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2023-10-22 来源:易榕旅网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科学。

生理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心理 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理特征

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

2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学科。 3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

·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5、个案研究法 4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何在?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3、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4、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第二章

1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A心里是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 B 心里的发生,发展与人脑的发育成熟过程紧密相关 C 脑部受伤和病变会引起心理机能的丧失 2什么是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3举例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解释:反射与反射弧、无条件与条件反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正诱导与负诱导、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反射: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 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 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兴奋是从静息状态到活动状态、从弱到强。抑制则相反。 ·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如:“谈梅止渴”

第三章

1解释: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观察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观察:

2简述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a感觉的适应b感觉的相互作用c感受性在实践中发展:人的感受性,无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①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②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③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3知觉具有哪些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4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的发展。2、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四章

1解释:记忆、遗忘、保持、记忆表象、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保持: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就是保持。也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和贮存。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 ·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用图表归纳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 种 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时 间 0.25~2秒 5秒~1分钟 时间无限 特 点 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 容量7+2 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 联系: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其痕迹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呈现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得到及时加工复述就转为长时记忆。 3举例说明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的不同,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记忆的品质有哪些?分析自己的记忆品质的优缺点,提出弥补不足的措施

·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5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1组织有效的复习(①复习要及时②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③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第五章

1解释: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2简述想象的构成方式和作用

·1、粘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 3简述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4简述想象的功能

(一)预见的功能(二)补充的功能(三)替代的功能 5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条件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一)必须具备丰富的表象储备(二)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标准、鲜明、生动、形象(三)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一)创造动机(二)丰富的表象储备(三)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四)原型启发(五)积极的思维活动(六)灵感的作用

第六章

1解释: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着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集中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 ·发散思维: 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2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思维与语言的区别和联系怎样?

·概括性: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于媒介物和知识经验 ·1、联系:(1)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2)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3)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2、区别:(1)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3)思维内容由概念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4)不同民族的语法结构不全相同,但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

3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一)提出问题(二)明确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情境(二)迁移(三)原型启发(四)定势(五)功能固着(六)动机与情绪状态(七)个性特征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其特点有哪些?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 ·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

第七章

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监控功能

2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有哪些?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刺激物的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 3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有哪些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1、加深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 4注意的品质有哪些?请分析自己的注意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二)注意的稳定性----聚精会神;(三)注意的分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四)注意的转移----事变心移

第八章

1解释:情感、激情、心境、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 3简述情感的功能

·1、信息传递功能2、行为调控功能3、身心保健功能 4论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从广义上讲,情感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上讲,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的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从需要角度 从发生角度 从稳定性程度 从表现角度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第九章

1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什么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有哪些类型?

·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多重动机下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加以解决时的矛盾状态。 ·(1)按趋避方向可把动机冲突分为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2)按内容不同可把动机冲突分为①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②原则性动机冲突 3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2、意志监督控制着认识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2、意志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 4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1、胸怀抱负,确立合理的理想(找到切合实际、切合自己特点的生活)2、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培养恒心和毅力3、培养自觉性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5、保持身心健康

第十章

1、什么是个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力。

·信念:是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性。 ·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 2、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试述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只有少数人能自我实现。 4、简述兴趣的品质及功能

·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阔性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性 ·兴趣的功能: 1、兴趣的定向功能2、兴趣的动力功能 5、简述动机的种类及功能 ·(1)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2)内在动机——外在动机(3)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4)近景动机——远景动机

·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或唤起)功能

(二)指向功能: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三)强化功能: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就;高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 (四)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6、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哪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