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
1:声音怎么产生的-----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什么是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都是介质),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疏密相间的波
5: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V固 〉V液 〉V气 6:声速的应用 7:声音具有能量 ●经典题型
1.小明将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觉到手有点“麻”,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发声的声带 (是/不是)声源.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物体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声的传播需要 ,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3.学校运动会上,有节奏的队鼓的声音,这是由于鼓手们有节奏地敲击队鼓的鼓面使鼓面 而产生了声音,经 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人耳 的振动,产生了听觉.
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人类靠 振动发声的.如图1-3,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
图1-3 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
5、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____s以上,人要能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距离应____,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4s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距离是____.
6.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
7.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我们的宇航员已乘坐宇宙飞船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最近印尼又发生了一场地震,致使许多人丧生,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9.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1-2所示,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
A.声源发声太强 B.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
C.声源离广口瓶太近 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
10.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
图1-2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
11.看图说理:
甲 乙
图1-5
(1)观察图甲得出的结论是: ; (2)观察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 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中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3)
(4)————————————————————————
12.某课外探究小组做了如图1-6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小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做此实验,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图1-6 13.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35米/秒。一架在268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发出来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14.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置有声纳。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秒钟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声音的特征
1.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
2.响度----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振幅;距离。距离相同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强;振幅相同时,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3.频率----每秒钟重复的次数。例如:某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合每秒1.2次,频率就是1.2赫兹。
4.音调----声音的高低。影响因素: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通常男子说话的频率为90-140Hz,女子说话的频率为270-550Hz,所以女子的说话声音比男子高。
5.音色----由发声器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经典题型
1.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这是由于_______ ___. 5.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声音的特征:“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
6.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
A. 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7.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8.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征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主要原因( )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9.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10.如图1-7,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图1-7 图1-8
11.图1-8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12.如图1-11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振动,水的高度
B.瓶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图1-11 13.如图1-12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a和图
b所示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c、图d和图e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
图1-12
(1)图 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长?
(2)比较图c、图d、图e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的音符?
◎令人厌烦的噪声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波形是规律的。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3.通常我们所说的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实际上是乐音的三要素。另外,乐音并不是绝对的,出现在不合时宜的乐音也是噪声。例如:在图书馆唱最擅长的歌曲。
4.噪声的危害----人们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噪声除了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另外,噪声还是引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5.噪声的控制
①在声源处(包括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②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 ③在人耳处(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和头盔等) ●经典题型
1.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2.图书馆等阅览场所都挂有如图1-13所示的“静”字标志,它要求在室内看书的人要保持 ,从物理学讲,也是从 防止噪声.
甲 乙 图1-13 图1-14
3.如图1-14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图1-13 4.人们把 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除了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 ,使人产生头痛, 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 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锡箔纸 距离 较长 长 材料 衣服 泡沫 材料 短 响度 衣服 较响 锡箔纸 较响 泡沫 弱 7.以声消声原理 ( ) A.利用声波的密部与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加强
B.利用声波的密部与密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C.利用声波的疏部与疏部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D.“以声消声”的方法也称作“有源消声技术
8.在城市的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的两旁,两侧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A、保护车辆的行驶安全 B、减少车辆的噪声 C、使高架道路更美观 D、阻止汽车排放的废气
9.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刷黑、王家墩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热岛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5.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1-15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乐器商店特有的标志 B.鼓号队不能进入 C.道路转弯注意安全 D.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6.大剧场四周的墻壁总是修成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加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装饰剧场 D.为了增大音量 7.优美动听的音乐 ( ) A.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好听的声音 B.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刺耳的噪声 C.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属于扰人心烦的噪声
图1-15
D.声音响度大时就是噪音,响度小时就是乐音 8.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乐音悦耳动听,噪声使人心烦,有害于人的健康 B.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而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 C.乐音的响度过大,也会使人感到不安
D.乐音与噪声有根本的区别,乐音不会变成噪声
4.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 B.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声音有吸收作用 C.大雪过后,银装素裹,声音被反射 D.大雪过后温度低,声音传播速度变慢
5.控制噪声是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 D.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6.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
B.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音乐课传来的歌声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可听声----通常指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 2.超声波----通常指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的声音。
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省能。 超声波的应用:
①声纳:根据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②B超:利用超声波成像。
③超声波速度定位器: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④ 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 ⑤超声波焊接器:利用塑料膜间摩摖生热,从而粘合在一起。
3.次声波----通常只频率范围低于20Hz的声音。
次声波的特点:传的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次声波的应用:可用于预报地震、台风和检测核爆炸
次声波的危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使 人 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俱裂。强 度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 ●经典题型
1.西方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25 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_____________的声音
2.对一条尚未拉紧的橡皮条,轻轻拨动一下,你 _______ 看到橡皮条在振动,你_______听到橡皮条振动的声音.(能/不能) 2.如图1-17,利用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以测出高速运动网球
的速度,该仪器是利用超声波的_______效应而实现的.此装置_______(能/不能)探测出高速公路上违章超速的汽车速度.
图1-17
3.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那么蝙蝠到底是用眼睛看东西,还是用耳朵“看”东西呢?为了揭开这个迷,我们可以先堵住蝙蝠的_______(眼睛/耳朵),然后让它在_______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看它的飞行情况;然后再堵住蝙蝠的 (眼睛/耳朵),让它在 _______(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 4.声纳探伤就是人们向待查工件发射一种超声波,经工件反射后接收,经分析反射回来超声波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出工件的伤痕在什么位置,这是利用了声在不同介质中_________的原理.
5.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 _______.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_______次声波.
6.现代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叫做“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_______声波,从而预报海上风暴;科研人员还设计制造了一种模仿蝙蝠的_______声波声音,放在农田或粮仓里播放,老鼠听到后就惊恐不安,纷纷逃遁,甚至发疯相残.
7.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
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_______,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_______声波.
(2)这种装置_______(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______________.
8.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B.超声波的穿能力比较好,可以穿透任何物体 C.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9.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 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 10.人耳能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 A.响度 B.频率 C.振幅 D.音色 11.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K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
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12.超声诊断将雷达技术与超声原理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超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一定不少于( )
A.1000次 B.5000次 C. 20000次 D.10000次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14.如图A1-3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
A1A1-4
-3
15.在图A1-4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
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
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 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图A1-5
16.如图A1-5所示,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区别:
(1)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这一实验,你认为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答:
知识点二: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各自的特点: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固定的体积;液态无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气态无固定的形状和固定的体积。 2.水的化身及状态
①水---液态; ②雨---液态; ③露---液态; ④雾---液态;⑤霜—固态; ⑥冰(雹)---固态;⑦雪---固态;⑧云---液态;⑨水蒸气---气态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国际单位:开尔文温度T,单位:开尔文(K); 摄氏温度与开尔文温度之间的转化T=摄氏度+273K;
摄氏度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沸水的温度作为100℃ 4.温度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温度计
②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常见的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5.温度计的使用
①使用前: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量程太小损坏温度计;量程太大结果不准确)的温度计;观察量程(测量范围)和最小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的温度)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液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触底,不能碰壁。 ③读数时: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上液面相平 6.体温计的使用
体温计的量程:35℃—42℃ 体温计的分度值:0.1℃
使用方法:每次使用前应将液体甩回液泡内,可离开人体读数
7分类及比较: 分类 用途 量程 分度值 实验用温度计 测物体温度 -20℃~110℃ 1℃ 寒暑表 测室温 -30℃~50℃ 1℃ 酒精(红) 体温计 测体温 35℃~42℃ 0.1℃ 水银 所 用液 水银 煤油(红) 体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经典题型
1.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要先观察它的 和 .
2.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__________,它规定把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一百度。
3.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它的 ,即它能测量
的 ;若待测温度 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 它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温度计有可能被它里面的液体 或测不出 .故测量液体温度前,一定要先 被测温度,然
后选择 的温度计.
4.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它去加热物体, 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万一洒出来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该立刻用
5.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 、 、 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体处于哪种状态与 有关
6.。如图2-1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时,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1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7.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2-2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图2-2 图2-1
8.使用温度计时,要让它的 与被测物体 ;一定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将温度
计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9.使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一种物理现象叫 ,常见的温室气体有 、 、 等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 ,使温室效应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已经认识到正在积极想办法控制.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这是由于 效应的作用. 10.体温计能保证离开人体后仍能指示人体的温度,但在使用前必须 .
11.使用温度计前,要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是为了( ) A.知道它的测量范围 B.知道它用什么液体制成 C.便于迅速而准确地读数 D.没有什么原因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的玻璃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但可以测量很低的温度.
13.体温计能精确到0.1℃,这是因为( ) A.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水银比一般温度计多 B.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体温计短 D.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
14.冬天,北方的气温最低可达—40℃,为了测量那里的气温可用( )
A.水银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以上两种都行 D.以上两种都不行
15.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列的哪种方法( ) A.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 B.用自来水冲洗 C.在沸水中煮 D.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16、某人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出的温度为:( )
A、36.5℃ B、39.5℃ C、42℃ D、以上三种温度都有可能 17.下面四个同学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18. 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错误操作中的是 ( ) A.体温计用后应将液柱甩回玻璃泡
B.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C.测液体温度时,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读数 D.读温度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之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状态的改变。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变化(吸热)。 3.汽化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1)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影响因素:①表面积(面积越大,蒸发的越快)。②温度(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如:夏天的衣服更容易干)。③表面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的越快)。 (2)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表面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影响因素:①达到沸点(沸腾时的温度,规定: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②继续加热。
注意:水中气泡沸腾前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 水的声音沸腾前较大,沸腾时较小 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放热) 5.液化的方式----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经典题型
1.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 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 过程中要 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
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和 物态变化.
2.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3.要使气体液化,可以采取 和 的方法实现,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4.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较快变凉,这是因为__ 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现象,此现象是一个_________热过程.
5.自然现象中看到的露是一种 现象,它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晚间气温低时 .
6.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 而成的;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 形成的;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 而成的.
7.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要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时要 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照成伤害.
8.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之 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9.水壶中的水沸腾后,仍放在火炉上加热,水壶中水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最接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这是因为靠近壶嘴处 较高,水蒸气不能 .离壶嘴较远的地方 较低,水蒸气发生 .形成细小的水珠,即出现“白气”.
10. 有些宾馆、饭店的洗手间里装有感应式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在它的下方,热烘烘的气体就会吹出来,一会儿手就烘干了.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理由是:
(1)热风提高手上的水分温度,加快手上水分的 ; (2)热风同时 .
11.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活动中,向甲、乙两个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后,取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中,在蒸发皿中分别放入冰块和开水,则稍后瓶口内出现“白雾”,并在蒸发皿底部出现“雨滴”的是图2-10中的 ,这说明:“雨”是由 形成的,形成条件是 .
图2-10 图2-6 1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
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2-6中a、b所示.则图中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中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 (2)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
13.在实验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14.“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你一定听说过,下面有关这两个成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二者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上沸,而“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够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5.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1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 ) A.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人冰箱 17.工业上常用加热的方法给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加热,当混合液的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就可将酒精从水中分离出来,这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 )
A.沸点不同 B.水蒸发时吸热多少不同 C.温度不同 D.熔点不同
18.喝开水时,或在喝汤时,因为水和汤的温度较高,容易烫伤,常用嘴对水或汤的表面吹气,可以使其变得不烫,其主要原因是( ) 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高温带走
B.向水面吹气时能加快蒸发,蒸发吸热,使水温度降低 C.吹的气体比开水的温度低,能吸收开水的热 D. 向水面吹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冷却作用
19.下面关于用电吹风能很快将湿头发吹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热风档提高了温度 B.用梳子抖动头发增加了蒸发面积 C.送风时加快液面上空气的流速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0.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21.在一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oC和100oC,把它们分别装在两只试管里,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
( )
A.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会沸腾; B. 试管中的水会沸腾,酒精不会沸腾; C. 试管中的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D. 水和酒精都不会沸腾.
22.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23.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不正确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
B.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C.蒸发现象进行的比较缓慢,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D.液体蒸发时会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时要达到沸点,不需要继续吸热
24.下列措施为了不是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农民夏天晒谷物总是将粮食摊开,并放到通风向阳的地方 B.天热时,人汗流浃背,总是喜欢把电风扇打开吹风 C.用扫帚扫地,灰尘四起,通常要在地面上洒一些水
D.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常遇雨而受淹,天晴时打开塑料大棚的盖顶,让积水赶快风干
2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26.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阴雨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27.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 )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28. 某同学在实验课上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时,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如右图2-9所示);稍后发现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下降时遇热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图2-9
B.水蒸气上升时遇冷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时遇冷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时遇热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29.冬天教室的窗玻璃上常常出现许多小水珠,关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
A.是教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表面液化而成的 B.是教室外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C.是教室内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D.是教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而成的
30.冬天,小华在家里的卫生间洗澡时,发现通过卫生间墙壁上的平面镜看东西时变得模糊了,洗完澡后,他打开排气扇,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墙上的镜子的表面看东西清晰起来.镜面看东西由模糊变为清晰,是因为在镜子的表面上发生了( ).
A.先熔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B.先汽化,后液化的物态变化 C.先液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D.先蒸发后凝固的物态变化 31.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哪面( )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C.都在内表面 D.都在外表面
32.夏天,有时能看到自来水管的表面出现许多细小的水珠,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夏天,金属会出汗”,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水管有孔,水渗了出来
B.水管是与空气接触,所以是空气在水管上液化所致 C.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水管上液化所致 D.是水蒸发形成的
3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金属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
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只是为了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滴凝固 ◎物态变化之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吸热) 2.凝固---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变化(放热) 3.熔点---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4.凝固点---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5.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
固体物质在熔化(凝固)时,尽管不断吸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化(凝固)温度。这种固体叫做晶体。而有些固体物质在熔化(凝固)时,只要不断吸热(放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降低),即没有固定的熔化(凝固)温度。这种固体叫做非晶体。注: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常见的晶体:①冰 ②海波 ③食盐 ④糖 ⑤味精 ⑥明矾 ⑦硫酸铜(即:并不是一开始熔化就变软,需要时间)
7.常见的非晶体:①玻璃 ②沥青 ③松香 ④橡胶 ⑤石蜡 (即:开始熔化就变软) 8.熔化图象:
晶体熔化图象 非晶体熔化图象
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不断吸热。 晶体熔化时的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图象:
0 时温度 晶体凝固图象 非晶体凝固图象
晶体凝固特点:放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晶体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不断放热。 晶体凝固时的状态:液态→固液共存态→固态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经典题型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图像,其中属于晶体的是 ,它在熔化过程中要 热量. 2. 如图(左下)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和气态时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象并回答;(5分)
(1)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 ℃。,固体的熔点为 ℃。 (2)这种物质在固态时名称是 。
(3)图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 分钟。
3、小军在家中做了某种物质的熔化实验,并画出了熔化图像(如上图)。
1)、从图中你可以知道这种物质是 (晶体或非晶体),它的
熔点是 ºC,这种物质的名称是 。 2)、AB、BC、CD各段物质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AB表示 ; BC表示 ; CD表示 ;
4.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 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5.图2-12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 A.蜡的熔化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海波的熔化过程 D.海波的凝固过程 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 A.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8.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0 图2-12 时温度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9.如图2-13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oC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10.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冰立即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B.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C.冰立即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冰不会立即熔化,冰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11.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据报道,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紧贴,再往罐内装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铝膜就与钢罐表面接牢了,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 ) A.铝膜和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图2-13
B.水结冰时放热使它们焊牢了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了 D.水是一种粘合剂,把铝膜和钢罐粘在一起
12.炎热的夏天,把一盆-5℃的碎冰放在阳光下直射,冰逐减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 )
A.高于0℃ B.低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 13.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藏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中的水数量将变多,冰的数量将减少 B.容器中的水的数量将减少,冰的数量将增多 C.容器中的冰和水的数量不变 D.水的数量立刻变少,冰的数量也立刻变少
14.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A. 冰的温度比水低 B. 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 C. 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 这是人的错觉
15、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 温度不断上升。 16.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2-14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16
图2-15
(1)图2-15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2-16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物态变化之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到气态的变化(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到固态的变化(放热)
升华 吸热
固
熔化 吸热 液
汽化 吸热 气
凝固 放热 液化 放热 凝华 放热
●经典题型
1.人工降雨的其中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撒干冰,靠干冰的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变大,从而形成雨.
2.在做碘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由此可以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
3.课本中的“人工造雪”实验中,烧瓶中放少量的碘,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
4.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 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5.在严寒的冬天,挂在室外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6.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内壁会变黑,这是因为灯丝经历了( )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7.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就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一层霜 C.大堆纸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纸灰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晶体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收热量
B.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卫生球在衣箱内变小是凝华现象 D.雾的形成是一种汽化过程
9.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10.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冰棒时,往往会看到冰棒的包装纸外有一小层冰霜,这是因为 ( ) A.小水珠在冰箱内凝固而成 B.水蒸气在冰箱内凝华而成
C.冰箱内空气凝华而成
D.冰箱外的水蒸气先液化,进冰箱内再凝固而成
11.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升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12.下列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雾 B.露 C.霜 D.雨 13.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 A.河水结冰
B.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忽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C.刚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白烟”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14.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15.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须在0度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地面气温降低 1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夏天,水缸的外壁出汗 1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雪在太阳光照射下熔化成水 B.冬天房间窗玻璃内表面结有冰花 C.倒在碗里的酒精会逐渐减少 D.冰冻的衣服在0度以下也会干
18.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外壁
B.室内的热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愈冷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外壁
19.冬天,墙角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就被风吹没有了,是因为(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熔化现象 D.汽化现象 20.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
A.雨 B.露 C.霜 D.冰 2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22.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清晨,草叶上露珠品莹 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23.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24.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上面挂了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上面冒出“白烟”,当把它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的外壁出“汗”,这些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知识点三 光现象
◎光的色彩和不可见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电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色散---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的另一侧会出现一个光谱,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最早通过试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
光组成的。 3.色光的混合
①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各色光亮度之和。三原色是红、绿、蓝。 红光+绿光=黄色光 绿光+蓝光=蓝色光 蓝光+红光=紫色光
②减法混合---主要是指色料的混合。一般来说,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三原色是红、黄、蓝。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4.物体的颜色
①若物体是有色透明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光会透过它,其余光被物体反射。我们所看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的。 ②若物体是有色不透明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光被物体反射,其余光被物体吸收。我们所看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色决定的。
5.红外线和紫外线
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好会出现一个光谱,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光称为可见光。红光外侧的称为红外线,紫光外侧称为紫外线。这些称为不可见光。
① 红外线---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胥尔研究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发现当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时比放在可见光区还高。所以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应用:遥控器;红外照相机,红外探测器等。
② 紫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有一次把含有氯化银的底片放在紫光外侧,发现底片被感光了。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应用:验钞机,紫外线灯灭菌。适当的自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 ●经典题型
1.光源是指能____的物体,光源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光源是由于发光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_________.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 最早做这个实验的是__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_________ 现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人们把这三种色光叫做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4.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刘翔同学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的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_______,这说明红光外侧的_______线的________高,要是温度计更加灵敏,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把_______放在紫光的外侧时,它会发光. 5.德国物理学家里特有一次把含有氯化银照相底片放到可见光谱的紫光外侧发现底片________________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将遥控器直接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可以控制电视,说明红外线沿___________传播,若将物品遮挡在遥控器前,就不能实现遥控,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遥控器对准墙壁,也能实现遥控,这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_______光,吸收________色光,红色的油漆铁门只能反射________光
8.将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同时照射到白色的屏上我们可看到_________ 色.
9.在太阳光下看一张红纸,它呈现____色,因为它只能反射 ___光;将它置于只有绿色光源的屋子中时,它将呈现________色,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摄影中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常在镜头前加滤色镜,在镜头前加红滤色镜,会让________色光通过而吸收________的光,从而使照片偏暖色调,在镜头前加蓝滤色镜,会让________色光通过而吸收
________的光,从而使照片偏冷色调.所以滤色镜的目的______________
1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水母 B.蜡烛 C.月亮 D.电灯
12.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表面光滑的金属板 B.正在工作的小电珠 C.小镜子 D.晴天的月
13."红外制导"是人类模仿动物捕食的一种功能,这种动物( ) A.蚊子 B.响尾蛇 C.蝙蝠 D.猫头鹰 14.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15.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C.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物质 D.白光是可见光,但它是单色光 16.这本书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
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人眼睛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人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17.关于电视机屏幕上的荧光点能复合成各种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由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来复合的 B.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来复合的 C.是由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来复合的 D.是由颜料的三原色红、绿、蓝来复合的
18. 关于研究方法中的对比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 B.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C.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计算的方法 D.把复杂的问题简化的方法
19.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20.人民币上隐藏的荧光标志,可用的检测工具是 ( ) A.磁棒笔 B.红外笔 C.紫外笔 D.白光
21.下列关于紫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因此人们要多照射紫外线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人体只能适量地接受照射 C.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人们要尽量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D.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但与人类的生活健康关系不大
22.下列做法中,属于红外线技术应用的是 ( ) A.照相机用滤镜来照相 B.用验钞机来辨别钱币的真假 C.医院用照射的方法来灭菌消毒
D.用家中电视机的遥控器来控制电视的音量和频道
23.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0℃以下的物体不发出红外线 B. 红外线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
C.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D.医院中经常用照射红外线的方法来进行消毒
24.关于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紫外线也是属于可见光 B.紫外线不具有光能
C.人体不能照射紫外线 D.医院常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来灭菌消毒 25.下列应用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 ) A.无线电话 B.手电筒 C.红色激光器 D.用红外线拍出\"热谱图\"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能汽车,将光能转化为动能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C.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紫外线易穿过臭氧层
27.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不可见光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B.不可见光也能传递能量
C.不可见光也可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D.不可见光也能发生反射和折射
28.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在大气层的上部有一层臭氧屋,
它对地球的保护作用是( ) A. 将射向地球的可见光大部分吸收
B. 将射向地面的阳光中的红外线大部分吸收,使其不能达到地面 C. 将射向地面的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吸收,使其不能达到地面 D. 防止地球上水分蒸发
29. 目前,在地球的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其元凶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人类使用的空调,冰箱中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 C.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作用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30.下列不是红外线应用的实例是( )
A.空调器的遥控器 B.适当地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 C. 利用\"热谱图\"帮助大夫诊断疾病 D.步枪瞄准器上的夜视仪 31.关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身体
32.下列选项中,并非红外线应用的是( )
A.烘烤食物 B.鉴别古画 C.监视森林火灾 D.电视遥控器 33. 利用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可以( )
A.杀菌 B.使照相底片感光 C.摄像 D.验钞 34.带蓝色镜片的人,去看白纸上的蓝字、红字、黄字,则白纸和白纸上的字各是什么颜色?
◎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光速---在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为3×10m/s
8
3.平面镜成的特点探究
(1)工具:足够大的白纸;刻度尺;两段相同大小的蜡烛;一块薄的茶色钴玻璃
(2)环境:较暗的环境(便于发现像的位置) (3)过程:
①白纸平铺在水平台上,玻璃竖直放在白纸的中央。
②固定一支蜡烛的位置,在玻璃的另一侧移动另一支蜡烛,看是否重合(是,表明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③ 测量蜡烛与玻璃、像与玻璃的距离,观察是否相等(是,表明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 在玻璃的另一侧放一个光屏,观察有没有像(否,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注实像与虚像的判别:方法一观察所成的像是否能用光屏承接,如能则是实像.若不能则是虚像.方
法二:倒立的是实像,正立的是虚像.
(4)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的、等距的、虚像。 ●经典题型
1.光在_____________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速度是_________m/s,合__________km/s.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他前面所有的同学,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3.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传播路线是__________,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º ,杆高2.5m,则杆
在地面的影长是______m,如果将杆向前移动2m,则杆影的长度将 _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丽站在距离穿衣镜前0.5m的地方照镜子,则镜中的像与小丽之间距离是______m,小丽后退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被查者观察对面镜中的表来确定视力,实际上,人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_______立______大的________像,若要测某同学5m的视力,他离平面镜的距离为2m,则他离实际的视力表为___________m
6.请在下图3-4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7.请在下图3-5中S是发光点,S’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S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SL的反射光线
8.关于小孔成像,正确的是 (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 B.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小像越亮
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 D.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9.一个人沿马路边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 ) A.逐渐变长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先变长,后变短
10.下列实例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B.射击时用的"三点一线"的方法来瞄准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天空中的彩虹 11.天文学上的"光年"是指 ( ) A.速度单位 B.时间单位 C.长度单位 D.质量单位 12.我们在大树下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其形状是( )
A.圆形的 B.月牙形的 C.与树叶的空隙形成相同的形状 D.无规则的各种形状
13.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了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仪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动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鸢动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 14.月食现象的原因是 ( ) A.太阳光从侧面照射到月球上 B.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 C.射向地球的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 D.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别的天体挡住
15.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
得的天文奇观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
B.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而形成的 C.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D.小黑斑是地球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16.关于小孔成像,正确的是 (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 B.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小像越亮 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 D.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17.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像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图3-3 18.物体到平面镜镜面的距离是2m,则该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 )
A. 1m B. 2m C. 3m D. 4m
19.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家”特点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B.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它在镜中的像将变大 C.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不是完整的像 D.用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挡在像的前面,可以发现物体在镜中的像被挡住了
20.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3-6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 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6 21.如图3-6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2 3 13 14 15 /cm 13 14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3-7所示.在此实验中:
图3-7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__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光的反射及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光照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中的几个术语
①法线---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虚线(人们假象的直线,并不存在) ②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③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
(1)工具:可折叠的平纸板;平面镜;激光灯;量角器;直尺;白纸(两张);铅笔。
(2)探究过程:
①把白纸分别固定在面ENM和面FNM上 ②把可折叠的平纸板固定成如甲所示
③用激光灯沿EM方向射入平面镜,可以看到在面NMF上有条反射光线。并分别用铅笔和直尺标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⑤ 把面NMF逆时针翻折一个角度,重复③观察在面NMF上是否有
条反射光线(没有,表明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⑥ 用量角器分别测量∠EMN和∠FMN的大小,观察是否相等(是,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⑦ 用激光灯沿FM方向射入,发现反射光线与ME重合(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当光斜射入平面镜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漫反射----因为物体凸凹不平,一束平行光射到物体上,反射光会射向各个不同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注意: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经典题型
1.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平面镜转动100角时,则反射光线与
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
2.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直角,则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应为_____.
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20º,则反射角应该是______. 4.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了 ____________的缘故,其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________定律.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º,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__度. 6.如图3-25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之间的夹角应为____________。
图3-25
7. 请完成图3-8中的光路图,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
图3-8 8.如图3-9所示,有一光源放在平面镜前,经平面镜得到两条反射光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光源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9.请完成图3-16中的各光路图(画出反射光.法线或平面镜的位置).
图3-9
图3-16
10.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3-17中作一条入射光线,使其通过点A,并使其反射光线通过B点
图3-17
11.如图3-18,有一三角形物体ABC,请作出其在平面镜中的像.
12.在图3-28中画出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它的大小
13.有一束光沿AO射入一个暗盒中的平面镜上,如图3-29所示,若要使反射光线从小孔B射出,可以将平面镜上、下、左、右移动,使移动后的镜面与原镜面平行,试画出此时平面镜放置的位置,并完成光路.
14.图3-30所示,光线A、B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15.窗口前有一个小孩经过,那么在室内可以看到整个小孩的范围是什么,请在图3-31中用图来表示出来
图3-28 .
图3-29 图3-30 图3-31 16.如图3-13太阳光与地面成40°角斜射过来,要使光线沿竖直方向反射入井中,求作: (1)反射光线; (2)平面镜的位置,
(3)计算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夹角;
17.甲、乙两人在灯光下照同一个镜子.甲在镜中能看到乙的眼睛,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13
A.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B.乙只能看到甲的眼睛 C.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 18.下面的几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在路灯下,地面上出现的人的影子 D.用潜望镜观看海面上的情况
19.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 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 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 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3×108米/秒 B.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C.我们看到平面镜里所成的虚像,是虚像射出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D.用一面小的平面镜可以看到人的全身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物小
21.下列四个选项中不能对光发生镜面反射的是 ( ) A.平滑的玻璃表面 B.电镀金属板 C.平静的湖面 D.毛玻璃 22.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60º.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让平面镜绕入射点转一小角度α,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改变 ( ) A.α角度 B.2α角度 C.600 D. 300
23.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55°角,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 5°,则入
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应( ) A. 80° B. 75° C. 70° D. 60°
24.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25.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 ( )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26.光射到镜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100°,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 A.镜面不动,入射光线向镜面旋转10° B.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远离镜面旋转20° C.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顺时针旋转20° D.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逆时针旋转10°
27.a、b、c三条光线交于一点P,如图3-12如果在P点前任意放一块平面镜MN,使三条光线皆能照于镜面上,则 ( ) A.三条光线的反射光线一定不交于一点
B.三条光线的反射光线交于一点,该点距MN的距离与P点距MN的距离相等
C.三条光线的反射光线交于一点,该点距MN的距离大于P点距MN
的距离
D.三条光线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四、实验与简答题
24.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图3-19所示,第一步(图甲),需要改变____________ 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怎样改变;第二步(图乙),需要把纸板的半面F向前折或向后折,则不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 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的折射
1.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如空气、玻璃、水、真空等。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定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
射光线
图3-19 图4-24
偏向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经典题型
1.如图4-24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________是入射光线,玻璃在 __________ (选 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2.在池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要浅,这是由于( ). A.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人射角 B.光线从空气射人水中时发生斤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线在水面处发生镜面反射 D.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漫反射
3.下列折射光路正确的是 ( )
图4-19
D 4.站在岸上的人看到有一鱼静止在水中,如果他想用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射中它,则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鱼的下方 C.看到的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前方
5.一盏探照灯装在东面看台上,灯光朝西斜向下射到没有水的游泳
池的底的中央,在将游泳池逐渐灌满水的过程中,池度的光斑将 ( )
A.向东移动后扑止 B.向西移动后静止 C.先向东移动后向西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6.观察水边风景照片,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娥物本身暗一此,这是由于 ( ).
A.入射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B.人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C. 眼睛的一种习惯感觉 D.冲洗照片质量有问题
7. 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右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 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图4-21
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在太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出现大树的影子 B.教室里的黑板“反光”
C.斜插人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 D. 小孔成像
9.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4-22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图4-22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10.如右图4-23所示,OA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的一条反射光线,若OA与水面夹角60º,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60º,β<60º B.α=60º,β>60º C.α=30º,β<30º B.α=30º,β>30º
60O 空气 水 ° A 图4-23
11.光从空气中斜射到一块水平透明玻璃板上,设入射角为α,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随α的减小而增大 B.β随α的增大而增大 C.当α=30°时,β在120°到150°之间 D.当α=30°时,β可能大于150°
12.一束光照在表面光滑的玻璃砖上,请完成光路图.
图4-18 ◎透镜、透镜的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的分类:
⑴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特点: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又称汇聚透镜。
⑵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特点: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又称发散透镜。
2.几个基本概念
⑴焦点---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交于主光轴上的点(F);凹透镜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F)
⑵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OF)
注:测焦距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当光屏上出现等大的像时焦距等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一半。二是在太阳光下当出
现最小最亮光斑时光斑到凸透镜距离的为焦距。 ⑶光心---透镜的中心(O)
3.凸透镜的特点:
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汇聚于一点(焦点)
⑵ 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线。
⑶ 经过光心的光线沿直线传播
4.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会发散,但它们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一点
⑵发散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会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⑷ 过光心的光线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偏向较厚的方向 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⑴工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刻度尺 ⑵探究过程:(u---表示物距、v---表示相距) ①
结论: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 ②
结论:当u=2f时;v=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测焦距。 ③
结论:当2f> 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 ④
结论:当u=f时;无交点不成像。 应用:探照灯,手术室的无影灯 ⑤
结论:当f> u时;在物体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总结:一倍焦距分虚(正立)实(倒立) 二倍焦距分大(放大)小(缩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经典题型
1.一块矩形玻璃切割成甲、乙两块,其形状如图4-3所示,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_________,能使光线会聚的是__________ 2.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上.
3.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不同,短焦距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比长焦距的凸透镜________
4.凸透镜将平行光____________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____________ ,该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_________若太阳光射到凸透镜上时,在镜后10cm处的纸光屏上形成一个亮点,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5.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
6.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
7.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装液饮料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时发现,当物距u=9 cm时,从凸透镜中看到了正立的像;当u=11 cm时,在光屏上呈现出倒立的像.那么,当u=26 cm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的像;当u=8 cm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
9.使用放大镜的时候,必须把观察的物体放在_______,这时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像.
10.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记录的某种透镜成像情况如下表:
1 2 3 蜡烛到透镜的象 的 性 质 次序 距离 倒立或正立 (u)/cm 22 18 8 倒立 倒立 正立 缩小 放大 放大 图4-5 放大或缩小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上表可推知该凸透镜的焦距应大于________cm,而小于_________cm.
11.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____移.
12. 画出图4—6中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13.在图12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14.画出图4—9中物体或像的大致位置.
图4-9
15.如图4-4所示的两个透镜 ( ) A.都是向右凸出的,都是凸透镜 B.都是向右凹进的,都是凹透镜 C.a是凸透镜,b是凹透镜 D.b是凸透镜,a是凹透镜 1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会聚光束 B.一定是发散光束
C.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平行光束,不可能是发散光束 D.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平行光束或发散光束
17.一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距蜡烛60 cm处生成一个与烛焰等大的像,现将凸透镜向蜡烛移动20 cm时,则将 (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成像
18.小军用放大镜看指纹,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做法(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靠近手指;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远离手指;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靠近放大镜;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远离放大镜
19.有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轴上且距焦点5 cm处,则所成的像 ( )
A.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虚像 C.一定是放大的像 D.一定是缩小的像
20.放映幻灯片时,想使银幕上出现放大的“F”字时,则幻灯片在镜头前正确的放置方法应是图4—8中的
21.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的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
22.如图4-11所示是教学中常用的投影器的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投影器的四句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螺纹透镜对灯泡发出的光有发散作用 B.透明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的焦距 C.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胶片上箭号的虚像 D.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图4-8 ( )
23.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 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C.成正立放大的像 D.不能成像
24.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4-12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使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a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25.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 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 D.ab端都变粗
2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_______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是成放
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4)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_(填“变”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 (5)如图4—67所示,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的像,则此像的性质是________.
(6)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可判断出此凸透镜的焦距大致在______________范围之内.
图4-10
◎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显微镜
1.视力的缺陷----有近视和远视。这都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功能降低,不能使物体的像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引起的。
①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变厚,使物体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眼的矫正:佩戴凹透镜。作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②远视: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变薄,使物体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的矫正:佩戴凸透镜。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 2.望远镜---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1608年荷兰的眼睛制造师用凹透镜作目镜,凸透镜做物镜制作了望远镜。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凸透镜做目镜,用两个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组成望远镜。
3.显微镜---帮助我们看清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和开普勒望远镜不同,物镜的焦距短、目镜的焦距长。 ●经典题型
1.通常的望远镜是由_______组成,望远镜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_____透镜,显微镜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2.用一个凹透镜和凸透镜可制成一架_______镜,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既可制成_______镜,又可制成_______镜,若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必须用焦距_______的做物镜,用焦距 _______的做目镜(选填“长”或“短”).
3.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4.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怎样移动装
片?( )
A.左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右上方
5.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7.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 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知识点五 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 km=103m 1 dm=10-1m 1 cm=10-2 m 1mm=10-3m 1um=10-6 m 1nm=10-9 m 2.长度的测量方法
⑴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方正尺的位置。
⑵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测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⑶测量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纪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⑷为了减小误差,一般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和时(h)
1min=60s 1h=3600s 4.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
大表盘指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5s 小表盘指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5.时间的测量
先看是否超过一半,若没,读小于30的数。若超过了读大于30的数。然后加上小表盘的读数。
6.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v=s/t。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小时(km/h)。
速度之间的转换:千米/小时(km/h)÷3.6=米/秒(m/s) 米/秒(m/s)×3.6=千米/小时(km/h) ●经典题型
1.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______(2)一本物理书长2.67______ (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______(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_______
图5-1
2.如图5-1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mm. 3.如图5-1所示,该机械秒表的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为_________,其分度值为_______;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为________,其分度值为_______.此时该表的读数为______分_______秒.
4.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符号是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 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8cm=_______µm (2)4.2nm=_______cm (3)6.7dm=_______km (4)20min=______h (5)0.5h=_______min=_______s
6.如图5-2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厘米. (2)图(b)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厘米.
3
4cm 图5-4
5
图5-2
7.如图5-4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要___,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cm.
8.用拉长的塑料软刻度尺测量衣服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将比真实值___.
9.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让它们从________高度释放,则_______纸下落得较快,这是采用在________相同时看________的方法进行比较快慢的.如果让它们下落相同的时间,则__________纸下落的距离较大,这是采用在_______相同时看_______的方法进行比较的快慢的.如果它们下落的距离和时间都不相同,我们则要看__________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图5-8
10.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常采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5-8所示的短跑比赛图景来说明两种方
法:
a图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读作________,符号为______.
13.某人步行的速度约4km/h,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1.5h所走的路程是_____km,走完1km的路程,需要_______h. 14.某运动员百米跑的成绩是12s,他的速度是__________km/h..你认为这个运动员在连续1小时内跑的路程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30km.
15.如图5-3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图5-3
16.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为12.38cm,12.36cm,12.38cm, 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17.一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5.37 cm,那么他用的测量工具是( )
A.能准确到1mm的刻度尺 B.能准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
C.能准确到0.01mm的螺旋测微器 D.不能判定用的是什么测量仪器 18.如图5-5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图5-5
19.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角度越大速度越快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用速度公式v=s/t求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3.参考系(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不同,统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我们一般以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运动的相对性
我们研究一个物体运动与否,是相对于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来说的。 ●经典例题
1.我们把__________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的.
2.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最高设计时速可达500 km/h,合_______m/s(结果取整数).如果乘坐该列车通过40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 _______min.
3.一火车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穿过800米长的隧道,所用时间为90秒,则火车的长度为___________,火车在隧道中的时间为_______. 4.如图5-14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表在某一时刻的示数,此时汽车的
速度是 __________.若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3h,则汽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km.
图二
甲
图5-15
80 南京市 60 km 乙
甲
图5-14
图5-16
乙
5.如图5-15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其中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乙的含义是____________,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到达南京市最快要__________min.
6.如图5-16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7.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选择参照物,除_____________不能选作参照物外,其他所有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研究地面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8.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
9.飞行员在回忆飞机做俯冲时常说:“大地迎面而来.”他是以
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10.甲、乙两辆汽车,它们之间的距离总保持不变,甲车向东运动;那么乙车向_______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11.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看到站台上的房屋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在向西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在向________行驶,乙车是在向________行驶.
1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13.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_____________.
14.一运动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若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20米/秒,读作_______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方法比较方便.
16.汽车以 20米 /秒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物体,物体经0.5秒钟落到地面.那么,此时汽车前进了______米,物体与车窗的水平距离是____米.
1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路程s与速度v成正比
C.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1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了10m的路程,则它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 )
A.一定等于4m B.可能大于4m C.不会小于4m D.不会是4m
19.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20.一个物体沿平直的高速公路运动,在10s 内通过60m的路程,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那么该物体在前、后半程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
A. 6m/s、7.5m/s B.5m/s、7.5m/s C.5m/s、6m/s D.7.5m/s、5m/s
图5-17
21.下列物体中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从楼上阳台掉下的砖头 B.草坪上滚动的球
C.沿跑道滑行的飞机 D.沿平直轨道正常行驶的火车 22.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400m决赛中,前300m小明落后于小王,后1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等 C.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D.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小
2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svt,如图5-12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 A.v甲 大于 v乙 B.v甲 小于v乙 C.v甲 等于 v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图5-12
24.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 (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25.作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 A.3:4 B.4:3 C.12:1 D.1:12
2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内的速度是( )
A.15m/s B.5 m/s C.10 m/s D.无法确定 27.某地的道路如图5-18所示,AB=15m,BC=10m,BD=60m.一歹徒在A处作案后,跑到B处时,被C处的小明发现,歹徒以6m/s的速度向D处逃跑,小明迅速追击歹徒,最后在D处将歹徒抓获.小明从发现到抓住歹徒用时______s,小明追歹徒的速度是______m/s.
·D ·B ·A ·C 图5-18
28.有甲乙两列火车,其长度各是200米和300米,甲车的速度是54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米/秒,那么
(1) 若两车相向行驶,从甲车追上乙车开始到跟乙车错开的时间是多少?
(2) 若两车同向行驶,从甲车追上乙车开始到跟乙车错开的时间是多少?
9.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5-13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E.U-8888 日期 02-05-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图5-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