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复习

2023-06-05 来源:易榕旅网


《大自然的语言》复习

总体: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的题目指什么?作用?

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运用比喻,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划分段落(本文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物候现象的?)

答:1—3:物候、物候学的定义

4—5: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11—1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1---3)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答: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说明随时节推移,气候变化,自然界呈现出不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语言特点: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生动。作用:使说明对象的特征鲜明生动。)

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勾勒出一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一个接一个开放的热闹景象。

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也流露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充满肃杀。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深秋到寒冬一片肃杀的景象。“销声匿迹”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表现了动物即将冬眠的情状。“衰草连天”写出了草叶凋零枯黄的样子。“风雪载途”更是预先将寒冬的恶劣气候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4、“次第”什么意思?能否改成“竞相”?

答:次第:一个挨一个。

不能改成“竞相”,因为次第是一个挨一个的意思,贴切地表现了花朵按次序一个接一个开放的情景。而“竞相”是争先恐后,没有“按次序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5、第1段有何作用?

答: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下文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6、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行不行,为什么?

7、第2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时间顺序。

8、第2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答:举例子。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也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9、什么叫做物候和物候学?

答:物候现象:同气候有紧密关系,可以帮助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4---5)

1、第4段,“活的仪器”指什么?

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随时节在变化的自然现象。

2、第4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答: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第5段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四个因素的顺序是否能颠倒?为什么?

答: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不能,因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影响程度的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的。而且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所以它又是按照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2、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了下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第7、8、9、10段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

答:第7段: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从而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第8段: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同纬度的内陆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第9段: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也说明研究高下差异这个因素时也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第10段: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4、第8、9、段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答:第8段: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

第9段: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5、指出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答:强调说明相差数少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

答:表示春天短促

6、第8段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中的“凡是”能否去掉?

答:“凡是”强调了范围,表示没有例外,在文中表明只要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都会出现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情况,无一例外。如果去掉,会让人觉得个别近海的地方不是这样。就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7、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答: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也说明了情况的普遍性。

8、第10段的“前者”“后者”分别指什么?

答:“前者”指1741到1750年这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到1930年这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9、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文中涉及的知识,说说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答: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

山上地势高,气温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平地上迟。 (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

10、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答: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11---12)

1、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答: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