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4-09-16 来源:易榕旅网
略论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 勋 王 贝 王蓓蓓 王馨雨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期

刘勋王贝王蓓蓓王馨雨

本文研究了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发现武汉众多高校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阶段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欠清晰和课程设置欠科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趋势加剧、缺乏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基于此,本文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一、引言

目前武汉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院校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等,若算上独立学院,共有十余家。综合这十余家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不难发现,他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非常接近,除华师突出培养师范人才、民大突出为民族地区输送旅游人才外,大多是培养“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管理、经营、规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另外,通过实地调研,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教师均为没有行业经验的“高学历”、“跨学科”、“学术型”人才,仍以传统教学方法授课,这种高度的雷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脱离市场趋势日益明显,专业发展环境日益恶劣,专业竞争力下降和边缘化,学生就业质量滑坡,转专业愿望强烈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思考,希望能与关心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同仁交流共勉,也请专家学者多多指导。

二、武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欠清晰,课程设置欠科学

纵观国外及中国近年社会发展的实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够用型”人才,而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任务,所谓实用是本科学生一定是具备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意识的人才,上能去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中能去服务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创新创业;所谓够用是学生不一定是全能型人才,但必须掌握旅游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熟悉旅游行业基本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就武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多数学校培养定位雷同而且较为模糊,甚至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培养的学生跟高职高专的学生有什么区别。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盲目跟风,985和名牌大学怎么搞我就怎么搞,结果近年来全市旅游本科教育出现萎缩态势,某些院校的旅游专业甚至被业界认为“办垮”了,大家这才痛定思痛,涌现出向“高职高专”培养方式靠拢的本科教育思想,但在课程设置上,本科又不能跟高职一样让公共课服务于专业课,这样一来,本科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训练,行业工作的技能又不如高职学生娴熟,毕业的学生自然达不到社会的期望。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趋势加剧

在课程设置雷同的影响下,武汉多数旅游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仅如此,他们还与企业在双向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觉得待遇应该超过高职生,但到岗发现必须先给高职生“当学徒、打下手”,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

后会感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并选择跳槽,对旅游企业业务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企业觉得本科生姿态高,但连基本业务流程、规范都不懂,在技能上又不如高职生,怎么能上管理岗?而且这种矛盾有加剧的趋势,本科学校还在按部就班的培养人才,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也十分有限,但企业会随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用人标准,最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趋势加剧,导致就业门槛低的企业,如酒店宁愿找个任劳任怨的高职生来培养,也不愿意聘请“高素质”的本科生“供着”,还要随时准备他跳槽。

(三)缺乏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评价

1、教学方法

经过对华师、地大、汉口学院、东湖学院等11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多采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课堂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通过对日常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调查发现: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占68%,学生发言占20%,教师倾向于通过言语讲授配合板书或课件呈现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直接的指导、控制。在这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决定性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上课听讲,消知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视其为客观、正确,而不是富有个性的解释、批判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极高,没有行业经验和多年的讲台经验,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每周一次的讲授和每学期两三次作业,就让学生真正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达到训练能力的目标。

2、教学手段

调研发现,现代教学手段还没有成为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课堂教学必用的、常态的教学手段。光学手段、音响手段、电子图文媒体、视听手段、以及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卫星通讯教学系统、视盘系统、光纤通讯教学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模式软件刚刚起步。少部分教师还坚持不使用多媒体教室,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按照教学论原理,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现代化教学手段仅出现在公开课、竞赛课、讲座课上。少数学校甚至连基本旅游模拟教学实验室(如客房、酒吧、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形体训练室等)都没有,仅通过教室简陋的课座椅完成教学工作,这对十分注重动手、动眼、动脑的旅游教育来说,其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方面,武汉很多旅游本科教育高校还需加强。

3、教学评价

经过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表现,如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是否犯教学错误、督导和学生评价如何等,至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则完全依据教师自己对期末考试的“分析总结”,这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科学、客观、全面,也无法客观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少数高校教学评价虽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收获,也提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进步与变化,但还非常笼统,也不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真正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方面的变化,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更应当引起教学评价的关注。总之,就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评价现状而言,亟需适当调整教学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三、相关建议

(一)关于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必须更加明确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的理论和学术教育,但要为进一步的研究生教育做好准备;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教育,但不会操作应用、不懂旅游企业业务和规范绝对不行。所以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清晰界定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的生源、为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具有成长和培养潜力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开拓进取型人才,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明确哪是重点,哪是次重点。根据往年统计和经验,就地方性高校而言,每年升学率不到10%,创业率不足6%,所以应重点为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人才,但也不能忽视前两者;对于985、211学校而言,因其本身就有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资源,其重点应逐步转向升学,即以为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为主,就业和创业次之,普通本科院校则界于前两者之间。这样985、211、普通本科、地方院校、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更加明确,不至于出现所有本科院校培养一样的人才的情况。

2、根据能力需求设置课程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即可确立本科学生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技能和能力,再根据能力训练的需要设置相关课程。比如985、211院校应多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自主学习等对学术研究有帮助的能力,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相关课程,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等学术训练活动等;而对于地方性院校,应将精力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上,课程设置上,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管理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创业魄力和商业头脑等,重点根据地方市场需要培养人才,必要时聘请地方企业主管以上人员讲课、开展地方企业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办学,同时应多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调查类课程,让学生熟悉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为择业创业做准备。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从事旅游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如旅行社、酒店等),并提供便利;普通院校界于前两者之间,也可有主次。

总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应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关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

旅游业的行业特殊性要求旅游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要紧跟行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灵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既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多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也要注重培养过程及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等的更新。

1、坚持“双师型”教师发展思路

与市场接轨,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市场上的人才请进来和把自己的人才放到市场上锤炼。经调研,武汉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在这点上做的很不够,原来有些学校坚持教师假期顶岗实践、每学期至少聘请一位“老总”上课的制度,但现在这些制度几乎落空,鲜有本科学校教师愿意去企业顶岗,老总们也没有时间、精力来学校当外聘,导致学校教育和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失去了天然的联系,我行我素的结果就是谁都看不上谁,企业得不到称心如意的人才,学校也培养不出抢手的毕业生,最终两败俱伤。

2、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这虽然有利于组织教学,但不能更好的突出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所以,可以尝试推行模块教学。首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教学模块;其次,结合旅游专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不同

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最后,在设置课程教学模块时,注意细化专业分类,突出专业方向,以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实践课教学,确保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旅游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实践性更强、能力要求更突出。因此,要以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建设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可以尝试以下工作: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导游资格证,毕业证)制度,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

1、教学方法

知识是无限的,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还要涉及行业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形成开放式课堂,通过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调研、思考、讨论等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验、实习、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团队教学法等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

武汉作为全国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全国交通、信息、技术等的汇聚中心,其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应借助大好环境,突破常规教学手段,推广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普及3D模拟教学和情景教学等,使其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动态的呈现出来。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高科技含量教学模拟软件,充分模拟现实环境,让学生仿真地了解旅游管理的各项功能和流程,为学生打造学习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系统模拟的操作,对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理念和思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项目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教学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不仅要关注教师对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的处理,更需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尊重、关心和帮助。不单纯评价教师做得如何,而是把学生对于教学的亲身感受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这种评价取向初步反映出“以学评教\"的理念,试图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来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明显进步,才能判定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

四、结语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聚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从整体着眼,依据人才培养各要素内在规律,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本文对武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还处于地方性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实践的初步阶段,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将密切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

完善,真正全面深入到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去,以促进武汉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旅游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