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干部“走读”现象值得重视
双成乡党委书记 张国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选择到县城或条件相对便利的集镇居住生活,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农村干部。这些村干部“平时居住在城镇、忙时回村干工作”正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势必对农村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带着这一问题,我对双成乡农村干部“走读”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山区农村干部“走读”状况及影响
双成乡共23个村,4032户,7898口人,常住人口5048人。现有两委干部168人,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37名(含3名兼职乡干部和1名大学生村官)。据调查,33名村“两委”主干中,在村居住和生活的17人,在县城和乡以外集镇有住房的16人。在外有住房的村干部中,12人在村里仍有房子、有土地、有项目;4人基本不再务农,除了乡里开会和安排村里一些重要工作外,一年在村时间非常有限。村干部“走读”甚至长时间不在村,对农村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其一,弱化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根”不在村、“身”不在位,导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常处于“门紧锁”、“冷清清”的状态,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长期闲置、派不上用场,难以发挥服务群众、集聚人心的作用。由于“走读”,一些村干部做不到及时向群众宣传政策,并在规定时间内推动工作落实,极容易迟缓和失误,对整体工作造成影响。有的群众家里遇到困难和问题,想找村干部出面帮助解决,但往往找不到主要干部,只好打电话、捎口信或者等机会。在事情紧急又遇通讯不畅时,不得已只能到乡政府求助咨询,一些偏远村的群众办一件小事或咨询一个问题,有的需要误上一整天时
1
间,直接增加了群众的办事成本。
其二,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渐行渐远。村干部“根”不在村、“身”不再位,既不会做到对群众的所思所盼了如指掌,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谋发展谋民生。村干部不再像过去一样固守村里,紧时工作“一阵风”,平时不在群众中,干部扑下身子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远了,群众的抱怨、牢骚和意见就多了,个别村甚至因此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屡屡因一些琐碎事而引发上访告状。调研走访过程中,一些村群众无奈地说,“村里就剩我们这些老人了,要选年轻的常住在村的人当干部,这样的人去哪找呀!”也有群众发牢骚说,“现在村干部,家在外面住,有事回趟村,年终领补助。”
其三,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容易缺位。目前,留守山区农村的大都是些年老体弱的人,他们不仅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抗风险抗灾害能力。村干部“走读”和“身”不在位,极容易使农村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落空。在山区农村,森林失火、暴
雨山洪等事件易发多发,加之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外地盗贼公然进村入户的事件, 让山区留守群众的不安全感骤增。遇到险情的时候,如果村干部不在村,或者第一时间赶不到到现场,群众就没有“主心骨”,只能顺其自然、望而生叹。有时面对突发事件,群众自发应急,但由于在缺少组织和科学性,往往既不能达到目的,还可能引发次生事故,造成不应有的更大损失。
其四,对县乡干部到村工作带来困难。随着各级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县乡干部到村调研或督导工作,多数已不再事先通知,而是直接到村。县乡干部到村工作,需要村干部的参与,需要村干部介绍情况,更需要村干部领会精神、抓好落实。可实际情况是,有时上级干部到了村,不仅见不了村支部书记的面,而且连其他村干部也找不到,给调研和督导工作造成了障碍。
2
二、山区农村干部“走读”问题的成因
当前,山区农村出现的干部“走读”新情况或长期不在村的现象,综合分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进程催生的必然结果。城镇生活、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对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他们渴求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愿望变得愈来愈强,村干部也不例外。现在,山区农村“两委”主干的年龄基本都在50岁上下,正好是子女上学或结婚成家的年龄。他们为了让子女到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上学,为了让子女在县城或中心集镇买房成家,为了享受多姿多彩的城镇生活,不少人都在想尽办法、倾其所有、“逃离”山庄、奔向城镇,这既是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导致农村干部“离村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山区农村选拔干部的局限性所致。双成乡地处山区,立地条件差,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人口外流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常年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人。目前,全乡在册人口5598人,常住的只有4247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到了40%以上,16个百人以下村,老年人甚至占到60%。全乡523名农村党员,60岁以上的占到36%,常年在外的就有159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干部选拔难”,因常年在村的人中没有合适人选,所以只能选择户口在村人在外、相对年轻有愿望的人。而且这种情况下选出来的干部,很少有人放弃务工、返村扎根,自然造就了“走读”干部。
三是一些村干部宗旨观念削弱淡化。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干部特别是当山区干部必然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宗旨意识也同样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有的认为,现在农村是各家自管各家事,村小人口少,大事做不了,只要不出事,没有必要一直呆在村里;有的认为,村干部待遇不高,一年就
3
一万元,不外出务工增点收,就顾不了家, 有意无意中把村里的工作、群众的事情当成了“副业”。
四是对村干部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与公务员、事业人员不同,村干部既是干部又是农民,既要求他们履职尽责,又要求他们带头致富,既想让干好,又怕“撂担子”,这就决定了对村干部的管理不能采用管理公职人员的办法。正因为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各级党委对村干部的管理特别是坚守工作岗位方面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要求。乡镇的日常管理也大都是查一查参加会议和组织会议情况,查一查防火防汛特险期、重要工作落实期的在岗情况,年终考核时适当拉开点工资档次,以示奖惩。相对宽松的管理体制,不可能让村干部的“走读”行为受到约束。
三、解决山区农村干部“走读”问题的对策建议
山区农村干部“走读”现象,对工作的影响很大,形成的原因复杂,不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还要上下合力、多措并举,以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
一要立足抓源头,选准干部。要抓住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对每一个村特别是人口流失较多的村,进行认真调查摸底,从年龄、学历等框框条条中解脱出来,从村党员群众中遴选那些身体条件好、热心为村里办事、有余力为群众服务的人选,宣传和引导群众选好村里的“当家人”。村内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的,即使要从本村在外人员中选,也要更加注重其可能当选后的“走读”现象,必要时可把在村工作时间作为竞选的基本条件、作为履职承诺的基本内容。通过农村换届选举这个机会,从源头上准备和用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二要重视抓教育,转变作风。对农村干部尤其是主职干部,既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4
能力素养教育,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宗旨观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要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山区、全心全意为留守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既给精神鼓励,又给资金奖励,以此树立当好山区农村干部的正确导向。对一些群众反映较大、“走读”现象突出的村干部,乡镇党委要通过提醒谈话、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办法,教育和督促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增强责任心,切实把思想和精力用到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搞服务上。
三要突出抓关爱,拴心留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论大村小村、城镇村山区村,农村各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村级干部去推动、去落实,工作量可想而知。积极工作和应付差事,结果大相径庭。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农村干部尤其是山区农村干部。要切实尊重山区农村干部的付出和劳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好“一定三有”政策,同时加大对山区农村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真正让山区村干部感到“干事困难少、工作有劲头、退后不发愁”。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村干部在本村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把村干部的工作和个人的事业捆在一起,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来、离不开,组织和带领留守群众走出一条干部带头、合作化发展、增收致富的路子来。
四要着力抓管理,力促规范。要按照规范、实用、方便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探索加强村干部公职化管理的新办法,改进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严格实行外出请示报告制度。特别要抓好村主要干部坚守工作岗位、勤政务实为民情况的经常性督促检查,记录在案,作为绩效报酬评定、先进模范推荐表彰的重要依据。对因“走读”缺位、“在位不在村”对工作造成较大影响的,要区别情况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失职渎职责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