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父亲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挖的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下面我将本课的重要教学情景叙述反思如下:
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 同学们,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联想.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自由悟读.
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
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深情地读着.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师:你呢 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父亲!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刚毅来吗
生读.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 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父亲!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真是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
(反思: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接着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 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父亲挖得很艰难.
生:这样突出了父亲挖了很长的时间.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反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 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父亲凭什么,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如果你的父亲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都会来救我!
生:父亲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父亲在,我什么也不用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为什么会成了这样 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 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父亲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父亲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
生:我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父亲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父亲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思:以上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我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孩子心中丰满,高耸, 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
需要改进之处:
1,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