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贯彻“以灶为腧”的诊疗法则
经筋疗法的实施,即经筋疗法医治疾病的医疗手段施治方法。包括诊疗法则、医疗手段组合、治疗常规、施治方法、应用原理、医疗效应等。具体方法是,在贯彻“以灶为腧”基础上,运用综合消灶法、擀皮理腠法、按筋抑痹法、揉筋缓节法、转板归位法、从筋治骨法、多维解锁法、舒筋减压法及辅助疗法等付之于临床,是经筋疗法理、法较互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一节贯彻“以灶为腧”的诊疗法则
“以灶为腧”,即以经筋病灶作为诊疗主要依据的医疗方法。它是中医古代“以痛为腧”诊疗法则的继承与发展。痛处,虽可作为依据来加以施治,但痛只是病者主观感觉的疾病症状表现,缺乏客观指征和治疗固定穴位,难以确立治疗常规。因此,经筋疗法于它在人体查到200多个具有固定位置的病灶腧穴基础上,将“以灶为腧”确立为诊疗法则。这一诊疗法则的应用,产生综合性医疗效应:①可依据具有位置固定的病灶腧穴系列分布来确立经筋科的诊疗常规。②针对病灶穴位的施治,得气显著,功效特殊;病灶消除,疾病痊愈。③可将病灶的状况作为衡量疾患的进与退的客观指征。④消除病灶系列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获得整体功能调节的良注逆转反馈。“以灶为腧”诊疗法则,是调节机体筋性因素疾患的有效工具。
第二节运用“综合消灶”医疗手段施治
“综合消灶”,即以非药物的医疗手段对机体已经形成的经筋病灶加以消除的医疗方法。
筋结形成病灶,中医古典《内经》已有载述。《灵枢》“天年”“刺节真邪”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聚结”“筋挛”等,便是肌筋病态的形征表现;提出“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解结”的施治方法。《灵枢·卫气》强调“解结”于门户的早期疗法,并称其为“无惑于天下”之良策。 “解结”,即解除“邪之结聚”、“疏通经络”之谓。经筋结而为灶,多因邪气之所犯,瘀积日久,坚不易散。单一的医疗手段,难以攻坚;微调的方法,虽可产生机体调节作用,但难以力克“结灶”堡垒。因此,经筋疗法根据经筋结灶的“结聚”特点,以综合的医疗手段,组合成为“综合消灶”疗法。即以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拔火罐疗法为主,适当远用辅助疗法加以充实。现将三联疗法的医疗手段组成及治疗规程陈述。 1.理筋手法运用具有查灶、消灶双重功能的手法。 (1)“钳弓手法”:将拇指与四个小指构为“钳弓手”,运用指合力的功能作用,发挥拇指尖及指腹的灵敏度,作用于探查部位,进行边查灶边消灶活动,发现病灶后,应用拇指尖的切按法、切拨法、切操法及指腹的揉搓法、揉拨法等进行消灶,令结灶初
步松解。本法适用于浅层的查灶及消灶结合应用。
(2)综合手法:对中深层的理筋,应运用综合的手法进行施治。常运用指合力的掐疗法、捏操法、揉拨法、双手拨揉法;臂力的按压法、按揉法;臂法与指合力的双手配合法及肘按、肘揉、肘拨等。根据施治部位变用其适宜的单手法或联合手法。 2.针刺消灶法
运用传统方法结合新型针刺法消灶。在贯彻“以灶为腧”、“固灶行针经”、“一孔多针”基础上,运用传统针刺法结合新型针刺法消灶。(l)传统针刺法:常采用俞刺法、经刺法、关刺法、三刺法、输刺法、豹文刺疗法、点刺法等。(2)新型针刺消灶法:常运用病灶单刺法、病灶复合刺治法、病灶围针法、病灶转动输刺法、病灶分段刺治法、病灶点、线、面及多维刺治法、尽筋分刺法、微筋点治法、经穴区带刺治法、内脏皮肤过敏区刺治法、穿刺式刺治法等。
3.应用改进的科学拔火罐疗法施治
(1)取火法的改进:改变传统的闪火法为火灶自然燃熄法拔罐,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实用、负压可调等优点。
(2)改进拔罐用具,用多种规格拔罐工具,以适应不同部位的消灶需求。
(3)用药酒取代纯酒精作火源,增强治疗功效。
4.辅助疗法①应用验方药酒外擦。②使用药液外洗、外敷。③教导病人掌握简易的自我调理疗法及保健疗法。
三联疗法治疗程序及规程:前述的三联疗法,即理筋手法、针刺法及拔火罐疗法的联合施治,其常规的疗法程序是,首先施以理筋手法治疗获得病灶初步松解,全身舒适,继之以针刺疗法对痼对病灶进行刺治,然后于刺冶的皮表针孔,投拔火罐治疗,令结聚的病灶经脉疏通,邪从表解。每2~3天治疗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第三节实施“多维解锁”疗法治疗
多维解锁法,是根据十二经筋呈阴阳拮抗分布规律,机体发生多经并病,经筋查灶检查,发现躯体的前后左右,呈现复合型多发性的病灶并存而建立的一种理筋疗法手段。这一疗法手段的施治任务,是对多维连锁性的病灶系列,施以点、线、面互相结合的消灶解结,令其病灶松解。常用的多维解锁施治部位是颈胸背三角及腰腹腿三角及肢体。它具有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功能,体现经筋疗法的辨证施治,对多种疑难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如伤筋合并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具有特殊疗效。 第四节根据经筋病症特点应用其所适宜的理筋疗法
1.擀皮理腠法擀皮理腠法,是将经筋的皮部为施治对象而设立的一种理筋方法。它是在古代“擀皮开腠理”疗法基础上的变用。
皮部,是机体的卫外藩篱,卫气循行的重要场所,主司开阖,具有内护脏腑、外应天序,维护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等功能,但它又是外邪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因此,理皮健皮,对增强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擀皮理腠法,是运用较轻浮的综合理筋手法,如滚动法、揉搓法,抹揉法、捋疗法、刮疗法、擦疗法、拍打法及针刺法中的廖刺法、浮刺法、轻清点刺法、移行点刺法,达到宣其闭、解其郁、行其滞、舒其络、气血畅流,卫气重振为法度。
2.按筋抑痹法按筋抑痹法,是根据病灶固结较重、患部痹痛症状较显著的需要,经筋疗法运用按筋抑痹的医疗手法,对痹痛的部位,施以消灶宁痛的手法。常用点穴法、肘按法、钳掐法、揉捏法等。本疗法具有解除筋结而导致气滞血瘀的致痛作用。
3.揉筋缓节法根据“筋会于节”的生理病理特点,经筋疗法对于肢节疼痛者,施以“揉筋缓节”的理筋手段。其手法要点是①首先于关节周围,查明筋结病灶所在部位,作好病灶定位及数目记录。②按照经筋“各有定位”具有左右尽筋头的生理结构特点,从点到线以循、按、切拨等手法,查明经筋病灶的点线关系。③运用适宜于各个方位所需的理筋手法,对记录的病灶点、病灶线及病灶面,分别层次,加以施治。达到筋舒而节缓,关节柔利为目的。
4.转扳归位法转扳归位法,是针对患者的病症,乃是由于关节紊乱所致者而特设的一种医疗方法。是属骨伤科的手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是板颈法及板腰法(详参阅骨科手法)。
5.从筋治骨法经筋“联缀百骸”,是筋肉系统的一大功能。骨属之所以成为人体的支架,完全依赖于肌筋膜带的攀联缠结。因此,筋与骨的共同作用功能,无疑地是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状态。骨若发生病变,势必导致影响筋肉;反之,筋的病变发生,特别是长期及强烈的筋性挛缩,也产生对骨的影响。
居于上述辨证原理,经筋疗法建立从筋治骨法于临床应用,特别是对常见的颈、腰椎体骨质增生产生的筋肉疼痛病例,颈部的椎体骨质增生的筋肉疼痛病例,轻症的椎间盘突出病例及椎弓滑脱病例等进行施治。其施治基本法则,乃以查灶结合消灶方法进行,辅以必要的、适当的治骨方法,或同时进行筋与骨的“保守”并治疗法。
6.舒筋减压法舒筋减压法,是根据“筋与脉并为系”的筋脉关系中经筋“着藏”经脉,当经筋病变发生“筋挛”“聚结”时,经脉受到筋缩压迫,出现气血阻滞乃至血脉不通,影响脏腑,五官九窍的气血供养而建立的一种舒筋减压理筋手段。这理筋手段分为局部法及整体法两种。局部的舒筋,常以肌筋聚会的溪谷、成角、交叉、拐弯及应力点等作为舒筋的目标,例如颈后的深层肌筋,颞筋区肌筋及颈胸、颈背延续的肌筋附着点,股内侧的肌筋等。全身性的舒筋,是以易于发生筋结的高发病灶列为重点,施行广
泛的舒筋法。舒筋减压的施治手段,乃根据不同区域部位,运用综合的消灶手段加以施治。以单纯的理筋手法为例,它是眶膈区向颞筋区、枕筋区、颈胸、颈背三角区、肩筋区、夹脊区、腰筋区、股筋区、腿国筋区延伸施治。舒筋减压法对脏腑实质病变,部分神经系统疾患、偏瘫、虚弱病症、机体功能紊乱疾患等,具有非药物疗法的特殊功效。 第五节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事项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包括治疗对象、适应症、治疗常、规、常见病临床治疗、禁忌症及施治注意事项。
一、治疗对象及适应症
1、治疗对象
以机体因素形成的疾患为主要治疗对象。如:①经筋因素形成的病症。②与经筋相关的病症。③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病症。④临床病因不明病症及难治病。⑤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例。③以延缓衰防老为目的的保健治疗。
2、适应症适应于治疗120多种病症,其疾病归类大体如下:①外邪入腠袭筋与痧症。②常见疾病症状。③经筋病症,④隐筋症、筋性类似病、筋性累及病。⑤部分器质病变。③机体功能紊乱及机体功能衰弱病症。①老年病。
经筋疗法在目前医治验证的120多种病症中,对筋性痹痛症、隐筋致因的难治病、筋性类似病、筋性累及病、功能紊乱及功能衰弱病症独树一帜,成为医治痛症及疑难病症的医疗专科。经筋疗法临床适应症详见附表。 二、治疗常规 1.治疗常规根据经筋结构复杂、经筋病症具有“筋结病灶”为患的特点,经筋疗法采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多维解锁疗法、拔火罐疗法及辅助疗法并联使用,构成非药物的综合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作为治疗常规。其治疗常规分为五个步骤实施:①运用理筋手法以舒筋活络并“解结”、“解锁”,②应用针刺治疗以“消灶”而“祛瘀积”。③投拔火罐以行气活血而行滞宣痹。④以辅助疗法增强与巩固疗效。⑤进行“梳头”、“补遗”以调整整体功能平衡。
2.治疗常规的实施
(1)理筋法:常用单手法或复合手法,施以轻手法的初次试治,令机体适应治疗;继之对颈、肩、背、腰、臀、腿、腕、肘、膝、踝及足底等机体筋结好发部位,施以常用手法的理筋;在边理筋边探查筋结病灶基础上,针对病例的病情,施以“解结”及“解锁”手法,即对原发的病灶,施以手法 “解结”,对继发的连锁反应形成的病灶,一并加以系统的手法施治以解锁,理筋法的应用,按不同的筋结部位,灵活变用不同的手法。
(2)针刺法:在贯彻“以灶为腧”治则下,运用“固灶行针”方法,施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依据病灶情况及所在部位而选择。
(3)拔罐法:拔罐法在针刺治疗后施行,根据不同部位的病灶择用其所适宜的规格罐器投拔;行拔吸附的时间,一般6~8分钟。
(4)辅助法:助以药酒外擦、药液外洗、药锤敲打、药棍拍打及给病者辅导其掌握简易的保健疗法,如自我点穴按摩、练习“静功”等。
(5)补遗法:即弥补治疗过程的遗漏及病情所需的治疗方法,常进行头部眶膈区、颞筋区、枕筋区的理筋,俗称“梳头”。 三、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禁忌症急性传染病、严重器质病变病例、感染及恶性变肢体及部位、出血倾向及咯血病例、极度衰弱病例、孕妇、产妇、婴幼儿等。 2.施治注意事项①作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协作。②注意病者状况,操作细致,严防粗暴行事,以防折伤。③按病者的承受能力,施以因人、因病的治疗量度。
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⑤严防刺伤重要部位及脏器。③拔罐注意火源,严防烧伤及起泡。
四、经筋疗法临床应用说明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即经筋疗法的治病原理及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课题。由于经筋疗法是一个古而新兴的学科,它的治病原理及方法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然与社会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具有一个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为缩短这一过程,特作如下说明。
(1)经筋疗法的应用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中医古代十二经筋反应人体动态活动具有集合线力(引力、应力)群作用的特点。这一特点的灌输,决定了经筋疗法的整体动态辨证观念。因此,它对临床疾病产生机制的解释,必然与其他疗法的解答方法存在差异性。但它的两个统一,即理与法统一、理论与效果统一,说明它具有自身的科学性、探索精神及争鸣能力。
(2)根据中医古籍关于“筋会于节”、经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的阐述,经筋疗法在论述其病灶定位、疾病名称等之中,借用解剖名词及现代医学疾病名称,一则弥补古语不足,二则使之通俗化而利于共识。 (3)经筋疗法施治方法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治疗手段,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朴素风格,讲究实效,施治到达病所,体现操作与治疗部位紧密联系等特点之外,这些治疗手段一旦同经筋理论相结合,产生质变飞跃,不宜以“以法论法”观念,把它看成是原来的依钵。
(4)经筋疗法业经验证医治120多种病症,它的临床适应症尚有发展前景,但限于篇幅,本资料仅选择其具有代表的病症作陈述。 (5)经筋疗法主要诊疗的是机体因素疾患,它根据经筋学原理探索出来的机体新型病症,例如隐筋症、筋性类似病、腰腹腿三联征等,虽然在现行的医学领域,尚属首次提出,但我们相信它会象人类发现每种新的疾患一样,能经受考验。 第六节经筋疗法临床应用图示
额面筋区可具体分为额筋区、面筋区、唇口筋区、眶膈筋区及耳前筋区施治。各筋区的主治病症分别如下。
额筋区主治:头晕头痛、太阳经热、眼睑下垂、眼部疾患等。
睢脶筋区主治:筋性眩晕症、筋性近神眼、眼球斜视、慢性泪腺炎、慢性鼻窦炎、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面唇筋区主治: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性口眼歪斜、抽搐、昏迷、颞颌综合征、腮腺炎等。
耳前筋区属于耳筋区的一部分,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牙痛等。 颞筋区,系指头部颞侧部,前自眉梢外,后至枕外,上至颞上线,下至颧弓的经筋区。本筋区主属少阳经。
颞筋区的弧线绘制,一般以颧弓上缘发际为圆心点,由圆心点至眉中半径线向上尔后画个半圆圈,此即颞上一线;从圆心点至眉梢的半径线向上尔后所划半圆圈为颞上二线。水平线的绘制,分别以额发角、额发小角。眉梢及眼裂四点的水平线作为颞上、
颞中及颞下的区域划分(详见图示)。颞筋区主要包括颞三区及耳筋区。
颞筋区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颞静脉炎、不明原因性的头晕头痛、颞颌综合征、少阳经经筋病、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耳鸣、耳聋、眼科病症、神经衰弱、睡眠紊乱症及全身虚弱等。
头顶部,以颅顶“百会穴”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投射状,其来自额区、耳颞区、枕区的筋脉,有来与往“经遂”渠道,故其病变,可因他处疾患投射的牵涉,亦可因回道的“气滞”、“血瘀”所致。“百会”为诸阳之会穴位,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故头顶部也成为“经筋疗法”的重要区域。常见的头顶部“筋结”病灶为额角发际骨缝向上放射区、颞上区、枕侧、百会及“四神聪”等。但头部顶区的病灶,除常见的硬结型以外,可同时伴随出现“瘀血”型病灶,检查时应特别细致、耐心。
头顶部经筋穴位主要适应于治疗产后风、头皮皮下静脉丛炎、阳虚病证、眼科病证、耳聋、耳鸣、枕神经痛、脱肛症、子宫下垂症,以及急救回阳等临床应用。
枕颈筋区是督脉、手三阳、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循行所过部位,是经筋较丰厚、多层次、交叉重叠、止始尽筋头较多的重要区域。本区域的特点之一,是颈连头和胸背,构成上通下接的枢纽;特点之二,是枢转回旋活动较大,受损之机遇较多;特点之三,是颈后、颈侧(及肩)与前胸三者构成三角形构体,俗称“颈三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意义,是颈部的经筋病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背、胸、肩臂及头部;特点之四,是经筋“各有定位”的线路较长,虽有点面的筋结病灶,但延及的途程较远,例如,后颈的肌筋疼痛,可延及背胸及头部。因此,枕颈筋区的施治,既要从局部来查灶消灶,又要从整体关系来探源求本。
枕颈筋区的经筋线路划分,是根据经线循行所过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筋的“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于临床查灶,查到“筋结点”来定位施治而确立。本区域分为后正中督脉线、督脉旁线、颈2
区线、颈侧3区线、侧4至5线及耳后线等共为七条经线。枕颈筋区临床主要适应于颈筋疼痛病症、头部疼痛疾患、肩臂病症、胸背病症、耳疾以及临床涉及枕颈肌筋膜带所形
成的病症等。
胸腹部经筋病灶治疗图
前胸筋区病灶,主要分布于锁骨下筋区、胸骨筋区及肋弓筋区。主要的病灶点:胸骨前正中线及旁线,胸锁及胸肋关节面、锁骨下肌、第二肋骨乳线肋骨面、左第五肋骨胸肋关节面、右胸5至8肋骨面、肋弓缘、剑突根及肋引硬、软的衔接部位。此外,胸大肌、胸小肌、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等亦可出现肌筋伤筋结灶。
腹部浅层病灶。多发生于腹白线、半月线、腹侧线及脐下“五皱壁”及腹直肌肋弓交叉点,腹股沟筋区亦常是病灶的好发区域(详察图示)。 图六背胸、腰、臀部经筋病灶图
背胸部及腰部病灶,好发于岗上区、岗下区、夹脊区及肩上部、臂上端等。
腰筋区的病灶,好发于腰竖脊肌、骼肋肌、腹外斜肌的后侧股及胸腰筋膜。
臀骶筋区的病灶,主要好发于
腰眼、八廖、髂嵴后侧缘、臀后横纹、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髂胫束等。
臀后上部按照筋线牵拉应力点关系,多同时并有三个点的筋结病灶,是治疗腰腿疼痛的重要经筋腧穴(详见图示)。
上肢前侧面属三阴经筋循经所。其病灶好发于喙突筋区、肩筋区、肘窝区、腕筋区及掌指关节的各节段。查灶时以上述筋区作为重点检查,常于喙突尖、喙肱肌、三角肌、肱二头的长短头、三角肌附着骨粗隆处。肘内侧肌群起始端、肘外侧肌群起始端、肱挠肌、伸指总肌起始端、前臂肌群等查及肌筋结灶。按以灶为腧施治。
上肢背侧面,是手三阳经筋循行分布区域。病灶好发于肩后外侧筋区、肘后区、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骨小突。肌性形成的结灶,多呈梭样紧结,腱性形成的病灶呈索样;微腱形成的病灶呈点及小线形,主要分布于掌指小关节骨突顶尖部,每一关节呈对称性隆起,以关节的背侧为病灶的好发部位。主要切按法查灶,才可发现。
下肢经筋施治穴位,分为下肢前侧图、后侧穴位图、内侧穴位图及外侧穴位图四幅图示。
下肢是全身轴着地面的重力点,机体动态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下肢。因此,下肢发生伤筋的机遇较多,发生的筋结病灶点亦较多。下肢筋结病灶的特点有三。①尽筋头病灶部位较隐蔽,②呈远程节段性连带关系分布。③足摭关节呈密集型,病灶深藏,不易检查。
下肢前侧面,病灶好发于股内侧、股外侧、膝关节、胫前肌群、踝关节、足背及趾关节上面。常见的病灶点是股内侧肌远端及其于膝关节内侧的尽筋头、股外侧肌远端及其附着于膝关节外上侧的尽筋上,胫侧副韧带、腓侧付韧带、胫前肌群、踝关节前侧、足弓背小关节及趾关节背侧。病灶多呈隐状态。图示的病灶只其中的一部分。
下肢后侧面,病灶好发于大腿根、臀后正中线及外侧线,国窝是病的密集区,它除了下降的肌群的起始点以外,尚有小腿后背肌群的终止点,病灶深藏而隐蔽;国窝浅层病灶,呈内、中、外三点并存;
小腿后侧肌筋丰厚,病变好发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屈趾总肌及摭肌,较难认辨。其肌筋灶,粗大硬结。
下肢内侧面,系足三阴经筋循经所过区域,病灶好发于股内侧的内收肌群、股内侧、收肌管、膝关节、小腿胫骨后、内踝前、下、后的筋腱及筋膜。
病灶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膝关节的内侧,以胫骨的踝、股骨远端肌筋的附着点及膝关节的韧带损伤为常见病灶。
下肢外侧面,主属足少阳经循行所过部位,病灶好发于股外肌、膝关节、腓骨肌群及外踝周围。
病灶特点呈远程线性节段分布,它上接于臀股的下续,查灶时,宜根据自上而下的筋线检查。图示中标记的筋点可参阅。
说明
经筋穴位与针灸腧穴,既具有相同的共同点,但又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体系,故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具有人体经络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共同基础。但经筋又是构成经络的一个筋肉体系。故它的筋肉性的特点,又别其一格。
(1)经筋穴位的性质,是经筋体系的“筋结”病灶位置,具有可触查到的形征,其形征为经筋疗法提供了“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 (2)经筋病灶位置的自身规律,是从研究十二经筋结合人体动态活动而引伸所得。故经筋病灶穴位虽然在某些穴位与针灸腧穴位置重合,但经筋病灶穴位是经筋病变的“筋结”部位所在,其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而不是“调气”。
(3)按照经筋疗法检查发现,经筋病灶自身演变,具有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经筋疗法在诊疗过程,皆以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进行诊与治的法则。
(1)经筋疗法在贯彻“以灶为俞”基础上,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拔火罐疗法、多维系列解锁法及辅助疗法等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称之为综合疗法。根据“以灶为俞”及经筋病灶具有多维性分布特点,这两点作为本疗法主要特色。
(2)理筋手法的具体方法众多,本疗法根据经筋病变临床特点,运用具有查灶与消灶双重功能的手法,其基本手法“钳弓手”法。擀皮理腠法。按积抑痹法。揉筋缓节法、舒筋减压法、多维解锁法、点穴疗法等(详见有关图示)。 (3)经筋疗法的施针方法与常用的针灸疗法不同,它针刺的经筋穴位即系经筋病灶,而不是“调气”;它以固灶行针方法刺治,具有其达病灶、得气显著、起效快速、功能特殊等特点,并具有客观指征为主要依据。
(4)经筋疗法使用的拔火罐法改进了取火法及治疗工具,临床显示的优点甚多。
(5)多重、多层次的综合疗法使用灵活,既可发挥单项疗效作用,又可发挥单项疗效基础上的“多项群体”协同作用。
(1) 眶隔筋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筋区,该筋区的穴位不多,但临床治疗适应甚广泛。
(2)眶膈区①号穴位于鼻骨外侧与眼球之间,呈长方形,由内眦向鼻翼外侧延伸;②眶隔区穴位位于眼眶内上角较深部,其由深而浅,向外上达赞竹,与眉间肌、枕额肌额腹肌筋具有密切联系。本穴位是医治眼科疾患、大脑功能疾患及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假性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重要穴位。③眶区穴位,位于眶上缘中点偏内侧,其有颗粒状筋结病灶点。正常情况下,触压本穴位可引起同侧眼球发生复视,本穴位主要医治外展神经麻痹、视神经炎、结膜炎等。④号眶膈穴位,位于③号穴的上外,其与②号穴位密切联系,是眶膈筋区的常用穴位之一,对消除筋性头晕头痛症状作用显著。⑤号穴位,位于眶上缘外侧端外的陷凹处,相当于针灸腧穴“丝竹空”。③号眶膈穴位,位于眼裂外侧,相当于瞳子廖的位置,是足阳明
经的终止点,它形成“目下网”,是治疗眼疾的重要位置。⑦号眶膈筋区穴位,位于瞳孔直下颧骨,本穴相当于针灸的四白穴。
(3)眶膈筋区穴位的施治,以局部点穴按摩手法施治为主,针刺法宜以轻点刺疗进行施治。拔火罐可于额部、颧部及太阳区进行。
(4)眶膈筋区适用治疗筋性眩晕症、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少阳经证、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慢性腮腺炎、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等。 说明
颞筋区位于头颅侧面,是少阳经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筋区的特点是筋与膜丰富,但因头皮薄而紧,病灶多发,致痛比较强烈。颞筋区主要“各有定位”的肌筋是小皱骨肌、前颞肌、后颞肌、耳肌及颞筋膜。颞上线是肌筋的重要附着线,其尽筋头病灶多的特点。颞肌下端的附着点一冠突,也是病灶好发点。耳肌状似人参形态,分别附着于耳前、耳后及耳上区域。
(1)颞筋区的肌肉及筋膜,都可发生筋结病灶,但从经筋的动态牵拉引力关系检查,病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前颞肌的前索、前后颞肌的联合部及后颞肌的后索(肌束);小皱眉及耳肌、颞线筋膜等,也成为病灶好发筋区。总之,牵拉力的应力点(即受力点)被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时,均可发生病理之筋结病灶。
(2)本理筋手法,除了吸取民间理筋精华以外,尚吸取了西欧著名按摩专家基恩艾兰氏的先进方法,据称本手法具有降低脑压效果。
(3)颞筋区适应于治疗肌收缩性头痛、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产后风、少阳经头痛等,它配合眶膈筋区及颈枕筋区的施治,具有消除头部、眼部、五官常见病症及全身性功能紊乱疾患,且有显著功效。
颈部穴位及其施治方法,是治头部、颈部、颈肩部及上肢病症的常用方法。故它属常用法。
颈部穴位的特点之一,是它多处于隐敝状态,至其病情表露,病变已经相当严重;其特点之二,是它具有远程病变的关系,例如肩臂综合征及头痛,均与颈的肌筋病变存在密切联系。
颈部病变除注重理筋以外,应当注意颈椎病变。
肩臂部,与胸、背及颈紧密相连。肢体(上肢)远端受力,其应力点,除腕、肘、肩关节以外,胸部的胸锁关节、背部的肩胛及颈部,皆产生牵拉应力,其最终未点于颈部,故颈、肩、臂的病变相连,对肩臂病变,需进行颈、肩、臂、肘、腕的全面理筋。图示的颈点、胸点、背肩点及上肢点,是理筋的重点病灶穴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