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电信行业分析报告模板资料

2021-09-01 来源:易榕旅网


上篇:2003年四季度电信行业分析提要 ............................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I 2003年四季度我国电信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 II 2003年四季度我国电信行业总体评价 ............................ 下篇:2003年四季度电信行业分析说明 ............................ I 我国电信业市场竞争热点分析 ................................... 一、电信业竞争中的技术水平 ..................................... 二、把握需求主要业务的竞争 ..................................... 三、以服务质量带动的高品质竞争 ................................. 四、电信业异质竞争加剧 ......................................... 五、成本对电信业务定价的影响 ................................... 六、前10个月我国通信制造业高速增长 ............................ II 1~10月通信行业运行状况 ..................................... 一、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电话用户结构发生变化 ....................... 二、移动、数据业务成为亮点长途业务收入出现波动 ................. 三、东西部电信发展差距缩小中部地区发展缓慢 ..................... 四、东北地区业务收入略有下降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 III 电信业市场情况分析 .......................................... 一、中第三代移动通信需把握火候稳健推进 ......................... 二、中国电信计划以一百亿美元并购六家分公司 ..................... 三、信产部表示我国已开办全球现有的一切电信业务 ................. 四、四大运营商网间结算争利 ..................................... 五、中国电信460亿大收购 ....................................... 六、增值电信业务对港开放创造发展新商机 .........................

七、电信立法与管制政策 ......................................... IV 电信业企业运作情况分析 ...................................... 一、中信泰富打头港商争取“珠三角电信特区” ..................... 二、网通大收购 资金缺口100亿 .................................. 三、千亿诱惑12厂商集体焦灼 .................................... 四、中国联通存在的三个问题 ..................................... 五、华为坚持开发3G产品 ........................................ 六、联接东盟-大湄公河区通讯网 ................................. 七、SK电讯跨国梦受阻 ..........................................

I 2003年四季度我国电信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运行特点 存在问题 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行业在竞争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 前景预测 对策建议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电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市场的平衡。 上篇:2003年四季度电信行业分析提要

II 2003年四季度我国电信行业总体评价

强势 用户规模扩大、数据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呈现出向纵深层次发展的趋势、运营商渐显产业链龙头作用 弱势 机会 风险 电信市场监管缺乏进一步监管 电信业颁布第一个监管条例 国外的资本并购,拉动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 下篇:2003年四季度电信行业分析说明

I 我国电信业市场竞争热点分析

一、电信业竞争中的技术水平

我国电信网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全球所有的电信业务在我国都已开办。打手机、传短信、上网络、听会议……每个置身信息社会的人都感觉到了沟通无限的便利。从电报、电话到移动电话、互联网再到融合的下一代网,在备受人们关注的同时,电信业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

“在电信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中,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这样说。

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已包括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和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以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为代表的民族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

“电信技术的发展让许多我们以前认为是梦想的通信服务变成了现实。”在一家传统企业工作的45岁的刘女士这样说,“以前,总以为技术离我的生活很远,非典期间在女儿指点下上网购书以后,我才发现信息技术已十分生活化,现在,宽带上网、IP超市等已成为我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帮手。”

在传统电信业务的日渐饱和和成本逐步下降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在技术“赛跑”中拓展市场空间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移动通信超过固定通信、IP技术取代传统电信技术、宽带取代窄带、融合的下一网取代传统电信网已成为明显的趋势。

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手机用户已达2.5亿。移动通信市场初步形成设备制造商、终端产品制造商、运营商、内容服务商、渠道商等各类厂商相互

协作的机制,产业链日趋完善。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突破核心技术正成为移动通信产品市场竞争的关键。

IP技术成本低、性能高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目前,在我国电信市场,IP电话通话时长已达445.3亿分钟。几乎在每个家庭,都会看到备用的长途IP电话卡,IP电话也成为电信市场竞争最为充分和激烈的领域。

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ADSL已不再陌生。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大运营商的策动下,可以预见,宽带将实实在在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国网通在启动“宽带E线新生活”时称,年底要在北方十省圈进300万ADSL用户;两年后,这一数字要膨胀到1500万,窄带向宽带过渡显然加快了步伐。

与此同时,融合的下一代网也“悄然而至”。下一代网络也正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能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的新型电信公共网络,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宽带化和移动性。目前,下一代网络正转入业务实验阶段,年内在部分城市初步应用也成为看得见的目标。 二、把握需求主要业务的竞争

业务靠技术支撑,技术为业务服务。除传统电话业务以外,无线通信、数据通信、智能网应用等业务种类层出不穷,电信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

“全球已有的各种电信业务在我国都已经开办,基本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信息通信消费需求。”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日前这样说。

从中国联通的互动视界、神奇宝典、彩e业务、掌中宽带、定位之星、联通在线到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移动梦网、动感地带、彩信业务、随E行业务、移动在线,再到城市秘书台、银行卡电话、一卡通等电信增值业务。适应不同沟通需要,市场细分使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

面对我国电信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各种业务的应用,娄勤俭指出,要处理好业务的先进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实实在在的应用,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成为真正的购买力,才能避免新的“泡沫”。

拿短信来说,虽每条收费不高,但渐渐成了气候,备受手机用户追捧,目前手机短信息发送量已达698.7亿条。

还有,就是“小灵通”。此项业务虽命运多舛,但由于它收费低廉,受到广大低端用户的欢迎,在我国大地上迅速蔓延,成为固定电话运营商难得的新增长点,并为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增加了新的变数。

此外,宽带接入正在克服价格瓶颈,近日市场呼声颇高;数据业务也正在电子政务工程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逐渐升温。“只有扎根于市场土壤,新业务的推出才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产业增长点,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满强这样说。

据悉,为了使新业务更高效地进入市场,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正在密切跟踪研究新技术的最新进展,目前已相继开展了用户驻地网、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ENUM业务等新系统的商用试验,积极培育市场,引导企业探索关键应用和建立商业赢利模式。

三、以服务质量带动的高品质竞争

新技术带动的新业务扑面而来。人们在感受着“随时随地”沟通的同时,一些电信服务的“漏洞”也使部分交流不能“随心所欲”。据了解,有关电信的投诉增幅在服务行业中占据显眼位置,除少量资费争议外,大多集中在服务质量和通信质量上。

服务质量是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政府部门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所要关注的焦点。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这样说。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上出现的一些电信服务质量问题,信息产业部组织开展了电信服务质量专项治理,多项电信服务“顽疾”有望在年内得以改善,治理重点包括:

全面自查正在使用的格式合同,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条款立即修正,严禁在服务协议中含有违背《电信条例》的内容,并做到条款公平无歧视、准确全面、简单明了;

在今年底之前,建立公开、公平的选号机制,允许客户在办理装机、移机、改号、改址、改名等业务时,在企业提供的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号码,企业不得收取选号费用;

规范短信息收费,移动公司和其他短信业务合作方做到提供短信服务时突出提醒用户收费信息和退订方式,任何收费须经用户预先认可,对用户退出服务的要求及时接受并停止收费;

此外,要求固定市话经营企业尽快改进市话计费系统,早日为市话用户提供市话详单的查询,并在10月底前制定好市话详单查询的具体实施方案。

这一系列改进措施,赋予了置身信息通信生活中的人们以信心和期待。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也一言道出人们心中的渴望:让人人都能方便舒适地享受无缝隙沟通服务。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通信业增长率达到了2倍于GDP的增长速度,通信业继续发挥着带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作用。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刘彩说:“保持通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做大市场。” 四、电信业异质竞争加剧

电信运营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异质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业务是我国电信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移动业务对本地业务的替代程度继续提高。在移动电话业务量中,移动本地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增长48.3%,但固定电话本地网内区间电话通话量仅增长12.5%,移动电话业务量占本地话务量比重上升到90.5%。在长途电话业务市场上移动业务也成为一只重要力量,基本上可以称为三分天下有其一。今年1-3月,移动长途电话、IP长途电话和传统长途电话分别占据了长途电话市场份额的30.1%、40.2%和29.7%。

尽管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1-6月,移动长途电话的比重仍然达到28.5%,IP电话的比重上升到41.4%,同时,传统长途电话的比重为31%。尽管业务量增长较低,固网运营商发展新用户的努力丝毫未减,而且一定程度上借助小灵通的价格优势,取得了显着成效,与上半年移动用户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相反,固定电话新增用户增幅明显,在6月还出现了固定电话新增用户超过移动电话新增用户的情况。

价格战当前仍是电信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用户数高速增长期的结束,价格战对增加用户的刺激作用日益减弱。尽管运营商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多种促销手段,今年1-6月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数也仅为2846.6万户,仍然少于去年同期3135.7万户的新增用户数。

另一方面,由于电信业价格需求弹性较高,降低资费可以刺激业务量增长,今年1-6月,移动本地通话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48.3%即是明证。但是,移动电信业务收入明显小于其业务量增长,说明价格战并不一定有利于增加运营商的收益,恶性价格战甚至降低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水平。 五、成本对电信业务定价的影响

一个电信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价格的竞争力上。事实上,产品或业务的定价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不同电信业务的定价主体是不同的,如管制性电信业务的价格由政府管制机构制定,非管制性电信业务的价格则主要由企业自主制定。对于企业定价的业务,要根据业务在市场中的不同地位,企业业务发展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如市场主导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定价方法就不同。那种不管什么业务都采用一种定价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缺乏灵活性和多变性,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力。

制定电信业务价格需要综合考虑成本、竞争对手价格、用户市场情况等多种因素,本文从成本角度出发,探讨成本对电信业务定价的影响。

电信业务的主要定价方法 (一)价格=完全分摊成本+利润

完全分摊成本是指所有电信成本分摊到所有电信业务中的业务成本。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与业务有关的直接成本和共同成本。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分配给相关业务,共同成本则可以通过业务量、业务收入等成本动因分摊到各种业务中。

完全分摊成本是制定零售价格的基础(如本地电话),因为它是基于企业实际成本计算的业务成本。基于完全分摊成本制定业务价格,可以防止不同业务间的交叉补贴,促进业务层次上的有效竞争。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信业务资费都可以基于完全分摊成本制定,如那些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电信业务(如长途电话),其市场价格可能已远远低于它的完全分摊成本。因此,这类业务的资费是不能全部覆盖它应负担的共同成本部分的。所有业务都以完全分摊成本定价,只是企业的一个美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收回全部固定成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不平均的分摊方法:

▲ 让竞争不激烈的业务多分摊一些固定成本,而让那些竞争激烈、市场价格已经很低的业务少分摊一些,从而增强竞争业务的价格优势。

▲ 将更多的固定成本通过那些对价格增长不敏感的(价格非弹性)用户收回,使总的需求保持稳定,这是主导运营商愿意采用的方法,即所谓的“Ramsey 定价”。目前,国际上对固定成本的分摊是否应反映用户的需要弹性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商业用户比住宅用户价格敏感性要高一些。因为在一定业务量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放弃价格高的运营商,而转向另一个价格较低的运营商。所以运营商可以对住宅用户收取更多的钱,因为住宅用户相对来讲不容易走,较大比例的固定成本就由住宅用户来负担了,这样就可以对竞争较激烈的商业用户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

目前,国际上倾向于给企业更多的自由来分摊共同成本(管制业务除外),只要企业对共同成本的分摊没有被证明导致非效率或减少了社会福利。在欧盟,企业制定的业务价格只要不超过“过渡价格”(即完全独立成本),或低于“掠夺性价格”(即长期增量成本),就不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只要主导企业的业务定价在长期增量成本与完全独立成本之间,全社会福利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Faulhaber”规则。“Faulhaber”规则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主导企业分摊成本的自由,所以范围经济及高效率才在多业务运营商中产生。

(二)价格=短期增量成本+利润

短期增量成本是指企业扩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而需要增加的额外成本,包括直接变动成本和独有的固定成本。当趋于无穷小时,增量成本就变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是一种前瞻性成本,它为那些市场新的进入者(特别是投资基础设施的进入者)提供投资决策信息。

从用户的角度讲,愿意支付以短期增量成本(边际成本)制定的价格;从经济学家的观点看,引起有效消费的价格要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所以以边际成本定价被认为是“最优”定价。

但是,以短期增量成本制定电信业务的价格却不是很适宜的。原因是:企业只能收回与业务实际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变动成本,但不能收回固定成本。如果这个

业务是向竞争者提供的,那么就会产生亏损,因为应分摊到此业务上的那部分固定成本没有由竞争者负担;如果这个业务是在企业内部提供的,那么固定成本可以通过其它业务的价格收回,这种情况下,这一业务将不产生亏损,但却是交叉补贴的。

以短期增量成本定价是企业运营的价格底线,常常由于竞争过于激烈,企业不得不采用此办法。

(三)价格=长期增量成本+利润

长期增量成本是指在一个足够长的期间来核算业务的增量成本,这个足够长的期间能使企业的所有成本变成可变的。因为从长期看,所有成本都依赖产量水平,比如短期是固定成本,长期看也是变动成本。

长期增量成本的概念常常在发达国家制定互联业务的价格时所使用,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他们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有效竞争,因为这种方法下计算出来的互联费用比用完全分摊方法计算出来的低很多,有利于本国的竞争者及国外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但此价格对主导电信企业却是不利的,会造成主导电信企业不能收回其所有成本,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资金。所以一般发展中国家不主张采用这种管制政策。

此外,一些新业务的价格也常常基于长期增量成本制定。

(四)价格=增量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利润

这是所谓的“有效成分定价”(ECPR),在这种定价下,企业可以覆盖其固定成本,而且只有更有效率的竞争者才会在最终用户市场上提供业务。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竞争的新业务定价,也往往采用ECPR定价,因为共同成本已经被其它存在的业务所覆盖,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将部分共同成本拿

出来分给新业务,除非运营者想降低现在业务的价格,而把部分共同成本转移到新业务上。

(五)互联业务的定价举例

在实际应用中,互联业务资费一般采用完全分摊成本或前瞻性长期增量成本的定价方法,使用现行成本数据或历史成本数据计算。

1. 按完全分摊成本与长期增量成本计算互联费用的比较

利 弊 原因 管理目的 完全分摊成本 √ 可回收企业全部成本,有利于企业发展 √ 消费高 支持网络建设,防止交叉补贴,使部分竞争者不愿意进入 主导企业 竞争企业 长期增量成本 主导企业 竞争企业 √ √ 不能回收企业投资,不促进竞争,不支持网络利于企业发展 消费低 建设 2. 按现行成本数据与历史成本数据计算互联费用的比较

固定成本 利 弊 原因 管理目的 主导企业 √ 可回收企业全部成本,有利于企业发展 √ 消费高 支持网络建设,防止交叉补贴,使部分竞争者不愿意进入 竞争企业 现行成本 主导企业 竞争企业 √ √ 不能回收企业投资,不促进竞争,不支持网络利于企业发展 消费低 建设 六、前10个月我国通信制造业高速增长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日前发布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通信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通信制造业生产增速达到23.6%,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5.4个百分点。手机产销增幅分别达49%和48.4%,国产手机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提高,CDMA手机市场处于高速成长期,产销增长保持了较快速度。

程控交换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3%,产销率97%。1-10月份累计生产4037万线,销售3919万线。上海贝尔生产1328万线,销售1328万线;中华为生产1246万线,销售1145万线;中兴通讯生产761万线,销售761万线。

1-10月份通信类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利润增长111%,营业利润率为3.6%。上海贝尔前10个月共出口11.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4%;华为继续强势增长,累计已实现利润24亿元;中兴通讯保持稳扎稳打,今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上的高位运行;熊猫、夏新、侨兴的增速也相当引人注目,销售收入增长均在80%以上。

百强企业中光纤光缆的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76%和12%,同时价格也比去年回升。手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0%,产销率为99%。1-10月份百强企业累计生产手机9191万部,销售9116万部,其中出口3510万部;中国普天生产4372万部,销售4288万部,其中出口2188万部;TCL生产787万部,销售769万部。

II 1~10月通信行业运行状况

一、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电话用户结构发生变化

2003年10月份,我国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电信业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3年1~10月,通信业务收入完成425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完成381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邮政业务收入完成4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各月净增情况见图1。

2000-2003年通信业务收入各月净增比较

10月份,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25693.8万户和25513.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一)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快速平稳增长,结构有所变化

1~10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新增4091.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2.0%,平均月新增409.2万户(2001、2002年的月新增分别为296.2、282.1万户)。各月净增情况见图2。

2001-2003年固定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

10月份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67.1万户,低于9月份的新增用户554.2万户。其中,在新增的用户中,无线接入用户约占六成,成为拉动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25513.89万户的固定电话用户中,城镇固定电话用户为16498.4万户,占总用户的64.66%;农村电话用户为9015.5万户,占总用户的35.34%。10月份的固定电话用户结构延续了从2002年底以来,城镇用户比例持续增加,而农村用户比例下降,农村用户的发展慢于城镇用户的趋势。见图3。

城镇和农村固定电话拥护比较

在总固定电话用户中,住宅用户占79.99%。其中,城镇用户中住宅比例为73.71%,农村用户中住宅比例为91.49%,与前四季度和9月份相比,住宅比例都在下降,分别下降了0.34、0.4和0.07个百分点。

城镇和农村住宅用户比较

城镇用户中住宅比例 农村用户中住宅比例 总用户中住宅比例 2003.6 75.05% 91.68% 81.11% 2003.9 74.11% 91.56% 80.33% 2003.10 73.71% 91.49% 79.99% (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迅猛

1~10月,移动电话用户新增5093.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1.2%,平均月新增509.3万户。10月移动电话用户增长696.4万户,创造移动电话用户单月增长的最高纪录。各月净增情况见图4。

2001-2003年移动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

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其中,邮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3%;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 二、移动、数据业务成为亮点长途业务收入出现波动

电信分专业收入比例及增长情况见图5和图6。从增长速度上看,数据业务比上年同期增长47.7%,是发展最快的业务;移动通信同比增长18.4%,位于第二位。从对增加量的贡献程度看,移动通信的作用最大,新增业务收入中57.8%来自移动通信业务;本地电话贡献了20.8%。

与9月份相比,除数据业务收入增加了1亿元外,长途、本地、移动领域的业务收入均较上月有所下降。其中,长途和本地分别下降了近5亿和3.8亿,下降幅度最大。

三、东西部电信发展差距缩小中部地区发展缓慢

(一)中西部地区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略快于东部地区

从绝对增长量来看,东、中、西部都好于前两年同期,东、中部止跌回升,西部稳步发展。从相对增长速度来看,东、中、西部1~10月份固定电话用户与去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7.6%、19.7%、21.4%,东、中、西部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东中西地区间的移动用户数量差距呈缓慢缩小的趋势

1~10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移动电话用户比去年底分别增长20.4%、

30.0%、29.9%,三大地区之间的移动用户数量差距呈缓慢缩小的趋势。

(三)东部地区仍然是电信投资的重点,西部地区成为新的电信投资热点

截至10月底,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电信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52.76%、24.94%和22.30%,同比增长分别为20.8%、9.9%、20.1%。东部增长最快,中部仍是增长最慢的地区。

四、东北地区业务收入略有下降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10月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4.6亿元,占全

国的比重仍为8.8%,比一、二季度32亿元的月均收入有所增加,但低于第四季度平均每月36.2亿元的水平,而且近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1~10月份,东北地区累计完成电信投资121.4亿元,同比增长25.3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投资比重占全国的8.55%。投资增长势头明显。10月共新增电信投资14.3亿元,比9月份增加4.1亿元,增长40.85%,三省都呈现出大幅增长的特点,其中吉林和辽宁的增长尤为突出,分别比9月增长74.95%和60.83%。

III 电信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中第三代移动通信需把握火候稳健推进

近期,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讨论非常热烈,这些观点集中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立场的机构和社会人士对3G不同的希望,也从侧面反映出移 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标准之争,归根到底是政治、经济利益之争。

当今3G的三大国际标准包括WCDMA、CD-MA2000和我国推出的TD—SCDMA标准。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指出,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TD—SCDMA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在技术研发、技术试验、标准制定以及频段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讲,3G牌照发放的时机将直接关系我国通信产业整体发展的质量和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格局,也将影响我国在3G及3G之后移 动通信产业的战略地位。当前,由于3G在全球商用的整体性推迟,我国借3G之机实现民族通信产业的整体性突破有极大的可能性,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长期为国外企业“打工”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我们支持TD—SCDMA的思路一以贯之,选择好颁发3G牌照的合适时机和方式,进而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从制造业角度看,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国内企业掌握3G核心技术,其次是国内企业能够基本占据3G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同时,应该建设好有国内企业参与的多厂家的供货环境。如果在这些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向3G做大规模转移,我们通过TD—SCDMA产业化进程积累起来的力量有可能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迅速瓦解,前期的大量投入也许将功亏一篑。

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看,目前,GPRS和CDMA1X等技术所承载的大量数据业务功能刚刚投入应用,国内传统移 动运营商在2.5代的投资还远未收回。在这种情况下迫于竞争压力贸然上3G,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建网成本势必使运营商立

即面临巨额的现金压力,而假如3G不能在短期内形成多用户的规模效益,那么运营商无疑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再来看用户。如果三大3G国际标准同时被应用,而用户又希望实现互联互通和国际漫游,那么,势必要开发兼容几大标准的多模移 动终端,就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而言,其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运营商对此有没有既定的解决方案,都是用户所关心的话题。

综合以上技术、市场、应用、设备成熟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启动3G市场的时间似不应早于2005年下半年。

在这一段战略机遇期内,我们应该大力推动TD—SCDMA标准的产业化,使TD—SCDMA标准尽快实现广泛应用。只有这样,我国才有砝码实现与欧美利益集团的战略制衡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通信产业利益。同时,政府应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对TD—SCDMA的投入,以更明确的信号增强企业对TD—SCDMA投资和研发的信心。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设立TD—SCDMA国家基金的途径,在政策调控、资金、智力资源、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TD—SCDMA以支持。

与此同时,电信主管部门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深入研究3G知识产权及专利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掌握国内企业拥有的3G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扫清知识产权障碍。进而整合我国知识产权资源,合理布局,积极督导,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实现民族企业的集体腾飞。

业界公认,中国政府对3G所采取的策略是理性、务实和积极的。既不妄自菲薄,也决不保护落后;既遵循WTO贸易公平的原则,又最大限度地力争实现本国新兴产业的利益最大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有的基础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能够把握好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3G发展之路,实现民族通信产业新的腾飞。

二、中国电信计划以一百亿美元并购六家分公司

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将比预估较高的90亿至100亿美元代价,由其母公司手中并购六家省级固定网络公司。

业界分析师稍早预测,中国电信将以现金和承担负债的方式,支付其母公司70亿至90亿美元。与去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China Unicom)的类似交易相较,中国电信可能会减少承担负债的额度,而增加支付现金部分。

中国电信公司可望在年底前,完成自母公司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Corp.并购六家省区固网公司的业务。该公司有意透过内部基金来支付并购安徽、福建、江西和四川省,以及广西庄族自治区与重庆市等固网公司所需。摩根史丹利研究报告指出,这六家固网公司的总债务,占其净值约65%;中国电信则仅有3.6%。

根据中国信息部,这六家省级公司共有4591万名固网用户与874万名网际网络用户,将使得中国电信客户群大幅增加74%左右。

该公司拜其核心业务稳定成长以及宽带与附加服务业务快速扩大所赐,今年上半年的净收益较去年同期成长9.2%,达人民币92.6亿元(11.3亿美元)。 三、信产部表示我国已开办全球现有的一切电信业务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电信业务在我国都已开办,基本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信息通信消费需求,从而使用户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下,电信业务种类呈现出多样化发展。除传统电话业务以外,无线通信、数据通信、智能网应用等业务种类层出不穷。电信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拓展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成为政府改进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电信在社会上的普及,一方面,人们对电信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提供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而是追求更加方便、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面向市场开发适合不同客户群体的新业务,业务创新成为运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愿望。 四、四大运营商网间结算争利

最近,和中国四大家运营商打交道最多的要算是中国社科院规制与竞争研究所主任张昕竹了。张是新的网间结算体系专家组中方负责人,在初步确定了结算方案的模型后,张昕竹正忙于带领专家组到中国电信、网通、移动和联通那里解释模型,并提取相关数据。

四大运营商显然是各怀心思:在专家组开始工作前,中国电信和网通已经对网间成本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而中国移动也托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首席教授梁雄健完成了网间成本的计算。中国联通是动手最晚的,成本测算工作也已经开始了,请来主持这项工作的也是梁雄健。

“现在还没到拿出自己的测算方案的时候,到时候运营商肯定要和信产部有一番讨价还价。”一位接近运营商的人士分析。“最后大家都不满意的方案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案。”梁雄健教授笑言。

(一)受争议的结算方案

“网间结算牵涉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梁雄健教授说。也正因为此,专家组敲定的结算方案受到了来自各方的争议。

今年6月份的时候,信息产业部曾经就专家组敲定的网间结算方案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相关专家和运营商代表。专家争议的核心在于新的结算方案采取了经济成本模式,即以长期增量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公共成本分摊。

长期增量成本,即完成互联互通业务需要增加的成本,如交换成本、维护成本等经营性成本。公共成本分摊,即意味着运营商在互联互通以前所建网络的全部费用都分摊到网间互联费用之中。

“方案是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体系,问题是怎么实施。”与会专家认为,增量成本需要把原有的网络进行重新优化,然后预估出三年的话务量,对于中国目前增长迅速且不够规范的电信市场而言,三年话务量是很难准确估计出来的。此外,网络如何优化,优化得合理不合理,还有运营商建网所用的设备五花八门,费用不一,怎么去确定价格,这些都是争议的焦点。

“数据很关键,中间只差几个百分点,出来的结果就是天差地别。成本测算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一位专家介绍。

而运营商争议的核心显得更为直接,“如果按照这个方案计算出的成本低于目前的每分钟6分钱怎么办?”会上,一位固网运营商代表质问专家组。

以国际上惯例来看,以长期增量成本计算出来的网间成本通常来说都比较低,甚至有可能低于现在的每分钟6分钱。这种方法有助于鼓励竞争,但是通常而言,对主导运营商而言没有什么积极性。对于主导运营商最有利的一种定价方式,是基于所谓全面分摊成本,也就是历史成本,即互联互通费用应该足以弥补已经为此支付的所有相关成本,这就意味着运营商在互联互通以前所建网络的全部费用均会纳入考虑之中。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竞争。

“如果按照中国电信自己估计的网间成本要一毛六的话,那联通只能退出竞争,不然没有别的出路。”联通的人也很委屈。

(二)网间结算谜题

今年初,信息产业组成了一个由中外专家组成的小组,重新设计新的网间结算体系。其中规制经济学大师让·拉丰的学生张昕竹是专家组中方负责人,而享有盛誉的“电信成本”设计大师、麻省理工经济系杰瑞·豪斯曼教授为外方负责人。

在专家组成立前后,四大运营商自己也委托专家进行了网间成本的测算。中国电信和网通只是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中国移动则做了完整的方案,而中国联通的测算正在进行中。

四大运营商采用的成本计算方式都是基于历史成本的计算。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普遍采用以历史成本计算网间费用既为了知道自己的网间成本到底是多少,又可以作为最后与信产部讨价还价的筹码。

长期以来,我国的网间结算都是基于资费成本的,运营商要向主导运营商支付每分钟6分钱的费用。

主导固网运营商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表示过这个标准过低。中国电信集团的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其互联互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只有3.6%。中国网通集团目前还没有披露准确的数据,但网通集团监管事务部总经理崔涛曾经对媒体表示,他估计这个比例应该在3.3%左右。

这个比例相对于国外运营商来说显然是偏低的,国外运营商每年在互联互通方面的收入平均要占总收入的10%到20%。如英国电信,2001年的比重为17%,韩国电信则达24%。

在互联互通的“战争”中,联通认为这么计算互联互通收入有欠公平:“目前中国电信和网通所计算的网间结算费用仅在于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网内的通话却没有计算。而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发生在运营商网间的通话时长大概只占总时长的10%左右,大部分的通话发生在运营商的网内。如果把电信和网通网内通话也结算进去,比例绝对不可能这么低。”

而且联通对于网间结算是否能够解决互联互通持怀疑态度。联通方面认为,网间结算标准如果过低,互联互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如果过高,联通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只有退出竞争了。联通数据与固定业务部运营维护处的孙伟东介绍:“如果网间结算价格涨到一毛钱,用户使用联通的193长途业务,发话和落地联通都

要与固网运营商进行结算,每分钟就是两毛钱。联通自己的长途网也需要维护成本,这种情况下,如果固网运营商将长途话费降到三毛钱,联通很难跟进。”

(三)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信产部对于监管不利造成的互联互通问题愈越演愈烈心知肚明。今年7月10日,信息产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中组部和国资委联合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电信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作为互联互通的主要原因之一赫然纸上。

意见除了从法制、经济角度解决互联互通外,干部考核也与互联互通接上了轨。对于因为疏于管理造成恶性事件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电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监察机关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领导责任。”

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75号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意见》。75号文件被一部分业内人士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落实75号文件,9月末,六家电信运营商都收到了来自于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的《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对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处罚措施。与以往电信监管只有约束机制而缺乏有效的惩罚和退出机制不同的是,在互联互通方面违规的电信企业,除了要按照《电信条例》进行处罚以外,企业主要领导也会被“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或者“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实际上,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力度已经大大加强,有关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互联互通的解决某种程度上要看双方博弈的结果。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到了3G,四个运营商,三个标准,两代技术交杂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

五、中国电信460亿大收购

中国电信(0728.HK)宣布收购集团六省市资产的消息使其股价立刻上窜5%,10月27日香港股市收盘时中国电信的股价已上升至2.45港元。

中国电信当天发布的公告称,将以55.6亿美元(约合460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收购包括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和四川省的固定电话、数据、互联网及网元出租等业务。

法律公告称,中国电信首笔110亿元的付款在收购完成后立即以现金支付,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包括全球发售所募集的款项。但公告并未提及,剩下的350亿元将由何方筹集,但预计会在十年内付清。

由于内地利率很低,中国电信正在研究筹组人民币银团贷款,或以发行债券方式,来资助收购所需资金。由于筹组人民币银团贷款比较方便,因此中国电信管理层暂倾向采取这一方法集资,最终方案将于月底前落实。

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德强表示,新收购资产的EBITDA利润率达54.8%,低于上市公司内四省市的58%,综合比率则约为56%;周德强说,尽管这六省市的城市化、经济及通讯市场发展的程度较低,但增长潜力巨大,估计明年有关比率可达56%,也符合中国电信招股上市时的承诺。周德强预计,中国电信明年的营业收入将增加8%。

新购资产今年下半年的纯利仍少于30亿元,不过中国电信仍维持该部分全年63.5亿元的全年盈利预测。

收购完成后,中国电信的资产负债比率将由约35%上升至37.2%。吴安迪认为目前中国电信的负债水平仍然合理,今后公司会考虑到业务发展需要、本身财务结构与融资成本等因素,再决定是否进行配股融资。

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为中国电信此次收购的财务顾问。交易仍需在稍后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获得独立股东批准后才能完成。目前,中国电信已成立了独立董事委员会,对上述收购进行审核。同时,公司聘请投资银行JP摩根担任独立董事的独立财务顾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信此次收购母公司六省市资产,并未进行商誉摊销,而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合并收购进行处理。这是因为,中国电信同中移动、中联通和中海油等以红筹公司形式在香港上市不同,中国电信是以H股形式在港登陆的。

对于中国电信去年海外上市后的首次大规模资本运作行为,各投行均表示前景看好。此前发布的瑞银华宝的分析报告表示,收购六省业务为中电信带来正面影响,主要由于中电信管理层已明确表示不会发行新股集资来支付收购的支出,新收购省份业务规模比现有省份大、在低息环境下享受低融资成本,因此相信该项收购令中电信每股盈利提升16%。而ThomsonFirstCall综合20家券商预测,中国电信今年的纯利可达162.65亿人民币。 六、增值电信业务对港开放创造发展新商机

(一)增值电信业务对香港开放

五项增值电信业务对香港开放,给整个社会,整个行业带来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当前最迫切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认真彻底地贯彻执行增值业务开放政策,尽快形成一个有序的合理的健康的竞争环境。

自10月1日起,五项增值电信业务正式对香港开放,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合资企业,经营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5种增值电信业务。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合资经营这5项增值电信服务业务的企业中拥有股权不得超过50%。香港服务提供者与内地合资经营这5项增值电信业务的企业无地域限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

表示,这是信息产业部为落实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的有关规定,促进内地与香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举措。

事实上,包括香港流动通讯(CSL)和电讯盈科(PCCW )等在内的香港电信商均有意申请入内地发展具体业务的“牌照”。在此背景下,CSL宣布于8日起同广东移 动及澳门移 动合作推出粤港澳三地漫游优惠业务。而香港一家虚拟运营商也已于上月与上海移 动合作,低调推出了一卡双号的漫游服务。

当前,中国已经加入WTO,电信市场很快会全面开放,这对内地的电信业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过去中国电信的市场一直是在网上,在量上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信市场的开放,它的成熟除了网络和一种基本服务以外,很重要就是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大家过去觉得好像是附加的,实际上一个电信市场开放以后,更多的是要把客户和服务进行细分,把客户群进行细分。

细分以后空间很大,香港十多年的开放,实际上造就了很大一批中小型公司,在基础服务之上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市场,他们实际上做了很多的业务开发,这是当前中国电信市场比较落后的地方,也是开放之后最重要的发展空间。

五项增值业务对港开放对消费者来说,他们能够得到更加廉价、更加好的服务;对运营商来说,可以使其更快提高自己的运营能力,迎接挑战。开放无疑促使人们将想象中的广阔市场付诸现实。香港增值业务运营提供了很多成熟的经验,而内地则有巨大的潜力市场,双方能够形成优势互补。

要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和社会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今后,随着开放的加快,双方都将紧密第与广大的ISP、ICP进行合作。内地和香港都拥有很多运营增值业务的经验,包括进行市场细分、服务细分。实际上,对香港开放增值业务给整个社会,整个行业带来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

当前最迫切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认真彻底地贯彻执行增值业务开放政策,尽快形成一个有序、合理、健康的竞争环境。这对每个运营公司都非常重要。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商讨首先从香港开放或许是明智之举。

(二)对港开放电信业务实施细则

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介绍了对香港开放5项电讯业务的实施细则。

香港电信服务提供商在中国内地开展5项业务十,须先与内地一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其中港方拥有股权不能超过50%。如果经营跨省业务,注册资本需要1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如果是经营省内业务,注册资本最低需要100万元人民币。

此前,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关问题通告中称,自2003年10月1日起,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合资企业,并可经营包括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及信息服务业务等五项电信增值业务。 七、电信立法与管制政策

随着电信竞争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又重新放弃这种分割市场的做法,允许各电信经营者全方位参与竞争。这种回归显然又对未来的竞争立法提出了挑战。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把普及电信服务分成了五个发展阶段:电信网络初建阶段、电信网络成长阶段、扩大市场阶段、电信网络建成阶段和提供个人服务阶段。

从电信发展的历史看,又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电信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电信行业的原始积累阶段,包括电信网络初建阶段和电信网络成长阶段。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完成了电信基础骨干网的建设,但行业整体的规模经济尚未形成。第二阶段是电信的发展阶段,包括扩大市场阶段和电信网络建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电话用户容量和电信建设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电信网络

迅速覆盖到全国,电信用户迅速增长。第三阶段是电信的发达阶段,即提供个人服务阶段。若从电信市场、法律制度上来看,电信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独家垄断、有限竞争(或寡头垄断)和自由竞争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有不同的法律环境与之相适应。

(一)从垄断到竞争的法律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信业的垄断时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的电信业都经历过垄断时期。电信业的垄断源于其始发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独家垄断经营体制。独家垄断是指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只有一个产品供应者的市场结构。电信业的独家垄断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无关,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电信业也持续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国家垄断或企业垄断经营模式。如日本从1890年开始电话事业时就采用了国家垄断经营的体制。在电信业垄断经营的阶段,各国主要采取国有化或严格管制政策来应对电信业自然垄断特性。欧洲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国有化措施,而美国则以管制为主。

1980年代初,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电信垄断体制自身的弱点,最终促使电信市场开始从垄断到竞争的变革。由于原有的电信市场法律制度和管制政策倾向于维护垄断经营体制,所以改革电信经营体制首先要对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制政策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以放松电信市场管制为主线。

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多样化需求和竞争的相互促进,使通信网与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逐渐融合,成为信息业发展的大趋势。电信业的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电信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的全球化使电信业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新的电信技术所带来的新业务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需求,同时也对以往的以市场分割为主线的管制制度提出了挑战。

新技术所触发的“无国界”的因特网、电子商务、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增长。电信成本不断下降,电信市场中需要管制的、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产品比重不断下降,

原有垄断者对市场的支配力不断下降,电信市场的门槛也不断地下降。同时,全球性业务的增长和国内逐渐趋于饱和的传统业务市场促使经营者急于改变现有的管制框架,打破业务领域和国界的限制。为了适应电信市场的变化,同时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本国企业进军国际电信市场创造法律和政策条件,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第二次电信改革的浪潮。这次电信改革是以进一步放松电信进入管制为核心,旨在全面推进竞争,创造全球统一大市场。1996年2月美国推出新的《电信法》,率先开始了放松管制的电信改革。

(二)立法与管制政策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规制电信市场的法律制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电信立法;另一部分是电信管理机构的管制政策。通常立法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而管制政策则应具有较好灵活性。由于电信市场随时处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当前电信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电信立法不可能制定得很具体,而只能是原则性的,往往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留给电信管理机构,如美国1934年《通信法》,这就要求电信管理机构能够针对电信市场的变化随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电信管制政策。因此,一个公正、高效的监管机构往往能够根据本国的国情,较好地应对电信市场的发展变化,并促进电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方面,英国根据1984年《电信法》设立的独立电信管制机构OFTEL是一个成功的典范。OFTEL以“保证消费者利益前提下实施最少量的管制”为方针,采取以鼓励发挥企业自身能动性为主、出现问题事后补救的最低限度管制。同时,OFTEL每年公开当年管制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公开。每当有重大政策变化时,OFTEL将通过发表征求意见书——召开听证会——发表意见书——再次召开听证会——确定最终文稿的过程做出最后决定,这提高了电信政策的透明度,并保证了其客观公正性。事实证明,OFTEL的管制政策不但极大地节约了管制成本,而且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值得我国借鉴。

管制与效率电信业由一个自然垄断行业逐步走向竞争,整个过程都是在政府的监管政策主导之下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政府的监管,就没有今天的电信竞争。

这也说明,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就不能袖手旁观,而应主动干预。但是监管也会带来非效率,即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

在电信市场开放过程中,各国政府对电信市场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包括市场进入、普遍服务、资费、互联互通、交叉补贴、电信资源和投资(外资)的管制等方面,几乎涉及到电信企业经营的各个主要方面。由于管制在时间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以及政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完整,甚至出现管制俘虏现象,完全可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使管制的预期效益无法完全实现。因此,西方国家在实施市场管制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了逐步放松管制以及最小管制的思想,使管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管制与市场分割

各国在引进电信竞争时,基本上是通过将电信市场进行业务分割和企业分割的方式来创造竞争环境,原有的一个垄断经营者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经营者(如AT&T),原有的统一电信市场被分割成长途、本地、国际、移动、增值等多个专业市场。

这种分割虽然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电信服务价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消费者因此也获益,但当竞争使各公司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差距越来越小时,消费者开始不满这种由多个公司来提供服务的局面,而是希望由一个公司提供″一揽子″服务。因此,随着电信竞争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又重新放弃这种分割市场的做法,允许各电信经营者全方位参与竞争。这种回归显然又对未来的竞争立法提出了挑战。

(四)本地电信的竞争

不论管制者如何考虑,最终是由技术和市场来决定电信市场上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本地电信的竞争从反面反映了这一规律。虽然电信竞争在电信的其他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本地电信的竞争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尽管一些国家也在管制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本地垄断依旧存在。

本地电信的垄断使本地电信网成为整个电信网络发展的瓶颈。美国试图通过1996年《电信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两年过后,FCC主席在报告中承认,美国本地消费市场的竞争几乎没有实现。1995年以来,人们把打破本地电信垄断的希望寄托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有线电视网上,但实践还没有证实有线电视网能有效地改变本地网的规模经济性和由此所产生的自然垄断性。这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本地电信的竞争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制度创新或许是将本地电信的非效率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单纯地引进竞争。

IV 电信业企业运作情况分析

一、中信泰富打头港商争取“珠三角电信特区”

9月29日,内地对香港电信运营商开放5项增值电信服务,10月20日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举办相关政策说明会,9家香港固网运营商和6家移动电话运营商悉数到会,两天后,香港政府工贸署已收到香港流动电盈、城市电讯及其旗下香港宽频等3份关于电信运营牌照的资格申请。

但香港业界普遍认为更多的只是一份惊喜,他们想要的,透过一份“珠三角电信特区”的报告,表露无遗。报告提交港府,立即刺激了内地和香港业界的神经。

香港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已经收到这份由香港电信业专业人士和学者自发组织起来起草的联署意见书,意见书有一个很长的名称:《香港作为珠三角的信息通信枢纽———如何在CEPA中与珠三角经贸一体化和互利互惠》,其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建议设立一个珠江三角洲电信特区”。

(一)“珠三角电信特区”

“5项(增值服务)还不够,我们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

香港立法会议员单仲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激动地说。“我们的要求很简单,珠三角港商很多,只是希望开放珠三角,并不是整个中国市场,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开放,而且按商务部副部长安民所言,两地政府不是可以不断充实CEPA的内容吗?”来自资讯科技界的单议员认为他的观点可以代表眼下香港整个电信业界的观点。

该报告认为:特区政府应向内地争取开放电讯服务经营权,以限制地域的形式,放宽港商在珠三角区内以国民待遇,在公平的营运环境和高透明度的政策法规下,与内地电讯商作公平竞争,提供各式电讯业务,例如独资经营增值电讯服务、跨

境虚拟专用网、铺设电讯基础设施、发展无线服务、虚拟网络流动通讯服务,甚至参与投资内地第三代流动服务(3G)等。

建议的支持措施包括:香港电信运营商获得增值服务运营的全面控制权,50:50合资公司的管理控制权;以跨境VPN服务为企业提供服务;网络设施的补充牌照,包括小区驻地网络,作为最后一公里方案的无线回路等;虚拟移动电话网络运营商的协议;香港参与投资内地将建的3G移动电话业务;利用广州及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去更好地服务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网络空间。

该报告强调:“整个构想并非是脱离已达成协议的WTO枢架,只是要求个别项目比WTO时间表开放得更早。珠三角电信特区应在一个比WTO框架更为宽松的特别经济许可范围之内设立,它将会容许香港注册登记的电信服务运营商享有的待遇比公布的WTO进度更宽容的时间表。”

12月,会成立一个咨询小组,邀请互联网及电讯协会、电信业联会、对外服务贸易通信协会、互联网供应商协会等业界人士参与,最终在CEPA第二轮谈判中向中央政府正式提出。

(二)“电信特区”构想的背后

该报告追加出台的真正背景原因在于,CEPA带来的5项开放的市场机会,港商认为自己可获益不多。

香港电信运营商参与的难度不小,一是本身市场竞争激烈,内地从事相关5项电信增值业务的企业总数接近6000家;二是审批时间较长,按照规定,牌照审批需时180个工作日等。

从搜集到的部分电信运营商的意见显示,根据CEPA内容,目前港商只能较其他外资提早三个月打入内地;其中5个增值电讯服务市场,缺少了3项相对发展潜力较大,而服务对象主要是消费能力较高的企业客户群的业务———在线数据

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内地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及内地互联网虚拟专用网(IP-VPN)业务。

香港电信业界取得的时间和市场优势并不明显,再加上港商未能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令港商担忧不能有效参与合资企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令部分从事游戏开发、手机软件、电信系统设计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中小型电信公司和信息服务供货商,可能因欠缺合资公司管理权,而要承受版权被侵害的风险。

自行政长官董建华在7月中宣布把电信业纳入CEPA的框架,业内商会、各类电信运营商、学者都积极向有关当局表达意见,包括提高港商与内地公司合资企业的股权限制,容许港商持有控股权,以方便参与管理工作。

港商更向港府提议,在CEPA框架下,能促使珠三角开放部分基础电信服务,例如透过租用基础网络,在珠三角独资经营虚拟网络移动通信服务,按地域开放内地话音服务及VoiceIP电话等。

实际上,9月24日,该报告就已经成型并且迅速提交到特区政府,但是还是没有能够赶上9月29日所公布开放条款的谈判,单表示既然CEPA内容还有未来添加深化的可能,业界的努力就不会停止。

(三)“特区”盲点

对“特区”之说广东电信业界的态度多少还是显得有几分不以为然。 尽管11月4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网络管理处处长蔡立志在香港对“珠三角电信特区”构想表示欢迎并且支持有关协议,但是蔡还是提醒香港运营商们有关的磋商由中央政府来决定,并且要在世贸协议的框架下进行。

珠三角电信特区构想显然超出了广东省电信管理局的思考范围。广州地区的电信服务水平已经与香港相差不多,唯有在企业机制和管理水平上略逊一筹,香港

这方面有经验可资借鉴,但是若是要求市场准入实行国民待遇,郑认为电信监管政策仍然很严,太高的门槛港商一时半会不可能迈得过去。

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大的方向是引入本地网竞争,而对于外资开放并没有明确的态度,还得要遵循国务院的333号令,但是陈表示该政策的落实至少预计会比VPN要快,近期会有相关政策出台。至于港资关注的MVNO(虚拟移动电话网络运营),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问题是国内还没有做起来,内资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引入外来竞争尚需时日。

香港公司定义在CEPA原有定义的框架下,加上在香港实质经营电信业务三年,持有香港电信运营牌照两个条件,应该是可以阻止绕道WTO界限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些边缘之变显然比不上电信监管天然保护屏障那样更有说服力。

(四)中信泰富的未来动向

与刚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的电讯盈科和只开通粤港专线服务的和记环球电讯等相比,中信泰富是浸淫内地电信业务最深的港资电信运营商,其在骨干网投资和增值电信业务方面均有全国性的布局,曾经拥有3200公里长的“奔腾一号”光纤网络,以及内地十几个省市的广电有线网络,以及拥有有互联网ISP牌照的光通网络的股权。

但是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在2002年的股东大会上曾反思认为,中信泰富过往太集中投资骨干网络难见成效,集团今后将重点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2002年,中信泰富作价16亿元价格将所持有的60%“奔腾一号”骨干网股权出让给母公司中信集团,暂停骨干网投资,但与母公司达成拥有6年优先认购权的协议,此举战略上的考虑是期待100%中资的中信集团在获取基础电信业务牌照之后再杀回马枪。

骨干网和基础电信业务牌照方面的挫败并没有停止中信泰富在增值电信业务上的脚步。

中信泰富在2001年10月收购PSINet香港,并将之易名为CPCNet,作为集团拓展电信增值业务的旗舰。CPCNet去年度业绩已转亏为盈,其行政总裁何伟中表示,目前的客户以港商和台商为主,但随着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业务据点,估计“TrueConnect”的跨国企业客户会由目前占约一成多比重增加至年底的逾四成,最终客户的目标希望能够直指内地客户。

中信泰富目前并不是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通信业在这个集团业务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2002年其集团业务的60%利润则来自通信业,贡献了约3亿港元;其中中信1616长途电话业务更是香港第二大固话业务商,本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但近期由于国际长话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使得1616业务上半年利润大幅剧减70%,进一步使得CPCNet业务拓展在集团地位急剧上升。 二、网通大收购 资金缺口100亿

网通国际公司的成立不过是网通集团与网通控股繁杂且冗长的股权融合的第一步。

11月6日,北京亦庄举行的网通国际通信有限公司的挂牌仪式上,网通集团前后两任总经理奚国华、张春江,网通控股的各方股东代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均列席在位。这也向外界传达出一个信号,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半的内部融合过程后,网通集团与网通控股的整合开始进入股权融合的关键阶段。

网通国际的成立是网通集团内部整合所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注于国际业务的通信公司,网通国际将成为网通集团区域性战略的载体。他指出,在收购集团国际业务与亚洲网通资产后,网通国际将拥有国内最大的国际语音业务流量。

作为网通集团实现最终融合的过渡性措施,张春江的布局是,组建网通北方、网通南方和网通国际三个有限公司的下一步,是发起设立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

并力争尽快在境内和境外上市。张春江说,在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分步骤完成对网通北方、网通南方和网通国际的收购后,网通集团最终将在2006年底融为一体。

但据参与网通集团资产性收购的一位投行人士透露,网通集团曾经提出支付100亿元作为全部收购网通香港的总资产的方案,但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性意见。因此,外界推测,加上吉通欠债、运营费用还有银行利息,网通集团此次整合上市的资金缺口应该达到100亿元左右。

(一)两种上市方案

一直以来,作为唯一没有上市的国有特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网通集团不论是在内部整合,还是开展新业务都感到资金匮乏,要实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多元化、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今年以来,受美国股市的拉动,H股指数从2000点附近起跳,连创新高,目前涨幅已超过90%。资本市场转暖,也重燃网通集团管理层到海外融资的雄心壮志。

国务院最近已明确表示支持网通集团尽快到海外上市。网通国际总裁田溯宁在会议现场向记者表示,网通集团已确定明年年中到海外上市,但目前尚未选定承销商,也未确定究竟采用哪些资产来进行首次IPO。

由网通北方、网通南方和网通国际三个有限公司组建而成的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将是网通集团海外上市的主体。具体方式会与先期海外上市的中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模式相仿:注入部分优良资产的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先期登陆H股,同时在美国发行ADR(美国预存托证券),然后再分批回购三个有限公司的资产。

采用哪种模式到海外上市,集团内部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小中国电信”的方案:即向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先期注入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河南

等六省市的电信资产到海外上市。另一种方案将强调中国网通集团国际化运营商的角色,向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注入网通国际全部资产的同时,再加上部分北方公司和南方公司的优良资产。

网通使用“小中国电信”的方案到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去年中国电信以同样的模式登陆H股时,由于没有移动牌照,无法说服投资者认同中国电信固定网的增长潜力,无奈之下中国电信只能临时重新募股,缩小招股规模近一半。分析师们认为,中国政府很有可能要到2005年才能发出3G牌照,因此中国网通集团如果明年年中到香港上市,采取和中国电信相似的方案风险很大。

相比之下,网通控股去年以极低成本接手AGC资产,震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分析师们指出,以田溯宁全班国际化团队搭建的网通国际公司现在看来更能打动投资者,如果资本市场继续保持目前的态势,网通集团的IPO金额可能会超过去年中国电信的16亿美元。集团一位副总也暗示,网通国际的资产肯定会包括在首批上市的资产中。

网通集团上市应当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仅将上市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恐怕会重蹈中国电信逆市而上的悲剧。这位人士指出,资金需求量、市场情况和上市比例这三大要素都是值得网通集团反复考虑的因素。“国际股市仍呈现反复振荡的态势,你不能保证明年香港股市还能和今天一样。”

(二)资金压力

上市之前,网通集团必须完成和网通控股的股权融合。张春江设计的模式是:网通集团与网通控股股东———中科院、铁道部、广电总局和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按双方资产规模比例注册成立网通北方、南方和国际三家新公司,然后由这三家公司分别收购网通香港和网通集团的相应资产。收购完成后,网通香港将被注销,再由三家公司组成中国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到海外上市。

其中,网通控股持有网通香港88%的股份,其持有81.56%股份的网通宽带并未包含在此次整合中。

网通国际即是按照这种模式组建:公司注册股本金25亿元人民币,网通集团和网通控股股东各持有公司52%和48%的股份。由于网通国际目前并不包含任何实质性的资产,接下来它将收购亚洲网通、中国网通与网通集团国际业务的资产。其中的中国网通是香港网通的全资子公司,香港网通同时持有51%的亚洲网通股份。

之所以没有采用资本性收购来整合网通控股,集团财务处的一位官员谈到,主要原因在于对网通香港的股本进行定价存在很大困难。成立于1999年的网通控股,最初由四家股东共同出资1.98亿元人民币组建,其中包括1.2亿元现金和7800万元固定资产。2001年2月,网通控股完成海外私募,包括新闻集团、高盛、迈克尔·戴尔私人持有的MSD Capital LP、新鸿基集团等海外投资方共为网通注入3.25亿美元,占网通香港12%的股权。知情人士称,由于股东众多且包含外资,而具体定价采用的计算方法又不同,双方一直未能对网通香港的股本定价达成共识。

另外,采取股权直接划拨的方式似乎也不可取。按照国内银行监管的规定,网通香港近百亿元的负债并不能作为新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对吉通的整合正是面临这一问题,网通集团在向吉通原有股东支付了近5亿元的股权转让金后,吉通28亿元的银行负债变成了纠缠各方的难题。

但即使采用资产性收购的方式,难度也相当之大。知情人士称,第一大难题是收购哪些资产以及如何对这些资产进行定价。以网通集团在南方设立的股份公司为例,集团总共投入了近80亿元的资金,包括机房、网络、办公楼和车辆等等,是否需要全部被收入新组建的南方公司中去,如何定价都需要双方讨价还价。

资金压力陡然上升是第二个需要过的坎。网通香港的总资产为143亿元人民币,加上吉通28亿元的负债,集团都必须如数支付,再包括三家新公司的运营费

用,对于盈利能力本来就不强的网通集团无疑是雪上加霜。网通集团财务处的人士说,虽然国家开发银行前不久刚给予公司550亿元的综合授信,但考虑到集团还要为即将启动的移动网络准备建设资金,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香港的一位分析师说,网通集团可能会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来收购网通香港的资产,不过又要承担相当的债务,还要向银行支付一笔客观的利息,加大了上市的难度。

倒是对于入股网通香港的外资来说,资金被清退的风险已大大减轻。知情人士称,通过此次整合,外资可按所占网通香港12%的股份分别注入到新成立的三家公司中去,也可以只注入部分公司如网通国际中去。高盛一位投资经理对此事的评价是,“我们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因而会将股份放入盈利能力较强的部分中去。”

三、千亿诱惑12厂商集体焦灼

运营商们已经等不及信产部的正式测试。从9月份开始中国电信已经在上海、广州两大据点开始测试12家厂商的设备。信产部的正式测试最早也要到明年9月份才能拿出报告来。

这是一桩据称动辄上千亿的大买卖,火药味难免有点浓。中国电信运营商严密封锁消息的测试游戏,让人提前感受到3G各种力量博弈的复杂性。

摩托罗拉接下来注意力的重心将马上转到由信产部组织的Mtnet第三期3G测试中。不同的是,此次测试除了前两期测试中全程参与的12家设备厂商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六大运营商也将同时参与此次3G外场实验。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近日在“3G在中国”全球峰会上透露,将用约一年的时间进行这场3G外场测试,据中国电信人士称,这也将是Mtnet最后一阶段3G测试,测试将于11月开始至明年底前结束。

但运营商们已经等不及信产部的正式测试,从9月份开始中国电信已经在上海、广州两大据点开始测试12家厂商的设备。据他们分析,信产部的正式测试最早也要到明年9月份才能拿出报告来。

按照运营商与厂商的理解,这一关键性阶段测试将直接验证3G技术的可运营性,也是中国3G价值链第一次真刀真枪的预商用演习,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决策,也关系到运营商对供应商的选择。

(一)WCDMA集体测试

此次测试“政令”的干涉将会降到最低,“既然是实验,信产部应该是站在中立的角度,出于未来运营商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用户的考虑,政府不会干涉运营商提供的测试方案”,中国电信人士认为。

从9月开始,国家信息产业部已在紧锣密鼓地制订Mtnet第三期测试的方案。并向运营商们发出通知,要求各运营商向信产部分别提交一份3G发展报告,报告内容涵盖3G使用频率、标准及供应商和市场开展计划,由信产部最后统一各家计划,组成统一方案并建立统一实验网络,结合一定规模的实际用户进行实战演习。初步方案是将Mtnet第三期测试的主要地点放在实力较为强劲的北京、上海和广州。

政令不干涉这个前提成立的话,按照信产部定下的规则,此次测试至少将引发两大看点:

首先是制式的选择。如果没有政府的干涉,运营商大都会按照市场规律选择相对成熟的制式。那么就目前来看,大唐、西门子和华为就TD-SCDMA制式的商用产品最早于明年初才会推出,可以预见,此次预商用演习必然将在国家标准缺席的情况下进行。

由于联通的CDMA网络已经商用,CDMA2000参与此次测试的意义不大,因而很有可能上演一场欧洲标准WCDMA的“独角戏”。

其次是厂商们最为关注的运营商与厂商的选配:按照信产部通知所说,此次测试,每个设备商只提供一套测试设备,与一家运营商合作,包括1套核心网、2个RNC(无线接入网)以及10个基站;而每家运营商规定可选择2~4家供应商,最后未被选中或有冲突的厂商由信息产业部出面协调和指派。

显然,这是一次颇具意味的排列组合,也是一道费尽心思的数学题:12家设备供应商、6家运营商以及3种制式标准最终将以何种组合、何种序列出场?在厂商看来,此次测试与哪家运营商结合与测试结果的成败一样性命攸关,这将直接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市场拓展以及设备在运营商中的口碑。

“按照业内猜测,四张牌照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未来可能有两家运营商被排除在3G阵营之外。因而,能进入四大运营商提交信产部的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网通电信的发展趋势

厂商心中多有两个预算:一个是关于各个运营商将会选择何种制式;其次,哪个运营商更易于让自己靠近并结成战略同盟。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为前者的推进。

在众厂商看来,中国联通已经和CDMA2000绑定,这使中移动选择WCDMA也几乎没有悬念,“联通已经在CDMA2000上积累了几年的经验,移动这时候跟进不太可能,所以从竞争的角度考虑,移动更有可能选择在国外已经运作比较成熟的WCDMA”。

最大的悬念在于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从投资成本考虑,电信与网通一南一北不大可能建两张网,据说两家在制式与网络上会有协议,因而两家的制式原则上应该统一”,摩托罗拉人士分析,排除政策调配的可能,从未来市场竞争角度考虑,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必然会在3G这个起跑线上营造自己的后发优势,“(赶)移动一时肯定是赶不上了,但是赶上联通还是有可能的”。

实际上,分拆后的中国网通也正面临着业绩下降的危机和后来竞争者的挤压。联通的崛起正威胁着中国网通第三大运营商的地位,今年中国联通的收入大有超过中国网通之势(2002年12月中国网通当月收入58亿元,中国联通当月为58.7亿元;今年1月中国网通是53.7亿元,中国联通是55亿元)。

中国网通尤其希望取得中国电信的合作,借3G之力保其第三席位不倒。 中国电信同样想在移动业务上赶上联通。联通在CDMA2000上已经跑了两年,与中国移动一样,为了扬长避短中国电信的目标似乎也是WCDMA,网通的选择也是电信的选择。

实际上,中国电信正在广州推进其基于WCDMA的互联互通测试。据华为人士透露,由于参与厂家众多,此次测试以华为与诺基亚两家设备为基准组成两条线,然后与其余10家厂商进行互联互通测试,目前已有中兴、LG、三星朗讯、摩托罗拉等厂商进过场。该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WCDMA系统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组网性能。中国电信选择WCDMA的倾向已很明显。

(三)网通电信的竞争日趋激烈

厂商也在评判自己的竞争对手并锁定最有可能进入对方视野的运营商。 从目前来看,基于GSM的2G网络上,爱立信为中国移动最大设备供应商,为保证2G与3G的畅通,中国移动与爱立信的盟友关系还会在3G上继续体现,“移动绝不会为了3G而抛弃2G不管”;而只做WCDMA一种制式的诺基亚重点放在终端设备上,从客户群规模与层次考虑无疑是把最大的筹码投注在移动身上。在该人士看来,有爱立信、诺基亚坐镇,客观上其他厂商大规模进入中移动的几率大大降低。

摩托罗拉等厂商则更看重潜力巨大的中国电信,“如果3G对每个运营商来说都带动上千亿元的投资,中国电信肯定是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因为它是一张新

网”,摩托罗拉人士称,赢了电信也等于赢了网通;而联通的合作伙伴将仍会是其在CDMA20001X上的摩托罗拉、朗讯、北电、爱立信、三星、中兴等宿友;作为国内厂商来说,华为将成为国外厂家的最大竞争对手。

诺基亚也分析,政府的牌照发放取决于三大要素:专利谈判、测试结果、TD-SCDMA的成熟。”进入3G的外场实验意味着3G的步伐进入实质推动的阶段,但发放牌照的日程表还难以推算,另两个环节还未上议程,并且,“尽管这次没有TD-SCDMA参加,但一年的测试时间正是给TD-SCDMA和国产厂商成熟的机会。” 四、中国联通存在的三个问题

“中国联通如果想CDMA网络升级到3G,两个月时间足矣”,联通数据与固定通信业务部总经理田文科的观点同样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

当更多的利益团体扯着脖子焦急催促和鼓动的时候,中国联通却从话语中心抽身而退,不争论也不表态———在3G问题上,中国联通显得难能的超脱和平静。

或许正如火如荼推进的CDMA1X三期网络工程可以作为一个借口。事实上,联通根本就可以更加从容。

“中国联通如果想将网络升级为cdma2000EV-DO(3G),两个月时间足矣”,联通数据与固定通信业务部总经理田文科的观点同样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可以佐证的至少还有SKT、KTF、KDDI、Verison等国外运营商的成功经验。

(一)资金的问题

3G对于联通来说,无非是牌照下发后网络升级的问题。关键在于钱。 这几年来,联通在CDMA上花钱如流水。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总投资预计需要650亿元,整个网络升级到CDMA1X大概需要700个亿,搭建3G网络所需资金更是以千亿计。

中国联通(HK,0762)去年的总收入为405.8亿元,利润为73.2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收入为319.7亿元,税前利润33.5个亿。其中,CDMA业务在这两个报告期内分别亏损10.3亿和5.9亿。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中国联通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的融资渠道。从国内上市到海外上市、从向国内银行借贷到组织海外银团贷款以及企业发债。2003年计划用于CDMA和GSM网络建设的投资为200.6亿,2004年为169亿元。

而3G一旦摆在面前,中国联通不得不面临的窘境是:升级太快的CDMA网络前期投资远未回收,后面紧跟着的却是另外一个更加深不可测的引诱。

中国联通必然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多种融资方式的寻求,甚至包括已然暂停的企业债发行方案。

此外,公司还很有可能更多地寻求国外运营商以战略投资者身份的加入。今年初,联通副总裁石萃鸣就在港表露过此番心迹。他称,中国联通正在跟NTT DoCoMo、法国电信、德国电信、AT&T wireless等外资电信巨头联系,以寻求深入的战略合作。

(二)标准的问题

在牌照发放之前,中国联通需要有时间来腾挪,包括从CDMA业务中回收部分已有投资,依靠其他方式筹足迈开下一步的盘缠。 需要更多的分析报告,10月23日,中国联通董事长兼总裁王建宙在东京“世界CDMA运营商高峰论坛”上透露,中国联通目前正在国内一些城市进行EV-DO的技术性试验,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城市会率先进入3G应用。

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广州和天津,有朗讯、北电网络以及三星等CDMA设备提供商加入“练摊”行列。但试验进行得相当简单和低调,不如电信、网通,甚至中国移动般程序繁多、大摆架式。

同样,联通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在EV-DO和EV-DV之间权衡出一个较为适当的CDMA3G标准。前者是纯高通的技术,而后者因加入了诺基亚等厂商的技术,价格更便宜。

目前EV-DO网络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已有2G/2.5GCDMA网络的中国联通而言,升级成本相对较低,技术难度也不大。该标准的主要劣势在于不支持话音业务,不能实现话音数据并发,而且“对终端依赖性太强,不利于产业化和标准化”。

与之对应的EV-DV虽然没有这些弊端,但目前该项技术还没有成熟,2004年有望有芯片推出,2005年才可能有具体设备面世。

比较鲜明的却是,中国联通对合作伙伴高通公司的技术束缚已日渐疏离。 高通在CDMA标准领域拥有28%的专利权,同时占据CDMA芯片90%的市场,进退松紧都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国联通的经营业绩。比如,今年中国联通得以推出首批低价CDMA手机的主要动因就是,高通将这部分手机的专利费从原来的每台6.9%下调到了每台2%。

而很显然,成本压缩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中国联通不可能指望高通“突发善心式的主动让利”会带给它长期平等的对话资格,而诺基亚为代表的新利益团体向CDMA阵营的加入却为联通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2003年8月底,诺基亚采用自己芯片的CDMA手机2280即在中国火线面世。中国联通拍手称快。不是因为诺基亚手机便宜,也不是因为它是名牌,而是因为这些手机用的是诺基亚自己的芯片。

(三)两网的问题

不管采用EV-DO,还是EV-DV,联通一旦准备迈入3G殿堂,不可回避地还有GSM网络如何处理的问题。

GSM是中国联通主要和长期的利润来源,公司将长期坚持对该网络的运营,不离不弃。中国联通2003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GSM业务收入占到了移动业务总收入283.6亿元的72%,为205.2亿元,税前利润40.1亿元。今年年底,这张网络的用户规模将有望从2002年底的7200万,突破到1个亿。

在非CDMA2000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联通不可能为解决现有的GSM网而再搭建一个WCDMA网络。于是,跳出个GSM1X。在此之前,联通摆在高通面前的问题是,希望其CDMA用户可以跑到GSM网络中打手机,以最大化GSM网络的利用率。

而高通显然“误解了”联通的原意。它盯上的其实也并不是中国联通这独一无二的产业市场(唯有中国联通存在两网并行问题),而是所有GSM网络运营商。高通公司GSM1X双模芯片的开发思路是,让所有GSM用户可以享受到CDMA网络高速的数据业务,增加其CDMA网络的诱惑力,与中国联通的初衷刚好相对。

也正因为如此,在联通的苏州试验之前,高通早在今年2月份就主动将设计思路送到了中国移动大楼,希望中国移动在下一代手机中考虑尝试GSM1X双模芯片,而不是目前的GPRS。这位处心积虑的“热心人”更长远的打算则在于,中国移动“上套”后会继续在3G时代中选择CDMA2000标准。

高通同时在WCDMA标准体系中占有超过17%的专利权,如果它有意抬高这部分专利费的话,势必对决策者和运营商在选择CDMA2000和WCDMA标准时产生压力。高通在各种场合宣称自己不仅仅“姓CDMA”,其中用意,除了澄清和正名以外,可作如是解。

五、华为坚持开发3G产品

华为5年投入40亿在3G上,今年前三季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但事实上,所有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正集体焦灼。等待3G是在考验厂商的人力、财力和耐心。摩托罗拉和中国电信集团在广州的3G测试一次就要投入20人。无

论是什么测试,最后买单的还是设备厂商。而标准不定,牌照不发,耗费的投资越大风险就越高。

尽管中国3G迟迟没有出台,但跨国巨头们都深知,失去了中国就失去了未来。最近,他们纷纷表态:北电宣布3年内在中国投入2亿美元的3G研发经费;NEC最近要在北京设立3G研发中心;阿尔卡特称今年在上海研发中心投资1亿美元,相当多用于3G,并后续追加4500万美元;还有摩托罗拉、爱立信——这是市场换技术的延续。

而以华为为首的中国厂商显然更懂运营商的心思。在10月中旬的日内瓦电信展上,华为和中兴都在不约而同地鼓吹“3G平民化”。华为常务副总裁徐文伟称,3G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走下高科技的神坛为普罗大众接受,因而“高而不贵”才是3G的致胜之道。

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就未来3G产品采购开价,每线设备的成本杀到了1000元以下。“这是一比较低的价格”,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市场部人士都承认,但他们同时强调自己的公司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据说,中国电信还将采购一些低价手机,用来首先发展语音业务。跨国公司的“高姿态”和本土厂家的平民化运动殊途同归:尽早启动3G。

六、联接东盟-大湄公河区通讯网

中国电信正试图在东盟澜沧江——泪公河次区域(GMS)地区建立国际通信中心,并以此作为向西南出海的又一通道。

此前,亚洲开发银行一直在该区域进行一个庞大的国际光缆系统建设,连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的信息通路。此前的多方消息指称,中国电信将参与该项目。

到目前为止,中电信还没有正式参与到该项目中。参与亚行项目9月19日,大泪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十二届部长会议在大理召开,中国电信全程直播了会议情况。

四天后的9月23日,云南省副省长李新华会晤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张继平。据称双方在会晤中达成共识,政府支持中国电信集团按照其国际化战略思路,建设东盟一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通信中心,从而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信息交流枢纽和经济信息平台。

中国电信将借助亚行组织的国际光缆系统项目,完成国际通信中心建设。此前中国电信已多次对亚行国际光缆项目进行调研,并对东盟各国的通信合作及前景作了评估。据亚行1995年完成的电信业研究。该系统是一个基于光纤传输系统的现代化大容量网络,它包括了13条骨干传输线路和1条互联线路,以此连接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成为一张庞大的国际通信网络。

在这个网络建设中,连接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的一期项目光缆实体安装巳近尾声,即将启动的二期丁程将主要连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而据了解,在亚行该计划的项目表中,中国云南是最重要的东环线路上的枢纽之一,将有5条信息干道分别山云南连接缅甸,越南和老挝,并进一步贯通6国。一旦工程完成,云南将可以由此与6国实现全面互联,并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信息交流枢纽和经济信息平台。

(一)辐射东南亚

中国电信已有成型方案。有关中国电信此次的投资额度及计划尚不得而知。据亚洲开发银行湄公局基础没施处处长哈里德·拉曼先生告诉记者,亚行的大泪公河次区域电信一期方案的完成,主要依靠,来自参与国的各种双边投资者(负责光缆网络的安装)和私人投资者(负责移动网络的安装),所以中国电信的所需投资应当不大。

此外,中国电信在云南省境内的光缆早已分别铺到了毗邻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边境口岸,只要通过与各国政府和电信运营企业进行协商,则可以迅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实现光缆的互联互通,这亦为中国电信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云南省政府将在东盟对话中向各国政府提出这个项目,除积极争取信息产业部的支持外,在地区性政策上以及内部协调方面也会积极配合。而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明年云南省政府将举行的相关展会中,中国电信亦将粉墨登场。

“我们认为,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组织在将采参与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项目的潜力是很大的。”哈里德·拉曼表示。据他介绍,由于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全国性的电信产业政策以及电信规章透明性不够,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电信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水平差强人意。

在云南边境地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信号则覆盖广、信号好而且资费便宜,边境的缅甸、越南人很多都选择用中方的移动通信服务,在边境常常见到越南等国的小贩用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打“跨国电话”。

(二)海外雄心

如果电信成功介入这一项目,这将成为其国际战略的重要棋子之一。一旦亚行国际光缆系统完成,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乃至东盟地区,这一骨干网则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信息干道,中国电信届时可以云南为枢纽,打开西南出海新通道,并通过对这一国际通信网络的接入全掌控,在与国内乃至国际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事实表明,中国电信正在尝试国际化战略来寻求新的增长点。去年底,该公司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不久前又传出消息说,计划收购印尼第三大移动运营商Excelcomindo。

今年以来,中国电信抓住国际海缆销售低潮的时机,以原建设成本1/3到1/5的低廉价格,收购了多条国际海缆,使容量总计达到25G,建立起了通达全球的国际传输网络及各类业务承载平台,拥有了海缆、路由及卫星通讯等立体传输网络。

七、SK电讯跨国梦受阻

CDMA应用最广泛的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市场紧握的手是否要分开,开始成为一个疑问。

韩国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SK电讯号称全球“CDMA应用之父”,在中国电信市场的合资与联盟式拓展在一帆风顺之后突然受阻。

“SK电讯光想从我们这里得到好处,它不想付出风险,双方没有合作的基础。”10月23日,东方通信(600776.sh)现任董事长郑国民告诉记者。

此前,业内一直有消息称,SK电讯和东方通信合作的上海飞讯已经生变,但是SK电讯对此消息的态度非常暧昧,“这个合资公司还在继续做”,SK集团中国事业办公室公关经理司红军说,而对于其他情况,司红军一概表示不清楚。

更令人关注的是SK电讯在中国的另一个主要成绩——和中国联通组建的合资公司,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取得信息产业部的正式批复,原定今年第四季度举行的挂牌仪式也不得不一再推迟。

韩国的3300万移动用户中CDMA用户高达2033万,SK电讯以1795万CDMA用户雄霸市场,而中国联通截至目前已有1200万CDMA用户,以中国用户市场潜力之大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CDMA运营商。与SK电讯成立合资公司,一度被认为是“最大+最好”的联盟。

SK电讯一直设想,中日韩三国CDMA市场成为一个联盟。

(一)与东方通信合作关系告终

SK电讯同东方通信的合作关系结束得如此之快,是当时参与合资工作的所有人员都没有想到的。

从2003年8月份开始,SK电讯同东方通信的蜜月关系就宣告结束。SK电讯原来向上海飞讯派了两位人员去担任副总经理,但现在已经全部撤出飞讯。最高峰的时候,SK电讯曾向上海飞讯派出了10余位工作人员,协助上海飞讯办理合资公司相关事宜。

而此时,离达成最终合资协议才两个月,6月5日,韩国SK电讯公司与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最终达成了合资协议,东方通信和SK电讯(中国)将共同投资上海飞讯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此次东方通信、上海飞讯与SK电讯签署增资扩股协议,SK电讯单方出资2423万元,持有上海飞讯35%的股权,东方通信持有股权从原来的91%变更为59.15%,另一股东为上海无线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持有其5.85%的股权。通过此次扩股,上海飞讯的注册资本将从原来的3000万元人民币增加至4616万元人民币。 SK电讯看中的就是飞讯作为虚拟运营商的增长空间。但是在东方通信的现有高层看来,与SK电讯合作不能成功的原因在合作一开始就埋下了,“合作协议中有一条,如果这个公司造成亏损,由东方通信来承担,哪有这样的事情”,上半年已经是巨额亏损的东方通信显然不愿意承担这样的包袱。

而原本依靠“飞讯模式”在CDMA市场声名鹊起的上海飞讯,在今年陷入了困境,到目前为止,上海飞讯今年发展的CDMA用户一共才6万多,而去年发展的用户是14万多。

早在9月份,上海飞讯就曾一次裁减了40名员工,现在上海飞讯的工作人员只有30多人,而最高峰时一度曾达到了120人。现在这些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向中国联通的一些分公司追讨债务,发展CDMA用户的工作已经基本停滞。由于同中国联通合作的时候一些条款不明,上海飞讯目前共计有近亿元的款项没有收回。

(二)与联通合资公司一再延期

按着内定的计划,SK电讯原本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度能够实现和联通合资公司的挂牌,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个仪式还是没有能够举行。

由于信息产业部一直对该合资公司存在不同的意见,所有相关的批准文件一直还没有下发。3月20号,SK电讯和中国联通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决定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合作开展无线互联网业务,这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在电信领域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600万美元,中国联通占有51%的股份,SK电讯占有剩下的49%。

该合资企业将向客户提供无线互联网内容及应用软件的服务、无线互联网平台和业务咨询服务,以及其它新业务服务等。按当时的预计,该合资企业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向中国联通用户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

在与联通成立合资公司之前,SK电信曾经为中国联通培养了140名技术和市场人员,并且为北京联通提供了管理咨询服务,SK电讯还曾和中国联通签订协议提供100万台手机。

而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同这两家公司的合资,两个合资公司在市场上将可以协同为联通的CDMA网络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联通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发增值服务平台,而合资后的上海飞讯将更多关注CDMA网络增值服务的应用。这样SK电讯就可以顺利切入中国电信市场。

今年3月,SK环球12亿美元的会计诈骗案被揭露,SK环球从此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也加剧了中国联通的不安。虽然在此后,SK电讯一再表示自己并不会受此事所拖累。

按着SK电讯的设想,通过同中国、日本两国CDMA通信企业之间的技术和资本合作,构建起一个CDMA通信带——这三个国家的移动电话用户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5%以上,这样就可以确保SK电讯在全球CDMA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中国联通CDMA用户的飞速发展,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CDMA市场已经是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同中国联通合作能否成功对SK电讯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与沃达丰等世界移动通讯巨头相比,SK电讯并不算大,但是在CDMA业务方面,SK电讯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霸主。1996年1月,SK电讯在全球第一次实现CDMA的商业化,截至2002年6月的数据显示,在韩国移动通讯市场,SK电讯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为53.3%。但是SK电讯在韩国市场很快便碰到了“玻璃天花板”,由于市场占有率太高,韩国政府为了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求SK电讯把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到50%以下;而且目前韩国的手机普及率接近饱和。中国业务的受阻,与SK电讯在韩国移动电话市场碰到的发展瓶颈相同,与中国联通组建的合资公司也同样遭遇“玻璃天花板”,而这无疑将打击SK电讯在全球市场拓展的雄心。

八、康佳通讯面临两难抉择

在成功登上国产手机排名第三的位置后,康佳正试图从原有的中低端机型为主转向高端手机市场,以改变手机主业毛利率过低的现状。11月20日,深圳康佳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康佳将推出其“奥斯卡”品牌的摄像手机系列,并在2004年初全面进军高端影像手机市场,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毛利率。利润过低

“完成跻身国产品牌前三名的目标后,康佳已经实现了在手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目标,现在到了我们求发展的时候了。”康佳集团副总裁、康佳通讯总经理黄仲添对实现康佳的转型充满自信。依赖手机产品频繁降价和彩屏化优势,康佳手机的销量从2002全年50万台提升到2003年截至10月底的450万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康佳手机销量提升了8倍,排名超越夏新和科健,实现了其国内第五、国产第三的目标。然而,在销量上升的火箭速度后,康佳手机的毛利率之低也为业内少见。上半年,康佳手机毛利率仅为9.78%,净利润1211万元,以前6个月不足300万台的销量计算,康佳每销售一台手机仅赚5.2元利润。

与此同时,手机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得康佳通讯成为康佳集团最主要的子公司。上半年,手机业务的营业额占康佳集团营业额超过40%,与彩电业务共同成为康佳集团的两大主业。但即使是利润逐年下滑的彩电业务,仍能为康佳集团提供超过12%的毛利率。因此,迅速提高手机业务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投资者对康佳集团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向高端影像手机转型,就成了康佳通讯解决手机产品利润过低问题的最重要方法。扩张之困

按康佳的规划,在2004年底,康佳通讯手机业务整体的毛利率将达到接近20%,成为国产手机品牌中利润最高的企业之一,并超过彩电成为康佳集团最大的利润来源。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进军高端手机市场以追求利润的同时,康佳通讯仍执意延续其传统的以牺牲利润来扩大规模的做法,这明显与其现行的求利策略格格不入。

今年年底,康佳通讯为明年定下的手机销量目标是1000万台,这个数字是康佳今年前10个月销售总量的两倍还多。康佳通讯市场部总经理刘凤喜透露,在1000万台的销量中,摄像手机计划销量为500万台,为此,康佳制定的竞争策略是在明年10月前,将摄像手机的价格打压到2000元以下。

但恰恰在营销成本上,康佳的开支也在迅速上升。据康佳通讯副总裁仵志忠透露,目前康佳对手机营销采取的财务策略是,只需营销方案通过,就可以从公司现有资金中预提。到目前为止,康佳通讯今年的营销费用已经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聘请张曼玉超过1000万元的代言费用以及全年为营造品牌投入的数千万元广告费用。

目前,排名靠前的国产手机品牌除夏新外,大多采取快速扩大规模,以销量的增加实现长期利润的做法,康佳在2003年初期同样采取了这种方式。但在提出转型求利的口号后,康佳必须解决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现实问题。

今年年初,康佳通讯总经理黄仲添表示:康佳追求适度利润下的规模最大化,可9%的毛利率不仅远低于夏新的37%,连同为定位中低端的波导和TCL也远比康佳的利润率高,显然,康佳一年以来的利润并非适度,而是明显偏低。

但在从向左走改为向右走的过程中,康佳似乎仍在摸索最佳的结合点。黄仲添坦言:“投入、规模与利润是不可逾越的矛盾关系。要实现双赢,关键是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