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重创新机制

2020-02-11 来源:易榕旅网
锯所研宪考考2016年第55期(总第2759期) 工 一If 匣精神促进中国制逭业发展的 重创新讥{l;==『 国家行政学院王春艳 摘 要:工匠精神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 入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入中高端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培育和践 行工匠精神更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现有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很好地阐释了中国语境下的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业到底存在何种 关联,工匠精神是怎样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间的逻辑主线是什么?目前 的研究并未很好地诠释这些问题。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用三重创新机制来阐述 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6)55—0020—05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 着重探讨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如李宏伟 (2015)、②查国硕(2016);⑧有的着重探讨“工匠 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 牌。①自此以后,“工匠精神”这一传统词汇重回 大众视野并成为热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 角度不同领域探讨工匠精神的方方面面:有的 精神”培育的国际经验并为我所用,如付向核、孙 星(2016);④有的着重探讨如何从制度建设上培 育“工匠精神”,如刘志彪(2016),L5j栾群,郭灵康 (2016);⑥有的探讨工匠精神与创新的关系,如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 展方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张占斌。 ① 李克强:(2016政府工作报告(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②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8期,第54~59页。 ③ 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载于《职教论语))2016年第7期,第72—75页。 孙星:《解读德国工匠精神 创新中国工业文化》,载于《中国工业评论)2016年第6期,第48一一53页。 ④ 付向核、⑤ 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与工匠文化》,载于《青年记者))2016年第6期,第9—10页。 ⑥ 栾群、郭灵康:《弘扬“工匠精神”呼唤有效制度供给》,载于《前线)2016年第7期,第3O~32页。 锯所碍宪孝考2016年第55期(总第2759期) 规模、高速度、无差别的机器化生产时代逐渐缺 失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坚守专注的传统工匠 精神,更要与时俱进强调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 只有大国工匠们持续不断地创新,制造业才能适 品、每项新技术的研发莫不如此。中国制造创新 驱动最大的障碍不在于资源要素投入不足,而在 于缺乏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212匠和涵养大 国工匠的制度、文化土壤。 应现阶段供给、需求的新常态,满足消费者日益 个性化、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细究起来,工匠 精神的创新元素渗透在工匠技艺、工匠制度和工 匠文化中,意即培育支撑制造强国的工匠精神是 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激励器物层的创新,更要引 (二)2]2匠精神与制度创新。 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非朝夕 之功,而是在一系列有效稳定的制度安排下产生 的结果。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为人津津乐道 的工匠精神背后,其实是一整套212匠制度,体现 在职业教育体系、市场准人标准、质量监督管理 导制度层和文化层的创新,正是这三重创新,使 212匠精神不再停留在精神号召、口号宣传的层 面,而能切实有效地与中国制造关联起来,让工 匠精神由顶层设计化成具体而微的激励政策,由 激励政策刺激形成工匠习惯,由工匠习惯#I-4L形 成工匠制度,由工匠制度升华形成工匠文化,由 工匠文化融人民族血脉,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 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家敢于冒 险、不辍创新的激励,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 匠人才的回报,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共同发挥作 用,缺一不可。用规则制度引导工匠习惯,再把 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必 由之路。重提工匠精神只是一个开始,还要通过 三、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 三重创新机制 (一)212匠精神与技术创新。 传统观念中,工匠就是一种机械重复劳动的 系列制度创新重塑中国的工匠精神,激励企业家 创新,培养合格工匠,唯有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工匠精神才不会流于口号和宣4-#,才能真正成为 民族习惯,融人民族血脉,成为民族精神。 (三)工匠精神与文化创新。 重塑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分为正 式制度(法律、组织章程等)与非正式制度(行为 规范、道德、习俗),制造强国的发展史表明,属于 工作者,而发明、创新总是与高科技工作者密切 相关,其实这是对工匠的误读,也是对创新的误 判。绝大部分技术创新并不是从零到一的颠覆 式创新,而是从99.9%到99.99%的持续性创 新。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远远强于间断性,继承性 非正式制度范畴的文化传统在工匠精神形成中 的作用不可小觑。葛树荣、陈俊飞 认为,德国 制造的四个基本特征(耐用、可靠、安全、精密) 的背后,是德国的六大制造文化:专注精神、标准 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和厚实精 强于革命性,就如同生物体的生命进化,技术革 命实际上是长期创造性过程中由技术积累所导 致的技术进步和重大突破的“涌现”阶段。 也就 是说,即使是颠覆式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 需要设计研发人员对产品不断钻研思索、不停琢 磨探究,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改 进,小到每一个工艺环节的革新,大到每款新产 神,这些文化传统又植根于德意志民族严谨理性 的国民性之中。我国的产品甚至传统优势产品 如纺织品与欧美产品的差距,究其根源是产品文 ①金碚:《企业对创新应有更全面认识,要有工匠精神》,载于《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7期,第25-27页。 ②葛树荣、陈俊飞:《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载于《企业文明))2011年第8期,第24—27页。 锯街硒宪考考2016年第55期(总笫2759 期) 化含量的差异,产品做到极致定是精致精美、品 也愈加明显。 位十足的,技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产品性 四、对策建议 能,但随时间流逝慢慢积淀下来的,能提升产品 (一)进行一系列系统设计,建设工匠精神 品质、积累品牌效应的却是3C'[-g,因此,中国制 养成的制度体系。 造要走向世界,并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需要培 1.加快打造新型政商关系,使企业家回归 养有文化的工匠,制造有文化的产品。海尔总 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工 裁张瑞敏①曾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 匠精神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是对企业家的 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 要求,只有把工匠精神延伸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 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 式上去,才能更好地创造有效供给、开拓消费市 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 场。这就需要重新校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2016  ̄'b4-g。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很 年的两会上,**总书记提出用“亲”与“清” 显然,培养有文化的工匠需要进行文4-gg ̄新,甚 打造新型政商关系。打造新型政商关系关键在 至需要改造国民习性,这需要宏观(国家层 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创造公平竞争 面)、中观(社会层面)、微观(企业、个人层面) 的市场环境,简政放权打破行政垄断,让企业靠 的协同创新。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商业模式而不是“关系”参与 (四)工匠精神、三重创新与中国制造业 竞争,唯有如此,企业才会有培育和追求工匠精 发展。 神的内生动力。 以工匠技术、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三重创新 2.尽快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改变职 为抓手,工匠精神从虚幻的精神层面落到促进中 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补充的现状。工匠精神的 国制造的实质层面。就工匠精神而言,三重创新 培育关键在人才,德国的人才培育体系,对职业 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工匠精神来源于文化、生 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样重视,约70%的青少年在 长于制度、落脚于工匠技术,而制造产品是工匠 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其中制造业 技术的物质载体,与工匠制度和文化相比,工匠 培训在所在行业的培训中占比最多,约占35%。 技术是反映工匠精神的最表面的因素,一般工匠 职业学校的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 精神缺失的直接表现是技术创新不够,但更深层 费用由企业承担。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职业 次的原因却在于,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的缺失, 培训多达350种。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双轨制 因此,虽然工匠精神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创新,但 职业教育体系,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发 是培育工匠精神却需要更多从制度和3c4-gg'.1新 挥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 人手。就三重创新与中国制造的关系而言,在制 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 造业发展的初期,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大,但是随 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自 着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成熟的制造技术逐渐普 2014年起,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及,制度和文化的作用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也相继作出开 ①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载于《求是}2005年第2O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