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以出口模式与对外投资模式为例
何 谦 余 威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本文从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出发,利用进入国际市场模式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对我国企业出口模式与对外投资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为我国企业从出口型向直接投资型的转变提供建议。
[关键词] 出口模式 对外投资模式 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接近6%。但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 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但对一个企业主体而言,在某一个时间段究竟是选择出口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折衷理论提出了进入模式的三个内在特性。该理论将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中的产品因素(在该理论中体现为交易因素, 即知识价值和隐含性) 以及战略因素(规模经济、国际竞争集中化等) 综合考虑。
一、支持中国企业出口模式与支持对外投资模式因素的比较分析本文在充分回顾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及相关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折衷理论,从三个方面(企业特定因素、环境因素、战略因素)构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框架。企业特定因素则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所有权优势、扩散风险和控制水平影响进入模式决策。环境因素主要通过资源承诺和战略柔性影响进入模式选择。而战略因素主要通过控制水平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国际化经营目标和进入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生产经营控制水平,从而影响不同进入模式的选择。以此为基础对支持中国企业出口模式与对外投资模式的有利因素做比较。(见表)
模式,与我国的贸易政策有关。贸易政策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采用出口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电、轻工、电子、食品等行业。这些产品大多使用的是成熟的生产技术,容易被别的国家模仿。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形成了较低的出口成本,日益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3)国外生产成本高于国内。中国的制造产品的确是有成本优势,对国内企业来说,大多数采用贸易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这种优势却被国外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然后返销国内(或国际市场)所减弱。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国际跨国公司拥有。
(4)文化差异。文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就文化差异程度而言,中西方差异最大。文化传统差距越大,冲突越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难度也越大。中国企业大多选择出口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与国外接触较少,文化差异的影响也较小。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和相互融合,文化差异也在相互了解中慢慢变小。通过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等形式,在不同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学到了很多经验,文化差异对进入模式的影响逐渐居于次要地位。
3.对支持对外投资的有利因素的分析
(1)产业政策。国家鼓励对外投资,继1999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2)在国际市场及东道国市场的经验。我国外贸业务具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市场网络,有大批外贸专业人才。一些企业通过外向贸易的经营活动,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和人才优势,已经有能力走出国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迈出海外经营的关键一步。
(3)技术密集程度。制造业目前仍是国际直接投资中机会最多的热点行业,我国制造业在机械加工、纺织、轻工、化工业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我国适
注:+ 表示有利因素
1.根据以上框架,对中国企业的定性分析,支持直接投资模式的有利因素有8条,支持出口模式的有利因素有7条。
2.对支持出口模式有利因素的分析
(1)产业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因为出口贸易是我国获得外汇的主要来源,出口贸易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所以我国企业热衷于出口
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挥优势。不仅如此,我国制造业的一些技术也具有相对优势,可以在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中发挥其优势。
(4)企业规模。中国的市场巨大,引来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在与这些跨国公司合作、合资、竞争过程中,中国的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例如一批家电类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与竞争对手和国外企业相互竞争,积累经验变强变大,从组织管理能力,跨国经营能力,营销
《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中旬刊)总第458期
12
国际经贸
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
总之,出口模式论立足于近期,关注的是财务业绩,但支持出口的有利因素在逐步减少;而投资模式立足于长期,关注的是市场份额,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强。经过出口阶段之后,随着针对中国企业的关税、贸易壁垒、反倾销等的不断升级,出口企业应该开始考虑到该国直接投资,以保护原来的已有的市场和拓展更大的市场。
三、中国企业从出口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变的对策
利用中国企业国际场进入模式的框架中的出口模式与对外投资模式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中国企业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
1.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导向
跨国经营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不可回避的必然结果。但目前中国的企业对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没有将海外投资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多数企业还将出口看作最重要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正如海尔张瑞敏所说,外销并不表明企业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只要进行跨国投资才算开始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中去。所以要转变观念,从全球视野思考企业的竞争战略。中国企业首先要确立海外发展战略,构建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机制。
2.组织管理能力
出口企业利用出口商或国外代理商销售其产品,没有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其组织管理能力要求也较低。但对外投资的企业则不同,“走出去”的企业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制度,最有效的机制和最科学的管理。所以应加强组织形式创新,提高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一个分散又相互依存,灵活整合的组织组织模式,使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共同协调、灵活决策,实现快速反应,系统整合,将竞争优势用组织能力发挥出来。
3.跨国经营人才
传统的外贸人才只是通晓外语、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但进行跨国经营需要了解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法律人才、财务人才、金融人才,也需要具有战略眼光,懂得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
4.国际营销能力
出口模式通过出口商,或国外的代理销售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营销能力,也不能培养企业的营销能力。但一个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较强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面对全球竞争的环境,企业最高管理层要更多地关心品牌建设,要加快步伐,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品牌国际化,不但可缓解国内过分激烈的竞争局面,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国际上创建自有品牌,为企业获取持续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条件。其次,加强对目标国的市场调研。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l/3的行业和一半以上的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营销惯例等不甚清楚。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E., & Gatignon, H.. Modes of foreig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 1986 17(Fall): l-26
[2]张一弛 欧 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济科学,2001(4)
[3]张天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性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4(11)
[4]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 [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5]商务部:《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外贸依存度 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李继东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本文以外贸依存度这一指标作为切入口,围绕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挖掘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探求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问题
外贸依存度是判断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这个比值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角度说明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状况,反映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是指各种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在一国对外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联系,它是对外贸易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从外贸依存度仅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状况情况。
一、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现状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逐年攀高的态势,1991、1995、2000、2003和2004年分别为33.4%、40.2%、43.9%、60.4%和70.0%。200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154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70%,比1990年的30%翻了一番多,仅与2003年相比就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在出口贸易构成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达到57.1%,比加工贸易高出16个百分点。在进口贸易构成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虽略低于50%,但仍是第一大进口方式。1995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从进口来看,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此后,加工贸易进出口保持着稳定增长,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55%左右,从而真正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二、从外贸依存度看我国的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生产和销售相结合的一种贸易方式,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增加,增值率也大大上升。这表明加工贸易的技术精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前后联系不断加深,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不断拓展,开始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演进过程。
从外贸依存度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对比分析显示,加工贸易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即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已大大高于一般贸易(见表)。
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279.9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3%,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3.3%。然而事实上,加工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13《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中旬刊)总第45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