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食人主义”视角下看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滋养

2024-09-08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食人主义”视角下看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滋养

作者:刘晓娟 夏增亮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1期

摘 要:经济建设,文化先行。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甘肃省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外宣,加快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在旅游文化方面的宣传。但是目前,旅游外宣翻译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文化内涵传达不充分的问题。文章试通过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索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滋养,以期在外宣翻译中不仅能让受众看懂信息宣传,更要能感受信息中传递的文化美感,同时还能保持民族身份鲜明的特征,使甘肃文化在对外宣传中得到双重滋养。

关键词:一带一路;“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外宣;甘肃旅游

“一带一路”的提出让作为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甘肃从偏远内陆省份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甘肃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被国家旅游局称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如何借助前沿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上高速奔跑,全面发展,是甘肃省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先行”策略下的甘肃文化外宣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

翻译是“文化先行”和“走出去”的首要及必要手段。用英语话陇原,让世界听见陇原的声音,让甘肃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魅力,提高甘肃知名度,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甘肃文化外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翻译时重视直译,忽视文字内涵;不重视文化背景解读,造成文化偏差;采用中式思维进行翻译,宣传效果不佳。

翻译是将原语信息传递进目的语的复杂过程,字面意思易识别,所以相对容易翻译,隐性的文化因素则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这也是目前我省旅游外宣资料翻译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翻译应该是一种意义丰富的创造性行为,可以开放地接受多元文化的滋养。 二、“食人主义”翻译理论(cannibalism)

“食人主义”翻译源自于巴西。16世纪时,Tupinamba部落的土著吃掉了一位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此事引起欧洲不小震动,大家认为巴西人是野蛮未开化、泯灭人性的食人族。但是,Tupinamba人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未开化,或者出于兽性。在他们的文化中,能吃的人都是令他们尊敬的人。要么是身体强壮,要么是有权有势,要么是通灵(比如说传教士)的人。[4]他们认为吃了这样的人以后,他们就能吸收这些人的能力。1928年,OswalddeAndrade写了一本叫《食人宣言》的书,该书借用“食人”这一比喻,描述了巴西如何希望“吃掉”西方文化而壮大自己的文化。1963年,H.Campos正式把“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研究。Campos认为,翻译犹如“食人”,汲取原文本的养料,再以一种符合本土人需要、纯粹又充满活力的新形式出现,并滋养源文化。(1992)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让翻译行为不再是从原语到目的语的单向作用过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滋养”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还提倡保持翻译过程中原语的“民族身份”。将该理论运用在甘肃旅游外宣翻译中不仅有利于甘肃在国际上树立鲜明的民族身份、提高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还能在满足受众的文化审美的同时滋养本土文化。 三、甘肃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滋养

文月娥在通过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视角解读林纾的翻译时认为,林译主要通过三种手段来实现对原文本的“吞食”与“滋養”,即:“删者删之”,“益者益之”,“窜易者窜易之”。[5]以下通过这三种方法来分别分析外宣文本的文化滋养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删者删之”

如甘肃天水市旅游外宣网页中写道“天水,古称成纪,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

该文本的英文网页介绍为:Tianshui city was called Chengji in ancient times.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legend of the “Heavenly River Infusion”.

原文中,“天河注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若把“天河注水”直译为“Heavenly River Infusion”,可能会让读者莫名其妙,如果在后面补充解释故事渊源,又会引起“汉武帝”等历史文化内容方面的疑问。因此,在“吞食”原文精髓的前提下,为了“走近读者”,可以将这部分文化负载信息删除,保留地理位置的说明就好。这样处理既不损失原文的“营养”,又能让读者清晰明了地理解信息。

再如,敦煌雅丹喀斯特地貌地质公园的中文介绍中说: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造型各异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译文为:In the park there distribute various landforms such as Mongolian yurt, camel, stone bird, stone man, stone Buddha, stone horse, etc. They are in different poses and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s, being true to life.其中,原文中为了增强描述效果,反复使用“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三个四字词语来表达地貌的多样性。但是,英语词汇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词源不同或者词形标志的变化,较难实现等效组合。在翻译中若拘泥于原文翻译,就显得结构松散,语言啰嗦。因此需整合信息,如:In the park, there distribute various and lifelike landforms such as Mongolian yurt, camel, stone bird, stone man, stone Buddha, stone horse, etc.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含义,又符合译入语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的文化习惯。 (二)“益者益之”

白银市:“早在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就开始了金银的大规模采挖。”

Early in the reign of the Hongwu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t began to mine gold and silver in large-scale.

原文中“明朝洪武年间”是一个历史概念,对中国人来说比较清晰,但由于泱泱华夏历史对外国读者来说很难把握具体时间,若直译为“in the reign of the Hongwu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就会影响读者对白银市悠久金银开采史的直观理解。建议在后面添加具体时间段(1368-1398),就比较符合西方文化中求精准的习惯,在向读者清晰传达信息的同时还有效滋养了原文信息,使其更明确有意义。

再如张掖市的旅游宣传中文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译文为:Lose sight of the snow on Qilian Mountain, and Zhangye would be mistaken to the South.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原文为追求形式美,省略了主语,译文在翻译时也追求与原文的形式对等,省略了主语。可是,英语句意的明确主要靠句子结构严密,句中关系常用关联词明确表达。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英文语言特色重新梳理句子成分,补充明确的主语,使原文语义传递更清晰准确。 (三)“窜易者窜易之”

甘肃省临夏州的松鸣岩景区,中文介绍为:这里清风接云、千年古松直插云霄,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景色秀丽迷人。其译文为:The Park has fascinating landscape with the mountains getting closer to clouds, the pine trees in thousand-age meeting the sky, the sense mist surrounding the mountains in the four seasons, the murmuring of water running through the gorge, and the birds singing in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原文使用對偶结构,一词一景,花草树木、云雾清风,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充分表现了中文形散意合的特点。但是,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形式逻辑,所以可以根据英语语言的特征把信息要素进行重组翻译,如:Green mountains, old pines, mist, streams, the chirping of birds and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compose a fantastic landscape in the park, where one cannot tear himself away.这样处理就减少了两种语言转化的文化差异,既保留了原文意义,又符合了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使原文和译文的文化传递都得到了滋养。 四、结语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指导我们在文化外宣翻译时,要坚持在“吃掉”原文,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汲取力量”。同时,也要敢于大胆再创造,采取“删减”“增补”和“重组信息”等再创造策略,使译文既保留原文的“营养”,又能用目标语的语言、文化滋养目的语,完成“文化输血”,让甘肃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得到双重滋养,在对外宣传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从而有效宣传甘肃,发展甘肃。

更重要的是,作为提倡翻译中的“文化身份”的代名词,食人主义理论还积极提倡保持翻译过程中原语的“民族身份”,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作为独立个体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经济日报[N],2017-1-29 [2] 郭凤青.“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语言服务发展战略研究——基于ASWOT的分析.兰州文理学院学报[J].2016(5):95-99

[3] 蒋骁华.巴西的翻译:“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2003(1):63-6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潘学权.无声的另一面:食人主义的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46-49

[5] 文月娥.“吞噬”与“滋养”:食人主义视角下的林译解读[J].电子科学大学学报.2016(3):80-85

基金项目:2019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外宣翻译策略研究(19YB147)。

作者简介:刘晓娟(1978- ),女,甘肃武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翻译研究、商务英语教学;夏增亮(1980- )男,甘肃张掖人,硕士,副教授,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