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
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
Nov.2016
教化与灌输的功能互构
吴新颖 严 培
[摘 要] 中国古代社会重人文教化凸显人的尊严,人禽有别,君子与小人有别,且有一套完整教化体系,教化功能有注重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而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直接理论根据之一,在当代社会就灌输功能的发挥还有许多误区,须厘清,且要同中国传统教化互构共同发挥其独有功能,以期实现教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化;灌输;功能;互构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11-0076-03一、教化及其独特功能
中国传统教化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唐时期,并在宋明时期得到新的发展。教化即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教化之“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1],这个过程强调“上”的榜样性作用,体现出权威性教化的特征。而教化之“化”,则强调个体德性修养的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进而“化民成俗”。所谓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而教化之所以能够发挥趋善避恶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内心德性修为而扼杀或限制那些可能导致恶行的思想或观念,《礼经解》中就有:“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教化应是上下两方面结合,即在上者施之以“教”,在下者受之以“化”,从而达成“上下一致,内外统一”[2]。关于教化的功能,有学者提出,即沿着“上化”、“下习”两条路径,具体为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
一是知识灌输,中国古代统治者凭借政治权威和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利用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以及书院,包括私熟等私学向社会大众灌输价值观念。统治者主要通过极力推崇四书五经,并将其作为科举选拔人才的教科书,引导人们熟记于心而“约束言行”,如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
贤文》、《二十四孝图》等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故事来传播与普及儒家主导价值观。同时,政府层面还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社交礼仪加以规导,以期教化民众,凝聚宗族,稳定社会秩序,而这也积极促进了中化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二是化民成俗,中国古代社会的“化民成俗”的方法多样,秦朝就有“设三老以管教化”的做法,“三老”的职责是发现本地区的孝子贤孙“让财救患”、贞女义妇等的好人好事,及时上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宣扬以示表彰。此外,推选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也是通用方法。而“化民成俗”,实际上既是统治者的强制训化,又是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与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礼俗开始形成,这些礼俗在百姓中流传和普及,逐渐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遵守的民俗,以此产生极大的规范约束力,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所谓“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公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三是身教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作者简介]吴新颖,男,江苏宿迁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思政专业博导(湖南长沙,410081);严培,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研究探索(项目编号:湘教通<2016>400号)。
76
令不从”。因此,为确保典范群体纯洁性,统治者对有违道德法律规范者,尤其对身居高位者进行严惩,而对清官廉吏大加表彰并委以重任。统治者对民间模范守规者的人举为孝廉,并把他们作为全社会推崇的典范。而对教育者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要“诲人不倦”,还要求自己“学而不厌”,更重要是以自己博学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感染弟子。可以说,在“上”者的身行示范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二、灌输及其功能
“灌输”一词本意是把流水输送到需要水的地方,有疏通的意思,后来被人们引申为输送思想、知道等。关于灌输,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思格斯等的灌输思想,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灌输理论体系。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灌输理论,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批判,论述了必须从外面向工人灌输社会意识的思想,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灌输理论。列宁认为,虽然自发的工人运动本身就已表现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但自发性和自觉性毕竟不同。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如“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
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4]另外,
自发的工人运动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因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5]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其实,“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6]而对于如何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这个问题上,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7]
教化与灌输的功能互构
易见,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其含义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学说。这依然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应注意灌输同单纯“满堂灌”、“灌注入式”、“教学式”的教育方式有区别。三、教化与灌输功能的互构
1.凸显人禽有别而人最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学说思想各异,但张显人的尊严和价值则是共同的特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儒家大师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篇》)。荀子更是提出人最为天下贵,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先秦以后的儒家学者对此也有论述,如董仲舒说:“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周敦颐也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唯人也得其秀气而最灵。”(《太极图说》)。二程提出:“人乃五行之秀气,此是天地清明纯粹气所生也。”“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易见,人有其它动物、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性的一般特性,如新陈代谢,有延续种的生命需要,所谓“食色性也”。但是,人禽有别,人是最为天下宝贵的,这也是儒家教化逻辑起点,这也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应着力加强人文教育。
2.正确理解灌输理论,坚持显性“输”与隐性“化”相统一。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8]关于灌输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塞硬灌”,也不能一味地否定灌输,而要更新灌输理念,注重教育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注重对教育者启发与引导,改变过去将灌输简
(下转第88页)
77
文史博览(理论)
2016年11月
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
于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而不知所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教育纵论,2010(5).
[3]吴迎霞.幼小衔接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方法[J].考试周刊,2010(8).
[4]王声平.幼小衔接研究评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
[5]严双双.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J].现代阅读,2012(9).
[6]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6).
Nov.2016
会。通过双方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3、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各种生活能力。对于那些刚结束幼儿园生活,步入新环境的幼儿来说,独立生活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儿童各种能力,例如,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其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作息时间上,养成按时起床,不能迟到,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要让儿童养成不挑食、定时定量的习惯。另外,家长可以适当分配孩子一些任务,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最后,家长应该记住孩子在步入一个新的环境出现一些不自然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过于紧张和恐慌。在儿童即将步入小学生活的前两个月,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述关于小学生的情况,使孩子在内心形成对小学生活的一种憧憬与向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先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不至
(责任编辑:潇红)
(上接第77页)单地理解为“知道传授”错误观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
3.着力倡导教育者身教示范作用。重视教育者通过“以身作则”发挥其表率作用和榜样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用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以启迪和示范,使其德性修养不断提升。其实,政治教育要彻底说服人,除了靠真理的力量,更重要是作为教育者,应关注自我的修身养性,注重自我的言行修为,做表率,做示范。所谓有“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教育者高尚人格魅力是受教育最好标杆,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1]说文解字[M].
[2]陈宗章,尉天骄.“教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4][5][6][7][8]列宁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86.29. 29. 40. 36. 76. 76-79.
点。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尽量少用压制式教育方法,诸如“不许、不要、不准”此类的禁止性语言,而应注重主客体间平等交流。同时,更多,发挥“化”的作用。传统教化既注重显性的“教”,即建立严密的教化系统,而更重视隐性的“化”,即通过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榜样示范等开展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潜移默化。古代教化既有通过自上而下的硬性教育,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也有通过德性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中形成教化环境的柔性教育,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教化效果,其中特别重视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的柔性教化。而这种教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显而易见,也是值得我们借鉴。而当我们运用灌输手段,应克服些不足,即以往的以灌输为手段、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往往更多地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灌输,仅仅将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容器,而忽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特征以及教育对象的自我德性修养,忽略甚至排斥了个体自我情感和意志,常常过多强调义务与责任的认同,而忽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致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产生了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应引
(责任编辑:潇红)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