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物理教科书中两个实验的建议
作者:黄永强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第04期
摘要:高中新课程物理教科书中,学生实验探究方法的多方案,体现了探究、合作、创新的新课改特点,本文是在新课改实践中对两个实验的改进和建议,力求达到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增强实验操作性目的,让物理实验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新课程教科书;物理实验;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4(S)-0059-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旧教材相比。实验内容有两个突破,一是增加了探究方法和方案。二是减少了原理步骤编写。目的是突出实验特点,注重过程探究,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动手能力。如果仍然按照旧模式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新课改形势下遇到的困难。在实验中,一要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兴趣,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二要改进实验方法,让实验可以操作,提高效率。下面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人教社2010年4月第3版)的两个实验,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 1 用数码摄像技术研究平抛运动。实现多方案的分组实验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数码相机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平抛运动,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14页“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教材给出了三种实验方案描绘平抛轨迹,按方案一和二都容易描绘平抛轨迹。但方案三既是更精准的,又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还是学生最想去做的方案。能够完成该方案实验,正确运用数码技术是成功实验的关键,以下是笔者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步骤(图1):第一步,以实验探究小组为单位,用粗签名笔在4开大小的白纸上画出边长为2厘米的方格坐标纸(让学生在课外准备),将方格坐标纸粘贴在小木板上。按照方案一中的图5.3-2(插图编号均与教科书的对应插图编号相同)安装好器材,把贴有方格坐标纸的竖直木板作为拍摄背景:
第二步,把数码照相机调整到摄像位置(建议选高帧率摄像机),在让小球平抛运动的同时,用数码照相机正对钢球的一次平抛运动进行全程摄像:
第三步,拷贝这个摄像片段,教师通过计算机将片段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在每组的计算机上操作),把计算机设定为慢速播放状态,以十到二十分之一的慢放速度为宜,对小球飞出水平槽口后的运动,运用鼠标器抓抢暂停小球在背景前的某一帧图像,在暂停状态下,准确地找到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点,并准确地描在已经准备好的坐标系上:
第四步,按照第三步方法,反复播放此片段五到六次,用鼠标器抓抢暂停小球在背景前的不同位置,也准确地描在坐标系上;
第五步,用平滑曲线作出轨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初速度(略)。
这种方法比小球多次运动碰笔尖更精准。实现了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实验,不仅精确度提高了,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如果再把方案一和二也同时编成小组,在同一课堂进行不同方案的实验探究,然后进行小组交换,这种模式就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多方案实验的优劣,更有利于端正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2 合理进行改进,让“合外力做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关系”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教科书必修2第70页,研究“合外力做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关系”实验中。见参考案例二(如图7.6-2),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弹出,第二次、第三次……操作分别改用二条、三条……同样橡皮筋,使小车从同一位置弹出,橡皮筋牵引力对小车做功应该是2倍、3倍……关系,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弹出后的运动情况,就能测出小车每次弹出后的速度,达到研究牵引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为学习动能定理奠定基础(图2)。
这个实验方案构思很好,简单易行,特别适合课堂探究,但具体做起来是有困难的,甚至有较大误差,主要是橡皮筋放松后掉在平板上。容易影响小车运动,而且小车运动范围太小。不利于研究,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小改进:
如图7.6-3所示。把教材中原图7.6-2中的橡皮筋AB段换为AC和BC两段。把BC段用约30em长的细线一端固定B端的小车上。C端连接一个细挂钩(用小别针制作)处于自然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挂状态,可以方便加减挂入的橡皮筋,在平板一端把5条橡皮筋(选购完全相同的优质橡皮筋)固定捆绑在A点铁钉上,另一端(要制作细线套)也处于自然待挂状态,在C端分别挂入数量不等的橡皮筋实验时,既能实现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成倍变化,又能保证小车运动不受橡皮筋影响,还增加了小车弹出后的运动距离,以便打点计时器记录被拖动的纸带(图3)。 一个小小改进,使该探究性实验能够很顺利地进行,实验误差小,效率也高,更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探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2010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栏目编辑 王柏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