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
2009-1-30 16:35:42 文章采编:赵剑光 点击次数:541
中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卫生问题: 1.适合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特点
⑴年龄特点 小学年龄段儿童骨骼钙化程度低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发生变形,且脊柱正在发育,因此要注意训练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此时肌肉发育不完善,含水分多,且一般是粗大肌肉先发育,下肢比上肢肌肉先发育,屈肌比伸肌先发育,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加以考虑。要加强足部弹跳训练,锻炼足弓承担自身体重,预防扁平足的发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比较快,适合进行平衡、反应、灵敏、协调、柔韧等能力的训练。由于年龄小,中枢神经系统易
兴奋、易扩散、易疲劳、也易恢复,需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要太大,形式要多样,运动和休息要频繁交替。由于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不易进行心脏负担过重的耐力性运动,而应进行跑、跳、投掷、游泳、广播体操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中学年龄段已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进入第二次突增阶段,身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生理功能进一步加强,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和发育,适合开展肌肉方面的系统训练,可以进行田径和一般竞技运动的锻炼。12—17岁为全面发展时期,应注重发展速度、力量和一般耐力,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此期发育迅速,但不成熟,因此不宜过早从事体育专项训练。在掌握多种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专项训练。对儿童青少年而言,运动素质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身体发育为前提,超越身体发育水平追求素质发展,不但难以提高素质,相反还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危害。
⑵性别特点 男女性在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许多差别,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体能差别加大。体型上,女性四肢短小,躯干较长,
1
-
肩部较窄而骨盆较宽,身体重心较低。女性肌肉不如男性发达,骨骼的承重和抗拉能力较差,心脏的重量、容积和每博输出量也相对较小。上述性别特点使得女性的奔跑跳跃能力较差,平衡能力较强。因此,到中学阶段,体育锻炼必须男女分开。
女性在经期要减少运动量,避免游泳、增加腹压和对全身有剧烈震动的运动,可以进行徒手体操、打乒乓球或羽毛球、托排球等活动。月经异常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可以暂免体育活动。
⑶健康状况特点 对于不同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学生,相同的运动负荷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学生身体的发育水平、功能状况、有无疾病及其程度进行分组。其中对于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如有轻微的异常:慢性鼻炎、无疼痛感觉的扁平足等)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体育锻炼。对于临床检查存在轻微异常的学生(如心脏功能性杂音、风湿性关节炎、肺结核钙化期、慢性肝炎、青春期高血压等)可由校医提出名单,参加轻负荷的体育锻炼。对于在发育和健康上存在显著异常或患病初愈的学生,应暂免体育锻炼,随着体力的恢复再逐步参加适量的活动。
⒉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⑴经常锻炼 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适当的锻炼时间、次数、负荷的连续性,才能获得体育锻炼的良好作用。因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是通过不断形成暂时性的联系而逐渐适应经常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来实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已经增强的体质也会下降。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需要在不断坚持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和巩固。
⑵循序渐进 儿童青少年机体对各种体育锻炼项目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锻炼时要根据身体的不同发育水平制定运动量、动作难度和复杂性可衔接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果突然承受很大的体力负荷,容易导致过度疲劳;如果突然从事高难度的动作,则易发生运动性创伤。
⑶全面锻炼 全面锻炼是指利用各种适宜的运动项目促进身体在力
2
-
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和平衡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上肢、下肢和躯干,粗大肌肉和细小肌肉,伸肌和屈肌,腹部和腰部都得到锻炼。不要片面追求运动成绩或过早侧重于单项训练。只有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才能使专项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⑷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使身体各个部分,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足够时间逐渐提高其活动水平,还可消除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状态,以适应剧烈活动的要求,减少外伤的发生。一般以慢跑、徒手体操等作为准备活动。人体在剧烈活动后,植物神经系统由紧张状态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剧烈运动后立即坐下或躺下,大量血液在下肢,而脑部和身体其它部分缺血,容易发生“重力性休克”。因此,运动后必须进行整理活动,以逐渐减少运动量,然后进入休息状态。一般用慢跑、行走、放松体操等作为整理活动。
⑸运动和休息要适当交替 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适当休息不仅可以避免生理功能的超限负荷,而且可以防止过度训练和运动性创伤的发生。但休息时间过长,又会使调动起来的机体高度活动水平下降,以后再开始运动时惰性增大。所以,每次休息的时间要适宜,以保证训练成绩的稳步提高。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预防运动性疾病和创伤的发生。运动性疾病和创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体内和体外的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前者如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肌肉损伤等,后者如骨折、关节脱位、扭伤、皮肤肌肉挫伤等。应针对其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除此外,还应注意营养和水分的合理补充。体育锻炼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导致对热能的需求增加。合理营养对于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提高运动成绩,延缓和消除疲劳,促进体能恢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运动时大量排汗,尤其是在夏天,必须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但不易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立即大量摄入水分,以避免血容量骤然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胃部扩张,影响运动和呼吸。因此,应提倡少量多次饮水。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无机盐,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徐勇/文)
3
-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投入以及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较为统一,认为能健身强体, 另外,在初三,大多数同学因为中考,而加强了自身的锻炼,甚至有家长陪炼的情况。这对体育锻炼的动机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两个方面,而对另外的功能认识不够、不深。如体育的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等等。从表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体育态度显然会对体育动机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其原因分析:对学业期望值很高,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心,然而在学业与健康的天平上往往侧重前者,这也说明了社会环境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同时也会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短,每天活动时间均在20-60分钟,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初中生每天活动都有近2个小时,说明我国初中生在锻炼习惯等方面有待提高。 2.初中阶段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这阶段也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高峰期。如果社会各界能在此阶段注意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将会有极大帮助。 激发运动兴趣,体验锻炼乐趣。
从表二中的十题得4分(参与性很好)所占的比例%来看,未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同学的需求和爱好;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很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的项目;再者,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寓教于育,育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主动的体育锻炼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时,可适当采用集体性的游戏,改变练习的形式,以促进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补充、激励;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时,可采用多种辅助器材的练习或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可让学生观看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互相评论的方法,或适当引入音乐伴奏、多媒体来诱发学习情境等。如:2002年连云港省教学研究课上,南通中学的魏俊老师用一堂《韵律体操》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锻炼,自我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诱导,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锻炼的乐趣。还有评价的方法、标准要有充分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使他们初步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
表一初二女生参与性很好的人数仅占%,由此可见,未来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的情感分配体验,加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还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讨论学习情况、心得体会或出现的问题,使他们自主获得体育知识,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上海体育学院某教授,在为我市中小学教师进
4
-
行新课程标准培训时,上了一节示范课:通过导趣,引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发放第一套组合拳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活学;通过导法,让学生先学习某个自己喜欢的动作,每人一个动作连结成串,引出整套动作,再相互学习,由点到面学会一套完整的动作套路,引导学生会学。通过自主尝试练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体育快乐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会自我锻炼,坚持锻炼身体
表二中的第一、二、三、七、十题汇总,结果参与性很好的仅占%,所以,未来的体育课程应把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上,那么,体育课程重视的应该是身体活动,如何才能坚持身体锻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怎么样才能把体育课堂上体育活动转化为自我锻练能力,进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呢?学校应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主战场,而不是现在我们很多学校一到节假日为了图个清静、卫生,紧闭大门,应该向广大学生开放。另外,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就用这个主阵地,对家长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认为学生参加一点体育锻炼就是“贪玩”、“不好好学习”,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甚至做他们的典范。另外,体育教师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重视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感兴趣的课余时间能够用以锻炼身体的项目,摒弃那种只在课堂上教学,而不去当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学生体育锻炼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坚持锻炼的习惯。 3.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育锻炼时,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学生的锻炼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使之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此外体育教师在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学会遵循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才好象是出于本能,因而受益于终身。 4.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重要因素。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榜样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本人在课余时,能否坚持锻炼身体,能否当体育锻炼的传播者,对学生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是个重要因素。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也是学生能否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会学生如何制定锻炼计划,如何实施,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理想化的初中生体育锻炼模式的建立,是摆在面前的一件大事。随着体育教学观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正逐步变单一的跑、投、跳的身体训练为学会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础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和最基本
5
-
的身体锻炼方法,变单调枯燥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比赛为全体学生的锻炼,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创、在创中练,最终使学生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获得一种良好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实现终身从事身体锻炼,坚持科学地锻炼方法,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无意中形成了终身体育的观念。
青年锻炼对于健康很重要,注重科学是最重要的,要循序渐进。
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就是指科学地锻炼身体必须遵循的规矩。 锻炼身体是为了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以求增强体质。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其本质在于有效地去发展身体,增强人的体质,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原则。根据这一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有渐进性原则、反复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意识性原则及个别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进就是前进、发展、提高,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逐步地、依次地、循序地变化,而不是突然或急剧的变化。渐进性原则是根据体质增强的规律对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锻炼身体的过程所确定的规矩。科学锻炼身体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运动负荷的问题,渐进不是说天天地,每次地平均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量负荷的要求,有计划地增大运动负荷。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对身体作用一定次数和时间之后,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然后再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使身体产生新水平的适应,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渐进性原则就是按照这个适应性变化,有阶段地调整运动负荷的锻炼方法。 反复性原则:反复是一次次重复的意思。反复性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手段锻炼身体的过程,具有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特性。经验告诉我们,在锻炼身体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作用不大,只有多次练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而反复次数过多,也会对人体带来副作用。因此,反复是有规律、有限制的重复,是锻炼身体的又一个规矩。反复中要遵循哪些要求呢?首先是运动和间歇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运动,又要有适当的休息。这并不是说,一次运动后必须有充分的休息,而是可以在几次或几天运动没得到充分休息时,给以更加充分的连续休息。其次是在周间、月间、年间、数年间都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中学阶段应每日参加体育锻炼,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全面性原则: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要想增强体质,就必须使构成人体的各局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具体说就是要使身体各部分(如头颈部、躯干部、四肢)、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肺、神经、胃肠等)功能、身体各种素质以及人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有些人认为全面性只是指大肌肉群的活动,这是片面的看法。体质的强弱是涉及构成人体各有关局部的发展,就是一个不会危及生命的小局部不健全,也会对整体带来不良影响。例如,牙齿坏一个并不危及生命,但它却会给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古人健身就有“熨面扣齿”之法。青少年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更需注意对身体的全面锻炼,且不可单凭兴趣去参加某一种活动而放弃全面性原则。 意识性原则:意识性原则是指要有意识地从增强体质出发去进行锻炼,而不是盲目地或无目的的乱练一气。人的活动除了有机体的自律活动和反射活动之外,所有的随意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识。盲目性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不清、意识程
6
-
度浮浅、意识的指向性错误。增强体质的意识与竞技比赛意识有极大区别,在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要把意识指向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而不能指向单纯提高运动竞赛成绩和夺标上。有些青少年把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指向比赛、指向娱乐,而把增强体质看作是练习过程中自然可达到的结果,这就收不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效益。所以,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和树立起正确地意识性。 个别性原则:个别性原则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去安排锻炼的方法、内容和运动负荷。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针对这个特点去锻炼才能收效,所以,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按个人特点选择手段和运用方法的一条规矩。要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对自身有一个了解,这就需要对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价(这些已在其他提示中介绍),在取得一定数据的基础上,作出自己应该选择的锻炼方法。例如,一个学生心肺功能较差,跑的能力不强,他就可以针对自身的弱点,在锻炼中增强这方面的内容。当前国内外提倡在锻炼中实行“运动处方”的方法,正是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被人们重视的反映。
最后,哑铃的锻炼主要针对上肢,其实是不够的,希望你注意。可以买一本书来参考一下。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