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探究
【摘要】生物学科是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生物知识结构,使其能在理性、科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发现自然。从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多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或以简单实验演练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效性尚待提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成效进行研究,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入手谈谈具体的改善策略,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课堂教学
前言
高中生物属于中等教育体系中的理科部分,包括了必修与选修内容。生物学科以研究宏观与微观自然世界为核心,重在普及学生基本生物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生物研究思维。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思想中,教师多将教学重心置于知识内容体系与结构上,希望以此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知识框架。然而,生物作为与自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只有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生物学习与研究兴趣。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生活化”生物教学模式展开具体分析,希望与广大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1.适当导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其影响作用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学生学习成效、教学质量等,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1-2]。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中,课堂的导入环节成为其设计的要点;教师应从与学生相关度较高的生活中提取教学设计素材,并将其与教学的核心内容相挂钩,并融入课堂导入环节中,以生活情境的模式将学生引入课堂。进行生物课堂生活情境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知识进行外围设计。以“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该课程属于自然中的“微观”部分,以“向内研究与向外拓展”为教学原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宏观世界为参照进行学习、感悟,因此,为了提高课堂导入的生活化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兴趣度发展,教师可采取“由宏观到微观”的课堂导入模式。首先,向学生引入“系统”的概念,例如,向学生提供一组图,如“某公司的各部门日常运作图”、“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图”、“各行业职能结构图”等,使学生从易于理解的社会系统中得到“整体与部分”的表层与深层联系意识。其次,向学生呈现以“纵向关系”为基础的系统内部现象结构图,如“公司系统与部门系统”、“部门系统与个人职业发展系统”,“学校系统与年级系统”、“年级系统与个人学习发展系统”等,培养学生物质构成的层级变化意识。在上述两个生活情境的导入基础上,教师还可顺势使学生举他例说明,并在课堂上展开相关探讨。完成外围导入任务后,教师即可以“自然物质世界与物质微观世界”的系统与结构类型引入“分子与细胞”中的各节知识点。总而言之,只有以生活为基础,才能使学生从更简易、直观的角度迅速融入课堂。
2.合理采用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可分为设施型手段以及策略型手段;其中,设施型手段指具有物化性质的设备、工具以及软硬件等,包括信息化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策略型手段指教师在教材以外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游戏法、辩论赛、成果展示活动等[3-4]。教学辅助手段的产生与选用主要旨在通过规划教学过程,使学生以更合理、高效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目的;而真正有效、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同样应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教
师在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温度对酶的影响时,教师可充分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紧密结合,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生物实验与思考思维结构。该章节具有较强的活动趋向,因此,教师在选取与设计教学辅助手段的过程中,应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阶段兴趣;例如,从“与酶有关的”热门微博选取相关趣味性较强的信息,并形成组图或幻灯片,在课堂上以“生活中的酶”为话题开展自由讨论活动,讨论问题包括“洗衣服时采用温水浸泡是否效果更佳?”、“人在发烧的情况下为什么胃口会减退?”,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生活中有关酶的现象进行延展讨论。此外,还可通过实践型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由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一个选题,并对该选题进行实践研究。以“洗衣服时采用温水浸泡是否效果更佳?”这一选题为例,负责该选题的小组成员可在课后分别以冷水、温水洗涤衣物,并对其中的效果差异进行观察。最后,各小组还可将得出的实践结果制为说明报告,并结合自身理解对温度对于酶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可见,通过辅助手段的合理采用,可引起学生对参与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背景下,可促进生活化教学的高效化发展进程。
3.灵活穿插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实践,是将知识内化的的重要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本质也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发展生物科学,必须要使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包括查阅、实验、探究、创新等在内的实践可能性;笔者认为,无论是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均可利用“实践操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常规教学规则开展实验
教学的经验参考基础上,可通过扩大实践操作范围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思维。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改变传统的“为实验而实验的”模式,将实验转移到课堂上,将实验操作置于生活化课堂里。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负责一个知识点中囊括的实验操作,使其在课前进行小组准备,承担着课堂实验展示、讲解的责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入学生中加以引导,包括对实践操作展示小组的引导以及台下学生的的评价引导等,以达到维持学生注意力水平的目的。另外,除了在课堂中灵活穿插实验外,教师可随机采取“生活化”课外活动的模式,组织学生到校园相应的植物园中采集标本,并使其分别对相应植物标本进行研究,并结合生活中各类常见的植物进行分析与比较,由此培养其生物科学探索的实验思维。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科学,才能为生物科学的现代化人才机制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生活化”模式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途径进行应用,在合理渗透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该模式的教学价值可得到最大化发挥,对于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生物知识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冉兴星.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115.
[2]王桔红,马瑞君.新课程背景下粤东地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5):111-113.
[3]刘红,陈志娟,王锋.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生物学教学,
2015(10):18-19.
[4]陈明霞,陈华良.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4(07):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