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班科学平衡实验教案

2020-10-03 来源:易榕旅网


大班科学平衡实验教案

大班科学平衡实验教案1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我发现孩子在用两根红棒中问交叉叠放后,红棒向一边倾斜,孩子就用教具往一侧放,并告诉我:“我想让它们平衡”。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但孩子利用红棒进行平衡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何不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主题教育呢?于是,“平衡”主题由此而生。 在“平衡”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探索了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并引导幼儿探索了使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的现象,此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的重量,探究红蓝棒平衡的方法。 2、根据验证结果,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

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材料________于蒙氏班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红蓝棒和积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生成________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2、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应该是严谨的,在这个活动中数据是“块数”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点”的干扰。幼儿获得了如何使杠杆两边平衡的方法,并不是两边要放多少量的经验。

综合评析:

活动________于蒙台梭利班级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价值,活动大胆创新、有实效;其次,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在主题活动中围绕关键经验进行探究,层次清晰,发展性较强;再次,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适宜的指导策略。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经验的能力。

大班科学平衡实验教案2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

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

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________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小百科: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