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浅探

2024-01-14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浅探

作者:张明胜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的态势。“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使大学生失去了政策的保障,就业压力变大,就业状况不甚良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大学生择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观 调查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是与之相关的一组数据: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相比2006年增幅达19.9%。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使用了“就业寒流”一词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基于此背景,本文将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择业观的问卷调查如实反映其择业观基本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参考。

基本内涵及构成要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和择业实现途径五个因素。择业观是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对择业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研究思路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要研究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是南京工业大学2007届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择业观相对成熟稳定。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除了对相关书籍、报刊资料等文献的归纳总结,还将通过南京工业大学就业办的帮助发放问卷做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调查,用SPSS对2007届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从数据上作具体统计分析,同时通过一定范围的访谈工作,更直观深入地把握大学生的择业观。

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南京工业大学2007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涉及八个方面共42个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就业期望、自我认识和评价、择业计划与途径、对学校就业咨询服务工作的评价等。

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本次择业观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41份,其中男生占样本的77.9%,女生占21.5%。生源分布情况上,苏南的占40.6%,苏中的18.6%,苏北的占20.3%,其他地区的占20.5%。政治面貌上,共青团员占75.7%,党员20.1%,群众4.2%;分别有40.1%和18.0%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和校院党团干部、学生组织社团干部;79.4%的学生获得校三等及以上的奖学金;48.7%来自农村,27.9%来自乡镇和县城,23.4%来自县级以上城市。59.9%是独生子女。上述数据中有效问卷数的差值为问卷填报时的缺省值。

2.调查结果分析。(1)毕业后去向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择业两种方式。直接择业的方式主要有社会招考(公务员、选调生、国家项目)、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会、亲友和学校推荐、实习就业、自主创业等;间接择业的方式主要有考研、出国深造等。调查显示,在毕业后的去向打算上,63.3%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居于首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考研深造(11.4%),出国(6.6%),自主创业(2.9%)考公务员(2.7%)。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直接择业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目前,双向选择已被许多毕业生接受,由于它直接、公平且选择余地较大,这对大多数没有优越社会关系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途径。此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一次性”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符合目前多数毕业生求稳的择业心态。调查中还显示,随着近年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自己创业才是最好的就业”的观念被不少大学生所接受。“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唤醒了大学生的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意识,许多大学生不再等、靠父母,而是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去闯荡一番。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

间接择业正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由于就业市场“双高”现象日益突出,许多毕业生暂时放弃直接就业而选择考研。一些学生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发展选择考研,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暂时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也选择了考研。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大学生通过出国深造寻求更多机会。这些间接就业形式已为许多毕业生所认同。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47.86%和38.85%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或“很严峻”,只有6.74%认为不严峻。由此可见,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多数的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对于“就业难”的原因,24.51%的学生认为“主要是社会需求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太多相对过剩”,43.74%认为“主要是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改变,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较多”,19.22%认为“主要是用人单位给出的待遇太低,条件又苛刻,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接受”,12.52%认为“主要是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积极主动,存在着‘等、靠、要’现象”。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将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于内因,即自身原因,比如就业观念的陈旧,求职不主动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受现实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的归因更加理性,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

(3)对求职影响因素的看法。在“哪种因素对求职就业影响最犬”这一问题上,被调查者首选“个人的能力素质”(42.12%),其次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29.91%),所学专业(15.66%)和学校的知名度(12.3%)分居三四位。这说明相当的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个人能力素质在择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大学生能够矫正心态转变观念,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内功”来掌握就业主动权。同时应该看到,在倡导双向择业的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等资源在实现择业过程中的力量是不可忽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对工作单位性质、地域的看法。在回答“你最希望去何种单位工作”时,被调查者选择的前三位分别是:事业单位(23.10%)、外资企业(23.02%)和国有企业(22.93%),而选择到基层单位的只有0.97%。可以看出,除了大学生一直比较青睐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对稳定且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外,发展前景好、经济收入高、经营体制较为完善的外资企业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的热点。与此同时,尽管国家近几年一直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比如苏北计划),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许多大学生都望而却步。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实惠和功利的倾向。

相比于最希望去的单位,被调查者在对‘你最有可能去何种单位工作”的选择上态度却有所不同。前三位分别是:民营企业(27.51%)、外资企业(20.51%)、国有企业(19.19%)。两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职业期望虽高,但已经意识到理想与现实可能存在的差距,这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你最希望在哪个地区工作”,位于前三位的是南京、上海、苏州,苏北和西北仅占2.38%和1.32%。吸引大学生的还是那些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相对发达、经济收入高、可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体现自我价值的地方。“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5)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在“选择单位时你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选择“公司和自己的发展前景”的比例最高,占48.59%,从高到低依次是:“薪酬待遇”占25.35%;“工作的地理位置”占9.98%;“专业对口”占6.71%;“工作是否稳定”占4.68%。

结果显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无“发展前途”是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与大学生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就业动力一致。薪酬待遇位居第二说明,对于一名求职者而言,注重薪酬待遇是必要而现实的。薪酬待遇在毕业生心中的分量反映了其迫切的现实需求。“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将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

大学生的专业对口观念逐步淡化。此调查结果和当前大学生择业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和产品换代加速,人们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这就对个人所学专业的背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严格。因此大学生不再固守“专业对口”这一传统观念,只要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金报酬、工作环境对个人今后发展有帮助,即使专业不对口也愿意接受。这说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既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现实的。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假设,由于现有体制下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供求差异,许多专业“冷门”的大学生为谋求一份工作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专业。

(6)对择业就业先后顺序的看法。在问及就业计划大致是什么时,50.90%的学生表示“毕业前抓紧找个单位签约,边工作边慢慢找更好的工作”,29.30%“等找到满意的单位再签”。大学生的就业实现途径开始由“一次就业”向“多次就业”发展。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式。先选择一个可以解决生计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职业的流动“逐步到位”去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现实的职业选择。

(7)对家人意见的态度。“在选择单位时,如何对待家人(包括亲朋好友)的意见”,10.99%的被调查者选择“由他们做主,完全听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69.2%选择“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最终由自己决定”,15.62%选择“完全由自己做主,不考虑他们的意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结合自身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工作,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当然父母的意见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择业观中的积极因素。(1)择业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大学生择业自主意识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就业问题关注强烈。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毕业年级的大学生,21世纪的大学生从人校开始;甚至从填报专业志愿时就已经关注就业问题,年级越高,关注的程度越强烈,他们不仅想了解就业政策、规定,而且很注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形势、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各类职业的基本情况等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择业策略,既听家长的意见,也听老师、同学、朋友的意见,但最终多数是独自做出决断。

(2)职业流动意识普遍增强。与传统的职业观念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终身定位”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认为只要将来从事的职业对个人发展有利,专业不一定非要对口,人不可能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还有些学生认为,初选的职业是暂时的,可以先选择一们置合自己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个人努力,寻求流动机会,再逐步过渡到位,实现自我价值。

(3)自我实现意识逐步强化。大学生在择业动机方面,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突出追求自我发展。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大学生们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突出,在做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即在追求自我实现时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

2.择业观中的消极因素。(1)择业期望仍然偏高。择业期望值,是指求职者要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当前工作收入、发展前途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指标,导致大学生择业期望居高不下。

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近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但高期望值的实现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