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顿挫 悲壮苍凉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曾多次瞻拜诸葛武侯祠,写下过许多凭吊诸葛亮的诗篇。这些诗,因其感悟之深、意蕴之丰、词句之工而广为流传。其中,最为人珍爱和欣赏的就是这首《蜀相》。
初读此诗,你也许会觉得精妙之处只在最后两句。尾联堪称是全诗的精华,乃画龙点睛之笔。然睛何以得点?华何以得显?其为流而非源。单单从此二句无法品味诗歌在整体构思上的艺术特色,也不能领略其景为情先、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互为表里的写景抒情之艺术魅力。
饮水思源。这首诗的起笔是对环境的描写,但绝非只为写景。第一联追寻蜀相祠堂,交代地理位置,实际上一句“柏森森”便已经吐露真情,不言柏翠,也不言柏青,“森森”二字使这苍苍古柏平添了无限的凛凛清气、郁郁凄情。读至此处,谁还能无动于衷,以为只不过是在写祠堂、在写祠堂外的几棵松柏而已?择字不同,则意境大迥,偏偏此景,令人不觉神伤心动!
行文至此,诗情已成,但杜甫写诗,大多顿挫有致、沉郁不凡,此诗亦然。颔联又接上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工笔细描,却也未见什么新鲜手段,笔出不过是碧草青青、黄鹂对鸣,占用两句,岂非冗笔?恰恰相反!正是此二句将首联初萌之凄清沉郁之意生发得淋漓尽致,又正是此二句为那吊古伤今的英雄带来了泪下沾襟的悲壮。乍读此联,读上句,你也许会有芳草如茵春光明媚的感觉,真乃“春风花草香”了;再又看到了仿若“两个黄鹂鸣翠柳”般的欢愉景象,你会说真真是碧草黄鹂,生机勃发,此情此景,欢欣无比了!然而这两句在诗中的作用已如前表,会有如此偏解,只因忽略了最关键的两个字:“自”和“空”。诗不同于词,多用实字,少用虚字。但是,一旦用了虚字,就格外值得玩味。仔细玩味——“自春色”、“空好音”,便会发现:这一“自”,使满阶碧草萋萋艾艾,寂寞荒凉之感油然而生;这一“空”,也越发让人觉得叶边黄鹂的鸣叫亦悲声呖呖,知音无处寻觅空有此般情致,孤独忧郁之情无法排遣。
1 / 2
如此看来,首颔两联才是最后精笔之源。是这蜀相祠堂的森森松柏、独自青春的阶前碧草和空发好音的叶中黄鹂,引发了作者对家国身世的感慨。忆及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念到少壮时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当年,也曾经高视阔步,踌躇满志,指点江山;而今,却只有独步堂前,瞻拜蜀相,凭吊古人;看人家,一个是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是托付江山事业,一个是承接兴国重任,就是这样的情形,不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吗?更何况自己,空有一腔热血,纵然满腹经纶,报国安家却无门!想至此处,阶前林下徘徊的老诗人怎能不百感交集,扼腕失声老泪纵横呢?
《蜀相》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诗风。首颔两联营造了一个整体氛围,凝重而深沉,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逐步深入地体现了其悲壮苍凉的感慨。最后两联追昔抚今夹叙夹议,终于使这种感情喷薄而出催人泪下。这就是诗歌在写景抒情上的整体特点。即景在先,蕴涵情感微澜;情在后,阐发景中深意,情景相生,互为表里。所以说,鉴赏古诗,只有从全局从整体去探询诗句的内在联系,才会更为深透地感悟诗中含蓄的情韵,才能够细细咀嚼出诗中深蕴的滋味儿。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