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制度

2021-02-25 来源:易榕旅网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标准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和支付义务。工伤事故根据损伤原因和程度划分,伤残等级共分为10级。用人单位应公示工伤保险情况,并遵守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法规,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提供及时救治,并支付相关费用,包括工资福利、伤残津贴和就业补助金。

法律分析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1、根据损伤原因划分,一共20种,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器工具伤害等;

2、按照损伤程度划分,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三种;

3、按照伤残级别划分,分为1-10级共10个伤残等级,其中1级伤残等级最严重,10级伤残等级最轻。每个伤残等级鉴定和赔偿标准都不同。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按照相关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1、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2、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3、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拓展延伸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制度的实施与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工伤事故进行等级划分,可以更好地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工伤赔偿和职业康复等保障措施。此外,该制度的实施也能够促使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因此,工伤事故等级划分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劳动者个人和企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制度的实施对保障劳动者权益、预防减少工伤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等级划分,评估事故严重程度,提供医疗救助、工伤赔偿和职业康复等保障。同时,促使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工作场所安全健康,减少事故发生。实施该制度对劳动者、企业有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工伤事故等级划分表?根据损伤原因、损伤程度以及伤残级别进行划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