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研究
吴琼
(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辽宁辽阳111009)摘要院中国风式的流行音乐,一直是华语音乐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创作特点,不仅顺应了潮流化的流行乐坛发展需要,并对华语流行音乐未来发展产生趋势性影响。本文以流行音乐的中华传统音乐元素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并对未来趋势发展进行展望。关键词院流行音乐;中华传统音乐;中国风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84-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52一、中国风流行音乐简介
流行音乐中具有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的歌曲,我们一般称之
为“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再创作,也是对现代音乐的新融合,因此颇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如果对中国风流行音乐进行定义,笔者认为可以用“二古二新”来进行概括。“二古”,就是古诗词赋,古音乐风,古诗词赋,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古音乐风的典型如《卷珠帘》;“二新”,就是“新唱法”和“新音乐”“新唱法”,就流行音乐腔调,如周杰伦的《菊花台》“新唱法”,就是古词新唱,如《一人饮酒醉》等。当然,广义的讲,凡是有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都可视为“中国风”。
在华语论坛,中国风流行音乐萌生与21世纪初,是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产生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华语流行音乐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的流行音乐形式。
二、当前流行音乐中的中华传统元素特点分析
当前流行音乐中的中华传统元素特点,具体为古诗词意境、唱腔戏曲化、民间文化传承、新旧音乐混搭融合、中西乐器融合五大特点。
第一,富有古诗词意境。
众多具有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中,“旧词酿新曲”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古诗词与现代白话文相融合,亦诗亦词,通过现代音乐将古诗词所要展现的意境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给听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如脍炙人口的《千里之外》中的“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表达的万般无奈的意境是何其相似!这种歌中有诗的意境,让歌曲富有韵味,流传广远。
第二,唱腔戏曲化。
不少具有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的歌曲里,戏曲也成了体现其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传统戏曲音乐,尤其是戏曲唱腔在现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经常被借鉴和运用的,如《北京一夜》、《清明上河图》、《贵妃醉酒》等等。这种运用多为穿插在流行音乐中,产生的效果却颇具跌宕起伏、变化多样的艺术表达效果。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王力宏《盖世英雄》,编曲上加入了京胡、拔等传统乐器,“毋气傲中原,王者扬锋烟,力拔山河天,宏威征凯旋”则直接运用京剧的念白。
第三,民间文化传承。(1)民间故事、典故融入流行音乐中。民间故事、典故是一个
民族特有文化的体现,其融入流行歌曲中,将现代与古代建立微
妙的联系,以古喻今,使歌曲富有古典意境之美。典型的如歌曲《三国恋》、《半壶纱》等。
(2)儿化音入歌曲,韵味绵长,回味无穷。典型的如周杰伦《我的地盘》“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的,把音乐收割用听觉找快乐”等,“儿”话音的夸张表现,产生快板说唱音乐的风格效果。
(3)方言如歌曲。增添了歌曲的娱乐感,典型的如周杰伦歌曲《将军》,加入了老人们在公园下棋的方言对白。
(4)融入古代童音。歌曲《逃学书童》便是以学童朗诵唐诗《枫桥夜泊》开始,让听者联想到古代书童读书的场景。
第四,新旧音乐混搭融合。
具体表现在音乐风格中西混搭,唱法中西混搭,歌词创新方式中西混搭,将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回归传统的同时,贴近现代社会最新潮流。例如,网友将周杰伦《本草纲目》歌和宋祖英的《辣妹子》进行混音、混搭,产生了极佳的音乐效果,成就周宋联袂出演春晚的一段佳话。
第五,中西乐器融合。
富有中华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在乐器上融汇了中西方各色乐器,因此形成了极富表现力的音乐效果。在西洋乐器演奏基础上,配置琵琶、扬琴、古拳、竹笛、胡琴、坂等,使歌曲的表达效果丰富多样。如《东风破》、《红颜》、《千年之恋》、《江南》、《礼仪之邦》等,便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民族自尊心的提升,中华文化复兴是未来的必行趋势。这种大背景下,中国风流行音乐将大行其道。在歌词上,古诗词歌赋、古代文学将更多地被借鉴到流行音乐中;在音乐表现上,古代乐器的运用技法必将更加娴熟;在音乐风格中,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将最终形成,并走向世界乐坛。当然,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众多音乐人从中努力拼搏,不断探索、发掘、创新,努力实践,将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吴晓丽.漫谈中华声乐艺术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2]杨丽菲.声乐艺术原理与美学思想的传达[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晓.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