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 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一、 处理信息,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通过列表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
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趁他们兴趣正浓,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我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表,接着我让学生边观察表格,交流表里有些什么,边在小组里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回答道:要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学生无意间就触动了问题的本质。于是我及时追问:怎样才能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同学们热情高涨,全身心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重新观察表格,回忆情景,很快说出小明和小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所以可以从小明买3本、用去18元中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有了这些探索的基础,我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二、 应用拓展,加深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学习之始,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本课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在第一个问题得到满意的解答后,我接着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通过上题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我再组织学生分析辨别,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学生学习数学,关键是体验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去尝试,让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 及时反思,提升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用列表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有关策略的特点,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
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体验中时,我让学生说说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解答的,比比解题过程有什么联系。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普遍认为列表便于整理解题信息和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些发现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题思路,感受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方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体会到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本来是刚刚好的,在最后的十分钟恰好可以把练习讲完,可在讲第一道练习题时由于很多学生没能很好的独立完成,我过多的做了指导,在最后关头没有灵活应变,把握好不好时间,拖了几分钟,导致这节课没有一个很好的收尾。但不管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活动,自己在教学这方面
有了很大的收获,相信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定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