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基选择题

2023-06-27 来源:易榕旅网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典型试题】

一、 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30.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二)B型题

A.精气学说 B.比较、演绎、类比 C.诊断方法 D.治疗方法 E.预防方法 1.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2.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7.肝火犯肺属于: 8.肝气犯脾属于:

A.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抑木扶土 E.金水相生 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 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 11.滋养肺肾法称:

A.比较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以表知里 E.反证法 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 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

A.反证法 B.试探法 C.司外揣内 D.比较 E.类比 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 15.诊断性治疗属于: (三)D型题

1.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

A.弥散 B.变幻莫测 C.凝聚 D.气化 E.以上均是 2.阴阳的互根旨在说明:

A.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 B.阴阳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C.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D.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E.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A.母子关系 B.母病及子 C.子病犯母 D.传其所胜 E.传其所不胜 4.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A.传其所胜 B.母病及子 C.子病犯母 D.传其所不胜 E.所胜所不胜关系 5.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6.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

A.对立 B.互根 C.消长 D.平衡 E.转化 7.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

A.阴阳交感 B.阴阳制约 C.阴阳消长D。阴阳互用 E.阴阳转化 8.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A.抑强 B.扶弱 C.虚则补其母 D.实则泻其子 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9.从结果来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有:

A.类比 B.试探 C.比较 D.司外揣内 E.反证

10.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

A.气血津液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病因学说 (四)X型题

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

A.水地说 B.道家思想 C.精气学说 D.阴阳学说 E.五行学说 2.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

A.气 B.血 C.津液 D.先天之精 E.水谷之精 3.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是:

A.肾精所化之气 B.水谷精气 C.自然界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气 E.脏腑之气 4.阴阳消长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稳定的 D.五条件的 E.有条件的 5.属于阳的属性有:

A.温煦 B.兴奋 C.明亮 D.潜藏 E.滋润 6.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

A.阳中求阴 B.阴损及阳 C.阳病治阴 D.阳胜则阴病 E.气虚导致血虚 7.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

A.阴阳双补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寒者热之 8.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A.阳制约阴 B.阴根于阳 C.阴消则阳长 D.阴阳中复有阴阳 E.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 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五行的特性 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C.五行的生克制化 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水曰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

A.肾主水 B.肾开窍于耳 C.肾主骨生髓 D.肾藏精 E.肾在液为唾 11.下列属于土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唇、口、黄、化、肉 C.皮、鼻、口、胃、长 D.宫、脾、黄、思、甘 E.长夏、湿、中、歌、哕 12.下列属于金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鼻、皮、毛、收、悲 C.皮、鼻、口、胃、长 D.商、辛、白、哭、悲 E.秋、西、咳、燥、收 13.下列属于火行的是:

A.爪、筋、皮、肉、苦 B.舌、脉 、喜、夏、长 C.喜、鼻、口、胃、长 D.苦、赤、长、暑、南 E.夏、小肠、舌、笑、忧 14.下列属于木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目、筋、怒、呼、握 C.皮、筋、口、胃、长 D.春、东、风、青、生 E.角、酸、东、胆、目 1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

A.爪、筋、皮、肉、口 B.冬、膀胱、耳、骨、恐 C.冬、鼻、口、胃、长 D.恐、呻、栗、耳、冬 E.北、寒、藏、黑、咸 16.根据“虚则补其母”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法 B.益火补土法 C.滋水涵木法 D.佐金平木法 E.培土生金法 17.“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子病犯母 B.母病及子 C.肺病及肝 D.肾病及脾 E.单纯一脏有病 18.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

A.肝病及脾 B.脾病及肾 C.心病及肾 D.肝病及肺 E.肺病及肝 1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

A.肾病及肝 B.脾病及肺 C.肺病及脾 D.脾病及肝 E.肝病及心 20.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顺”的有:

A.肝病色青见浮脉 B.心病面赤见沉脉 C.肝病色青见沉脉 D.肺病色白见洪脉 E.肾病色黑见沉脉

21.下列哪些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A.思胜恐 B.惊胜思 C.悲胜怒 D.怒胜忧 E.恐胜喜 2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

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B.比较 C.擅长哲学思维 D.强调功能联系 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23.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

A.视外揣内 B.类比 C.比较 D.演绎 E.试探与反证 2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

A.以表知里法 B.试探法 C.取象比类法 D.推演络绎法 E.比较法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D 3.C 4.D 5.A 6.B 7.C 8.B 9.E 10.D 11.B 12.B 13.E 14.C 15.C 16.D 17.A 18.D 19.E 20.C 21.B 22.B 23.C 24.C 25.D 26.B 27.A 28.E 29.C 30.C 31.C 32.A 33.C 34.E 35.B 36.C 37.A (二)B型题

1.B 2.A 3.D 4.C 5.B 6.A 7.D 8.C 9.D 10.A 11.E 12.B 13.C 14.B 15.B (三)D型题

1.AC 2.DE 3.BC 4.AD 5.CD 6.AB 7.CE 8.AB 9.BE 10.CD (四)X型题

1.CDE 2.ABCDE 3.ABC 4.AD 5.ABC 6.ABE 7.BE 8.DE 9.ABCD 10.AD 11.BDE 12.BDE 13.BDE 14.BDE 15.BDE 16.BCE 17.ABE 18.ABE 19.ABDE 20.CE 21.ACE 22.ACE 23.ABCDE 24.CD

第二章 藏 象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与象之间的关系哪项是错的:

A.藏变决定象变 B.藏决定象 C.象变反映藏变 D.象变决定藏变 E.象反映藏 3.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4.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5.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 C.水谷精微的充养 D.肾中精气的充盈 E.心血的充盈 6.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8.促进性机能成熟的物质是:

A.肾精 B.肾气 C.血液 D.天癸 E.元气 9.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A.肾阳虚衰 B.肾阴亏乏 C.命门虚寒 D.肾精亏损 E.肾气不固 10.下列哪项属于肾阳虚的症状:

A.脉无力而迟缓 B.午后潮热 C.心烦不安 D.舌干红 E.阳事易兴 11.哪项不属“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A.小便失禁 B.早泄 C.浮肿 D.滑精 E.带下清稀而多 12.“水脏”是指: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13.《素问·水热穴论》称为“胃之关”的是: A.脾 B.肾 C.贲门 D.幽门 E.魄门 14.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纳气 C.调气 D.载气 E.行气 15.肾不纳气主要是由于:

A.肾阳不足 B.肾阴不足 C.心气不足 D.肾的精气不足 E.膀胱气化不利 16.与脑髓充盈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17.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A.精与气 B.精与液 C.精与血 D.津与气 E.气与血 18.主司二便的脏是:

A.肾 B.脾 C.小肠 D.大肠 E.肺 19.最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忧 D.恐 E.悲 20.“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21.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液 B.运化水湿 C.运化水谷 D.运化水谷和水液 E.化生血液 22.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3.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人以水谷为本 D.脾为后天之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25.脾统血主要是指:

A.控制血液运行的流速 B.增加内脏血液的容量 C.控制血液的外周流量 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运行 E.使血液上输于心肺和头目 26.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心主血脉功能 B.肾主骨的功能 C.脾主运化功能 D.肺主气的功能 E.肝主筋的功能 27.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卫外作用 E.气的防御作用 28.下列哪项与脾相表里:

A.胃 B.肾 C.肝 D.三焦 E.小肠 29.脾其华在:

A.口 B.唇 C.发 D.面 E.爪 30.肺主气,主要取决于:

A.生成宗气 B.宣发卫气 C.调节全身气机 D.肺的呼吸功能 E.肺气通于天 31.肺朝百脉是指: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C.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D.百脉会聚于肺 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32.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

A.排出体内浊气 B.宣发卫气 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E.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33.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和肃降 D.肺朝百脉 E.肺输精于皮毛 34.肺主治节是指: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 B.肺对水液的调节作用 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D.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 E.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 35.下列哪项有误:

A.心在体合脉 B.肺在体合鼻 C.脾在体合肉 D.肝在体合筋 E.肾在体合骨 36.肺的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调气 C.行气 D.载气 E.纳气 37.宣发卫气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8.将水谷精微布散于皮毛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9.在肝主疏澄各种功能表现中,量根事的是:

A.调畅情志 B.调畅气机 C.谓节血量 D.疏通水道 E.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40.与情宝抑部矗为关联的是:

A.心神不足 B.髓梅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脾气郁结 41.人的视觉功能,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A.心主血脉功能 B.肺主气的功能 C.牌主运化功能 D.肝的藏血功能 E.肾的藏精功能 42.与脾胃升降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膀胱 43.有“血之府库”之称的是:

A.心 B.肺 C.肝 D.冲脉 E.女子胞 44.对肝主疏泻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 A.喜 B.怒 C.思 D.恐 E.惊 45.梅核气的形成是由于:

A.肝气郁于咽喉 B.痰饮聚于咽喉 C.肿块生于咽喉 D.痰气交阻于咽喉 E.瘀血积于咽喉 46.两目于涩,视物不清,主要责之于:

A.肝经风热 B.肝火上炎 C.肝风内动 D.肝之阴血不足 E.肝阳上亢 47.“堵风掉眩”皆属于:

A.风 B.寒 C.肺 D.肝 E.脾 48.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49.“血府”是指:

A.心 B.肝 C.脾 D.脉E,冲脉 50.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化生血液 B.运行血液 C.固摄血液 D.营养血液 E.以上都不是 51.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血液 C.精液 D.宗气 E.营气 52.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液 C..心为血之府 D.心为神之舍 E.心其华在面 53.下列哪项不符合心火旺:

A.舌淡白无华 B.面赤舌红 C.舌尖深红起刺 D.脉数 E.心胸烦热 54.下列哪项不符合心阳不足:

A.舌色偏淡 B.脉迟 C.倦怠思睡 D.精神萎靡 E.夜眠不安 55.胆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依赖于:

A.牌主运化功能 B.肾主藏精功能 C.肺主宣发功能 D.肝主疏泄功能 E.心主血脉功能 56.制定:“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脾运化水液 B.肺通调水道 C.大肠传化糟粕 D.小肠泌别清浊 E.膀胱贮尿、排尿 57.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三焦 B.肺、牌、肾 C.十二经脉 D.奇经八脉 E.以上均不是 58.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脾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 59.以下哪种说法不对:

A.脑为元神之府 B.灵机记性在于脑 C.脑为精明之府 D.脑为髓海 E.脑为奇恒之府之一 60.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脉 B.脑 C.髓 D.女子胞 E.胆 61.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医家是:

A.李时珍 B.王清任 C.汪昂O.华佗 E.张景岳 62.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肝藏魂 C.肺藏魄 D.肾藏智 E.脾藏意 6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液”内容: A.尿 B.涎 C.涕 D.泪 E.唾 64.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65.“命门”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中藏经》 E.《类经》 66.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心与心包络 B.脾与胃 C.肝与胆 D.肺与大肠 E.肾与膀胱 67.“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肺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脾肾关系 68.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69.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脾与肾 70.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肾 B.脾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肾 E.心与肝 71.联结心主血脉和肺司呼吸的中心环节是:

A.元气 B.宗气 C.心气 D.肺气 E.肝气 72.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胆 D.三焦 E.膀胱 73.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何种功能的延伸:

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小肠的受盛 D.小肠的化物 E.小肠的泌别清浊 74.“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

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心肺的输布气血 D.胃的受纳 E.肺主治节的作用 75.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

A.脾主运化功能 B.胃主受纳功能 C.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D.化生血液 E.输布水谷精微 76.以下哪种说法有误:

A.肝者,将军之官 B.肝藏血,血舍魂 C.人卧血归于肝 D.肝主身之血脉 E.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77.以下哪项有误:

A.诸气者,皆属于肺 B.诸血者,皆属于肝 C.心主身之血脉 D.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E.肾为气之根 78.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心与肺 B.肺与脾 C.脾与胃 D.肝与肺 E.肺与肾 79.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

A.脾胃虚寒 B.脾肾阳虚 C.肝脾不调 D.脾气虚 E.肾阳虚 80.喜润,以降为顺的脏腑是:

A.胃 B.肾 C.胆 D.脾 E.肝

81.病人腹胀,下午尤甚,纳差、便溏3个月,近来伴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无力。诊为: A.心血不足 B.脾气虚弱 C.脾阳不足 D.心脾两虚 E.心肝血虚

82.患者平素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近月余观精神过度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泄泻。诊为: A.肝气郁结 B.脾失健运 C.心血不足 D.心神失养 E.肝脾不调

83.患者素体虚弱,自汗易感冒,近2年呼吸困难,活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诊为: A.肺气虚弱 B.脾气虚弱 C.肺失宣肃 D.肾不纳气 E.肺肾气虚 (二)B型题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气之主”是: 2.“气之根”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称“后天之本”的是: 4.称“封藏之本”的是: 5.称“罢极之本”的是:

A.肝 B.胆 C.三焦 D.心 E.膻中 6.“谋虑出焉”是指: 7.“喜乐出焉”是指: 8.“决断出焉”是指:

A.肺 B.脾 C.三焦 D.肾 E.膀胱 9.通调水道的是:

10.主宰水液代谢的是:

A.心 B.命门 C.肾 D.脑 E.膻中 11.称为“生之本”的是:

12.称为“生命之门户”的是:

13.“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 A.胆 B.脑 C.脉 D.头 E.骨 14.“精明之府”指的是: 15.“元神之府”指的是: 16.“血之府”指的是:

A.水脏 B.娇脏 C.刚脏 D.孤府 E.子脏 17.肝为: 18.肺为: 19.肾为: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0.称“胃之关”的是:

21.称“作强之官”的是:

A.元神之府 B.玄府 C.血之府 D.孤府 E.传导之府 22.脉为: 23.汗孔又称: 24.三焦为:

A.阑门 B.贲门 C.魄门 D.幽门 E.吸门 25.大肠与小肠交接处是: 26.小肠与胃交接处是: 27.会厌是: (三)D型题

1.研究藏象的方法历来重视:

A.以表知里 B.以藏测象 C.以象测藏 D.以里知表 E.象变决定藏变 2.血液正常运行,除脉道通利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哪两个基本条件:

A.心神充足 B.心气充沛 C.心阴滋养 D.血液充足 E.心阳充足 3.汗孔又称“玄府”,又可称为:

A.魄门 B.鬼门 C.净府 D.气门 E.户门 4.气血生化之源指何脏器:

A.心 B.脾 C.胃 D.肝 E.三焦 5.升降相因的脏器是:

A.心 B.小肠 C.肝 D.脾 E.胃 6.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

A.肾水 B.肾气 C.肾阳 D.肾阴 E.命门 7.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的主要是:

A.肝血 B.天癸 C.肾阳 D.肾中精气 E.肾阴 8.“水谷之海”是:

A.脾 B.胃 C.大肠 D.太仓 E.小肠 9.胆称:

A.精明之府 B.中正之官 C.筋之府 D.中精之府 E.将军之官 10.同具相火且互为相生关系的脏器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11.肝藏血失职主要可现:

A.精亏 B.血虚 C.出血 D.气陷 E.津少 1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藏血 B.主藏神 C.主统血 D.主疏泄 E.主决断 13.可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是:

A.胃的腐熟 B.小肠化物 C.脾升 D.胃降 E.大肠传导 14.肝调节血量,需哪两项的配合:

A.肝主疏泄 B.肝藏魂 C.肝主藏血 D.脾统血 E.肺朝百脉 15.与人的生殖机能成熟密切相关的是: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天癸的产生 C.肺气的充沛 D.心神的充足 E.脾气的升清 (四)X型题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宰水液代谢 B.闭藏先天之精 C.贮藏尿液 D.受五脏之精而藏之 E.主纳气

2.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是:

A.促进机体的生长 B.促进机体的发育 C.促进肌肉的丰满壮实 D.促进机体的生殖机能 E.促进筋膜的收缩弛张 3.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

A.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 C.牙齿松动脱落 D.老年人骨质脆弱4.《内经》是以_______的生长状态,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 A.齿 B.舌 C.骨 D.爪 E.发 5.肾的闭藏作用主要体现在:

A.藏精 B.主骨 C.纳气 D.生髓 E.通脑 6.下列不属于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是:

A.在体合肉 B.运化水谷 C.运化水液 D.统摄血液 E.在液为涎 7.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

A.配合胃腐熟水谷 B.上输水谷精气于心肺、头目

C.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D.维系脏器位置的恒定 E.运化水液 8.“中气下陷”可表现出:

A.皮下出血 B.腹部胀满 C.久泻脱肛 D.恶心呕吐 E.内脏下垂 9.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痰 B.饮 C.湿 D.气喘 E.水肿 10.中医学称肺为:

A.娇脏 B.生之本 C.水之上源 D.华盖 E.气之海 11.肺主肃降,能将什么向下布散:

A.清气 B.浊气 C.津液 D.卫气 E.水谷精微 12.肺的宣降对体内津液的哪些功能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脑转耳鸣 E. A.生成 B.输布 C.吸收 D.运行 E.排泄 13.影响肺呼吸运动的因素有:

A.宗气不足 B.水液停聚 C.气机失调 D.肾气亏损 E.大肠实热 14.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宗气的生成 B.宣发津液 C.通调水道 D.朝百脉 E.调节全身气机 1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疏泄 B.开窍于目 C.主藏血 D.主筋 E.其华在爪 16.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体现于下列哪些方面:

A.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B.促进男子排精 C.调畅气机 D.调畅情志 E.促进女子排卵 17.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多少随着以下那些因素而改变:

A.情绪的变化 B.月经的来潮 C.气候的变化 D.机体活动量的增减 E.劳逸时间的长短 18.肝藏血的生理意义包括:

A.贮藏血液于肝内 B.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分配 C.调节水液代谢的平衡 D.防止出血 E.魂神有所依舍 19.心为:

A.神之居 B.脉之宗 C.精之藏 D.气之主 E.血之主 20.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宣散卫气 B.推动血行 C.总司气化 D.主藏神 E.开泄汗液 21.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可显现于:

A.脉象 B.心胸部的感觉 C.面色 D.左肩背的感觉 E.舌色 22.胃又称:

A.胃脘 B.太仓 C.水谷之海 D.受盛之官 E.水谷气血之海 23.影响大肠传导变化作用的因素有:

A.肺的肃降 B.胃的降浊 C.肝的疏泄 D.肾的气化 E.小肠的泌别清浊 24.胆为六腑的依据是:

A.形态中空 B.胆藏胆汁 C.胆汁助消化 D.胆与肝有表里关系 E.胆不直接传化饮食物 25.胃失和降可出现:

A.口臭 B.腹胀 C.便秘 D.腹泻 E.呃逆 26.胃气是指:

A.受盛化物 B.胃的通降 C.胃的生理功能 D.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 E.泛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27.下列属于奇恒之府的是:

A.三焦 B.女子胞 C.命门 D.脉 E.胆 28.髓海不足可导致:

A.脑转耳鸣 B.目无所见 C.轻劲多力 D.懈怠安卧 E.胫酸眩冒 29.和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内脏有: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0.以下那些说法是对的:

A.发为血之余 B.爪为筋之余 C.齿为骨之余 D.发为肾之外候 E.发的生机根源于肾 31.下列那些说法是对的:

A.肺为气之主 B.肾为气之根 C.肾为封藏之本 D.肾为水脏 E.肾者,胃之关 32.以下那些说法正确:

A.肾者胃之关也 B.脾阳根于肾阳 C.肾为气之根 D.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E.脾为生痰之源,肾为贮痰之器 33.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液的运行 B.津液的输布 C.津液的代谢 D.气机的调畅 E.血液的生成 34.肺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的生成 B.津液的输布 C.气的生成 D.津液的代谢 E.血的贮藏 35.脏与脏之间在血的关系上密切联系的是:

A.心与脾 B.心与肾 C.心与肝 D.肝与脾 E.肺与肾 36.肾与封藏与肝主疏泻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

A.人体的生长发育 B.女子的月经来潮 C.精血间的相互化生 D.女子的排卵 E.男子的排精

37.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为:

A.水能涵木 B.精血同源 C.同具相火 D.藏泄互用 E.先后天相互资生 38.与血的运行有关的脏器组织有: A.心 B.肝 C.脾 D.骨 E.脉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D 3.C 4.C 5.D 6.D 7.A 8.D 9.D 10.A 11.C 12.A 13.B 14.B 15.D 16.D 17.C 18.A 19.D 20.D 21.D 22.B 23.B 24.E 25.D 26.C 27.A 28.A 29.B 30.D 31.C 32.E 33.C 34.C 35.B 36.A 37.B 38.B 39.B 40.C 41.D 42.C 43.C 44.B 45.D 46.D 47.D 48.A 49.D 50.B 51.B 52.C 53.A 54.E 55.D 56.D 57.A 58.B 59.C 60.A 61.A 62.D 63.A 64.B 65.B 66.A 67.B 68.D 69.C 70.D 71.B 72.C 73.B 74.C 75.C 76.D 77.B 78.B 79.B 80.A 81.D 82.E 83.D

(二)B型题

1.B 2.E 3.C 4.E 5.D 6.A 7.E 8.B 9.A 10.D 11.A 12.B 13.B 14.D 15.B 16.C 17.C 18.B 19.A 20.E 21.E 22.C 23.B 24.D 25.A 26.D 27.E (三)D型题

1.AC 2.BD 3.BD 4.BC 5.DE 6.CD 7.BD 8.BD 9.BD 10.DE 11.BC 12.AD 13.CD 14.AC 15.AB (四)X型题

1.ABDE 2.ABD 3.ABCDE 4.ACE 5.AC 6.AE 7.BD 8.CE

9.ABCE 10.ACD 11.ACE 12.BDE 13.ABCDE 14.AE 15.AC 16.ABCDE 17.ACD 18.ABDE 19.ABE 20.BD 21.ABCE 22.ABCE 23.ABCDE 24.ACD 25.ABCE 26.CDE 27.BDE 28.ABDE 29.ACDE 30.ABCDE 31.ABCDE 32.ABCD 33.AE 34.BCD 35.ACD 36.BDE 37.ABCD 38.ABCE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E.营气 D.卫气 E.动气

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A.推动功能 B.温煦功能 C.固摄作用 D.气化 E.营养作用 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机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固摄作用 E.气化 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

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 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E.宗气 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营气 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

A.中气 B.营气 C.卫气 D.水谷精气 E.脏腑经络之气 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 A.元气 B.卫气 C.宗气 D.谷气 E.营气 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 E.肝 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

A.气机不畅 B.气结 C.气闭 D.气逆 E.气虚 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心肺肾 E.肝脾肾 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E.谷气 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

A.宗气 B.谷气 C.卫气 D.元气 E.营气 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

A.脾胃 B.心肾 C.肺肝 D.脾肾 E.以上均非 21.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4.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5.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机 E.气化

26.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7.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28.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9.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脉管 B.经络 C.腠理 D.三焦 E.分肉 3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以上均不是 3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32.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3.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34.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35.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 3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8.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3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40.在机体内,除______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A.胃液 B.肠液 C.血液 D.泪液 E.唾液 41.液的灌注部位,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A.脏腑 B.骨节 C.孔窍 D.脑 E.髓 42.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A.脾 B.胃 C.肺 D.小肠 E.大肠

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A.心肝脾肺三焦 B.心肝脾肾三焦 C.肺脾肾肝三焦 D.心肝肺肾三焦 E.肺脾肾心三焦 44.与津液输布最不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5.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E.呕吐物 46.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4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48.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以上均非 49.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

A.气能行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生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5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哪一组脏腑最为重要:

A.心肝肾 B.肺脾肾 C.脾肝肺 D.肺肝胃 E.心肝肺 5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逆 B.气陷 C.气结 D.气滞 E.气脱 52.喻昌所论的“内气”是指: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53.“上气海”是指:

A.息道 B.膻中 C.丹 D.心 E.肺 54.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十四经脉 D.十五别络 E.任督二脉 5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

A.元气 B.真气 C.营气 D.卫气 E.宗气 56.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

A.先天之精气 B.水谷精微 C.后天之精气 D.营气 E.元气 5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

A.心气充沛 B.血液充盈 C.脉道通畅 D.三焦通利 E.肺肝脾功能正常 58.《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

A.肾气 B.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59.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

A.气虚则血少 B.气旺则血充 C.血虚则气少 D.血足则气旺 E.气不运则血不存

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

A.多汗 B.多尿 C.漏汗 D.遗尿 E.遗精 61.“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 E.以上均非 62.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 A.血虚 B.血脱 C.血燥 D.血瘀 E.出血 63.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肺与脾 D.肺与肝 E.肝与脾 64.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5.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E.以上均非 6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是:

A.滋润和濡养作用 B.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C.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D.排泄代谢产物 E.以上均非

67.“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68.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

A.来源相同 B.性质相同 C.特点相同 D.分布相同 E.功能相同 69.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先天与后天方面 B.性状与分布方面 C.生化与运行方面 D.功能与结构方面 E.以上均非

70.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

A.气逆 B.气陷 C.气滞 D.气结 E.以上均是 71.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

A.生殖之精 B.先天之精 C.后天之精 D.脏腑之精 E.肾精 72.一身之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

A.心脾肾 B.心肺肾 C.心肝肾 D.脾肺肾 E.肝脾肾 73.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A.气机 B.气化 C.气逆 D.气脱 E.气闭 74.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

A.推运与调控作用 B.温煦与凉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75.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肾精 B.元气 C.脏腑之精 D.水谷之精 E.生殖之精 76.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气 B.血 C.神 D.津液 E.形体 77.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

A.津血同源 B.精血同源 C.气血同源 D.血汗同源 E.肝肾同源 78.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 A.心 B.肾 C.神 D.血 E.气 79.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

A.形体 B.脏腑 C.肾精 D.血脉 E.宗气 80.“形之主”指的是:

A.脏腑 B.神 C.肾精 D.气 E.津液 81.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二)B型题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人的生长发育靠气的:

2.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

3.多尿是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4.对脏腑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的是: 5.主司腠理开合的是:

6.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的是:

A.润泽肌肤 B.化生血液 C.温煦脏腑 D.充养脑髓 E.化生神志 7.营气的作用是: 8.津的生理功能是: 9.液的生理功能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

1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1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肺脾肾 B.心脾肝肾 C.心肺肝脾 D.脾肺肾肝 E.心肺脾肾 1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14.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15.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脾胃 B.肺 C.心 D.肝 E.肾

16.一身气机的枢纽是指:

17.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是: 18.可以疏通和调畅气机的是:

A.气机不畅 B.气滞 C.气逆 D.气陷 E.气结 19.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

20.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为: 2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体内者,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22.气的由下向上运动太过,称为: 2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 2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2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26.积于胸中之气称为: 27.水谷之悍气是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8.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 29.能助心行血的是:

30.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胃 31.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 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 33.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

A.气虚血少 B.气虚血瘀 C.气虚出血 D.气随血脱 E.血虚气亏 34.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 35.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 36.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

A.气虚 B.气脱 C.气滞 D.气闭 E.气逆 37.血虚可导致: 38.大失血时可导致: 39.水液停滞可导致: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调控作用 40.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 41.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

42.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 (三)D型题

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胃 E.肾

2.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何作用间的协调平衡: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3.宗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肾中精气 B.水谷精气 C.自然界清气 D.脏腑之精气 E.先天之精气 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主管语言 B.温煦肢体 C.调节心脏的搏动 D.走息道以行呼吸 E.贯心脉以行气血 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精 E.津液 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主血脉 B.肝主藏血 C.脾主统血 D.肺朝百脉 E.肾主封藏 7.气的主要来源是: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之精气 C.阴阳之精气 D.五行之精气 E.天地之精气 8.人体之气生成的主要条件是:

A.脏腑功能正常 B.物质来源充足 C.精气充足 D.血液充足 E.津液充足 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肝 B.胆 C.脾 D.胃 E.肾 10.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郁 D.气结 E.气脱 11.元气充足必须依赖何脏腑之气正常:

A.心气 B.肝气 C.脾气 D.肺气 E.胃气 12.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3.与宗气的分布密切相关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4.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是: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手足三阴经 D.手足三阳经 E.任督二脉 15.各类气中,具有阴阳相随关系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D.中气 16.血的生成主要依赖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中介作用 E.固摄作用

17.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胃 18.津液的生成主要关系到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9.津液的排泄主要关系到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营养作用 20.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之品是因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21.可以形成血行瘀阻的是:

A.气逆 B.气陷 C.气滞 D.气脱 E.气虚 22.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A.气为血之帅 B.血为气之母 C.气能生血 D.血能养气 E.气随血脱 (四)X型题

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功能 E.脾胃的功能 3.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脾 B.胃 C.肺 D.肾 E.三焦 4.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

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 5.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

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汗液的排泄 D.体温的相对恒定 E.大、小便的排泄 6.气机失调可导致:

A.血液上逆 B.血液外溢 C.血行迟缓 D.津液停滞 E.小便异常 7.气的分类依据是:

A.基本含义 B.功能特点 C.生成来源 D.分布部位 E.历代医家的共识 8.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肺 B.肾 C.脾 D.胃 E.三焦 9.宗气的盛衰关系到:

A.呼吸的强弱 B.血液的运行 C.视听的正常 D.腠理的开合 E.津液的布散 10.卫气的功能有:

A.温分肉 B.肥腠理 C.司开合 D.充皮肤 E.生津液 11.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胃 E.肾 12.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

A.心 B.肺 C.肝 D.脾 E.脉 13.血液运行必备的条件是:

A.营气充沛 D.津液滑利 C.血流充盈 D.脉道通畅 E.脏腑功能正常 14.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的主血 B.脾的统血 C.肝的藏血 D.肝的疏泄 E.肺朝百脉 15.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三焦 16.与津液的输布有密切关系的是:

A.肺 B.脾 C.肾 D.肝 E.三焦 17.与津液的排泄有密切关系的是:

A.肺 B.脾 C.肾 D.膀胱 E.三焦 18.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以哪三脏作用最为重要: A.肺 B.脾 C.肾 D.肝 E.心 19.津液的正常排泄途径是:

A.汗 B.呼气 C.尿 D.粪 E.呕吐物 20.津主要分布于:

A.血脉 B.肌肉 C.皮肤 D.脑髓 E.孔窍 21.液主要灌注于:

A.骨节 B.脏腑 C.脑髓 D.肌肤 E.孔窍 22.津液的功能是:

A.润泽肌肤 B.滑利关节 C.充养脑髓 D.充养血脉 E.寓神养神 2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24.血的营养滋润的作用体现在:

A.面色红润 B.肌肉丰满壮实 C.皮肤润泽 D.毛发乌黑光泽 E.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 25.生殖之精的化生与施泄有度,依赖于:

A.天癸促发 B.肾气封藏 C.肝气疏泄 D.脾气运化 E.以上都对 26.人体之精的功能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繁衍生命 B.濡养 C.化血 D.化气 E.化神 27.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哪些作用: A.防御 B.抗邪 C.调节 D.康复 E.出汗

28.血液的化生是在哪几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A.脾胃 B.心 C.肺 D.肾 E.肝 29.化神之源是指: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以上都对 30.气化的具体体现有:

A.精血互化 B.精化为气 C.精化为髓 D.津血互化 E.津化为汗 31.人体之精源于:

A.肾精 B.先天之精 C.后天之精 D.脏腑之精 E.生殖之精 32.神的具体体现有:

A.眼神 B.表情 C.言语 D.应答 E.神志 33.人身之三宝是指: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神 34.“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

A.剧烈呕吐 B.大量泄泻 C.大量饮水 D.过用发汗方法 E.过用下法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B 3.A 4.A 5.D 6.C 7.D 8.E 9.C 10.E 11.A 12.E 13.C 14.D 15.A 16.D 17.C 18.C 19.A 20.A 21.B 22.D 23.B 24.A 25.E 26.C 27.C 28.E 29.D 30.D 31.C 32.E 33.A 34.B 35.A 36.A 37.C 38.C 39.D 40.C 41.C 42.C 43.C 44.B 45.E 46.B 47.D 48.B 49.B 50.B 51.C 52.A 53.B 54.C 55.D 56.E 57.D 58.C 59.E 60.E 61.C 62.C 63.C 64.C 65.B 66.A 67.B 68.A 69.C 70.E 71.B 72.D 73.B 74.E 75.D 76.C 77.A 78.C 79.A 80.B 81.A (二)B型题

1.A 2.E 3.D 4.A 5.D 6.C 7.B 8.A 9.D 10.C 11.E 12.D 13.A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B 21.E 22.B 23.C 24.E 25.A 26.B 27.D 28.A 29.D 30.C 31.E 32.E 33.D 34.A 35.B 36.C 37.A 38.B 39.C 40.A 41.D 42.A (三)D型题

1.CD 2.AD 3.BC 4.DE 5.CE 6.BC 7.AB 8.AB 9.CD 10.CD 11.CE 12.CD 13.AD 14.AE 15.CD 16.AD 17.CE 18.AE 19.AD 20.AC 21.CE 22.AB (四)X型题

1.ABCDE 2.ABCDE 3.ABCD 4.ABCDE 5.ABCE 6.ABCDE 7.BCD 8.BCD 9.ABC 10.ABCD 11.ABCDE 12.ABCDE 13.CDE 14.BC 15.ABCD 16.ADCDE 17.ACD 18.ABC 19.ABCD 20.ABCE 21.ABC 22.ABCD 23.ABDE 24.ABCDE 25.ABCDE 26.ABCDE 27.ABCD 28.ABCD 29.ABCDE 30.ABCDE 31.BC 32.ABCDE 33.ABE 34.ABDE

第四章 经络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 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 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 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 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

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 E.带脉 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阳维脉 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手太阳与手少阴 21.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阴肺经 E.足少阴肾经 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

A.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B.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 C.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D.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 E.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 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24.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

A.手足阳明经 B.手足太阴经 C.手足太阳经 D.手足少阴经 E.手足少阳经 25.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

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口唇:

A.心经、脾经、肝经、胃经 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C.肾经、任脉、胆经、冲脉 D.脾经、肝经、冲脉、任脉 E.肝经、胆经、胃经、冲脉 27.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

A.足少阴肾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阴脾经 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

A.印堂穴 B.神庭穴 C.大椎穴 D.百会穴 E.关元穴 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 E.手少阴心经 30.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

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 B.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 C.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 D.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 E.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 3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督脉 E.浮络 32.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督脉 B.任脉、带脉 C.阳跷、阴跷 D.冲脉、任脉 E.阴维、阳维 33.十二经脉中,循喉咙,挟舌本的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太阴肺经 3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

A.冲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阳维脉 E.阴维脉 3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

A.带脉 B.冲脉 C.任脉 D.督脉 E.阴跷脉 36.奇经八脉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作用的是

A.阴维脉、阳维脉 B.阳跷脉、阴跷脉 C.督脉 D.带脉 E.任脉 37.任脉的终点是在:

A.目眶下 B.口唇 C.目内眦 D.胞宫 E.会阴

38.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阳跷脉、阴跷脉 E.足太阴脾经 39.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经 B.奇经 C.经别 D.浮络 E.别络 (二)B型题

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 1.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

2.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3.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冲脉与任脉 E.足少阳胆经 4.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5.到舌根两旁的经脉是:

6.环绕口唇后到目眶下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阳跷脉 7.循喉咙、入颃颡的是: 8.环绕口唇的是: 9.上连目系的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阴肾经 10.起于睛明穴,其支者从头顶到耳上角部的是:

11.起于关冲穴,其支者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者为: 12.起于目外眦,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者为:

A.督脉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手太阳小肠经 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 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

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 16.沿脊柱两旁循行的是: 17.沿脊柱里面上行的是:

18.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 19.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20.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 21.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A.督脉 B.任脉 C.阳跷脉 D.冲脉 E.带脉 22.与女子月经关系最密切的是: 23.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 24.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 (三)D型题

1.足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

A.膀胱 B.三焦 C.脾 D.肾 E.胃 2.十二经别的含义应是:

A.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正经 B.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

C.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D.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 E.主要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用 3.十二经筋的含义是:

A.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B.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 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D.为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 E.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4.手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

A.三焦 B.胆 C.心 D.肺 E.小肠 5.手太阴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A.目外眦 B.手小指端 C.手大指端 D.中焦 E.食指端 6.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A.目外眦 B.鼻翼旁 C.足大趾 D.目内眦 E.足小趾端 7.以下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阴脾经 8.在小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少阳三焦经 9.足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A.目内眦 B.目外眦 C.足小趾 D.足大趾 E.足小趾端 10.手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A.小指端 B.目内眦 C.食指端 D.无名指端 E.目外眦 11.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接的经脉是:

A.足厥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少阳经 D.足少阴经 E.足阳明经 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13.交接于心中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太阴肺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5.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手三阴经:

A.头面部 B.上肢内侧 C.胁肋 D.腹腔 E.胸腔 16.称“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

A.督脉行于头顶 B.清阳出上窍 C.手三阳经止于头部 D.足三阳经起于头部 E.阳经不行于头部 17.其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目内眦的是: A.阴维脉 B.阳维脉 C.足厥阴经 D.阳跷脉 E.阴跷脉 18.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

A.双腿内侧前缘 B.小腹 C.脊柱两侧 D.鼻咽部 E.足大趾端 (四)X型题

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 2.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

A.肺经 B.脾之大络 C.胃经 D.肾经 E.胆经 3.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 A.熨法 B.针灸 C.气功 D.推拿 E.敷药 4.奇经八脉的作用是:

A.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 C.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 D.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E.统帅全身络脉 5.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

A.阴器 B.少腹 C.两胁 D.两乳 E.巅顶 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 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

A.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B.分布没有正经规则 C.与脏腑不直接络属 D.相互间无表里关系 E.人之气血并非常行奇经 8.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A.手太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 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

A.脏腑与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C.脏腑之间的联系 D.六腑之间的联系 E.经脉之间的联系

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B.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

C.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D.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 E.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 11.经络的生理功能是:

A.调节机能平衡 B.感应传导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D.沟通表里上下 E.联系脏腑器官 1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

A.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C.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 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E.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 13.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

A.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 B.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 C.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D.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 14.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任脉 E.足厥阴经 15.脏腑中有“大络”的是:

A.脾 B.胃 C.肺 D.肝 E.肾 16.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手太阳经 D.手少阳经 E.手阳明经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C 3.E 4.B 5.D 6.B 7.D 8.D 9.C 10.E 11.B 12.C 13.E 14.A 15.D 16.B 17.D 18.E 19.B 20.E 21.D 22.C 23.D 24.A 25.D 26.B 27.C 28.C 29.B 30.B 31.C 32.D 33.C 34.E 35.D 36.B 37.A 38.D 39.E (二)B型题

1.B 2.C 3.E 4.C 5.B 6.D 7.A 8.A 9.A 10.D 11.B 12.C 13.D 14.B 15.A 16.B 17.D 18.E 19.A 20.A 21.B 22.D 23.B 24.A (三)D型题

1.CE 2.AE 3.CE 4.CE 5.DE 6.DE 7.AC 8.CD 9.BD 10.DE 11.AC 12.DE 13.BC 14.CD 15.DE 16.CD 17.DE 18.BD (四)X型题

1.ADE 2.BE 3.BCD 4.ACD 5.ABCDE 6.ACE 7.BCD 8.ADE 9.ABCE 10.ABCD 11.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 16.ABCDE

第五章 体质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 B.身心特征 C.形态结构 D.遗传特质 E.心理素质

2.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件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性征 B.体姿 C.体型 D.体格 E. 体表形态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性征 B.身高 C.体姿 D.体重 E.体型

4.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身高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皮肤之厚薄 5.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 6.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7.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黄帝内经》 E.《千金要方》 8.过食生冷寒凉,易形成()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 9.理想的体质应为()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2.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3.素体阳虚阴盛者,易致邪从()

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 (二)B型题

A.性征 B.体姿 C.体重 D.体型 E.体格 1.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为() 2.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

A.温补益火 B.清热利湿 C.甘寒凉润 D.补气培元 E.健脾芳化. 3.体质偏阳者治宜() 4.体质偏阴者治宜()

A.质势 B.病势 C.从化 D.传变 E.易感性 5.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

6.不同体质类型所具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传化 7.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 8.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多从() (三)D型题

1.偏阳质的体质特征为()

A.形体适中 B.形体偏瘦 C.形体偏胖 D.胆小易惊 E.反应较慢 2.偏阴质的体质特征为()

A.形体适中 B.形体偏瘦 C.形体偏胖 D.喜动 E.性格外向 3.痰湿内盛之人易患的疾病为()

A.肺痨 B.中风 C.眩晕 D.消渴 E.食积 4.偏阳质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

A.虚证 B.寒证 C.里证 D.实证 E.热证 5.偏阴质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

A.实证 B.热证 C.虚证 D.表证 E.寒证 (四)X型题

1.体质的构成包括()

A.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B.发病的倾向性 C.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D.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E.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2.体格反映了人体的()

A.生长发育水平 B.营养状况 C.锻炼程度 D.体姿 E.性征 3.体质的特点有()

A.普遍性 B.全面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E.连续性 4.影响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有()

A.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 B.父母血缘关系的远近 C.父母生育的年龄 D.母亲妊娠期的养胎情况 E.母亲妊娠期疾病的影响 5.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有()

A.性别、年龄 B.饮食因素 C.劳逸、疾病因素 D.情志因素 E.地理因素 6.小儿的体质特点为()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E.代谢缓慢 7.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为()

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缓慢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 8.偏阳质者()

A.耐寒 B.耐热 C.易感风、暑、热邪 D.易感寒湿之邪 E.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9.偏阴质者()

A.耐寒 B.耐热 C.易感风、暑、热邪 D.易感寒湿之邪 E.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10.偏阳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 A.阳虚 B.阳亢 C.阴虚 D.痰湿 E.痰火 11.偏阴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

A.阳亢 B.阳虚 C.阴虚 D.痰湿 E.水饮 12.阴虚之体养生时应慎用()

A.肥甘之品 B.辛辣之品 C.甘润生津之品 D.燥热之品 E.苦寒之品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B 2. D 3. E 4. D 5. B 6. A 7. D 8. D 9. C 10.C 11.B 12.B 13.A (二)B型题

1. D 2. E 3. C 4. A 5. C 6. A 7. C 8. D (三)D型题

1. AB 2.AC 3.BC 4.DE 5.CE (四)X型题

1.CDE 2.ABC 3.ABCDE 4.ABCDE 5.ABCDE 6.ABCD 7.ABCDE 8.ACE 9.BDE 10.BCE 11.BDE 12.ABDE

第六章 病因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寒邪 B.燥邪 C.湿邪 D.暑邪 E.热邪 21.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

22.伤于风者:

A.上先受之 B.下先受之 C.阳先受之 D.阴先受之 E.外先受之 23.异气是指:

A.六淫邪气 B.异常气候 C.情志变化 D.气机失常 E.乖戾之气 24.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E.气结 25.恐则:

A.气消 B.气上 C.气泄 D.气耗 E.气下 26.劳则:

A.气上 B.气下 C.气收 D.气耗 E.气缓 27.寒则:

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E.气上

28.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E.悲则气消 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肺津 E.心神 30.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病 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 A.气 B.血 C.肉 D.精 E.筋 32.“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

A.致病广泛 B.病势缠绵 C.阻滞气机 D.阻碍气血 E.扰动神明 3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A.痰可扰乱神明 B.痰可化火化风 C.痰阻碍气血运行 D.痰似风善行数变 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34.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A.脾 B.心 C.肺 D.肾 E.三焦 35.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掣痛 C.隐痛 D.灼痛 E.刺痛 36.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

A.出血量多 B.出血颜色鲜明 C.出血量少 D.出血伴有血块 E.出血色淡质清稀 37.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

A.胀痛 B.灼痛 C.刺痛 D.隐痛 E.冷痛 38.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血热 E.湿热

39.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湿内停 B.气血不足 C. 恣食厚味 D.过度劳累 E.湿热内积 40.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性黏滞 C.寒性收引 D.寒性凝滞 E.易伤阳气 41.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A.气候反常 B.环境污染 C.社会因素 D.暴饮暴食 E.饮食不洁 42.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广泛 B.变化多端 C.扰乱神明 D.局部刺痛 E.阻滞气机 43.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

A.饮之凝聚成痰 B.水乃湿聚而成 C.水液积聚成饮 D.水聚稠浊为饮 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

44.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

A.痛处固定 B.刺痛 C.疼痛喜按 D.疼痛拒按 E.疼痛夜间加重 45.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

A.恶血 B.败血 C. 衃血 D.蓄血 E.溢血 46.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A.脐周疼痛 B.时发时止 C.寐时磨牙 D.脘腹剧痛 E.皮下结节 47.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

A.肛门奇痒 B.食欲亢进 C.形体消瘦 D.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 E.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

48.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

A.有异食癖 B.脐周疼痛 C.初起见皮肤瘙痒 D.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 E.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 (二)B型题

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风邪致病 2.暑邪致病 3.寒邪致病

A.上先受之 B.外先受之 C.阴受之 D.阳受之 E.下先受之 4.伤于风者 5.伤于湿者 6.犯贼风虚邪者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7.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8.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9.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A. 气消 B.气结 C.气下 D.气收 E.气耗 10.悲则: 11.劳则: 12.寒则:

A. 困阻脾胃为主 D.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 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D.直接伤及脏腑 E.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13.湿滞于内则多: 14.水饮停聚则多: 15.痰形成后则多:

A.心盛乘肺 B.肝盛乘脾 C.脾盛乘肾 D.肺盛乘肝 E.肾盛乘心 16.过食咸味可致: 17.过食甘味可致: 18.过食苦味可致:

A. 脐周疼痛 B.皮下结节 C.肛门奇痒 D.腹大如箕 E.手足瘙痒 19.蛔虫病的临床常见: 20.蛲虫病临床常见: 21.钩虫病临床常见:

A.外感病因 B.内伤病因 C.其他病因 D.内生五邪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22.水湿痰饮致病属于: 23.饮食、劳逸、致病属于: 24.药邪、医过属于:

A.汗出恶风 B.皮肤干涩 C.狂躁妄动 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E.下利粘液,小便混浊 25.火热之邪致病可见: 26.湿邪致病可见: (三)D型题

1.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 B.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辨证求因 C.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思维演绎 D.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 E.以五行为依据推衍 2.广义之火是指:

A. 宿食滞留 B.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 C.火热之邪 D.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 E.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3.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易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粘腻重浊 E.易袭阴位 4.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

A. 均为阴邪 B.均为阳邪 C.均可挟湿 D.均伤津耗气 E.均可致疮痈 5.虚邪是指:

A. 五邪之一 B.较弱的邪气 C.微邪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6.过度安逸可致:

A. 伤津耗液 B.耗损肝血 C.全身虚弱 D.损伤肾精 E.气血运行不畅 7.偏嗜饮酒可致:

A.损伤心肺 B.损伤肝肾 C.损伤脾胃 D.内生湿热 E.气滞血瘀 8.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

A. 内生寒湿 B.损伤脾胃阳气 C.阴虚火旺 D.损伤心肺气血 E.损伤肝肾精血 9.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

A.时聚时散 B.柔软喜按 C.腹胀喜暖 D.位置固定 E.质硬拒按 10.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

A. 婴儿阶段喂养不当 B.婴儿阶段体弱多病 C.婴儿阶段发育不良

D.胎儿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 E.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影响胎儿发育 11.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

A. 病位游走不定 B.风为百病之长 C.风有向外的特性 D.风有向上的特性 E.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12.六淫中属阴邪的有:

A. 寒邪 B.火邪 C.湿邪 D.风邪 E.暑邪 13.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 A. 风 B.寒 C.湿 D.燥 E.火 14.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

A.燥邪 B.风邪 C.湿邪 D.寒邪 E.暑邪 15.劳神过度则耗伤:

A.心血 B.肺气 C.肝血 D.脾气 E.肾精 (四)X型题

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E.变化性 2.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A. 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寒邪

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4.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

A. 脾胃损伤 B.饮食停滞 C.气血衰少 D.聚湿成痰 E.化生内热 5.形成瘀血的原因有: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血热 E.内外伤 6.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

A.外感六淫 B.饮食不节 C.七情内伤 D.三焦水道不利 E.肺脾肾功能失常 7.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

A.外感病因 B.内伤病因 C.外伤病因 D.其他病因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8.陈无择将病因分为:

A. 内因 B.其他病因 C.外因 D.不内外因 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9.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热性干涩 B.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E.善行数变 10.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 B.水湿痰饮 C.瘀血 D.七情内伤 E.结石 11.疠气又称:

A.疫气 B.戾气 C.异气 D.毒气 E.乖戾之气 12.过劳包括: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安逸过度 E.饮酒过度 13.瘀血又称为:

A.恶血 B.溢血 C.败血 D. 衃血 E.蓄血 14.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

A.肺 B.膀胱 C.三焦 D.脾 E.肾 15.结石多发于: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16.结石的致病特点是:

A.多发于五脏 B.多发于六腑 C.易阻滞气机 D.发生绞痛 E.损伤脉络 17.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

A.导致疼痛 B.致病因素 C.阻滞气机 D.有形病理产物 E.致病广泛,病程较长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B 3.D 4.C 5.D 6.A 7.D 8.E 9.C 10.A 11.D 12.A 13.A 14.C 15.E 16.D 17.C 18.E 19.E 20.D 21.D 22.A 23.E 24.B 25.E 26.D 27.C 28.D 29.E 30.D 31.A 32.A 33.E 34.B 35.E 36.D 37.A 38.C 39.E 40.B 41.D 42.D 43.D 44.C 45.E 46.E 47.A 48.B (二)B型题

1.C 2.A 3.B 4.A 5.E 6.D 7.C 8.A 9.E 10.A 11.E 12.D 13.A 14.B 15.C 16.E 17.C 18.A 19.A 20.C 21.E 22.E 23.B 24.C 25.C 26.E (三)D型题

1.AB 2.BC 3.AB 4.BD 5.AE 6.CE 7.CD 8.AB 9.DE 10.DE 11.AE 12.AC 13.AE 14.BE 15.AD (四)X型题

1.ABCDE 2.BCD 3.ABCDE 4.ABCDE 5.ABCDE 6.ABCDE 7.ABDE 8.ACD 9.DCD 10.ABDE 11.ABCDE 12.ABC 13.ACDE 14.ABCDE 15.BCDE 16.BCDE 17.ABCDE

第八章 病 机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 8.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气不摄血 D.气随血脱 E.气血两虚 9.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热汗多 B.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 D.气喘 E.脉数疾 11.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

A.烦躁不安 B.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 D.脉微欲绝 E.以上皆非 12.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

A.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 D.大剂补气药 E.大剂补肾药 13.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 A.精 B.血 C.津 D.液 E.气

14.大汗不止,使亡阴与亡阳愈来愈恶化,所以治疗亡阴,亡阳时,必须重用: A.补血药 B.补阴药 C.生津药 D.固摄药 E.补阳药 15.“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阳虚寒盛 16.“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邪去正虚 B.邪盛正虚 C.正虚邪恋 D.邪正相持 E.以上皆非 17.表里的病势出入,实际上取决于:

A.正气盛衰与否 B.气血功能是否协调 C.脏腑功能是否旺盛 D.邪正消长盛衰 E.以上皆非

18.卫气营血病位传变,下列何种形式为逆传:

A.卫分到气分 B.气分到营分 C.营分到血分 D.卫分到营分 E.以上皆非 19.下列何项是形脏内外传变:

A.脏腑病变按五脏乘侮关系传移 B.脏腑病变按五脏相生关系传移 C.形体组织病变按五脏所合关系传移 D.脏腑病变按脏腑表里关系传移 E.疾病在六腑间的相应传移

20.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 A.肝 B.心 C.心包 D.肾 E.脾 21.内风与那个脏关系最为密切: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22.内湿与那个脏关系最为密切: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23.内风性质属于实的为:

A.热极生风 B.肝阳化风 C.阴虚生风 D.血虚生风 E.燥急生风 24.哪一项不属于内寒所表现的症状:

A.四肢逆冷 B.面色苍白 C.恶寒 D.蜷卧 E.少腹冷痛据按 25.内燥起于肺、脾、肾、胃为重,哪一个尤重: A.肺 B.脾 C.肾 D.胃 E.肝 26.内燥的病理特点为:

A.干 B.热 C.冷 D.瘦 E.凉 27.下列哪一个属于虚火所表现的症状:

A.口渴喜冷 B.舌红苔黄 C.五心烦热 D.脉洪数 E.痈疡 28.内生五气中以虚为主要病机的是:

A.内风 B.内热 C.内火 D.内寒 E.心火 29.下列哪一项属于肝脏病理中的虚者:

A.肝气郁结 B.肝火上炎 C.肝阳上亢 D.肝胆湿热 E.肝郁气滞 3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肾阴精失调:

A.肾阴亏虚 B.相火妄动 C.肾气不固 D.肾精不足 E.水不济火 31.精虚最主要的病变是指:

A.肾精不足 B.先天之精不足 C.水谷之精不足 D.脏腑之精不足 E.生殖之精不足 32.精瘀通常是指:

A.女子月经不行 B.精不生髓 C.肾失藏精 D.男子精道瘀阻 E.精不化气 33.“薄厥”的病机是:

A.气闭 B.气逆 C.气滞 D.气脱 E.气虚 (二)B型题

A.气陷 B.血热 C.出血 D.气脱 E.血瘀 1.气滞会引起: 2.大出血会引起: 3.气不摄血会引起:

A.痰涎壅盛,咳嗽气粗 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 C.大实之病,反见赢状 D.久病心悸,面憔体倦 E.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 4.病机属真虚假实的是: 5.病机属虚的是:

6.病机属真实假虚的是:

A.邪正盛衰变化 B.身体素质 C.生活状况 D.地区方域 E.失治误治 7.对疾病传变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8.对病理“从化”有重要影响的是:

9.导致损伤人体正气,助长邪气,变证迭起的是:

A.间脏传变 B.不间脏传变 C.表邪入里 D.里病出表 E.三焦传变 10.肝病传脾为:

11.温热病汗出热解,疹痞透发: 12.湿热病由脾胃传及肝肾为:

A.取决于邪气的盛衰 B.根据临床证候表现 C.与治疗当否有关 D.主要取决于抗病和驱邪能力 E.说明阳气由盛而衰 13.外感病由阳经传入阴经: 14.在里之病之所以能出表:

15.判断病邪出入主要据何而定: (三)D型题

1.属气机升降失常病机的是:

A.气闭 B.气脱 C.气逆 D.气滞 E.气陷 2.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

A.壮热面红 B.呼吸气粗 C.烦躁不安 D.四肢不温 E.脉象沉伏 3.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下列表现哪两项为假象:

A.四肢逆冷 B.畏寒蜷卧 C.口渴 D.面色泛红 E.脉微细 4.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A.假热象 B.很重的虚寒证 C.寒热错杂证 D.实寒证 E.真热假寒证 5.阳盛格阴,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A.假寒象 B.虚热证 C.寒热错杂证 D.实热证 E.真寒假热证 6.形成阴阳两虚病机的是:

A.阴虚 B.阳虚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E.阴阳格拒 7.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

A.大实有赢状 B.至虚有盛候 C.由虚转实 D.虚中夹实 E.实中夹虚 8.机体阴液不足,一般以下列哪两脏为主:

A.心 B.肝 C.脾 D.胃 E.肾 (四)X型题

1.中医病机学说的病理观认为:

A.疾病是单纯的局部病变的病理过程 B.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

C.疾病是无局部症状的全身性病变的病理过程 D.疾病是局部和全身综合的病理过程 E.全身性疾病常通过局部反映出来 2.属虚实错杂病理状态的是:

A.表虚里实 B.上实下虚 C.至虚有盛候 D.表实里虚 E.上虚下实 3.可造成实性病理变化的有:

A.经络闭塞 B.久病耗精 C.脏腑功能亢奋 D.气机阻滞 E.脏腑功能减退,病理产物凝结 4.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

A.食积郁而化热 B.外感温热之邪 C.血瘀化热 D.寒邪入里化热 E.五志过极化火 5.阴盛格阳出现真寒假热证,所见真寒表现是:

A.脉大而无根 B.精神萎靡 C.畏寒蜷卧 D.脉微欲绝 E.面色苍白 6.在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中,以哪些脏腑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A.肺 B.肝 C.脾 D.胃 E.肾 7.各种气滞病变,共同的病理表现是:

A.闷 D.胀 C.满 D.痛 E.沉 8.气逆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

A.肾 B.心 C.肺 D.肝 E.胃 9.血的循环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应包括:

A.血行迟缓 B„血行逆乱 C.血耗太过 D.血行加速 E.血液妄行 10.形成气随血脱病理的原因有:

A.外伤大量失血 B.肝病呕血 C.月经淋漓不断 D.妇女崩中 E.产后大出血 11.津液的排泄与输布障碍,主要产生哪些病理改变:

A.湿浊困阻 B.肌肤肿胀 C.痰饮凝聚 D.水液贮留 E.气滞血瘀 12.体质对疾病传变发生的主要作用是:

A.决定病邪的“从化” B.影响疾病与传变的迟速 C.影响病人的情绪 D.影响感邪的性质 E.影响病邪侵入途径和病位 13.实证临床可见到:

A.二便不通 B.脉实有力 C.瘀血内阻 D.心悸气短 E.水湿泛滥 14.导致气逆的主要原因有:

A.情志所伤 B.饮食寒温不适 C.水湿停滞 D.瘀血内阻 E.痰浊壅阻 15.血热的临床表现特征是:

A.有热象 B.有肿疡 C.有扰神 D.有动血 E.有伤阴 16.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

A.水停气阻 B.血瘀水停 C.气随津脱 D.津亏血瘀 E.津枯血燥 17.内燥病变多见于下列哪些脏腑:

A.心 B.肝 C.胃 D.肺 E.肾 18.风气内动属于虚的:

A.热极生风 B.肝阳化风 C.阴虚生风 D.血虚生风 E.血燥生风 19.下列哪些属于肝风内动的基本特征:

A.眩晕 B.肢麻 C.震颤 D.抽搐 E.角弓反张 20.下列哪些属于内寒的临床的特点:

A.冷 B.白 C.稀 D.静 E.润 21.内火病理变化有:

A.阳气过盛化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阴虚火旺 E.壮火 22.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

A.热 B.赤 C.稠 D.燥 E.动 23.下列哪项属于热极生风的表现为:( )

A.眩晕欲仆 B.角弓反张 C.口眼喎斜 D.皮肤甲错 E.高热神昏 24.下列哪项属于内寒的表现:( )

A.发热恶寒 B.无汗头痛 C.脉浮紧 D.四肢不温 E.形寒喜暖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 2.C 3.A 4.A 5.D 6.C 7.C 8.B 9.C 10.C 11.A 12.D 13.E 14.D 15.E 16.B 17.A 18.D 19.C 20.C 21.B 22.C 23.A 24.C 25.C 26.A 27.C 28.D 29.C 30.C 31.A 32.D 33.B (二)B型题

1.E 2.D 3.C 4.E 5.D 6.C 7.A 8.B 9.E 10.B 11.D 12.E 13.E 14.D 15.B (三)D型题

1.CE 2.DE 3.CD 4.AB 5.AD 6.CD 7.DE 8.BE (四)X型题

1.BDE 2.ABDE 3.ACD 4.ABCDE 5.BCDE 6.CD 7.ABD 8.CDE 9.ABDE 10.ABDE 11.ACD 12.AB 13.ABCE 14.ABE 15.ACDE 16.ACDE 17.CDE 18.BCDE 19.ABCD 20.AB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DE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肾中精气的盛衰 B.心肺的功能状态 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 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 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 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 )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C.顺应四时调摄 D.昼夜晨昏调养 E.起居有常

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

A.药膳保健 B.注意饮食卫生 C.提倡饮食有节 D.克服饮食偏嗜 E.强调高营养饮食 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 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 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 E.以上均不是

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 )

A.人工免疫 B.早期诊断 C.早期治疗 D.先安未受邪之地 E.阻截病传途径 6.不属于治则的是: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调理气血 D.活血化瘀 E.调治脏腑 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A.早治防变 B.治病求本 C.调理脏腑 D.调理气血 E.三因制宜 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

A.标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寒者热之 D.因人制宜 E.寒因寒用 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

A.热因热用 B.寒者热之 C.热者寒之 D.虚则补之 E.实则泻之 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 )

A.实则泻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培土生金 E.滋水涵木 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 )

A.寒因寒用 B.热因热用 C.通因通用 D.热者寒之 E.寒因寒用 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 E.以上皆是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治寒以热 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

A.虚证 B.真实假虚证 C.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夹杂证

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祛邪兼扶正 B.扶正兼祛邪 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 E.先扶正后祛邪 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单独祛邪 B.单独扶正 C.先扶正后祛邪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扶正并重 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食积泄泻 D.气虚泄泻 E.寒湿泄泻 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 B.血枯经闭 C.肾虚尿闭 D.气郁腹胀 E.阴虚便秘 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 E.以上皆不是

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A.实热证 B.实寒证 C.阴阳两虚 D.虚寒证 E.虚热证 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C.脏病治腑 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E. 腑病治脏

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A.先治其标 B.先治其本 C.标本兼治 D.虚则补之 E.以上皆不是 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A.肝胃 B.脾胃 C.肝肾 D.肝胆 E.肝胃 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

A.心肝肺 B.肝肾 C.心肝肾 D.心肾 E.肺脾肾 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A.心肾 B.肺脾肾 C.心脾肝肾 D.肺肝脾肾 E.心肝脾肺肾 28.气滞宜( )

A.益气 B.活血 C.降逆 D.行气 E. 补气 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A.滋阴制阳 B.扶阳消阴 C.回阳救逆 D.救阴固脱 E.阴中求阳 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 )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标本同治 E.治病求本 (二)B型题

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 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 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 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 E.以上皆宜 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 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

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 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A.补益心阳 B.补养心气 C.清心泻火 D.活血祛瘀 E.补养心血 5.心阳不足者,法宜: 6.心脉瘀阻者,法宜: 7.心火炽盛者,法宜:

A.脾不统血 B.脾气下陷 C.脾虚湿阻 D.脾虚水肿 E.脾虚带下 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 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

A.滋养肝阴 B.补养肝血 C.清降肝火 D.疏肝理气 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 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 11.肝阴不足者,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通因通用 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 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 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阳中求阴 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A.热病见热象 B.寒病见热象 C.阴虚见热象 D.热病见寒象 E.寒病见寒象 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 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

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 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 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 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 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 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

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

A.行气开郁 B.开窍通闭 C.降逆和胃 D.益气固脱 E.益气升提 23.气闭者,治宜: 24.脾气下陷者,治宜:

A.活血化瘀 B.温经散寒 C.清热补气 D.益气活血 25.血瘀者,治宜: 26.血寒者,治宜:

A.补髓填精 B.补益肾气以摄精 C.疏利精气 D.通络散结 27.小儿五迟者,治宜:

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A.补气填精 B.疏利精气 C.益气摄津 D.补血养津 29.气滞精阻者,治当: 30.津血亏少者,治当:

A.单纯扶正 B.单纯祛邪 C.扶正兼祛邪 D.祛邪兼扶正 E.扶正祛邪并重 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A.真实假虚 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 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 D.邪实正未衰 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 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 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既病防变 E.未病先防 35.“用温远温”此属于:

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 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

A.春季 B.夏季 C.长夏 D.秋季 E.冬季 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 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 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 (三)D型题

1.以热治热适用于:

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 B.阳热偏盛 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 D.真寒假热证 E.真热假寒证 2.以寒治寒适用于:

A.阴寒偏盛 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 C.真热假寒证 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E.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适用于:

A.大便粘滞不爽 B.少腹胀满窜痛 C.腹胀硬满不减 D.脾气虚运化无力 E.腹部胀满时减 4.通因通用适用于

A.肾阳虚损 B.膀胱湿热 C.尿频清长 D.尿频、热痛 E.夜间尿多、遗尿 (四)X型题

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

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 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 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 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 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 2.动形养生可达到:

A.促进血液流畅 B.舒筋活络 C.调节情志变化 D.怡神、静神 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 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

A.排遣情思 B.改变其错误认识 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 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 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

A.防止饮食不洁 B.食能以时 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 D.药食结合 E.避免五味偏嗜 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

A.肝 B.脾 C.心 D.肺 E.肾 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

A.心的生理特性 B.真气状态 C.肝的生理特性 D.宗气的状态 E.肾的生理特性 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

A.以药为主 B.以食为主 C.药食结合 D.因时制宜 E.辨证施膳 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

A.抽搐 B.大出血不止者 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 D.食积所致泄泻者 E.尿闭 9.“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热错杂证 B.真热假寒证 C.阳偏盛的实热证 D.真寒假热证 E.热厥证 10.“热因热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 B.寒热错杂证 C.真热假寒证 D.格阳证 E.阴偏盛之实寒证 11.“塞因塞用”适用于:

A.阳明腑实证 B.气郁腹胀 C.阴虚便秘 D.血枯经闭 E.食滞腹胀 12.“通因通用”适用于:

A.脾虚泄泻 B.食滞泄泻 C.瘀血崩漏 D.肾虚泄泻 E.气虚泄泻 13.从治法适用于:

A.脾虚腹胀 B.肾虚癃闭 C.肺虚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阳证 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A.纯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纯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热假寒证

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

A.真实假虚证 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C.真虚假实之证 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 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A.饮食偏嗜 B.性别 C.劳逸损伤 D.年龄 · E.体质 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

A.夏季慎用温热 B.冬季慎用寒凉 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春不用桂枝” E.“夏不用麻黄” 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

A.正治与反治 B.治标与治本 C.扶正与祛邪 D.调整阴阳 E.三因制宜 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

A.增强体质 B.预防疾病 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 D.延缓衰老 E.促进病体康复 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阴阳并补 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

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B.调整生物信息 C.改变系统功能 D.发挥物理热效应 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

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 )

A.调饮食 B.慎起居 C.适寒温 D.食补剂 E.和喜怒 24.从治适应于( )

A.脾虚腹胀 B.肾虚癃闭 C.肺虚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阳证 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 )

A.锻炼身体 B.药物预防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起居有常 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 )

A.食滞泄泻 B.血虚经闭 C.肝病膨胀 D.肝病吐血 E.湿滞泄泻 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 )

A.清泻阳热的方法 B.滋阴法 C.温散阴寒法 D.益气回阳固脱 E.补阳法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A 3.E 4.D 5.A 6.D 7.A 8.C 9.A 10.B 11.D 12.C 13.A 14.E 15.D 16.B 17.C 18.D 19.B 20.D 21.B 22.C 23.C 24.B 25.E 26.E 27.D 28.D 29.C 30.C (二)B型题

1.C 2.A 3.C 4.D 5.A 6.D 7.C 8.D 9.B 10.E 11.A 12.E 13.B 14.C 15.C 16.D 17.E 18.B 19.C 20.C 21.D 22.B 23.B 24.E 25.A 26.B 27.A 28.B 29.B 30.D 31.A 32.D 33.C 34.B 35.C 36.D 37.A 38.E 39.B 40.C (三)D型题

1.AD 2.BC 3.DE 4.BD (四)X型题

1.ABCDE 2.ABDE 3.ABCDE 4.CE 5.BE 6.AB 7.CDE 8.ABCE 9.BE 10.AD 11.CD 12.BC 13.ABDE 14.AD 15.BD 16.BDE 17.ABCDE 18.DE 19.ABCDE 20.ABCDE 21.CD 22.ABC 23.ABCE 24.ABDE 25.CD 26.CD 27.AC

绪 论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地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 (二)B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 (三)D型题

1.DE 2.AC 3.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