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祥一中 宣立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模仿自己搜集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2.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 多而且杂, 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自主探讨)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的品味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