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位置》说课稿

2022-05-16 来源:易榕旅网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类科普短文。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有液态水,是因为其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段简要概括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置。第2段说明了地球出现生命是因为地表存在液态水。第3、4段将地球与靠近太阳的金星作比较,用列数字的方法阐明地球存在液态水的条件,解释了稍远成冰,太近成气的微妙关系。最后一段则总结全文,回归标题再次强调了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突出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文在写作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4点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读准“笼罩、地狱、辐射、液态水”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巩固作比较、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4)激发对探索宇宙自然的兴趣,增进热爱地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地球位置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太阳》一课中已经首次接触了说明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采用对比式教学,通过与已学精读课文的对比,让学生逐步明白这篇选读课文是怎样再次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第3、4自然段都是讲金星、地球、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与太阳距离、受到的辐射强度、水的存在形式的三者间的不同。让学生将内容清晰地记录在表格中,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重构,凝练,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反馈表格内容,通过读读、划划、写写、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选读的课文一般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重点不能过多侧重于字词的解读。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独特性的。略读课文125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

  在本课时安排中,我主要分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第三板块——帮扶学习,对比范例;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对比特点;第五板块——总结发散,激发情感。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

  1、板书词语“妙不可言”,让学生解释大意,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妙不可言的”,相机板书“妙不可言的”

  2、直接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妙不可言的’”,一边说一边将“位置”两个字补充完整。再次提问“你们知道是谁的位置吗?”根据学生回答将“地球”两个字写在黑板中央。引导齐读课题。

  3、第三小步,直接揭示本文的文体,同时在大屏幕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先找说明对象,再找说明方法

  【一节课的时间不多,直接叩题导入有利于将时间放在后面的内容上,同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妙不可言”,将它和“位置”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唤醒旧知,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将本文作为资源再次复习说明文的几大要点,同时扫除生字词,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此在第二板块导读中,我会出示这样的

  1、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意。

  2.想一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出示自读要求后,分3步走,

  首先是扫除字词,读通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文本上划出相对应的难点字词,课堂上互相交流解疑。最后将所有生词齐读两遍,送入相对应的句子再次巩固。

  其次要引出说明对象,初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解决了难读的字词句后,抛出问题:“那么小朋友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呢?”再次引出地球。并让学生谈一谈对地球已有的知识储备。

  同时在大屏幕上引入本文的最后一段“地球所处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出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找一找地球的位置,自由朗读,强调“由近到远”这一个词语,去掉对比着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最后简单训练一组说话,看着太阳系其他行星,让学生像课文介绍地球位置一样介绍一下其他行星的位置。例如:金星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二颗行星。

  【科普性文章是知识性很强的文章,让学生课前围绕主题收集有关资料,调动旧知,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那么在课中,可以抓住教材与课外资料中存在的联结点,辐射开去,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板块——帮扶学习,对比范例

  在之前复习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因此在重点学习时直接出示“列数字”这一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随后让学生

  1找:找一找文中出现的数字

  2想: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找数字时,一定会找到480摄氏度;1.496x10的八次方,1.082x10的八次方这三个数字,两组数据。

  在习得温度这一数字时,重点引入关于地球温度的课外资料,提问:“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两颗行星表面的温度差了那么多呀?”引导出距离产生温差。随后再学习第二组数字。

  第二组数字需要读正确、想象距离、从而感受辐射的强弱。在想象距离中,由于抽象的数字不能引起共鸣,可以适当引入已学课文《太阳》里的一句话“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样有利于像数据具体化。

  最后指导朗读,强调“受到照射要比地球强得多”并小结:“小朋友们,有了学过知识的帮助,我们对1.496x10的八次方公里到底有多远有了具体的认识。拿我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也有进一步了解。”同时再次回归文末一段“可见,地球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

  【在调动原有知识的基础山,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列数字对解释金星受到辐射比地球更强这一原由,同时和太阳做比较,也为下文的小组继续合作提供了一定的范例。】

  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对比特点

  【了解地球位置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列数字我已经扶着学生进行了学习,那么作比较我将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过渡:

  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呢?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课前的学习单,我们小组合作着,来学一学。

  2、学习单导读:

  同时我也会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对应的学习单表格,横向三列:金星地球、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纵向三行:和太阳的距离,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水的存在形式。

  3、合作学习:

  学习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对比将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时,我会将学生答案相机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自己上台,将表格上的数据流畅地连接起来。表格上的数据可以形成三句话,能分别让一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例如,金星和太阳的距离是1.496x10的八次方公里,收到太阳辐射的强度比地球强得多,因此水会背紫外线分解等等。

  根据学生的小组汇报,我会在黑板上相机板书关键词“近、远”“被分解、液态水、冰”。

  在两组汇报结束后,会再次回归文末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位置的妙不可言。

  第五板块——总结发散,激发情感。

  1、写话练习:

  在大屏幕上出示金星的图片,像学生们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金星上是怎样的吗?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在学习单上发挥想象写下来。”而在孩子们的学习单上,则是:“我从照片上发现,金星上没有……,没有……,没有……。”

  在指名回答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相似的大小、质量、构成,但地球上有的,金星上都没有。”的结论,同时再次回归,齐读第一段,“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写话训练,点比较小,但在学生想象中希望可以对比着将语言和知识互相转化共生。】

  在学生对地球位置有了特殊的感情之后,拓展生活中的若干环境破坏的图片资料,让孩子在浏览文本后回归现实问题,说一说,看了这些环境被破坏后的案例,心里有什么想要说的。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激发对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视。

  【科普性文本往往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妙不可言的位置(由近到远)

  近←地球→远列数字

  被分解液态水冰作比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