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双手》教学实录

2024-05-02 来源:易榕旅网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趣,引入课题

  (出示课文开头的一句话)

  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两句话,这两句话都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同学们,请细心读第一句。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我握过的手多得不计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太深印象”生读)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话?

  生:我认为这句中“但”要读重音。

  生:我认为这句中“多”也要读重音。

  师:为什么?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我握过的手很多。

  生:更突出作者对这些手印象不深。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一段文字如果理解了,就会读出味道来了,能够读出味道,还会帮助听者更好的理解。请继续读第二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在林场我握过一只手,我就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张迎善的手。”)

  师:这句话又该怎样读?

  生:这句话有几个词要读重音,如:“不论”、“只要”、“就”,突出了这次握的手与以往不一样。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双手对“我”的触动很大,读时应该有些激动。

  生:这句中提到“张迎善”这个名字,我认为这个人的名字也要重读,突出张迎善的手和我以前握的手都不一样。

  师:说得好!请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读一读,你的心中是否已经产生了疑问?

  (学生读)

  生:“我握过的手不计其数却不曾留下太深的印象”,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就那么不同?

  生:这会是怎样的一双手?

  生:这双手会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认识让作者终身难忘的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汇报读)

  师:同学们能够读准字音,读得很流畅。课文读通了,下面我们就要读懂课文,请同学们用笔划下课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请注意写下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疑问等。

  (生默读,边读边批注)

  三、抓住关键词句细读课文

  师: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议一议。

  生:我划下的句子是:“那双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裹住了。”我从“裹住”这个词体会到张迎善的手很大,也很有力。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一个“裹”字让她读出了语文味,读到了文字的深处。

  生:我划的句子是:“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的手非常粗糙。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这里把张迎善的手比喻成老松木,是写他的手很硬、很粗。

  (师板书:硬、粗)

  生:这句话不仅用了比喻修辞的手法,还用了反问,强调张迎善的手与常人不同。

  师:这些同学用心读书,有想法,能够抓住关键词“老松木”来感受张迎善手的粗硬,并且体会到了反问句式的作用。那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再来体会。

  (生读)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摸着张迎善的手很惊讶。

  生评价:他读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吃惊和难以置信。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仿佛也握到了张迎善的手。

  师:作者初次见到张迎善,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了这双手?

  生:摸

  (师板书:摸)

  师:作者与张迎善握手感受到这双手的粗糙、大而有力。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张迎善、进一步了解这双手。

  (生继续汇报交流)

  生:作者仔细观察了这双手:手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可见他的手干过许多活。

  生: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生:通过这几句描写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张迎善的手,手粗、硬、布满老茧。

  师:作者观察得仔细,同学们读得认真。这几句话很细腻的写出了张迎善手的特点。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1.掌面像----一样硬;

  2.一个手指似--------。”

  (学生口头填空)

  师:鼓皮、老干蘑,你们见过吧?想一想有什么特点?

  生:很硬。

  生:晒干的蘑菇,没水分,很干枯,很难看。

  生:可见张迎善的手,硬、粗,并且很难看。

  生:“鼓皮”、“老干蘑”这两个词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很形象。

  生:通过这两个词张迎善的手就像长在我的眼前。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次作者又是怎样了解到张迎善的手?

  生:观察、看。

  (师板书:看)

  师:作者摸、观察张迎善的手愈发对他的手好奇了,接下来作者又如何更进一步了解张迎善的手呢?

  生:问。

  生:量。

  (师板书:问、量)

  生:从张迎善的谈话中,作者了解到他的手之所以粗糙是栽树形成的。

  (让同桌互读,男女分读)

  生:作者是量过才知道张迎善的手长24㎝、宽10㎝、厚2.5㎝。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这双手,并与自己的手比一比。

  (生画)

  生:哇!手太大了!

  生:简直是我的手的两倍!

  生:真是天下第一大手!

  师:同学们,聆听了作者与张迎善的对话,又亲自画下了张迎善的手,随着作者的一步步深入了解,你们总结一下张迎善的手有哪些特点。

  生:作者摸手,手粗、硬。

  生:作者看手,手粗、硬、丑、有老茧、有伤。

  生:作者询问得知,张迎善的手是能干的手、勤劳的手。

  生:作者量手,手大。

  师:总结的很好,抓住了重点,用词恰当,概括力强。(师动情)这是一双粗糙、有力、肥大的手;这更是一双勤劳的手!难怪这双手让作者念念不忘!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

  组1:张迎善每天栽树,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经过土块石块的磨,他的手变粗了、变硬了。

  组2:我们组从课文的第19段中找到了答案:这双手已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用这双手做了很多,这双手才会变粗糙、丑陋。

  组3:张迎善的这双手干的尽是粗活、累活,所以才会是那样有力、丑陋。

  师:说得太好了!这双手长年累月与土块石块为伴,怎能不粗糙!怎能不有力!怎能不丑陋!我还想说这是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更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同学们,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同桌两人讨论)

  生:张迎善用双手栽树26万棵,改造了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确实写满数字。

  生:这双手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十次。

  师:是啊!让我们为他算一笔帐。

  (师生共同讨论,师板书)

  (板书:一棵树 插3~4次

  一天载一千棵 插10003=3000次

  26万棵树 插260003=780000次)

  师:此时此刻,看了这组数字你最想说什么?

  生:张迎善真是了不起。

  生:张迎善太辛苦了。

  生:我们为有张迎善这样的林业工人而骄傲。

  生:他的手简直是铁手!

  师:是啊,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是列数字,这种方法好吗?请同学们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读,体会

  ① 张迎善手很长,比较宽、而且厚;

  ② 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生:第二句用数字来说明,让我们具体地址到他的手究竟是多长多宽多厚了。

  生:第二句写的清楚明白。

  师:概括得好极了!用列数字这种方法能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更具体。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张迎善的手,那么在你的眼中,张迎善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张迎善是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生:他让我很感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生:他为了建设小兴安岭甘愿奉献。

  生:他大公无私。

  生:是他创建了绿色金库。

  师:同学们已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写什么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生:这段话后面用了省略号,我想是省略了作者所看所想。作者想到林区还有许许多多像张迎善这样默默无闻的人。

  生:作者写他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是写作者看到祖国到处有辛勤的建设者。

  生:作者在歌颂所有劳动者。

  师:张迎善不仅走进作者的心里,也走进你们的心里,你们把作者暗藏于文章里的作者最想表达却没直接表达的情感都悟出来了,看来你们不仅用心读了,还用了情去读。

  师:回顾这篇课文,你们总结一下学习的收获,无论写法上还是情感上都行。

  生:从习作上,我学习到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观察、询问、触摸或测量等。

  生:我从习作上学习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我知道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必须仔细观察。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课文我很感动,谢谢张迎善这样的劳动者。

  生:了解了张迎善,我又想到了消防战士、老师、警察等许多人。

  ……

  五、用笔书心声

  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教后反思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倡导在老师精心组织下积极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文本,借助量、画、比手等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