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制五年级九册第六单元第17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课文先写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师:1976年7月28日,大地的脊梁在唐山脚下抖了一下,顷刻间,24万唐山人的生命嘎然而止。地震就是这样的冷酷无情,生命在它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但也有不少的幸运儿凭借着爱和坚定的信念,从死神的手里逃逸,今天,我们沿着爱和信念的脚步去认识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事先早已写好的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析:在导入中艺术的讲述故事式引导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的明白人只要有着坚定的信念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这样为下面文中的父与子是怎样的人做下了第一层铺垫。记得有首诗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同样,教育也需要水养的艺术。
2、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师:在认识这对父与子之前,我们先来扫除一下文中的词语障碍
出示第一组词语:
洛杉矶
混乱 废墟 瓦砾 破烂不堪
生:读词
师:由这组词能想到什么?
生:战争
生:地震
师:那在地震中有好多地方变成了废墟,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请同学们看录像——(1)
师:奥米尔是一次地震中的幸运儿,他讲述了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经历,请同学们看录像——(2)
出示第二组词语:疾步 绝望 颤抖
师:让我们带着对地震的理解再来认读一遍这几个词语
生:读词语
评析:因为地震是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学生对此景肯定印象模糊,对文中的部分抽象的词汇更难以深刻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在地震中的那些能坚强活下来的人们的那种坚定的信念,特地寻找到了地震的视频片断和地震过后幸运儿奥米尔讲述得一段经历的视频片断,在课文开始之时先让学生观看,使难以理解的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直观、鲜活的显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对地震时令人震惊的状况产生深刻印象:简直是一场灾难。再读混乱、废墟、瓦砾、破烂不堪等生字词时,就不需要教师再精讲点拨,学生很自然的已经理解了它们的含义。这样做为下文的父亲在废墟下挖掘瓦砾时的艰辛做好了铺垫。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带着现在你对地震的新感受,把词语放入文中,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请看看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了这对父子之间也有着坚定的信念,请标记下来。
生:各种方式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的同学请把老师刚才让找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评析: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和新课程注重课文整体性的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划出体现这对父与子之间也有着坚定的信念的句子,是让学生为奔向课文的难点——父与子的伟大做下第一层铺垫。
4、通过讲读引读进行课文赏析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所划出的句子?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
师:为了让其他同学好找,请先说上是在哪一自然段。
生:我划的句子在第三自然段中:跪在地上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奥,这是这位同学找到的句子,同意他的划法吗?
生:我还有不同的意见
师:那请你说说你划的句子
生:我划的句子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那你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呢?
生:因为这个父亲在那里挖的时间很长,记得刚才在看录像时,那些瓦砾之类的东西很尖锐,很容易把父亲的衣服弄破,也会把父亲的手弄破。
师:你说得真好!是啊,同学们
随机用幻灯片出示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这位父亲挖了36小时,谁知道36小时有多长呢?
生说:他挖了很长时间
师:你说到了他挖了很长时间,他到底挖了多长的时间呢?
生沉默
师:36小时,相当于,举个例子来说从今天早晨7点开始算,到今天晚上7点,是
生:12个小时
师:那到明天早晨7点呢?
生:24小时
生:到明天晚上7点才是36小时
师:是啊,同学们,在这期间可以吃几顿饭?睡几个小时的觉?
生:可以吃好几顿饭,可以睡一晚上,可以睡12小时的觉
学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块来想象36小时父亲是怎样挖的——这连续的36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
师:经过36个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生看着屏幕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为什么课文写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没有直接写上36小时呢?
生:这样写,好像能使人觉得时间很长
师:不是好象,这样写确实觉得时间很长
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谁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呢?根据自己的体会,自己试试吧!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
1生读
师:我觉得他也就挖了12小时,谁还想再来试试?
2生读
师:他挖得怎样?谁有不同的体会?
3生读,鼓励的掌声。
师:谁还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呢?
生再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生评价
师:那父亲为什么一直在挖呢?
生:因为父亲认为儿子肯定活着,肯定在等着他!
师:那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用书上的语言来说
生:因为他想起了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
生看老师书写后齐读
师: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那,通过这句话,你会想到了平时这位父亲会对儿子做些什么呢?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儿子摔伤了腿,父亲会对儿子说什么?当儿子考试没考好时,父亲又会对儿子说什么?现在儿子被压在了废墟底下,父亲能怎样做呢?
生:父亲想起了常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评析:对于学生提出的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句子,老师加以肯定;同时,老师通过从孩子的视角以其能理解的方式解读了36个小时的漫长,?”当再向学生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时,一位具有“超人的意志”的“伟大”父亲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愈来愈清晰了。
师:在父亲挖掘的时候,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挺起腰拿好书,把书翻到93页,看着第五自然段中间,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课文,有的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这位父亲双眼直指的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没人给他肯定地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这位父亲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走过来
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这位父亲还是说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后来为什么没有人来阻挡他了呢?齐读
生: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师: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
生:没有
师:因为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儿子在等着我的念头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
生(看屏幕)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播放神秘园的音乐)
师:假如这位别人认为的精神失常者就是你的父亲的话,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和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的挖呀,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还是在不停的挖呀,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
生读。
师: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让这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时,随着师说“假如这位别人认为的精神失常者就是你的父亲的话,你将如何读?”的提示下,《神秘园》的音乐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魂,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极好地渲染出感人的气氛。学生再读这一段时,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语气的运用,有了质的飞跃。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着课本94页,第12自然段中间: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生接读:爸爸,是你吗?
师: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生接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师稍微停顿:“出来吧,阿曼达。”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呢?
生:这真是个有爱心的儿子!
生: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找到了第16自然段中的句子找到书上的语句,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你找得很正确,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位儿子对同学们说过的话吧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当他的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阿曼达就在废墟下,在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14个同龄小伙伴共同的恐惧的瓦砾底下,干什么呢?
生:他在废墟下等着他爸爸来救他。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阿曼达在废墟底下,他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就像刚才同学们说过的,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师:同学们,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同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位儿子是多么的了不起呀!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配《爱的奉献》音乐)
评析:在学生读这篇文章的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当学生读完后,是一片寂静,在这寂静中,只有《爱的奉献》的音乐在缓缓流淌。学生读完文章后,本是被这对地震中的这对父与子深深的震撼与感动了,仿佛眼前幻化出父子俩相拥的情景。此情此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各中滋味,引发共鸣并触动心灵,理解与情感得到一种升华,相信此处应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5、总结升华
师:儿子之所以在废墟里等待了38个小时,是因为什么呢?
师生共同接说:是信念让他等待了38个小时,作为父亲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儿子在等着我,而后面儿子也说了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就可以知道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再加上父亲强烈的父爱,就把阿曼达给救了出来。
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师生共同接说:是父子之间的信任,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使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师:也是——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到下的时候就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也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从这父子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师:那么,让我们记住——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课外延伸
师:老师非常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请同学们课下读读,去体会一下;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跟同学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有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师:下课!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信念
了不起
后记:
这是前段时间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我所教授的一节课堂实录,其实这节课上的感觉不是很好,还有好多地方不是很成功,并且课讲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来一遍时间倒流,所以回味应是深刻的,回想在讲课前的那段时间,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学校给我们老师搭设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老师们,朋友们!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敬请听课老师们的指教,相信有了你们的指教我的进步会更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