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挖掘课内资源,实现读写双赢

2024-04-25 来源:易榕旅网
语言文学研究 挖掘课内资源,实现读写双赢 欧阳艺晖 (漳州市第二中学,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课业负担重,想让他们腾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并 利用课内资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随文练笔,以写促读,实现读写双赢。 关键词:课内资源 阅读积累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巾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 呢?简而言之,一是阅读,一是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 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 的关系。可见,蒯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就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是不是广泛阅读就 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管他们的课 外阅读量有多少.单就课内阅读而言.应该说也阅读了不少 文章。但每到作文课,就个个愁眉不展,甚至有些阅读能力 比较强的学生.课堂上侃侃而谈.作文水平也很一般.不是 缺乏写作素材,就是缺乏组织能力和写作技巧。究其原因, 亚哥5个文学形象备选的作文题,2006年“草船借箭不足十 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留一点空白”三选一的话题作 文。在命题意图上相类似,考查学生阅读的状况,提}n向阅 读要质量的课题,体现了阅读与写作二者的关系。特别是 2006年的作文题,如果学生不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不 明白戈多到底是谁.则根本无从下手。“戈多来了”,要揭示他 的隐喻意.就已经不容易了.又加上“今天”和“已经”这两个 限制词,要准确理解题意,就更加困难。作文题的好坏,我们 暂且不评价,但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 明确和重视的。 我认为只有一个,就是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 写分离。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沟通,必须从高一开始。把写作 教学挤入『划读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掌握写作 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想达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是不可能的。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 方法,在写作巾巩固『利读的知识,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高巾生课业负担重,要让他们腾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是不现实的,只能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 望。因此,如何充分挖掘课内资源,抓住教材的阅读篇目进 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陶和培养语感。我们的教材巾精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 篇章,借助这些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和文段的积 累。一是积累字词。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优美,美在什么地 方呢?原因就在一个传神的“泻”字上。那么这个“泻”字为什 么用得好呢?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词,如“洒”、“照”、“射” 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重视。在150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 直接考课内知识的就是6分的名句名篇默写背诵。学生产生 等,进行比较阅读,引起学生的思考,从中体会作者遣词的 妙处。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为什么能把“缕缕清香”比成“渺茫的歌声”?二 者到底有什么共通之处?这些问题都值得让学生在课堂上 探讨,从而加深印象,达到积累字词、掌握修辞的目的。二是 积累句段。那些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以及闪耀着哲理光辉的名言警句,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 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习作信手拈来,既能为习作增色,又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小狗包弟》:“即使在‘说谎成风’ 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 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是一个无 过错的老人深深的自责和自省,是一种勇于自我解剖、敢于 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又如《我与地坛》一文中:“一个人,出 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读与不读差不多,听与不听一个样。语 文课堂学习不能让他们立竿见影.不能经常给他们成就感 与满足感,也很难给他们一个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评价。 这样,高中语文教学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对于基 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后进生来说,要让他们感受学 习语文的乐趣,不先让他们明白课文学习的重要性.是很难 实现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之前,就应让学生明确几点:一是 高考语文考的虽是课外篇目,但都是课内阅读能力的迁移。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课内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诗歌 鉴赏、现代文阅读,也离不开课文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的分 析,因此,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训练非常重要。二是福建高 考作文题,与阅读密切相关。2004年以孔子、苏轼、曾国藩、鲁 迅、史蒂芬・霍金5个人物及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 46 — 一 — - 2014年第 11 匡∞皎国 证了它的结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生忽略,但一经教师提醒启发,不少学生都能分析得出,荆 轲缺乏得力助手,太子焦急促行.为行刺失败埋下了伏笔, 做好了铺垫。“伏笔”是写作巾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那么,学 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在经历了残疾自伤、“失魂落魄” 的彷徨和低迷后,面对古老但充满生命意识的地坛所参悟 到的关于生与死的哲理。如此虔诚的忏悔和深邃的启示,不 生为什么忽略了这一问题呢?因为它伏得巧妙。让人无法轻 仅仅对学生的写作,甚至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也会产生深刻 影响。此外,积累素材还应避免死记硬背,做到活学活用。如 原人教版高巾第五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 易觉察到。因此,在写作中运用伏笔时切忌刻意、显露,要做 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I^J秦,《说难》《孤愤》……”某些学生把这一 “随文练笔”。以写促读。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 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并且以写作促进『剜读.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如何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我 段背下来,并一字不漏地搬到高考作文中,造成千人一面, 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通过写作检测学生学习文 作文缺乏创造力、丧失个性的现象。如果从中挑选一两个例 言字词的效果。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后,我进行了一次课 子,稍加评说,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 堂作文训练,即以“烛之武,真有你的”为题,写一篇800~900 张,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字的记叙文。应该说,要写好这篇文章不容易。但只要掌握 文言字词,熟悉文章内容,人人都会有话说。但还是有一部 在阅读巾习得方法,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应该以课 分学生不是搞错了年代,弄错了对象,就是歪曲了情节。有 文为例,教给学生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 的学生甚至在写作前还要求我把文章再翻译一遍,出现此 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和 类现象,根源在于学生听课效率低,阅读能力差。通过本次 表情达意的艺术。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文时,我让学生讨 习作,我发现了学生知识的缺漏,并及时补救,收到了良好 论本文在写作上给大家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气氛浓 的效果。二是通过写人物评论、续文等了解学生对人物性格 厚。有的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质朴无华:有的指出本文以小见 的把握程度。如在研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评价了林黛玉、 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 王熙凤等文学形象之后,可以设计“我眼巾的黛玉”等题目 有的则发现了本文巾一段巧妙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您 (或评价文中的其他人物均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了解 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 学生对黛玉等人物性格的把握程度,及时巩固文学评论教 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 学的成果。而自然巧妙的续文,则源于对原文主题、人物等 经没有小狗了。”……这时,我把握契机。适时指导:“以小见 的悉心揣摩和定位,而这种认识往往会在续写的过程中得 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 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 又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 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教完 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这种表现手 《孔雀东南飞》一课后,我设计了“假若焦仲卿被救活”这样的 法,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 续写作文题。学生都把注意力集巾到了如何编出生动的故 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问,获得了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 事上,意识不到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并 联想。既然有如此好处,那我们是不是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不是一波三折就好,也不能随便设计结局。这就考查了学生 呢?特别是表现大主题的作文,就更要从细微处人手,通过 对人物的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学生习作巾出现的问题,结合 一个侧面或一件小事凸显立意,否则文章肯定会空而无物、 文本,再『剧读,再分析,以写促读。 苍白无力。”又如教学《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 读与写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这是多年来中学语文 写作技巧值得借鉴。“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教学一直探讨的问题,但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完成不能完 而为留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 成的课外阅读任务,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只能是一 决矣!遂发……”文章为什么要提及这么一个未出现的人 句空话。只有充分挖掘课内资源,才能真正实现读写双赢, 物.为什么要交代这一情节呢?这一问题在阅读巾往往被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