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坐牢,只是暂时改变了强制措施。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可能会被逮捕并判刑。取保候审条件较宽松,一般情节轻微的可获准。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届满时需解除。检察院认定犯罪事实清楚且证据充分时,应提起公诉并移交法院审理。取保候审并不保证免于刑事责任,可能判缓刑或罚款。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之后开庭一般不需要坐牢,除非违反相关法规法律。取保候审,仅仅是变更了强制措施而已。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有可能予以逮捕。至于其最终结果是否需要坐牢,由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取保候审,完全不等于最终不能判实刑、不需要坐牢。不过,取保候审有其适用条件,一般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才可以取保。因此,一般来说,取保候审,很有可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或判处缓刑、单处罚金等非实刑。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取保候审期间届满的,案件还没结案的,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在取保候审期限即将届满的时候,受案机关可以作出继续取保候审、变更保证方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后,案件一般在一个月以内由检察院移交到法院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后再次开庭,是否会影响判决结果?
取保候审后再次开庭是否会影响判决结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细节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再次开庭可能会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重新开庭意味着有新的证据、辩护意见或法律解释可能被提出,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法官的决策产生影响。此外,再次开庭也为被告提供了机会进一步辩护和辩解,可能改变法庭对案件的认定。然而,最终的判决结果还是要依据法律和证据来决定,法官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无法简单地预测再次开庭是否会导致被告再次被判有罪。
结语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免于坐牢,违反法律仍有可能被逮捕。取保候审有适用条件,一般情节轻微的才可取保。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期满需解除。再次开庭可能影响判决结果,但最终判决仍依据法律和证据。法官会公正判决,无法简单预测再次开庭是否导致被告再次被判有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第八十条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一百七十二条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第一百七十三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下列事项的意见,并记录在案:
(一)涉嫌的犯罪事实、罪名及适用的法律规定;
(二)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等从宽处罚的建议;
(三)认罪认罚后案件审理适用的程序;
(四)其他需要听取意见的事项。人民检察院依照前两款规定听取值班律师意见的,应当提前为值班律师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必要的便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