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2022-11-23 来源:易榕旅网


实施分层互动 创建和谐课堂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的

主阵地,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校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实施分层互动 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主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数学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一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要求基础教育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基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束缚,课堂上片面强调学生对老师、对书本的顺应,教学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弊端依然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你尊我卑思想的影响,严重的不平等性制约着学生的个性,牵制着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想动而不敢,想说而不能,主体性难以发挥,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有的甚至厌学,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基于这种思考,我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出有个性、显特长、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使分层互动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为我校的教学特色,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对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价值的理论概括,注重将实践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成果等逐步上升为理性的高度,努力建构和完善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

三、课题的界定

个性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分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相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学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研究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南。同时,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特色教育理论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2、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精心培养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创造性品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已有的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3、知识构建的理论:

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经验里的规律具有了意义和结构。”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知识是人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4、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而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6、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第二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注意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2、平等性原则

强调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展现个性,才有可能发现和再创造,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以分层互动为切入口,通过学校领导与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组织参与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努力追求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等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以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 2、探索课堂教学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

3、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创建和谐课堂。

4、创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和谐课堂。 5、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7、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五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一)、尊重学生 转变育人观念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课题组经常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教育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互动”起来,教师成为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合理分层 搭建互动平台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个性差异。目前课堂教学,学生座区以优等生和学困生相结合为主,优等生具有明显的独占鳌头的优越感,而学困生缺乏自信,在学习上坐等、依靠现象严重,做题中出现了抄袭现象,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显著。地位平等,机会均等这是互动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前提,消除以上不良现象,克服某些学生思想上的懒惰性,在安排座位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寻找竞争对象。这样,相同程度的学生坐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扫除了学生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搭建起互动合作的平台。

(三)、互动交流 创建和谐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生生关系融洽,从而创建起民主和谐的课堂。

(四)、自主探索 发展学生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合理分层使毎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互动平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保证,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环境。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使毎一个学生在智力、情感、态度、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师生构建 完善知识体系

分层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学生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的“中断”或“偏向”,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灵活进行铺路搭桥般的引导和抛砖引玉式的点拨,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引领出来,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使其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同时,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发现进行思维的飞跃,即得到理论升华,完善学生的认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评价体验 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判,更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向的指引。因此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差异性评价,因人、因时、因境,作出针对性的评价。通过差异评价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促进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时间(2008.12——2010.6)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08.12-2009.3)

(1)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作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9.4-2010.3)

(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有意识、有目的实施分层互动教学,关注课堂现状,留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2)组织参与教师进行听课、探讨实施策略。

(3)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改研究方案。 (4) 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形成论文材料的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特色。

3.总结阶段(2010.4-2010.6)

(1)总结实验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状态,与参照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1、课题领导小组:孙 2、课题组负责人:刘 3、课题组成员:

十、成果预期形 1、主体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典型的课例集。

十一、研究的成效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师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小学数学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逐步完善。针对前一阶段实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探讨,积极实验,使我校数学课堂呈现出师生爱互动、愿

互动、能互动、巧互动的勃勃生机,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格局初步形成。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了实验的措施和做法:

1、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人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学习有关“分层互动 创建和谐课堂”课题的研究理论,以利于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2、开展“互动”课题实验周,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为了将课题实验与研究落到实处,而不是人们常说的“纸上课题”,我课题组依据课题方案,拟定每学期开展一次“互动”课题实验周,在实验周内将近期研究成果通过数学互动课展示、研讨与反思、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学生学法探讨等形式全面展示,既随时小结了研究成果,又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具体如:刘方玲老师先后上了《长方体的认识》、《包装的学问》等互动研讨示范课;吕学自、徐彩霞老师分别上了《分数除法》、《体积单位》等课例,每堂课后,都要求上课老师针对自己的课写出反思,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讨论总结,并指定专人作点评学习。通过互动课题实验周的开展,提高了课堂应用策略的水平,使课堂教学迈上了新台阶。

二、实验效果

一年半来的课题研究证明,我课题组进行的“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实验”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 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层面:

1、教师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观:解除了师道尊严的束缚,不再单纯地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担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

(2)、学生观: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盲目地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

知活动过程。毎个学生都是具有思想和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

(3)、教学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倔强地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认识到学生自能学习,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的任务交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造”的使命留给学生。

(二)学生层面:

与参照班级进行对比,具有以下明显的转变:

1、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逐步深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等待、依靠了,学生坐等、懒听的现象不见了,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 2、凸显了学生的全体性。

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使《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以实现。 改变了优秀生一统课堂的历史,将全体学生推向“自我表现”的舞台,为全体学生搭建了茁壮成长的平台。 3、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因为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互动时才能有所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分层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实现”的环境。个性得以张扬,使毎一个学生在智力、情感、态度、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创建了和谐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抱怨学困生不可教也。在老师眼中只存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同的期待,期望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优秀生和学困生同样可爱。由于合理分层的实施,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动交流的平台,你尊我卑的思想已荡然无存,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师生、生生融洽相处,课堂变得和谐起来。

三、优秀课例分析

老师执教的《包装的学问》,课堂设计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出示三种包装方案,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每种方案的表面积。而是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同学们:生产商要让我们帮助设计一种包装方案,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设计,比一比哪组同学设计得好。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个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把“创造”的使命留给学生。有的组设计出一种,有的组设计出两种,有的组设计出三种。

包装方法:

小面重叠 中面重叠 大面重叠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接着问:根据你的经验,你会推荐给生产商哪种包装方法呢?为什么?有的同学开始计算;有的同学凝眉思索;有的同学兴奋地说出答案。当同学们都知道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种包装最节约包装纸时,“再创造的成功感”使学生们的喜悦溢于言表。既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使学生体会到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思想。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会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比较自己的做法和别人的做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十二、课题研究的反思

综观目前课堂教学互动的情况,明显地存在着课堂教学互动盲目、形式单调、缺乏有效性等问题。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互动目的性不够明确,为互动而互动。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学互动,为互动而互动。互动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多认知互动,少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互动有互动的形式而缺乏互动的实质性内容,目的性不够明确。

2、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极端

课堂教学互动的有序性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地保证。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一进行课堂教学互动,课堂就很“乱”,“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活跃而“乱”,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另一种是因吵闹失序而“乱”,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因为在这一情形中,教师只充当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旁观者,其缺乏对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调控。还有的老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中缺乏平等与民主,在互动中教师往往起着绝对控制的作用,教师往往千方百计地把预设好的信息指向学生,缺乏自然生成。这两种不当的课堂教学互动,无论哪一种其教学效率都是低下的,前一种因失序而低效,后一种因未真正互动而低效。

3、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偏颇,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无论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生生互动都远远优于师生互动。而目前课堂教学互动中多师生间的互动,少生生间的互动,有时一堂课下来竟没有生生间的有效互动。生生间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体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上述几个方面是造成课堂教学互动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一

方面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互动正确和深层次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失当和调控能力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