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四、 五、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注意:
必须要有正确的公式、计算过程、代入过程、正确的结果表示方式和计量单位,并且按照题目保留小数位的要求保留小数位数,可以多保留不能少保留。
速度指标、标准差系数、指数都是用百分数表示的.
复 习 内 容
第一章
1、统计的三个涵义
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 统计学 2、统计学研究对象及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方法 数量性 总体性 具体性 社会性 3、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可分为有限总体(人口、企业数等)和无限总体(大海里的鱼资源数) 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4、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企业职工情况)和数量标志(年龄)
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 标志与指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 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第二 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的数量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 第三 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致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 第四 标致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 地点范围 联系: 1 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既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量的总和,也可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 2两者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5、变异与变量
是指标志(包括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人数)和连续变量(身高) 按其所受因素影响的不同 确定性变量(增加施肥乐意使农作物增产)和随机性变量(雨
1
量)
第二章
1、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集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
统计学的重要性
1 社会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 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环节
3统计调查理论和方法在统计学原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几项基本内容: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六、选择调查方案 (直接观察法 报告法 采访法 网上调查法) 2、统计调查的分类
1 普查 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 0年进行 农业普查 10年一次 逢6年份进行 经济普查 10年两次 逢3 逢8 2统计报表制度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划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①全面调查:构成总体的所有单位的调查。如:普查,我国的普查主要有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
②非全面调查:构成总体的一部分单位的调查。如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各省的粮食产量都是抽样调查的结果。
2、按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①统计报表: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定期的调查方式。如: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②专门调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所组织的一种调查方式。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时调查
①经常调查:随着现象的不断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如: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量等.其数值变动很大。
②一时调查:间隔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对现象进行调查登记。如:人口数,固定资产总值,生产设备数等。其数值变动不大。
3、各种调查组织方式的目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P33
4、统计分组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把同质总体中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把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与组之间资料的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作用 1划分现象的类型
2
2 揭示现象内部结构
3 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5、分组标志的选择原则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2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分组的适用情况
根据连续型和离散型两种变量的不同特征,在分组时,离散型变量如果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是单项式的。如果变动幅度大,分组应该用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标志变量由于无法逐一列举其数值,其分组只能是组距式分组 7、组距与组数及全距的关系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总体中各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称次数分布. 1 钟型分布 2 U型分布 3J型分布
9、统计表的构成及种类
统计表是统计用数字说话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把统计调查得出来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出一些系统化的统计资料,将其按一定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内,这个表格就是统计表。
1 总标题。 2分标题
3 纵、横栏组成的本身及表中的数字。
第三章
1、总量指标的含义
总量指标是反应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也称为绝对指标或绝对数。 2、时期、时点指标的内涵及如何区分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
1 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他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 2 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即各期数值相加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 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 3、各种相对指标的判别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 *100% 本年度计划单位成本降低6%,实际成本降低7。6%。
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相对数=1-7。6%/1-6% *100%=98.29% 成本降低率比计划多完成1。17%
计划成本相对数=实际平均数/计划平均数 *100%‘ 计划执行进度=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
5年计划完成程度=5年计划末年实际达到的水平/5年计划规定的末年水平 2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数=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 *100% P79
3
3比例相对指标 4比较相对指标 5 强度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4、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
5年计划完成程度=5年计划末年实际达到的水平/5年计划规定的末年水平P75 5、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用等 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数 ∑x/n=/x=(x1+x2+…+xn)/n
加权算术平均数=/x=x1f1+x2f2+…+Xnfn/f1+f2+f3+f3+…+fn=∑Xf 调和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Xh=n/∑f/∑1/X f=∑m/∑m/X 6、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它能直观地说明客观现象分配中的集中趋势 条件是 总体的单位数较多 中位数居于中间位置的
7、变异指标的内涵、性质及作用
它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又称离散程度或离中程度。
1标志变动度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标志变动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愈小,反之. 2可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或协调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程度。
8、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应用
标准差是测度数据离散度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P119 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值越小,说明平均数代表性越好,反之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
1、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1在绝对数动态数列中,如果各项指标都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这种绝对数动态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时期数列的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的,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时属的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时期愈长,指标数值就愈大。 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2时点数列 在绝对数动态数列中,如果各项指标都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瞬间)所处的数量水平。
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相加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登记一次而取得的 2、序时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统计上叫序时平均数
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动态数列来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数列来计算的
平均发展水平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4
3、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P138
4、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概念、分类及其关系
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 5、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公式及其运用 P152
6、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 1 长期趋势 T 2 季节变动 S 3循环变动C 4 不规则变动I Y=T+S+C+I
7、最小平方法的原理及其运用,掌握直线趋势方程.
就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原有的动态数列配合一条适当的趋势来进行修匀。根据最小平方法的原理。 P162
第五章 统计指数
1、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作用
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
狭义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狭义的特点 综合性和平均性
作用 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分析多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 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对多指标的变动进行综合测试 2、统计指数的主要分类
按照现象的范围不同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统计指标的不同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表现形式不同 综合指数 平均指标指数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指数所说明的多少 两因素指标 多因素指标
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所采用的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同度量因素的含义、作用及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
同度量因素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为可以相加的因素 1)媒介作用(同度量作用) 2)加权作用.
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格
4、总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 式中: ——物量总指数
5
q—-物量(指数化因素)
p-—商品价格(同度量因素) 下标1——报告期 下标0——基期 1)数量指标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
5、根据指数体系的指数推算及因素分析
指数体系是由3个或3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所组成的数学关系式 作用 可以用来推算体系中某一个未知的指数。 可以作为因素分解方法之一
第六章 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含义及特点
广义:抽取部分单位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推断全体。
非随机抽样:通过主观判断,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单位来推断总体。如民意测验.
随机抽样:根据大数定律,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具有同等被抽中机会,抽取样本,并根据样本推断总体.
狭义: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观察,并运用数理统计原理,由部分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推断分析。
一般地,属于随机抽样. 2、抽样的目的及基本原则
1 抽样调查的目的是由部分来推断整体 2抽选部分单位时要遵循随即原则
3抽样调查会产生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且可以加以控制。 适用范围
1 有些事物在测量或实验时有破坏性,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
2 有些事物总体上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可行 3 和全面调查相比较,抽样调查能省人力 费用和时间 而且比较灵活 4 在有些情况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比全面调查要准确 5 用抽样调查的资料修正和补充全面调查资料
6抽样调查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7 利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对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
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下抽样误差的比较
1、抽样方法:从全及总体随机抽取得部分单位的集合体 样本数目与样本容量有关,也与抽样方法有关,样本容量既定,则样本数目取决于抽样的方法. 抽样方式不同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样本要求不同 考虑顺序抽样 不考虑顺序抽样、 4、抽样平均误差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抽样误差:来源于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这种误差的直接表现就是没有真实客观地搜集或记录被调查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特征,从而使所计算的统计量偏离其真实值。
登记性误差存在于所有的统计调查中,而且调查的范围越大、调查单位越多,产生误差的可能性越大。
登记性误差与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技术、调查人员的责任心、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等
6
密切相关。
2、抽样平均误差的影响因素: 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
1)全及总体标志变动程度。总体标志变动越大,抽样平均误差越大,反之则越小。 2)抽样单位数的多少.其他条件不变,抽取的单位数越多,抽样平均误差越小,反之越大。3)抽样组织的方式. 5、全及指标的推断 1无偏性 2 一致性 3有效性
6、抽样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前四种组织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 机械抽样 整群抽样 多阶段抽样
7、必要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确定抽样单位数的原则和依据
原则:保证抽样推断能达到预期的可靠程度和精确度的要求下,确定一个适当的样本容量. 依据:(1)推断可靠程度和精确度要求;高则抽样单位多,反之少. (2)总体变异程度,大则多,小则少。
(3)采用何种抽样组织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所需要的抽样单位数一般大与其他抽样方法,不重复抽样所需要的单位数少于重复抽样。 (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联系、区别
1、函数关系:一种确定性、严格的依存关系,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准确表示出来。 2、相关关系: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依存关系,但不是固定的。 1)现象之间客观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2)这种依存关系不是确定的,而是围绕所有标志值得平均数上下波动。 从某种角度说,函数关系是相关关系的特例。 2、相关的种类
因素多少 单相关 复相关
相关形态 直线相关(线性相关): 正相关(同向变化)和负相关(反向变化)
表现近似直线
曲线相关:表现近似曲线.
相关程度 完全相关:实质就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 不完全相关:这个是要研究的相关分析。 无相关:因素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3、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相关密切程度的判别 1、积差法
协方差:用来表示变量关联程度的绝对指标。显然受标志大小的影响. 相关系数:用无量纲的系数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2、简捷计算方法(三个简捷公式)
7
已知平均值时,可采用:
已知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可采用:
相关系数的数值有个范围 —1≤r≤1
相关系数r的数值越接近于1(+1或-1)表示相关关系越强,越接近于0 表示相关关系越弱 4、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0.3-0。5 是低度相关 0。5 —0。8 是显著相关 0。8以上是高度相关
5、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应用 1、确定自变量x和因变量y。 一般根据问题的性质、相关理论和常识确定。如果不能确定,或者两个变量互为根据,则存在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y倚x)的回归方程和y为自变量,x为因变量(x倚y)的回归方程。
2、建立一元一次数学模型
这里采用第一个模型。a称为截距,b称为斜率。
a的经济含义一般不作解释,b的经济含义是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平均变动b各单位。 6、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及其关系
5.3。3 相关系数r与回归系数b的关系[理解] 我们知道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回归系数则是表明变量间数量增减关系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大家知道:
若将 b 乘以X和Y变量的标准差之比,结果又如何呢?
(5。7)
如例题 2:
5.3。4 判断系数r2和估计标准误差Syx[理解与应用]
8
直线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区别:
1。资料要求上
回归只要求Y服从正态分布,对X可以不要求;相关要求两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
2。应用上
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量关系用回归;说明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相关.
3.意义上
回归系数b表示X每增(减)一个单位,Y平均改变b个单位;相关系数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
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4.计算公式不一样
5。取值范围不一样:—∞<b<+∞,-1≤r≤1. 6。单位不同:b有单位,r没有单位.
简答题方面的要求:(6道选3道) 1、简要回答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时期指标的特点: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他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
时点指标的特点: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他的么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发展到一定时点上所处的水平。
2、简要回答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不同的类型组的统计方法。 作用:统计分组是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划分现象的类型(从类型分组的角度) 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从结构分组的角度)
9
3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从分析分组的角度)
3、简要回答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1抽样调查的目的是由部分来推断整体 2抽取部分单位时要遵循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会产生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且可以加以控制。
4、简要回答抽样调查的特点.
概念:在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是说明同质总体内某一些数量标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如商品的平均价格。
应用原则:讲数量差异抽象化.只能就同类现象计算.能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5、简要回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概念:
统计指数(简称为指数)的编制是从物价的变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或差异的相对数,都是指数.如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
狭义: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如全国的零售物价指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股价指数等。 作用:
1.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多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
10
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4.对多指标的变动进行综合测评
6、简要回答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编制原则。
概念: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的一般关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以进行估计或预测的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分直线回归和曲线回归.直线回归分析又分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特点:回归分析要先确定因变量(结果),自变量(原因)。相关系数则不需要确定因果变量。
计算题方面的要求:
1、平均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2、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重点是时期数据和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或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3、总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4、置信区间估计(包括样本平均数估计推算总体平均数,样本成数估计推
算总体成数);样本必要单位数的确定
5、相关系数计算,回归方程的建立并根据自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的
数值,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涵义。
计算题复习题
1. 某研究所设计了一条新玻璃生产线生产,玻璃中含的气泡数量是玻璃质量的一个指标,为了检验新
生产线是否比老的生产线更稳定,试生产了100块玻璃,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保留2位小数)
气泡数(个) 1 2 3
11
玻璃(块) 50 20 15 4 5 6 合计 10 3 2 100 1) 求试生产的玻璃的平均气泡数;
2) 根据以往资料,老生产线生产的玻璃气平均泡数为3。04个,标准差为1.89个,判断新生
产线是否比老生产线稳定。
2. 已知乙单位职工平均劳动生产率为2。3万元/人,标准差为0。9万元/人,甲单位职工劳动生产
率资料如下:(保留1位小数)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4以下 4-6 6—8 8-10 10以上 总产值(万元) 30 60 300 80 90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计算甲单位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数;
2)比较甲乙两单位哪个单位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更小些。
3. 已知两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表:(保留1位小数)
商品名称 甲 乙 合计 单位 件 双 — 销售价格报告报告期销售额(万元) 期比基期增长% 3000 4000 7000 8 —5 - 计算:1)计算销售价格总指数及销售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绝对额
2)如果已知报告期销售额增长13%,计算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4. 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资料如下(保留1位小数点): 产品 甲 乙 丙 基期产值(万元) 300 160 200 产量变动率(%) 8 9 -3 1)计算产量总指数和产量变动对产值的绝对影响; 2)已知报告期产值比基期增长了9%,计算产品价格总指数和产品价格变动对产值的绝对影响。
5. 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产量及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保留1位小数) 产品 甲 乙 丙 基 期 单位成本(元/件) 3.0 4。0 5。0 产量(万件) 5 3 6 报 告 期 单位成本(元/件) 2.5 4.5 4。0 产量(万件) 6 5 8 1)报告期总成本的相对和绝对变动是多少?根据题意,总成本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2)分析各种因素对总成本的相对和绝对影响程度,并列出因素分析式,并简要说明。
12
6. 某市2004年为了调查刚毕业1年大学生的收入水平,调查了10000名毕业生,计算得月平均收入
为2000元,标准差为600元.(结果保留1位小数) 1)计算95.45%(t=2)的概率保证程度下,2004年毕业生的平均收入。
2)2005年、2006年也分别进行类似的调查,标准差分别为500元,700元,2009年又要开展此类
调查,这次要求误差不超过80元,概率保证程度为95%(t=1.96),则这次调查至少需要调查多少名毕业生。
7. 某市2003年为了调查5岁以下幼儿的性别比例,抽查了500名幼儿,发现男孩占45%.(保留1位小
数)
1) 计算95%(t=1。96)的概率保证程度下2003年女性幼儿比重。
2) 2005年、2007年也分别进行类似的调查,标准差分别为48%、43%,2009年又要开展同样的调查,这次要求误差不超过4%,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t=2),则这次调查至少需要调查多少名幼儿.
8. 已知两个变量和的有关数据如下(假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保留四位小数) ,,,,,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并说明相关关系;
(2)建立倚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回归系数的含义。用最小平方法建立倚的直线回 归方程,并说明斜率的含义.
9. 某地区2000—2005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产量保留整数,其余保留1位小数)
年 份 粮食产量(万吨) 累计增长量(万吨) 环比发展速度(%) 2004 200 —- —— 2005 110 2006 15 2007 30 2008 111 2009 60 1) 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2) 计算该地区这期间的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及年平均增长速度。 3) 如果按照此平均增长速度增长,预测2010年的粮食产量。 10. 某企业2008年资料如下(保留2位小数) 季度 产值(万元) 职工人数(季初) 1季度 300 98 2季度 310 101 3季度 400 100 4季度 450 100 2009年第1季度 430 110 1) 计算该企业2008年的平均人数;
2) 计算该企业2008年的月平均产值;
3) 计算该企业2008年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4) 计算该企业2008年劳动生产率。 11. 对10000户家庭进行收入支出调查,资料如下:(保留2位小数)
收入(元) 1500以下 1500—2500 2500-3500 支出(元) 1000 1200 1600 13
3500-4500 4500以上 2010 2680 1)计算收入与支出的相关系数,并判断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 2)建立支出倚收入的直线方程,并说明回归系数的含义。 3)预测收入达到8000元时,支出的平均水平。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