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复习重点

2020-12-15 来源:易榕旅网


(依据2009年修订版教材)

第一章

1.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 P1

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是在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P2

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指导思想)是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P2

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P3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P3

6.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P7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9

8.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是 道路问题 P11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是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P11

10.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是 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性的科学把握 P11

11.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据是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P11

12.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根依据是

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P11

1

1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P13

1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P14

15.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 实事求是 P15

16.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指导思想是 1945年,党的七大 P15

1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P23

1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P23

1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P23

20.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题目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P23

21.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的命题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24

22.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P24

23.“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 1997年 9月,党的十五大 P24

24.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 党的十五大 P24

25.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写入宪法是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P24

2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24

2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P24

2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P28

29.我们党在2l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P28

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P28

31.新世纪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P29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P29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坚持与时俱进 P30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坚持党的先进性 P30

3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坚持执政为民 P30

36.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是 党的十六大(2002年) P30

3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写进了宪法是 (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P30

38.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P33

39.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是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性 P34

40.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是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P35

41.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P36

3

42.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是 党的十七大(2007年) P36

4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发展 P36

4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 P36

45.以人为本就是以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P37

46.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P37

4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P37

第三章

1.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认清国情 P64 2.近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

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P64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P65

5.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P65

6.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P65

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P66

8.近代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是 五四运动 P66

9.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在

P64 4

党的二大 P67

10.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 党的三大 P67

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是在 党的四大 P67

12.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党的八七会议 P68

2/12 . 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在 1926年前后 P68

3/12.毛泽东提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是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P68

13.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是在

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P69

14.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P69

15.新民主主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P69

1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P 69

17.在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

封建剥削制度 P70

18.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P70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的任务是

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P70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任务是

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P70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动力是

工人和农民 P71

5

22.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中国无产阶级 P71

23.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农民问题 P71

24.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P72

25.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P72

26.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又联合又斗争 P72

2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P72

28.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谁手中 P72

2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P73

30.社会主义革命所要实现的目标是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P75

3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P76

3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P77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P77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P77

3/33.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的内容是

没收官僚资本 P77

6

4/33.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保护民族工商业 P77

3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P78

35.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

共产主义思想 P78

36.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P81

3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P82

38.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是指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P85

第七章

1.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P 16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P 164)

3.改革的内在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P 164)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P 166)

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P 167)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 (P 166)

7.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 166)

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 (P 167)

9.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发展 (P168)

10.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稳定 (P 168)

7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开放 (P170)

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P 172)

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2001年12月 (P 173)

第八章

1.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P178

2.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P179

3.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180

4.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P180

5.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P180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邓小平 P182

7.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表现在四个坚持 P184

8.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

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P188

9.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

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P188

10.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P189

11.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

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P192

12.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 P193

13.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P193

14.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P194

8

15.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 P195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P195

1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 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P196

2/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其原因是 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P198

3/17.现阶段,坚持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出发点是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P198

4/17.现阶段,坚持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是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P198 18.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P203

19.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P204

20.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

加强自主创新 P205

21.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 集成创新能力 P205

2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P206

2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是— 科技人才 P206

2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P207

25.始终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P210

9

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P211

2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

农村 P211

28.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P211

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P214

3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P214

3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P214

第十章

1.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 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P 248)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 (P 250)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P251

4.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P253)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P253)

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P255)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P256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10

树立共同理想 (P258)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P259)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P259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P260)

12.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

实现共产主义 P260

1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P260

14.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

以爱国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 P260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P261)

1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

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P263)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P263)

18.当今时代,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

科技竞争 ( P265)

19.教育是

民族振兴的基石 (P266)

第十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P 271)

11

2.我国历史上提出“兼相爱”、“爱无差”思想的是 墨子 (P 271)

3.发表于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一文的作者是 傅立叶 (P 272)

4.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见之于

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P 272)

5.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 党的十六大报告 P273

6.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P273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P281)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P281)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P281)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P281)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P281)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281)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P282)

14.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

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

党的十七大 (P284)

15.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经是

发展教育 (P284)

12

第十三章

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P317)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P318)

3.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 生存与发展 (P319)

4.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 对内图稳,对外思和 (P319)

5.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旋律是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P320

6.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 包容精神世界 P320

7.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P321

8.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多极化 (P321)

9.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是 经济全球化 (P322)

10.当今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力量是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P319)

1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

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P321)

12.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

军事力量 (P321)

13.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实力的基础是

经济力量 (P322)

13

1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 P322)

15.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P322)

16.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是

新科技革命 (P323)

17.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资本的跨国流动 (P323)

18.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

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P326)

19.首次代表中国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周恩来 P326

20.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P327

2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P327)

22.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的外交战

略是

一条线 (P328)

23.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独立自主 P328

24.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是

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P329)

2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

国家主权平等 P331

26.中国政府主张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P333)

第十五章

14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3)

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工人阶级 (P363)

3.首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会议是 瓦窑堡会议 (P364)

4.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

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P364

5.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P365)

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366)

7.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 (P371)

8.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脱离群众 (P371)

9.中国共产党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利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是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P372)

10.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

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P376)

1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P381)

重点思考题 (共15题):

第一章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3-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5

第七章

4-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5-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第八章

6-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

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7-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十章

8-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9-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0-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11-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2-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第十三章

13-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十五章

14-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5-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