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丰富的想像,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对于这样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生成教学环节。
首先是文言。文言知识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的前提。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地疏理文意,课上通过质疑答疑,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与辅导,对于重点字词,则通过必要的讲解予以强化。
其次是文学。因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学生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在进行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时,教师要作一些引领,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考虑到本班学生主动性不够的特点,我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渔人”,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切地揣测文中人物的心态,进而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同时也希望藉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以期营造理想化的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
第三,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润。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理应高举文化的大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染,从而获得精神的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我最后设计的让学生课后把陶渊明的避世思想与张岱的傲世、范仲淹的入世作比较,进行自主的探究,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或许,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但只要有思考,不就是在接触中华文化了吗?长此以往,能让学生有点文化的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亦足感欣慰矣。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了解古今异义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创意复述,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语文精炼的特点。 3、走进桃花源,感受其美好,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忆《饮酒》一诗,相机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指生分节读课文。
2、结合评点,进行生字正音,明确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
4、字词理解的质疑答疑。 5、重点讲解几个词语的古今异义。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三、角色体验,理解课文
1、文章讲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假如你是渔人对于这番神奇的经历,肯定特想向别人叙述。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渔人,走进文本,去亲历事件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事件的过程。
小结:从刚才的讲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叙事的层次,由发现――进入――作客――离开后的寻访,这条线以渔人的行踪为序,条理十分清晰。
2、刚才以渔人的身份,我们一起游历了一番桃花源,桃花源以它特有的魅力给每个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你是渔人,向外人说起桃花源时,你会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大家以“桃花源是个
的地方”为题说一段话,注意要挑你印象最深刻的说。
小结:桃花源是这样一个景色优美、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地方。这里的人过着种安宁、幸福的生活。这里没有战火的硝烟,也没有世态的炎凉。
3、那么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吗?请大家以文本为依据,联系时代背景,分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确定,在那个极为动乱的时代,这样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这只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一个理想。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只是对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作高度的纯化、美化,只是在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给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四、欣赏与积累
回到课文,你最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或片段?当堂背会,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与探究
面对纷繁的世界,陶渊明躲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悠哉悠哉,这是种避世思想;张岱在冰天雪地间特立独行,这是傲世情怀;而范仲淹选择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这种种选择,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作品,去探究他们的思想,把你的探究和思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虚构) 景色优美 发现
进入 桃花源 百姓安居乐业 作客
离开 (理想)
民风淳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