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宗教与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具有现代学科分类学的意义,与古时之意已大相径庭。
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闪米特一神教等神宗教,还有人宗教。宗师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种人宗教,或称圣宗教。除少数将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国人相信圣人孔子并没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圣先师,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为基础的儒家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不会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为人们注重文化知识和格物致知的观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们乐意开放地探讨任何学问的问题,而不存在科学课题的禁忌。中国人的祖先信仰,则是一种基于人的神灵信仰。尽管圣宗教和祖先信仰可以满足人们宗教情感和精神归属的需要,但在儒家文明地区,仍然存在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宗教信仰。
西方语言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原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