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01. 认知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02. 认知是人的复杂心里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像.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能力综合起来,去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结构去指导自己行为的总体。
03.大脑皮层分成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04.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式后天习得的
05.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式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
06.用语言词汇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谈虎色变)07.1879年冯特 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08.艾宾浩斯是最早把实验法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09.内部感觉:视、听、嗅、味、皮肤;外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
10.刚刚能后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阀限又叫最小差别。
11.布格尔---韦伯定律:18世纪后半期,法国物理学家布格尔初次发现光觉领域中的差别阈限现象,19世纪前半期,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在研究重量感觉时,也发现了与布格尔所发现的同样的事实。
12.费希纳定律:德国物理学家C*费希纳在韦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费希纳的定律是:感觉与其刺激之对数成正比例。
S=KlogI [S 指感觉量,K 是指常数,I指刺激量]
13.视网膜上有锥状和棒状两种感光细胞,锥状细胞分布在网膜中央,特别是中央窝部分,而棒状细胞则多分布在网膜比较边缘的部位。锥状细胞对强光有较高的感受性,棒状细胞是对弱光有高度的感受性。
14.颜色的3种特性是:明度,由物体表面光线反射率所决定;色调,由一定波长的光线的优势反射所决定;饱和度,由颜色的纯洁性决定。
15、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叫闪光融合
16.听觉空间定位的主要依据(1)两耳时间差(2)两耳强度差(3)两耳位相差
17.在一定时间的空间和条件下,没有运动的刺激模式,而知觉到运动这种现象称为似动
18.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即诱发运动现象。
19.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过程。
20.联想是人脑对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已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回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其表现形式如下。(1)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4)因果关系联想。
21.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
22.表现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性
23.美国的赫尔在1920年首次用实验方法对概念进行研究。
03. 认知阶段的划分:依据我国长期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资料,大多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
下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期[一岁到三岁] 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 童年期或学前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3饱和度
04. 在同一时间内,大脑只有在某些区域的 神经细胞出处在积极活动状态;而另一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却处在安静状态前者称为兴奋后者称为抑制。
0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事物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
06. 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它永远是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07.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08.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加以意志努力的注意。
09.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的注意,但不需要意志努力,是由注意转化而来。
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注意的一种规律,称它为注意起伏现象,也叫注意动摇。
10.主体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这种品质,就叫做注意的转移。
1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感受性是指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阈限,也叫最小觉差。辨别出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13.布格尔---韦伯定律:18世纪后半期,法国物理学家布格尔初次发现光觉领域中的差别阈限现象,19世纪前半期,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在研究重量感觉时,也发现了与布格尔所发现的同样的事实。
14.费希纳定律:德国物理学家C*费希纳在韦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费希纳的定律是:感觉与其刺激之对数成正比例。
S=KlogI [S 指感觉量,K 是指常数,I指刺激量]
15.当照明条件改变时,视觉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适应光强度的改变,以便产生清晰的视觉,这就叫做视觉效应。
16.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回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就叫做闪光融合。
17.当刺激停止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有感觉印象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后象。
18.在人的生活中,经常是两种或两中以上的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或不同分析器,由于分析器的不同状态,就产生对比现象和或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19.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产生出同时对比现象,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同样的灰色正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得比在黑色背景更暗一些。
20.对比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2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是,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个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综合反映。
22.空间的知觉包括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23.时间知觉是一种感知时间的长短.快慢.节奏.先后的复杂知觉。它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24.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和 移动速度的知觉。
25.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够迅速的从背景中挑出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26.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着文艺知觉特征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27.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点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8. 空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反映。空间知觉是凭借某些分析器得来的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状,立体,距离,方位等的认识。
29.立体与距离知觉也统称为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他是种更为复杂的空间知觉,物体的立体和距离的知觉。
30.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时间关系的知觉,它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先后顺序的反映。
31. 空气透视:估计事物的远近,对事物知觉清晰程度形成的距离知觉。
33. 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即诱发运动现象。
34.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运动过程。
35. 记忆是在人脑中对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
36. 当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人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在极短的时间内,仍保留其印象,这种只是在瞬间储存的信息,称为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37.实际的材料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内,这属于短时记忆。
38.长时记忆的储存时间从一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生不忘。
39.识记是人获得巩固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语言来说,就是信息编码的过程。
40.机械识记是学习者对材料识记不加理解,只是根据其表现形式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
41.意义识记是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42.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43.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44. 例如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总是对其首.尾部分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对中间的的部分识记则较难,也容易忘。这种在回忆材料时经常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识记的材料最易回忆,且遗忘较少,这种现象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记住,且遗忘较少,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45.回忆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6.
47.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接触它的时候,有种熟悉之感,知道它是以前感知过事物。
48.表象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具体事物被保留在头脑中,当该事物不在面前时所浮现的心理形象。
49.想象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中已有表象结合成新表象的一种反映过程。
50.再造想象是依据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1. 在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任务,独立的构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叫创作想象.
52.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
53.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54. 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的.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思维活动.
55. 发散思维是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
56.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明确了的规则或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导出出发点,并在这个出发点,像辐揍般地指向惟一正确的答案.方法或结论.
57. 直觉思维是指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选择和把握的思维.
58. 依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种.日常生活概念是在人们交往和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
59. 人工概念:为了揭示概念形成的规律,心理工作者运用实验法探究概念形成的阶段和影响概念变化的因素,以及有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等问题.这也称为人工概念研究.
60. 美国的赫尔(Hull)在1920首次用实验方法对概念进行研究.
61. 所谓变式是指在提供用以形成概念的那些直观材料变换形式,使其本质保持恒定,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非本质属性,或时有时无.
62. 所谓问题解决是指,对由一定情景所引起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目标,通过记忆.思维.想象.技能.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3.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状态.最早研究心理定势的人: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ehins)做以下实验P227页
64. 某种物体经常以某种方式使用,其功能就被固定在那种物体上,以至影响一般人不考虑该事物是否还有另外的功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65. 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与过程,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
66. 口头言语指一 个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某种语言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67. 书面言语是指一个人凭借某种语言.文字影响别人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影响的活动.
68. 内部言语是一种思考问题时自问自答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它不直接起交际作用.
69. 前语言区主要是布洛卡区,它位于左额页第三额回后部,主要与语言表达有关.布洛卡区受损伤的病人说话不流畅,发音不清楚.........后语言区主要包括威尔尼区,它位于左颞页后上部,它与语言理解有关.威尔尼区受损伤的病人言语流畅.语法正常,但内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70.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右半球与空间知觉.形象思维有关,而左半球同抽象思维.细节分析有关,能进行说.写。计算等活动,是语言功能的优势半球.
71. 我国的心理学界一般把能力定义为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
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构成个性心理特征..
72.智力是认识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即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
流体能力是指在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中表现的:如词汇.关系的认识.演绎推理.概念形成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74. 晶体能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 获得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计算智商的公式:IQ=MA除以CA乘以100.(MA为智力年龄,CA为实际年龄)
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
韦氏智力测验改变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即以同年龄组的总平均数当做智商100,标准差为15,用个人的实得分数与总平均数比较,就可以看出他在同年龄组的位置. 离差智商:IQ=15(X---M)除以S再加100 [X 为实得分数,M为个人在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同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75. 感受性是指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6.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名词解释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创造性思维:指提供新的,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依据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观察: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往往表现在一般的最普通的活动中,即或最简单的活动,都离不开这种一般能力。
变式: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
晶体能力(智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语文、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
注意的起伏(动摇):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叫…
直觉思维:在不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
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有目的的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是由随意注意转化而来。
想象:指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结合成新表象的一种反映过程。
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明确了的规则或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导出出发点,并在这个出发点,像辅
辏般地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方向或结论。
定式: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表象:指曾经作用于人的具体事物被保留在头脑中,当该事物不在面前时所浮现的心理形象。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个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综合反映。
意义识记: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发散思维: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
简述或论述:
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二,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三要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写报告的能力。
2.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一,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二,材料的性质、形式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三,从不同的感觉道得到材料对识记的影响。四,识记方法的影响。
3.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答: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运动变化,事物的新异性) 2.人的自身状态。(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期待,身心的健康状态)
4. 遗忘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答:1.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制约。2.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遗忘规律。因素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影响.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5. 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条件
答: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
3.刺激物的活动性
6. 简述颜色视觉的“四色说”
答:黑林提出,他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各种颜色都以这三种视素的同化和异化的两种对立过程而产生。
7. 简述阅读过程的自上而下模型
答:这种模式由古德曼为代表提出来。1.他认为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字游戏。阅读并不是对所有文字精确辨认,而是选择最少、最有效的线索进行加工。2.认为阅读是一种选择过程,在读者预期的基础上,选择最少的从知觉选择而来的语言线索,进行加工后形成暂时判定,这些判定在继续阅读中得到证实、提炼或否定。3.他强调经验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方向也较单一。
8. 简述阅读过程的自下而上模型
答:这模式以高夫为代表提出也称高夫模式,它描述了读者从看到文字时起知道理解文字意义止的整个阅读过程。高夫模式:视觉系统-肖像-扫描器,模型认知程序-特征等机器-译码器,译码本-音素带-心理词典-MERLIN 词法语义规则-存储器 理解后的句子-言语表达系统 。高夫认为是从字母辨认开始,逐步达到词、句子、语义的理解,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模式中,每一步信息的加工都是在前一级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向是自下而上单向进行的。
9. 简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
答:一,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生成能力,他认为人类天生就存在一个语言获得装置,即普遍语法。二,他认为言语形成的核心是句法规则,它包含两部分: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三,他认为句子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与深沉结构两部分。这种就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10.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长、宽、高三个维度,一为认识操作:认识、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第二维度为内容:图形、符号、意义、行为。第三维度为产品: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意。
11.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首先,能力影响着知识、技能掌握的难易和速度。也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是能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但在新情况下,能不能运用知识、技能这就表现出这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如何,是强还是弱。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促进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他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也就不能表现和发展。
12. 影响推理的因素
答:一,材料的性质影响推理的进程。二,推理提前的气氛对推理正确性也有影响。三,个人的态度
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13. 试述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过程)
答:一,发现问题。二,明确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五,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重叠性。
1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一,动机。二,问题情景。三,定式作用。四,功能固着。认知技能的迁移。六,拓宽思路。七,个性因素的影响。
15.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答: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7岁以上)
16. 简述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
答: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提出,他认为头脑在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方面是有限的因而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设有过滤器装置致使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允许某部分信息输入,进一步加工达到意识水平有些就被过滤掉了。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加工原则进行的,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排斥在外、 衰减器理论是特瑞斯曼提出,认为当信息通过衰减器不被注意或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衰减器只能阻断次要信息,而不能排除对人含有特殊重要性的非主要刺激通过
17.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答:选择: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成为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整体:不是把对象知
觉成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知觉为一个整体。恒常:在对象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理解: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18. 结合记忆规律论述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答: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依据这种情况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对刚刚学过的东西,应该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复习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强。反复阅读与常识回忆相结合,是复习的有效方法。复习时间的正确分配,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要优越。多种形式的复习比单一形式的效果优越。
19. 简述智力的个别差异
答:1.智力发展水平,个体差异.2.智力类型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20. 简述三种记忆系统及其关系(瞬时、短时、长时)
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信息首先以极短的时间存储在瞬时记忆中,对信息还没有进行心理加工,是孤立地存在着,极不稳定。随后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步编码变成短时记忆。在经过对信息的重复,就成为长时记忆。刺激-瞬时记忆 消失(痕迹消退)-短时记忆 遗忘(痕迹消退或干扰) -重复 长时记忆
21. 视觉的“三色说”
答:由杨格和黑尔霍尔提出,他们从颜色混合规律中推出,由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一切其他的颜色。他们假定,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波。当复杂的光波以不同的比例,同时作用于三种或两种装置时,将根据颜色混合的规律得出不同的颜色,当各波长的强度相同时,产生白色或无彩色感觉。
22.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答:一.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1.日常概念的影响2.变式的运用
二.词语和感性材料相结合三.下定义四.形成概念五.概念运用
23.论述如何科学的组织复习?
一.复习是巩固所识记材料与遗忘做斗争的重要手段 二. 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根据这条遗忘规律说明要及时复习。三. 反复与尝试回忆相结合,是复习的最有效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尝试会议比反复诵读是更为积极的活动过程。四. 复习时间的正确分配,对于识记效果有重要影响。大量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优越。
24.论述在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一)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概念是通过感性材料的概括而逐步形成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越全面。(1)日常概念的影响,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相一致时,对科学概念形成有积极影响,不一致则起干扰作用。(3)便变式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某种事物的科学概念,不仅要提供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而且必须依据变式法则提供感性经验。(二)语词和感性材料相结合,词语概念和感性材料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在感性材料部充足的时,可以由语词引起的表象来补充:其次,语词可以引导对所观察的实物的比较、分析活动。(三)下定义,下定义是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去表答概念的内涵,准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四)形成概念体系 ,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构成各种各样的概念体系。(五)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指把已经概括了的一般的东西,应用到个别的特殊的事件。运用概念是检验我们是否掌握了概念或掌握概念的深度尺标。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较强的动机会使人的行为不表明确,动机过弱,往往不能激发解决问题的劲头或危难中辍,动机过强使情绪处在高激动水平,反而影响顺利解决问题。保持适中强度的动机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2)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简单、越明显,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事物都呈现在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相反,复杂、隐匿的问题情境,就有碍于问题解决。(3)定势作用,往往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固定的方式作出反应 。而这种方法在问题稍有变化时则可能不很有效,甚至遭到失败。(4)功能固着,某种物体经常以某种方式使用,其功能就被固定在那物体上,以致一般人不考虑该事物是否还有另外的功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5)认知技能的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影响。已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技能掌握产生积极地影响叫做正迁移,消极影响叫做负迁移也叫干扰。(6)拓宽思路,知识面窄,懒于思考的人,思路不可能顺畅,严重影响解决问题。必须发挥多指向、多起点、多维度的思维品质。(7)个性因素的影响,个性对问题的解决由严重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