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变频器故障判断与维修技术

2022-09-03 来源:易榕旅网
G。ngy iu一一snu:三至量鉴 il- 浅论变频器故障判断与维修技术 许传军 (东营市供热管理处,山东东营257091) 摘要:从变频器的基本结构人手,分析了变频器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检测的常用方法,并介绍了变频器的维修技术。 关键词:变频器;IGBT;故障 1变频器基本结构 变频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电机调速装置,因有良好的性价 器件有问题。 2.4外围电路损坏 比,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结构包括 整流器件部分、直流部分和逆变器件(IGBT)部分。实际维修 中我们注意到:如果电网发生波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变频器 中的整流器件;如果直流控制板发生故障,也会影响到整流器 件,所以在维修中整流器件的故障率相对要高一些。逆变器件 的故障率紧随其后,这是由于逆变器件长时间处于频率变化的 环境中,对于组成逆变器件的元器件来说是一个冲击,容易导 致器件老化,故很多变频器能够送上电,但无法带动电机。再 次就是直流部分的故障,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直流部分的器 件长时间处于灰尘和高温环境下,因此加速了老化,使得有些 器件不能达到使用要求,有些则直接损坏,进而导致变频器无 法使用。图1为变频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整流器 逆变器 D1】 D3】 【 D5j ‘ 1 l I -}< 皇 O 94 1 1 Db! ! D ! !J 7 广 图1变频器基本结构 2变频器常见故障 一般情况下,变频器使用6~1O年后,就进入故障的高发 期,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行。现将其常见故障归纳如下: 2.1过载故障 (1)变频器过载。变频器过载是由于加速时间太短、直流 制动量过大或电压太低等原因引起的。一般可通过延长加速 时间、延长制动时间、提高电网电压等方式来解决。 (2)电机过载。即变频器功率过小,不能带动电机。电机 负载过重可能是因为电机所带设备机械润滑不好引起的。 2.2欠压、过压故障 欠压、过压故障主要是由外部电源的故障引起的,也有少 数故障是由检测电路损坏引起。 2.3过流故障 (1)外部电气设备引起。电机负载突变,引起的冲击过大 会造成过流;电机和电机电缆相间或每相对地的绝缘被破坏造 成短路,会导致过流;如果变频器装有测速编码器,速度反馈信 号丢失或非正常,也会引起过流,这时需要检查编码器及其 电缆。 (2)变频器本身引起。参数设定问题及变频器硬件问题等 亦会引起过流故障。遇到过流故障,要先用钳型电流表测量变 频器输出的电流,看其是否平衡,如不平衡,则说明变频器内部 有些故障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变频器本身存在问题,而往往 是由于外围电路故障引起了变频器不能正常使用。一般来说, 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的故障占了外围电路故障的大部分。在 对变频器本身进行维修时,还要检查其外围电路,同时也要实 地观察现场电机。 3变频器维修、检测的常用方法 3.1静态测试 3.1.1测试整流电路 找到变频器内直流电源的N端和P端,将万能表调整到电 阻×1O档,红表棒接P,黑表棒分别接R、S、T,应该有几十欧的 阻值,且基本一致。若将黑表棒接P端,红表棒依次接R、S、T 端,会有接近于无穷大的阻值。再将红表棒接到N端,重复以 上操作,都有相同结果。如果有以下现象,则可确定电路出现 异常:(1)阻值三相不平衡,说明整流桥出现故障。(2)红表棒 接P端时,电阻无穷大,可确定整流桥或启动电阻出现故障。 3.1.2测试逆变电路 将红表棒接到P端,黑表棒分别接U、V、W端,出现几十 欧的阻值,且阻值基本相同;反接则电阻应该无穷大。将黑表 棒接到N端,重复以上操作应得到相同结果,否则可确定逆变 模块出现故障。 3.2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结果正常后,才能进行动态测试,即进行上电试 机。上电前后应注意以下几点:(1)上电前,确认输入电压是否 正确,将380 V电源接入220 V级变频器中会出现炸机现象。 (2)检查变频器各个接口是否连接正确,连接处是否松动,若连 接异常也可能导致变频器出现故障,严重时也会发生炸机。 (3)上电后检测故障显示内容,并断定产生故障的原因。 (4)若未显示故障,首先检查相关参数是否正确,并将参数复归 后,在空载(不接电机)情况下启动变频器,并测试U、V、W三 相输出电压值。如出现缺相和三相不平衡的情况,则说明模块 或驱动板等有故障。(5)在输出电压正常(无缺相、三相平衡) 的情况下,带载测试,最好是满负载测试。 4变频器维修技术 4.1外围器件的维修 维修时要先检查与变频器相连的交流接触器、开关、按钮 等能不能正常工作,测量与变频器相关的触点是否接触良好, 接入变频器的三相电有无短路或虚接的情况。外围器件维修 时要特别注意线路的虚接问题。如果线路虚接,变频器就可能 无法启动,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坏变频器本身。(下转第91页) 机电信息2013年第21期总第375期 89 Gongyi yu Jishu◆T艺与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示。由于铝合金膨胀系数大,变形大,因此制造一个大刚度 卡具是非常重要的,可避免自由状态下焊接。焊接热输入控制 主要通过对基值电流、脉冲电流的设置实现,也可以通过双焊 3.5焊缝检测技术 动车组车体使用的是全焊接技术,焊接完成后必须对焊缝 的质量进行检测,以保证车体的安全。焊缝的检验主要有破损 检测和无损检测。破损检测通常是在制定焊接工艺前先进行 试验,包括力学试验和金相试验,由试验中焊缝的检验结果确 定工艺参数。无损检测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外观检测、渗透检 测、射线探伤。外观检测是按照EN15085—5的规定对所有焊接 部件的焊缝进行100 的外观检测,按照IS010042标准评定检 测结果。渗透检测主要处理焊缝表面开口等问题,因为焊缝开 丝焊接、高速焊接来降低焊接热输入。反变形设置可以通过将 带有间隙的临时工艺板点固在结构中,这样在间隙处就会产生 一个拉伸力,和焊接产生的应力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变形的发 生。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多层多道焊接里,因为焊接程序多会导 致工件的累积变形较大,如果提前采用反变形的措施,可以减 少工件的整体变形量l_3]。 口类的问题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严重危害焊接部件。射线探伤 比较直观,在气孔、未熔合、夹渣等问题中有较好的应用。 4结语 本文对铝合金车体的结构和制造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分 析了制造过程中的焊接技术、焊接变形控制技术、车体加工技 图2中心焊缝产生的形变抵消 术、空间尺寸测量技术和焊缝检验技术,总结了在车体制造过 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意见,以供大家参 考。 3.3车体加工技术 铝合金车体在制造过程中,大部件和侧车体会整体进行加 工,由于铝合金的膨胀系数大,因此整体加工对技术上的要求 比较高。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精度,大部件和侧车体通 常使用大型的五轴连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01 ITLTTI, 误差很小。 3.4空间尺寸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13董世康,唐衡郴,冯孝忠,等.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J]_ 热加工工艺,2012(3) E2]刘志平,王金金,王立夫,等.CRH3铝合金高速动车组焊接技 术_J].金属加工,2010(16) [3]吕碧峰.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制造工艺技术的应用与集成 [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对动车车体及各个部件的尺寸、轮廓进行精密的测量是保 证车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采用三维空间尺寸测量技术,实 时自动精确地测量出车体的数据。比如对车体的三维结构检 测,可以使用激光跟踪技术测量目标的实际尺寸,并投影到坐 标系中,与理论尺寸进行拟合,可以方便地计算偏差,分析部件 的精确度;也可以使用空间测量全站仪对车体的长度、高度、扭 收稿日期:2013—04—02 作者简介:刘兰军(1977一),男,山西原平人,工程师,研究方 曲度、平面度等尺寸和相对位置进行测量。 (上接第89页) 向:动车不锈钢车体和铝合金车体。 4.2变频器本身的维修 损坏,会有相应报警出现,可根据报警提示更换相应检测器件。 对于已经损坏的变频器,首先用万能表检查整流模块和逆 变模块是否完好。如果整流模块损坏,在以后的维修中就要注 意各种板卡是否有损坏;如果逆变模块损坏,就要检查驱动板 卡是否完好。 5结语 变频器已被公认为最理想、最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式之 一,今后其必将被广泛应用,因此,在日常使用中要更加重视对 逆变模块的检测:将万能表拨到电阻×10K档,用黑表棒 接IGBT的集电极,红表棒接IGBT的发射极,这时万能表的指 针在零位。用手指同时触及栅极和集电极,这时IGBT被触发 导通,万能表的指针偏向阻值较小的方向,而且具体指示在某 一变频器的维护工作,以保证其正常、可靠、平稳运行,从而为我 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 [参考文献] 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同时触及栅极和发射极,这时IGBT被 阻断,万能表指针回零,这样就能判定IGBT没有损坏。 [1]薛晓明.变频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9 驱动板的检测:首先要通过观察检查有没有明显的损坏, 尤其是电容和模块。如果没有明显损坏,则要测量驱动板的供 [2]李自先.变频器实用技术与维修精要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9 电情况。在驱动板上,6路驱动电路和6路逆变桥臂相对应。 在给驱动板通电后,可以在相应的地方测量到对应的电压值。 驱动板送电后,在6路驱动电路上可以量到电压。通过测量的 [3]孟晓芳.变频器应用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电压可以判断哪些器件已经损坏。 检测器件的检测:观察板卡,确定驱动板及CPU板没有问 题后,把驱动板装到机器上,带电机试一下。如果检测器件有 收稿日期:2013—04-07 作者简介:许传军(1974一),男,山东高密人,工程师,研究方 向:电气自动化。 机电信息2013年第21期总第375期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