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405)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基础理论课。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构成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目的、课程、方法、途径等内容。
课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教育是什么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六章 学校及其制度
第七章 教育目的
第八章 课程
第九章 教育方法
第十章 教育途径
第十一章 教师与学生
考试介绍
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
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一)教育学的定义
1.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换言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存在于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
(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3.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
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概括地说,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加以说明。
学校教育:指在学校里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相互教育,一般多指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教育;
社会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自我教育:指人们以本身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对自己提出一定的目标,监督自己的日常行为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然形态的教育:是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耳相传、生活经验传授的教育现象,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
4.教育规律的含义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二)教育科学及其体系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的总的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是普通教育学,所论述的是教育的一般原理,是研究教育学各门分支学科的基础。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如各门学科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教育公益学等直接为教育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分类学科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职业等特征存在的差异性,对教育进行的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学科。
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学科间融合的结果,也是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体系得以完善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学与教育原理
(一)教育原理概念溯源
1.“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哲学”
2.“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或“教育理论”
3.“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
(二)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教育原理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其它学科提供指导;
其次,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
贯穿和主导人类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教育的基本矛盾。
教育中有两大基本矛盾:(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
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逻辑主线。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基于人性和人的本质来实施教育,研究人本身。
其次,教育要培养人,还必须研究教育本身。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着眼于社会需要来研究社会与教育关系。
第二,着眼于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原理必须把教育作为被动性的社会存在,因为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收到社会制约
(2)教育原理又要把教育作为能动的存在,研究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1.古代中国
(1)《论语》
(2)《学记》
2.古代欧洲
(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
首先,17世纪以来,随着新型的实科学校的出现,传统的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中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适用,实科学校需婴新的教师和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城。
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提出的有: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1)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2)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3)在教学上,他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
2.洛克与《教育漫话》
(1)洛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
(2)在教育作用上,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极为重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
(3)在论述教育的内容时,他第一次把教育的三大部分德、智、体做了明确区分。
(4)洛克的《教育漫话》作为一种世俗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学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
3.卢梭与《爱弥儿》
《爱弥儿》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人”;
在德育上实行“自然后果法”。
4. 斯宾塞与《教育论》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是它与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关联程度。
5.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在教学方面,赫尔巴特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确立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其核心思想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它在西方教育史上率先建立了以心理学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体系,使教育学向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 20世纪以来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源。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受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是作为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说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范式研究教育现象,主张把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教育问题研究,让数理统计和心理测量等学科的发展成果成为教育统计和测量的重要基础,从而为教育实验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实验模式。
实验教育学反对传统教育学思辨式和经验式的研究方法,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并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亦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等人。
文化教育学派强调“教育是文化过程”,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止在传递文化、创造文化,而是通过这一过程促进人的人格生成和灵魂的唤醒,即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人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它们,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巨大作
用。
(5)批判教育学
批列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迪厄等。
批判教育学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进行批判,提出“教育应该是政治的”,是不时,是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的,认为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造成社会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2.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学科分化是现代科学充分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学分化借助两种途径:一是“行生性”分化、即从教育学内部纵向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二是“交叉性”分化,即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联烟”的横向分化,又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揭露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人民认清现实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因素;
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和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三,靠理论创造的社会舆论力量来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改革,并提高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必胜的信心。
当代教育学参与实践正在形成新格局,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已形成三条基本途径。一是进行决策咨询。二是指导学校具体实践。三是提炼基层学校的实践智慧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出现,诞生了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 年,是成戌维新运动的产物。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正式颁布的法定的学制系统和师范教育的起始建制。
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根据其《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
(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年)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年)
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社成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年)
1949年到196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对教育学全面“苏化”并进而改造的时期。
这个热潮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翻译了许多苏联的教育学;
二是邀请不少苏联专家讲授教育学,本国学者积极做辅导性或普及性报告,不断引进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三是出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育学讲义和报告;
四是国内出版了许多“凯洛夫版”的教育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当时学习、移植苏联的教育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苏联的教育学强调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学对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教育学建设的角度看,苏联的教育学帮助国人完成了教育学理论模式的格式塔转化,填补了当年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空白。
(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学开始了“革命化”的发展阶段。
(六)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6-)
第三节 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
(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教育原理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原理通过理性的剖析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教育改革的目标。
其次,教育原理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
最后,教育原理能够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校正改革的方向和进程,最终引
导教育改革走向成功。
(二)对教师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正功能的发挥。
其次,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教育研究的价值
学习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地市视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四)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学习教育原理有助于掌握教育规律,根据教育规律做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决策的正确与否。教育遵循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做事,才能办好教育。
(五)对家长的价值
教育原理对于家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首先,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其次,可以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形成家校合作,已形成家庭和学校的办学合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局面;
再次,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影响其子女的的健康成长;
最后,可以帮助家长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习教育原理的方法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学、思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育反思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育理论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学好相关学科,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原理
课后复习题
1.教育学及教育规律的含义。
2.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简述学习教育原理对家长的意义。
4.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