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群文阅读之民俗意义探究——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0-07-02 来源:易榕旅网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

群文阅读之民俗意义探究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四篇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以不同视角、多种表达方式、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寄寓的作者情思,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基于学生实践、探究及阅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笔者对本单元教学采取以民俗意义探究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共六课时,探究不同地域风俗文化、品读不同表达方式等所寄托的情思,感悟民俗对精神的滋养和文化认同的价值。

前五课时,重在阅读概括课内外九篇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和作者情感,批注赏析精彩片段。其中,第一、二课时:自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门墩》《本命年的回想》《安塞腰鼓》,概括文章内容,利用周末组织学生逛北京胡同、进首都博物馆,体验老北京传统习俗,感受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第三课时:阅读《社戏》《压轿》,概括相关的人物事件、批注所蕴含的情感;第四课时:阅读《回延安》概括诗文内容,批注抒发的情感;第五课时:阅读《观灯》《灯笼》,了解文中所谈关

于灯笼的民俗内容。本设计呈现的是第六课时,旨在扣住教学点,引导学生全面感受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下所蕴含的多样的民俗风情文化、作者情思,进一步深入探究传统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概括、综合多篇文章的相关内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多种表达方式及所蕴含的情思。

3.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多样的生活方式,理解传统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游学感受

PPT展示游学照片,制作的游学视频,采访同学谈阅读及游学感受。

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刚才这些同学,分享了自己利用假期走出去游学,观看北京独具的建筑风格,品尝特色美食,领略老北京风土人情,或感受某一地域的民俗,丰富了人生体验,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也有些同学比较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出去。不过,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是—— 读书,教材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介绍的是民俗文化,我们也可以靠读书来了解,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传统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二、概括民俗的相关内容

问题一: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每篇文章写了哪些民俗?写了关于民俗的哪些内容或者是从什么角度展现的?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完成表格。(PPT)

篇目民俗展现角度文本依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点拨:展现角度可从介绍某地域的各种民俗,或描写某一特定民俗,或记叙和民俗有关的人物、事件,或有关民俗的历史、文化等。

明确:《安塞腰鼓》描写的是陕北地域民俗—— 安塞腰鼓表演。《社戏》讲述和江南社戏民俗有关的人物、事件。《灯笼》介绍和挂灯笼这一民俗有关的历史、文化。《回延安》展示陕北民俗中的住—— 窑洞、窗花,穿——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吃—— 白米面油馍,用—— 木炭火,唱—— 信天游。

问题二: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老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门墩》《压轿》《本命年的回想》《观灯》等文章,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什么民俗?

点拨:从文本中找依据,看看和课内四篇文章有没有角度相同的,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预设:《老北京的小胡同》《本命年的回想》描写某地域的一种民俗。

《压轿》和《社戏》类似,讲述和民俗有关的人物、事件。

《观灯》和《灯笼》类似,介绍和民俗有关的历史、文化。

明确:学生初步感知文章中相关的民俗内容,了解了大到民族小到某一地域都有自己的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

民俗,体现在吃、穿、用、住、行等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建筑布局、生活节奏、待人处事、历史文化等。

三、品味语言,理解蕴涵的情思

问题一: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是什么文体?是否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

点拨:文体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说明文,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明确:《社戏》是小说,《回延安》是诗歌,《灯笼》是散文。每篇文章都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安塞腰鼓》以描写为主,也兼用叙述、抒情、议论。

问题二:批注赏析,从本单元四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画出你喜欢的语段,从修辞或者表达方式等角度,品味作者在展现民俗时所寄寓的情思,并介绍给大家。

示例1: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这段话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看戏的曲折经历、独特的“偷豆”体验,有小伙伴的陪伴、水乡迷人的美景,表达了作者鲁迅对水乡美景的喜爱、淳朴民风的赞美以及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示例2: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安塞腰鼓》

这段话中,“搏击”一词反复出现,并加上“急速地”“大起大落地”等修饰语,

《北京的门墩》和《安塞腰鼓》类似,都是集中《安塞腰鼓》“有力地”构成排比,生动描绘了后生们表演安塞腰鼓时动作力度大、速度快、节奏感强。后边“它使你”的反复使用引出抒发感受,“从来没有”“惊异于”“居然”等词,突出表现了陕北后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震撼人心的蓬勃生命力。

(学生批注、交流。)示例3: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灯笼》

从挂灯笼这种民俗延伸到战场,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甘愿做灯笼下面的马前卒的心愿,表达作者浓烈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以及要与时代同呼吸的担当精神。

示例4: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回延安》通过杜甫川“唱”,柳林铺“笑”,红旗“把手招”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种陕北标志性的穿着,写出“我”对延安一草一木的深情,延安人民对“我”的亲近。延安的思念和延安哺育之情的感激。

小结:综上我们看到,民俗内涵丰富,尽管写作的文体、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比如:老乡见面分外亲热,就是因相同的风俗习惯、起居、饮食习惯以及乡情,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一些民俗融进了亲情友情,形成美好的记忆;民俗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感动。

问题三:《老北京的小胡同》《本命年的回想》《压轿》《观灯》这些文章在表达民俗内容方面,有没有类似的情感?

预设: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

《老北京的小胡同》写老北京的叫卖声和儿时的游戏生活,体现胡同生活的和谐安宁以及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对故乡的思念。《本命年的回想》在记叙年俗中,融入对故乡的浓浓热爱。《压轿》中的压轿经历,感受到陕北人的善良及豪爽仗义。《北京的门墩》建筑上蕴含传统文化内涵,《观灯》叙述观灯的缘起、发展、历史以及观灯的文化内涵。

明确:尽管地域不同、民俗内容不同、写作角度不同,文体不同,但是民俗中渗透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童年记忆、亲情、友情、故乡情、人的精神风貌、历史文化、家国情怀等方面,多样的内容和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超越地域、时代共通的情感,这也是民俗多样的基础。

四、探究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一:读了这些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点拨:可从知识、方法、认识等角度谈。学生可能的回答:

1.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风俗,知道了民俗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选取不同角度来描述。

2.知道了民俗中原来有这么多含义和价值。3.知道阅读民俗类文章该如何赏析概括。追问:带着你的收获,朗读下面这段话,看是否说出了你的心里话。

PPT(“课本单元导读目标”):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展示单元目标,印证学生基本实现

“扑进亲人怀”写出见到亲人的激动,表现出对《北京的门墩》了单元目标。

问题二:民俗的意义和价值该怎么理解?点拨:民俗特点体现在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民俗的内容、寄寓的情感,延续传承中对人或民族精神层面的影响等方面来思考。

明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俗。民俗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各种表现形式。在一个民族或同一个地域,民俗是相类似的,这是对传统民俗集体的遵从,是一种文化认同,在一代又一代传统民俗的传承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不同地域的民俗中寄寓的情感又是类似的,亲情、友情、家乡情、家国情,在成长过程中,都滋养、丰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传承传统民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富足,让我们更加亲近;可以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我们的民族品格,让它发扬光大、焕发光彩。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以民俗意义探究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四篇课内文为基点,我们通过读、览、悟、品的方式,拓展阅读了其他五篇文章,了解了不同地域的民俗多种多样,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的写作表现,综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像花朵一样五彩缤纷。阅读过程中我们归类比较、求同存异,体验了群文阅读的方法,懂得了民俗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我们也在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思过程中,理解了民俗内涵丰富,涵盖我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民俗百花园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传承民俗,用笔抒写民俗,让民俗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姿,绽放华彩。

五、作业

1. 拓展阅读《吆喝》《上海的弄堂》《茶干》,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

批注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思。

2. 选择一种文体,选取一个角度,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写自己家乡或北京的民俗。

【板书设计】

多种

多文同不样

体不同角度

民俗

综合表达

内涵丰富

童年记忆 亲情 友情 乡情 历史文化 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精神滋养 文化认同 传统继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