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4-03-27 来源:易榕旅网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

  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课: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

  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加紧侵略中国,而袁世凯则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基于此,为了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

  三提倡三反对

  ”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⑶共  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⑵鲁  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⑴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况:李大钊:

  ①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3)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4)认为仅靠思想斗争就能从根本上改造旧社会,缺乏政治斗争的自觉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作业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课后思考: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派  别 主   张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 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派 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激进派 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 物  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 度  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