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回家,但需遵守规定:不得离开所在市县、报告住址等变动、及时到案、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根据案情要求限制:不得进特定场所、会见特定人员、从事特定活动,需交出出入境证件、驾驶证等。
法律分析
当事人取得取保候审资格后,是可以回家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人的居住条件是否受限制?
取保候审人的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人需要遵守一些限制性要求,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安全。这些限制可能包括:不得离开指定的居住地或限定的区域;不得与特定人员接触或交往;不得参与特定活动等。这些限制的具体内容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裁量而定。同时,取保候审人仍享有一定的权益,如合法的居住环境、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取保候审人的权益与案件的需要。
结语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人的居住条件受到一定限制,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安全。取保候审人需遵守限制性要求,如不得离开指定的居住地或限定区域,不得与特定人员接触或交往,不得参与特定活动等。同时,取保候审人仍享有一定权益,如合法居住环境、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取保候审人的权益与案件需要,确保公正审判的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