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2022-01-16 来源:易榕旅网
·学术探讨·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王丽云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要:试图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颜回”形象,阐述颜回“德行第一”的内在价值,进而探究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

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重新认识、深刻理解这位古代圣贤并重塑自身价值观提供帮助。

关键词:《论语》;颜回;德行第一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19)05-0064-03

DOI:10.3969/j.issn.1674-5078.2019.05.020

64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五期︵总第六十七期︶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德行科第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直接记录颜回言行的共4章。除“颜渊问仁”“颜渊问为邦”外,1章记录其“愿无伐善,无施劳”的理想,1章记录其对夫子之道的赞叹。此外,《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记录,是孔子及其门弟子的评价。总的说来,《论语》中“颜回”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异常鲜明,值得敬仰。

一、天资聪颖颜回初入孔门,表现并不聪明,甚至使夫子一度产生错觉,认为他是个愚钝之人。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夫子不仅觉得颜回不愚,甚至认为他最聪明。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此句粗略看去,仿佛意在强调颜回的勤奋,实际是赞美颜回的聪明。为什么夫子给学生讲学,只有颜回不懈怠?原因是,只有颜回能完全听得懂。夫子不管讲多快讲多难,颜回都跟得上听得懂,精确领会掌握,所以他不懈怠。

夫子甚至以略带遗憾的口气说,教这样的学生对自己都没什么帮助,起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颜回既对夫子所言心悦诚服,又从不懈怠,在求学的路上只见其前进,不见其停止。

二、好学不厌颜回一生所求,在“志于道”,他人生最闪亮的优点,就是“好学不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对颜回的回忆充满了赞叹和痛惜。赞叹颜回生前

最为好学,而他死后诸弟子中,没一个能像他那样好学的;痛惜如此好学的颜回,却不幸短命!如果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位老师莫大的幸事,那么颜回的早逝,则是对孔子的重大打击,他连连呼喊:“天丧予,天丧予”,正是痛惜之情的流露。

本章称赞颜回好学,主要表现在不迁怒和不贰过。迁怒和贰过,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小事,而孔门的修身之学,却正落实在这样的小事上。不迁怒,是指不拿别人出气。这事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却非常难。比如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就是个典型事例。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如何让各种情绪发挥得恰到好处,需要一生努力修养。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不能对自身情绪做到有效控制和调和,关系切身利益和他人幸福,也是人生的大难题,需要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迁怒”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也最常犯的错误,它使我们的生活烦恼不断、混乱不堪,既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人际交往。学做人,就要从“不迁怒”做起。颜回好学的价值和启示,也正在此。

“不贰过”是指自我修身时遇到的人生难题。这里的“过”,强调的是某一类性质的过失,而不单指某件事。所谓的“不贰过”指的是不要让同一性质的过失反复发生,而不是指对形式多样的事情进行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样改呢?针对所

收稿日期:2019-06-16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研究〈论语〉树儒雅形象培养方案》(项目编号:GH-16207)作者简介:王利云(1970-),女,山西晋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犯的过失,反省它属于哪类性质,然后改正。比如《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传》中: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这个事例中,子路心地善良仁厚,对亡姐的情义真挚浓重,但他的过失也正藏在这些美好的品质里。孔门讲究“过犹不及”,君子的过失,常在于太厚道,小人的过失,常在于太凉薄;直率的人以改邪为义,常对他人少有体谅;仁爱的人以恻隐为诚,常对他人过于容非。所以钱穆先生说:“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颜回“好学”的价值,正是体现在这里。

颜回克己复礼的修身,在曾子眼里有另一番描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以短短数语,表现了颜回好学不厌、虚怀无我的品德,寄托了对这位学长的追思和敬重。《诗经》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颜回以自己的多去问那些少能之人,说明他求知若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把世上所有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事,都当成可向之学习的老师。“有若无,实若虚”,体现了颜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也写出了他平等待人的谦和品质。从求学角度看说,一个人若要求知问学,必须虚心才能进步。一个人学问越大,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子在乡党,与人相处随和自然,从不炫耀,这就是道德。回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人有了一点成绩,唯恐别人不知。道德其实并不高大尚,它就是在生活中对不如己者的体谅里,就是对他人尊重中显现的那一片谦和情义。“犯而不校”,指的是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体现了颜回极大的气度。这里需要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稍作区别。“犯而不校”,指身边的普通人、同胞;“人不犯我”,指敌人。

三、用行舍藏

颜回的最高修为,可用“用行舍藏”4个字概括。子谓颜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雍也篇》“颜渊、季路侍”章可略窥一二。这一章表面看去三人志向并不一样,实际上谈论的是同一问题,即如何与他人相处。子路豪气干云最看重朋友,与朋友没有隔阂、不分你我、亲密团结如一家人。但是,与朋友财物共享是不是就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对方心里是爱是恨、是不是因此歉疚不安,甚至最坏的时候会不会引起纷争等

·学术探讨·

等,这些问题在子路的志向里没有涉及。换句话

说,子路的志向,只是表明了他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至于别人的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他的志向里回答不了。颜回的志向则不同。颜回有能,但不夸耀;有功,但不表白。这不是虚伪,是大善,因为他关注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他人那里引起的感受。当生活中看到援助者和接受者之间出现事与愿违彼此伤害的现象时,回头再看看颜回的“愿无伐善,无施劳”,启人深思。“不夸耀不表白”,正是提醒我们,即便是很好的才能和很大的功劳,也只有合乎“礼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孔子叙说了自己的志向,也是对颜回“无伐善无施劳”所得结果的正面补充。在这个志向里,孔子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洁净而理想的世界。人人心里安然满足、彼此信任、充满感恩和怀念;这是一个人人守“礼”的世界,是师徒愿意倾其一生修养自己奉献他人的世界,也是古圣贤的人生志向。

需要说明的是,此章中的“老者、朋友和少者”,指的是自己平日里与之打交道的人,而不是指所有人甚或敌对之人。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很多如司马桓魋等人,就无法做到“朋友信之”。所以我们对“仁爱”的范围要有一定认识,不能无限扩大。此外,一个仁爱之人,一定是从自己最切身处做起,而不是好高骛远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仁爱之道,也并非一定要博爱大众普施广济,而是己欲达而达人”。

颜回“无伐善无施劳”以及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后具体将达到怎样的效果?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颜回“无伐善无施劳”的德行感召,使诸弟子间形成一种很强的向心力,彼此间更加亲爱友好成为一个和谐集体。《论语》中记录这种“门人加亲”效果,体现在颜回死后门弟子对他的违“礼”厚葬。

颜回死后,按当时通行礼制,丧礼的厚薄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财力状况而定。可是颜回家贫,若真要合“礼”安葬,他的丧礼将非常恓惶。同门弟子手足情深,向老师请示,希望能够厚葬颜回,但孔子说不可以。古稀之年痛失最心爱的弟子,他曾哀恸“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是在告诉弟子,真正的哀伤和追忆在心里,在情义里,而不是在破坏礼制非要厚葬的形式里。薄葬只是经济财力的

王丽云《论语》中的﹃颜回﹄形象65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五期︵总第六十七期︶

“己欲立而立人,王丽云《论语》中的﹃颜回﹄形象66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五期︵总第六十七期︶

·学术探讨·

显现,而所有对斯人已逝不忍忘怀的记念,才是与常错误的。人生的展开是多方面的,人生的价值

之告别的最好礼物,才是“礼”的真正含义。

也不只体现于显赫的功业。孔门虽然承认富贵是然而,孔门诸弟子还是没有听他的话,厚葬了人人都有的正常欲望,也不否认以道义获取爵禄颜回,孔子没有阻止。孔门弟子违背老师意愿,不的正当性,但孔门首先教人培养德行,而颜回正是忍颜回以恓惶葬礼告别人间,是对颜回“似兰斯最优秀的代表。第一,他天资聪颖但好学不厌的馨,如松之盛”德行的深情回应,也是对他短暂而道德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进取、天天向上清贫一生的最高评价。他们仁爱之心的真切流的人生指向。辉煌的人生功业需要很多因素,有露,其实就是礼的内涵,是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时甚至并不由“我”做主,但是德行却是每个人努一。但是,他们只遵从自己内心对颜回的情意要力就可以获得。第二,他不迁怒不贰过以使周围求,没有意识到违反礼制而厚葬,也将会引起他人人心安和悦的道德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盲目效仿而破坏社会风气。夫子也许正是基于这与人相处的方式范本。温暖胜过严寒,给自己身样的考虑,才暗示弟子们不要将心放于葬礼的形边人一种真诚而不过分、奉献而不张扬的感受,既式,而对厚葬说出“不可”。此外,夫子德高望重,可能使他们得到爱和尊重,又可能引领他们树立若执意不许弟子们厚葬颜回,弟子们也许会听从,对生活的热情。第三,以能问于不能、有若无的求但人道相处义在平等,同门弟子亲近颜回的深情学态度和卑以下人的谦善之德,给我们提供了一厚谊,他又如何忍心拒绝!最后,对于一生安贫乐种如何达到众乐乐效果的宝贵方法,而他“愿无伐道的颜回来说,他若泉下有知,定会对同门师兄弟善无施劳”的志愿,虽然看似简简单单,但却隐含充满感谢,而对夫子想要薄葬他的想法欣然接受!

了一个帮助他人默默无声,服务社会春风化人的“颜回”形象的当代价值,聚焦于“精神生活和仁爱者形象。他洁净纯真的品质,像兰草散发着物质生活关系问题”的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幽香;他坚贞自守的品质,像青松挺拔郁郁苍苍。

活着才更幸福,成为人们重读经典时思考的首要问题。“颜回贫而早死,德行有用吗?”“当下时代还参考文献:

要不要当君子?”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浮出人[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们的心海。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误读,影响了我[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们认识他、理解他并以他为榜样的价值观,这也是[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回归《论语》分析“颜回”形象的重要原因。

[4]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我们认为,以颜回“箪食瓢饮”的物质贫困怀[5]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6]孙钦善.论语注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

疑其“德行第一”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

TheCharacterofYanHuiinTheAnalects

(Ji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WANG,JinchengLi-yun

,Shanxi048026,China)sicety,valueAbstractsoofYan:ByHuianalyzing’s“virtuethefirstimage”andofexploresYanHuiinTheAnalects,thispaperattemptstoelaboratetheintrin⁃

Keywordsastoprovide:ThehelpAnalectsforthe;citizensYanHuitoitspositiveimpacton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virtueregainfirst

anddeeplycomprehendthisancientsageandremoldself-valu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