 建设的规范以及信息系统的机制等。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例,资源共享一直是数字化教学研究的焦 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虚拟教学共同体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建立资源环境规范是重要保障。要 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参考教学标准化思路,制定虚拟教学共同体资源规范。同时,还要有合适的 新型教学理念作指导,以及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作支撑的解决方案,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内 容安全机制、教学激励机制等运行保障机制。最后,社会系统层一般包括互联网络、存储、计算、平 台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支撑要素,实时互联的网络、随时运转的计算能力、多样及时的教学资源和无 军 ■——吣 张绍荣: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解析 所不在的教学服务是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基础需要。这就要求虚拟教学共同体的网络必定是基于无 线网、有线网、广电网、卫星网等多网融合而成的综合网络,服务器和存储平台必定是采用大规模分 布式集群技术组成的相对分散、大小各异的云计算中心和资源平台。 总之,信息时代大学虚拟教学共同体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产物。师生的课 堂“在场”转化为虚拟“在线”,实体性的具体教学变化成模拟或虚拟的教学载体,真实与虚拟的环 境置换实现了无缝对接。教师和学生既可是具体的人,也可是具有师生类型特质的人,二者具有的 共同目标就是学习。教与学具有自由、自主和多主体性,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教学操 作程序上表现为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虚拟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以共同体成员个体的 身份平等参与、协商交流,共同学习、自主管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实现超越自我的理想,达成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和共享,从而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教学共同 体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情境是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发展的指向是解决师生 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目标是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通过教学共同体构筑共 同的目标愿景,从而推动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6. [2]李松林.课堂中的权力运作与学生的生存境域[J].教育科学,2006(4):37—40. [3]Rouse J.The Dynamics of Power and Knowledge in Science[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1(1】):665. [4]谢翌,张同柏.论大学课堂文化的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7—113. [5]李庆丰.场域视角下的现代大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实践逻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7—175. [6]马维娜.惯习对教育行为的另一种解释路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7):9—13,27. [7]李瑞娜.为什么一边翘课、一边去蹭课[N].光明日报,2016—02—02. [8]金建生.课堂范式的历史嬗变及现实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32~36. [9]刘向辉.课堂的权力审视与课堂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34—37. [1O]张绍荣,张东.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架构[Jj.现代教育管理,2017(4):6—10. [11]Jonathan Bergman,Aaron Sams.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ISTE&ASCD,2012:3—5. [12]张诗亚.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突变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5. [1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14]Shuell T J.Cognitive conceptions ofLearning[J].RevlewofEducational Research,1986(4):56. [15]戴维・柏金斯,克里斯・昂格尔.面向理解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1 [16]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1. [17]陈绍灿 教师,请开放地迎接“教育反哺”[J].课程教学研究,2013(9):91—94. 责任编辑李 靖 英文审校孟俊一 Il■■■■l 葺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